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21 06:23:34| 人氣3,679| 回應29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羅拼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啥台羅拼音?和前評<客語文字化>一樣,怕又是個<書同文說同音><字同義>的語文運動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6872376/2007052306412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1251303/20070722061151

小一學台羅拼音 小三會寫email【聯合晚報08/04/01王彩鸝

「蝦米呀?小學生要學會用台灣閩南語上即時通!」這將會很炫?還是強人所難?
教育部今天下午召開第三次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共討論台灣閩南語、客家語、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生活領域等課綱研修草案,其中「台灣閩南語」課綱研修草案,排在最後的「壓軸」議案。
據了解,課綱委員會在2月下旬開會時,已討論過閩南語研修草案,那一次研修小組所提草案,明訂小一開始就要學台灣閩南語羅馬拼音(台羅拼音),有課綱委員認為不妥,因為小一要寫ㄅㄆㄇ,又要學台羅拼音,會造成學習上的混淆,要求研修小組重新擬訂再送審。
閩南語課綱研修小組送交今天召開的課綱委員會討論的草案內容,將部分能力指標改為「進階能力」,讓教師可依城鄉差距,視實際需要調整教學,例如小一、小二「能運用羅馬拼音拼寫簡單的請假單或便條」這項能力指標,不再硬性規定一定要教,老師可視需要才教。
今天送審的草案內容,涵蓋全面加強閩南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寫作能力指標增加項目最多,還要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的十大基本能力。
例如,九年一貫的十大基本能力之一「生涯規畫與終身學習」能力,小學高年級的小朋友要學會用台灣閩南語分析寫出本土傳統行業的興衰,及描述「對本土有顯著貢獻的人物事蹟」。
依據草案規畫,台灣閩南語也要融入資訊教育,「電腦講台語麻也通」,小三學生要能運用羅馬拼音寫email、小五能用台灣閩南語上msn或即時通、國中生更要會用台灣閩南語寫部落格。
在「規畫、組織與實踐」的基本能力方面,則要能運用台灣閩南語書寫備忘錄、通知單、做活動報導、擬訂各種活動計畫等。
針對教學評量,草案也有著墨。小學低年級評量重點以聽說能力為主,兼及羅馬拼音與簡單漢字的運用;中年級評量包括正確分辨語音、語義及短文書寫;高年級的評量側重在寫作基本能力;國中階段則要求聽說讀寫的整體運用能力。
然而,目前各學校的鄉土語言教學,國小每周只有一節課,是必修課程;國中則是採選修,據了解,國中因為升學壓力,極少學校有開設鄉土語言課。

拜託!「難道台語也要補」【聯合晚報/記者姜穎

「拜託,不是都要下台了,怎麼還不死心」!教育部政策再度震驚家長。許多小學生家長聞言大表反對,認為是加重學生課業負擔,有民眾表示「難道連台語拼音都要補習嗎?」有人則擔心,「華語和英語,是世界語文學習主流,台灣怎麼背道而馳」。更有民眾希望「520之前,政策可以凍結」。但也有部分家長力挺,認為孩子本來就該學習書寫自己的母語。
「喔!拜託,又來了」,這是台北秦小姐初聞閩南語新教育部政策的第一反應。她認為這項政策若通過,將加重小學生和家長的負擔。她表示,家中尚未念小學的孩子都已經在補習英文,預備上小學,現在又來一個「台羅拼音」是要去哪裡補?
她認為,台語應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孩子和長輩用台語聊天,阿嬤用台語唸歌,都是很好的學習方式,硬學台羅拼音實在不妥。她希望教育部意識形態辦教育的「臨別秋波」在520之前能暫緩。
民眾林小姐則表示,目前華語和英語是世界主流的語言,她不明白台灣為何背道而馳,加重小學生課業負擔。台語是生活化的語言,重點是活用,強迫用拼音學習書寫,她大表反對。
民眾羅先生則強調「本土意識」不能因政黨輪替而抹滅,閩南語是孩子的母語,本來就應該學習標音書寫。羅先生的孩子已經小學二年級,他表示,若有需要,他會買書回來自己教孩子。

不妥!「會干擾語言學習」【聯合晚報/記者姜穎

教育部課綱委員會下午將修訂閩南語課綱,準備讓小學生從一年級就學習「台羅拼音」,讓高年級小學生能用拼音打台語MSN,國中生能用拼音寫台語部落格。對此,有國小校長直言不妥,認為將干擾語言學習;且也尚未有完整的師資準備。
針對小學生可能從一年級就要以「台羅拼音」學閩南語,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96學年度鄉土語言主任輔導員,同時是百齡國小校長的紀清珍認為十分不妥。紀清珍表示,低年級的鄉土語言教學首重簡單易懂、生活化,培養孩子對鄉土語言的興趣。硬要低年級的小學生學習拼音,可能會對同時要學習注音符號、英文的孩子,造成學習上的干擾。
紀清珍也指出,多數成年人對於英文拼音有基本認識,轉換上較為容易。他也表示,參與課綱修訂的委員,可能都是大學教授,把鄉土語言當成一門「學問」看待。忽略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閩南語能聽、能說、生活化才是學習的重點。
紀清珍強調,對於沒有閩南語生活環境的人而言,學習標音對閩南語自學的確有幫助,據瞭解,總統當選人馬英九也是用拼音學習閩南語和客語。但小學一年級就學拼音,實在沒有必要。甚至許多老師都不瞭解「台羅拼音」,教學上也會產生困難。

國中生 要會用閩南語寫部落格【聯合晚報08-03-31 王彩鸝

雖然政府已進入看守期,但教育部下午仍將推出新政策,除「閩南語」將正名為「台灣閩南語」,也將在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閩南語課綱研修草案中,統一閩南語教學拼音法,獨尊「台羅拼音法」。
九年一貫課程閩南語課綱研修草案中,將大幅提升中小學生的閩南語寫作能力,甚至融入資訊教學,小三學生能運用羅馬拼音寫email、小五能用台灣閩南語上msn或即時通、國中生更要會用台灣閩南語寫部落格。
教育部從去年開始推動九年一貫課程「微調」工程,今天下午召開最後一梯次的課綱研訂草案的審查。依據草案內容,小學生要學會以台灣閩南語寫日記、短文、請假單等寫作能力,國中生也要學會用台灣閩南語擬活動計畫、撰寫對台灣與世界相關議題的意見等。
由於新增課綱項目,將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全國家長聯盟堅決表示反對,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質疑,「台語課一周才上一堂,哪學得了那麼多?」但據課綱委員轉述,研修小組召集人、台灣師大台語文研究所所李勤岸很堅持,從小一開始學台羅拼音,對閩南語教學很有幫助。
課綱委員會一旦通過草案內容,將由教育部長公告後實施,教科書出版商要根據課綱內容編寫教科書,最快於民國100 年採用,將形成民進黨政府的教育改革,由國民黨政府來埋單的局面。

閩南語正名大戰開打【聯合晚報08-03-31記者王彩鸝

教育部推動的閩南語課綱研修草案,閩南語改為「台灣閩南語」;課綱審議委員之一、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覺得這樣改「怪怪的」,因為不同國家上英語課,也不要去強調是「法國英語」、「德國英語」或「西班牙英語」。
據研修小組的意見,閩南語改稱為「台灣閩南語」,是因為台灣人說的閩南語,和中國福建的閩南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說的閩南語不盡相同。
事實上,在教育部網站的電子報,閩南語早已正名為「台灣閩南語」,每期電子報開闢「台灣閩南語我嘛會」專欄,以台灣閩南語漢字及台羅拼音教學。閩南語有專用的漢字,例如「遮爾」(意:這麼)、「食薰」(抽香菸)、「來轉」(回家)等。
反對小學生學台羅拼音的課綱委員、新竹師範大學校長曾憲政表示,教育部規定小三才開始學英語,而且小學生學英語只注重聽與說的能力,不教音標,他不贊成小學階段就學台羅拼音,不然會造成學習負擔,而且會抹煞學習的樂趣。

金門閩南語 抗議【聯合晚報08-03-31記者李木隆/金門報導】

真是受夠了,教育部又來了!民進黨執政下台前推出「台灣閩南語」正名運動,讓金門地方人士很感冒。
金門縣議員李沃士表示,台灣說的閩南語是「台灣閩南語」,那就是說金門人講的閩南語,也就是「金門閩南語」,閩南語就是閩南語,哪有這樣分的?他認為方言是自然形成的「母語」,應鼓勵大家學習,鼓勵大家講母語,但不能用政治力量,窄化方言,成為操作族群分裂的工具。

【小辭典】台灣閩南語 系出漳、泉

閩南語顧名思義,就是流通在福建(簡稱「閩」)南部地區的方言,根據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一書,指閩南語分布在福建晉江流域和九龍江流域,包括廈、漳、泉地區23縣市,在福建計約1500萬人使用,而台灣講的閩南語是由福建漳、泉移民帶去台灣的。

冷眼集:看守部長 最後演出【聯合晚報08-03-31記者王彩鸝

距離520政權轉換只剩一個多月,看守內閣中的教育部仍「勇於任事」,積極推動改革工程,包括台灣民主紀念館蔣公銅像大廳的布置,以及九年一貫課綱的調整,在在讓外界質疑,教育部的專業在「政治」而非「教育」。
「民主開門,自由風吹」特展將一展再展,讓蔣中正銅像置身於花花綠綠的「自由」氛圍之中,留下「權威vs.民主」的對比與反諷,這是杜正勝下台前,要留給社會大眾憑弔的「代表作」之一。
既然新總統馬英九都已經公開宣稱,中正紀念堂是否恢復原狀,將以民調及召開公聽會尋求共識,依民主及法定程序處理,但不是最優先的施政。那麼,教育部趕在這幾天,不管放什麼東西在蔣中正銅像前面,大可放心不會被新政府優先處理掉。
九年一貫課綱「微調」工程,也將成為杜正勝下台一鞠躬前最後的代表作。課綱委員會已審議通過的國語文領域,把「中文」改為「漢字」,「國語」改稱「華語」;今天下午討論的閩南語課綱研修草案內容,則讓台灣閩南語儼然具備「國家語言」的位階,讓下一代要學會台灣閩南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但完全不管授課時數夠不夠、老師的教學能力準備好了嗎?
台灣閩南語是否要成為國家語言,是可以討論的問題,需要「國家語言法」來定位,也需要時間形成社會共識。一個任期只剩一個月的看守內閣,不宜在此爭議話題上展現太大的使命感,應交給新政府去思考。
政黨可以輪替,但教育政策可不能變來變去,更別讓意識形態之爭,苦了無辜的孩子。

楊青矗:台羅拼音不如ㄅㄆㄇ【聯合報08/04/02 記者薛荷玉

學閩南語為何一定要用羅馬拼音?曾編纂「台華雙語辭典」的知名作家楊青矗,教了多年閩南語,都用ㄅㄆㄇ注音符號,在他眼中,小學生都會的ㄅㄆㄇ,就是最好學習閩南語、甚至客家語的音標系統。
楊青矗傾畢生之力編纂一部台華雙語辭典,提倡使用正確的台語,此外,他還在台師大教了六年的閩南語,也在社區大學開課。「ㄅㄆㄇ再加上閩南語、客語的一些特殊聲調符號,是民國三十幾年就公布的台灣方音符號,最好用!」楊青矗說。
至於教育部主推的「台羅」拼音系統,楊直矗則直言「令人服氣的地方不多。」他說,現在台語教學用羅馬拼音,是在殘害語言,像p、b發音容易混淆,注音就有很正確的音可以使用。
楊青矗還說,雖然教育部一直在提倡本土母語,但很多台語學者連自己的論文都沒辦法用台語讀出來,最糟糕的是媒體使用的台語沒有標準化,且幾乎「全部都是錯誤的!」
研修小組成員之一的台中教育大學台語系主任洪惟仁,則對有人「害怕」學羅馬拼音感到不解,「漢字幾千字你都學得會,羅馬拼音才十七個符號,怎麼學不會?」
洪惟仁也不客氣地說,反對羅馬拼音的只有兩種人,第一種是外行人,第二種是根本反對鄉土語言教學的人。

用ㄅㄆㄇ拼 別為難孩子【聯合報╱葉淑芬/公08.04.03

我是六○年出生的,在家父母講閩南語,到學校規定要講國語,講閩南語還要被罰錢,但我們還是照講。所以基本上我們這個年代的許多人,說台語或客家語都不是難題,但「看」閩南語則是「霧煞煞」。
二日聯合報「楊青矗:台羅拼音不如ㄅㄆㄇ」的報導,我深有同感。我們這種會講閩南語的看了閩南語教科書都不會念,更別說要用這種教科書教小朋友講閩南語了。
外國人學閩南語或國語,係因為他們不懂注音,所以只得用羅馬拼音或通用拼音來學我們的閩南語或者國語,而我們明明是台灣人,為什麼要用外國人的那一套來學「閩南語或者國語」呢?小朋友對於英文字母才剛在啟蒙,還很陌生,怎麼會學得好呢?
為什麼不能用國語或者注音符號來學閩南語呢?當年我們還搞不懂KK音標時,也是用注音符號來學英文,為何現在反而要用英文字母、羅馬拼音來學閩南語或客家語呢?
有的教科書版本只採羅馬拼音,旁邊附上漢文或圖案,如果沒有圖案或漢文,作父母的真的看不懂要怎麼教小孩。例如pue是信,為什麼不能以ㄆㄨㄟ來代替呢?即使我是英語系畢業的,有些單字看起來並不是能一下就念出音來,如pue,我沒有看到圖片時,可能會念成ㄆㄨ或ㄆㄚ,誰知道這是「信」呢?家長想要助小孩一臂之力是不可能的。
小朋友功課很多,不要再摧殘他們,而且那種拼法真的很難念也很難懂,因為沒有規則可循。學閩南語是用來溝通的,不要變成小孩與父母的一種「功課」和「累贅」,好嗎?

字音難統一 也沒有師資【聯合報╱陳逸仁/教(北縣淡水)】

雖說福佬客佔多數,仍須考慮客家、原住民及外籍配偶後代子女空間,試問若強推閩南語課程,將讓這些族群如何自處?
小一生必須以實際物體介紹方能懂,而連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羅馬拼音式都難在課程中出現的情況下,小一學生如何去接受閩南語式拼音的學習?
閩南語雖有音調及羅馬文字,惟至今尚未完全統一推行。純如語言而言,音調即有九種之多,而文字表示或俚語更是南腔北調,順應各地民情而異。試問是要以何地的為準呢?
語文領域教師必修過國文科教材教法,師資將從何而來?八十三年設立的某校台灣文學系已因系所評鑑及生員不足緣故悄悄廢除,從此亦可大膽推論社會需求應不大。試問師資培育從何而來?
目前政治氛圍是為看守政府狀態,對於此等重大方案是否可予再酌?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679) | 回應(2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網拍報告
此分類上一篇:時尚大甲媽

子逸
難怪誠如人言

新內閣除了財經部份外
最令人在意的就是教育部啦

杜部長真是丟盡我們高雄子弟的臉啦
2008-04-22 22:34:02
版主回應
教長難為
2008-04-23 07:32:20
盧志強
以國際音標為基礎,產生的台灣羅馬拼音,即是音也是字,是相當強勢的語言也是音標!

ㄅㄆㄇ只是一種超難學的音標,要投入相當長的時間學習,用ㄅㄆㄇ拼台語,只能將台語打入二等公民,非常不搭,我非常看不起!遜腳一個!
白話文寫出的文章,一等公民,酷!就像是台灣小孩花十幾年要追求能寫出英文文章一樣!very cool!

越南也是用同樣的方式,用羅馬音拼漢字,因為太好用了,用幾天的課程,就可開始讓學生拼出有義意的文字,所以後來就不教複雜的漢字(遜腳)!

聯合報是國民黨思想的報紙,不會讓台灣人以前所擁有強勢的語言-台語,有翻身的一天!少看為妙!
2008-05-23 10:37:54
盧志強
越文名稱(國語字)
Tết Tây
Tết Nguyên Đán
Thành lập Đảng Cộng sản Việt Nam
Ngày Giải Phóng Quốc Tế Lao Động
Kỷ niệm Sinh nhật Chủ Tịch Hồ Chí Minh
Tết Trung Nguyen
Ngày Tuyên Ngôn Độc Lập
Ngày mất của Chủ Tịch Hồ Chí Minh
Tết Trung Thu
Kỷ niệm Sinh nhật Khổng Tử
-----------------------------------------
出處:http://zh-min-nan.wikipedia.org/wiki/Th%C3%A2u-ia%CC%8Dh
白話文就像下列:和上面的越文很像
Hoan-gêng lâi Wikipedia ê Holopedia hōng-tê! Goán tng teh pian 1 thò chē-chióng gí-giân ê chū-iû pek-kho-choân-su. Hō-ló-oē ê pán-pún ū 3,153 phiⁿ bûn-chiuⁿ, pêng-kin 1 goe̍h-ji̍t ke-thiⁿ chiâⁿ 50 phiⁿ sin bûn-chiuⁿ. Hoan-gêng khì soa-poâⁿ chhì siá. Ū būn-tê a̍h-sī kiàn-gī? Lâi khì Chhiū-á-kha chham-siông!
2008-05-23 11:17:52
阿楨
別對「說文解字」斷章取義【聯合報╱戴定國 2011.05.25

本土社團組成的「反對閩南語歧視稱呼」正名聯盟,抗議教育部將九年一貫課程「台語課程」改為「閩南語課程」,並要求為使用閩南語這一「歧視稱呼」公開道歉。
本土社團認為,根據「說文解字」一書,「閩」字原是「蛇」的意思,具有對中國閩南地區先住民及其後代歧視的意味。其實,福建自古多蛇,人們敬畏蛇,把牠當作部落的象徵,就如排灣族以百步蛇為圖騰,並無歧視之意。
………
多數台灣人的祖先來自閩南,而本土社團竟說,稱台灣人為「閩南人」是欺負人。這是昧於歷史、族群事實的詭辯,是對地名起源的不瞭解,更是以政治偏見去解讀說文解字,斷章取義。
提遠古往事,自謂祖先是蛇種、野蠻民族,罵到的是自己。東南亞的華人也自稱閩南人、廣東人等等,為何不覺被欺負?今天的福建依舊簡稱「閩」,為何無人要求改名?

台語就是閩南話?【聯合報╱鍾貴任/大學生(高雄市) 2011.05.25

近日有些閩南語社團要求教育部應將「閩南語」一詞,改回「台語」。不免讓人聯想到去中國化的味道。
筆者出生高雄美濃,是客家人。從小講客家話,閩南話只聽得懂幾分,因此常被笑「台灣人不會講台灣話」。………這種作法造成非閩南語系族群的憤怒。他們要救援母語,卻不斷凌辱其他種族。
台語,不應該是選閩南話、客家話或原住民語言等其中某一種,稱作台語。在這島上,我們大家所說的,都是台灣的語言。它是一個概括的意思,代表著族群的融合,和共同甘苦的記憶。大家都有資格說他是台灣人,他講的母語就是台語。

另參本館:書同文說同音 字同義 臺羅拼音 客語文字化 《瀕危語言研究》
2011-05-25 10:21:13
阿楨
「台語」 讓人不安的稱呼 2011-05-26 中國時報 【羅肇錦】

 這幾天報紙上又開始炒「台語」,這個讓人不安的稱呼,標題上說「台語改稱閩南話是去台灣化」(自由時報五月二十四日),我直覺的感觸是「閩南話改稱台語是去客家化」。
 在學術界,「台語」(Tai language)本來是指今天的「傣語」,而民間所流行的ho/lo hue學術界都稱閩南方言或閩南話,譯成英文時則用Minan dialect。
 後來在台灣的大眾傳播,把「台灣的語言」簡稱為「台語」,而台語之中又以閩南語最流行,說這種話的人也最多,於是大家都不顧事實,把台語等同於閩南語,譯成Taiwan language,更有人就從Chinese對譯出Taiwanese。
 以「台語」或「台灣話」來代表閩南話,犯了以偏概全、以大吃小的謬誤。這個稱呼有兩個盲點:第一,內涵上並不符合台灣所有的語言,容易引起原住民、客語等族群的不滿;第二,對廣大的閩南話不利。因為使用台灣話來代表閩南話,就自外於其他地方的閩南話,如海外的閩南話,如福建各地的閩南話,他們不可能稱他們的閩南話為「台灣話」的。因此以台灣話代表閩南話,是自我減弱語族勢力,自我縮小語言疆域的矮化做法,殊不足取。
 放眼世界各地語言,向來稱呼從根據地搬移到別處的自己的語言時,都不另外取一個新的名稱的。如阿根廷、智利或墨西哥他們在當地說西班牙語的人數,遠超過西班牙本國,但一律稱他們說的話為西班牙語(Spanish),不另稱做阿根廷話或墨西哥話。又如在巴西說葡萄牙語的人口,有一億多,比起葡萄牙本國的一千多萬,簡直不成比例,但在巴西沒有人把巴西的葡萄牙語(Portuguese)改稱為「巴西話」。
 比較不同的是美國和台灣,美國因為國勢超強影響力大,所以把「美式英語」(American English)簡稱「美語」,讓國內各不同民族都認同這個自主稱呼。然而在台灣,只擁有一千多萬人口的閩南人,卻硬要把自己的「閩南話」改稱為「台語」,不但會引起其他族群的人不滿(客家人和原住民第一個反對),也因此削弱了「閩南話」的勢力,的確是非常不智的做法。
 非閩南語族群,看到「台語」兩字,很自然的認為是指在台灣所有常使用的語言都是台語,包括原住民語、北京語、閩南語、客語。這與中國話包括中國境內的漢語、阿爾泰語…,不能以漢語等同於中國話,也與國語不能只以北京話來替代一樣。
2011-05-26 14:08:11
版主回應
 但是目前有一種令人最難以接受的狀況是,很多人不能接受國語就是北京話,卻一再強調「台語」就是閩南話,這是很矛盾的認知。我們認為既然北京話不能等同於國語,那麼閩南話也不能等同於台語,免得被冠上「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的難堪。
 至於長遠以來福建簡稱「閩」,福建一帶的語言泛稱閩語。而閩南一帶的人所說的話就叫做「閩南話」。很清楚的,閩南話的名稱是純以所居住的地域來命名的,漢方言的名稱,基本上都是從居住的地方得名的,如:「吳語」在長江口,古吳國所在地。「粵語」在兩廣一帶,古為百越之地,後改稱「粵」。「贛語」在江西一帶,向來以贛江流域為代表,所以稱「贛」。
 唯獨「客語」不以居住地域來稱呼,原因是客語住地廣闊分散,無法以一個定點命名,只好以住地都是山區所以稱為「山客」(或稱山哈),「客」的原意是「山」,專指住在山上的人。因此,住在閩粵贛山區的人所說語言稱「客語」,地處閩之南的人所說的語言簡稱為「閩南語」,一點也不奇怪。
 「閩」「客」的稱呼由來已久,以本人涉獵所及,「客」的本義是彝緬語「哈」(音ha)的同音字,意指「山坡陀」,「閩」的本義是侗傣語「阪」的同音字(音ba:n),意指「村子」。如果這個說法研究底定,是以當地特色產生的稱呼,無關統獨無關褒貶,那麼沿用歷史及地域的稱呼,稱為「客語」「閩語」理所當然,何必危言聳聽惹出那麼多不安? (作者為台灣客家語文學會理事長、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所長)

留言:
又在咬文嚼字了,到民間找人問一問,有幾個人是稱閩南語,大家都嘛稱台語,就只會意識型態看事
在這邊詭辯台語是什麼鬼的根本是吃飽太閑,政府把台語改成閩南語更是他媽的浪費國家資源
給那些叫閩南語是「台語」的朋友 -當你走在廈門街上,滿街的廈門人都在講「台語」?你很奇怪他們怎麼會講「台語」?他們會認為你是肖ㄟ!台灣人有很大一部份的祖先是從閩南移居台灣的,他們把自己講的閩南語帶來台灣。同樣的語言,沒有在福建叫閩南語,在台灣卻叫「台語」這種事!英語就是英語,在英國叫英語,在澳大利亞也叫英語,在美國還是叫英語。我認為台灣人必須尊重閩南語的來源,不能擅自把閩南語改成「台語」。再舉個例子。香港人講的話還是叫廣東話,他們沒有把廣東話改成「香港話」或「香港語」。所以,我認為不宜把閩南語改成「台語」。
客家話稱閩南人為河洛人, 外省人為唐山人. 客家話裡沒有所謂的台灣人, 或台灣話. 只有河洛人, 河洛話. 客家人是從族群的平等為出發點, 但那些福佬沙文主義者總想霸佔台灣的一切. 方言文學之所以無法久傳或廣傳就是因為它的侷限性. 福佬沙文主義想自創文字推行福佬話, 就儘管做, 但根本出不了自己的小圈圈. 推行所謂的台語根本就是民進黨的政治意識
台灣自己各地的閩南語腔調都不同,哪一種算是台語?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華人也大都講閩南語, 他們沒來過台灣, 你們民進黨徒也要說台們是在講「台語」嗎?民進黨徒真的夜郎自大到了非常荒唐的地步! 什麼時代了蔡雜種和扁雜種以及牠的濫信徒還在玩正名真是一群狗雜種
國語,改成狗語如何?
那國語,國文是不是應改為北京語,北京文,才能表示對其他族群的尊重,真腦殘!寫文章須慎思
國語什麼時候成了北京話?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北京的方言,國語是滿清入關後創造出來的語言,本來就不屬任何一地的方言,一堆呆頑豬 DiewanYes 喝多了,全成了重度腦殘,專門鬼扯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52600403.html
2011-05-26 14:15:36
蔣為文嗆可恥 黃春明激動想打人
2011.05.26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莊宗勳/台南報導

作家黃春明前天在台南演講時,遭台下成大副教授蔣為文高舉大字報,罵他不用台語文寫作「可恥」;黃情緒激動,兩度衝下台要打蔣,口出五字經、比中指,被工作人員拉開。
七十六歲的黃春明昨天受訪時情緒還無法平靜,指蔣為文「太不尊重人」、「如果不是被拉住,我真的會打他」。成大台灣文學系副教授蔣為文表示:並沒有去鬧場,只是台語文推動不易,聽演講實在「聽不下去」,忍不住才會站起來抗議。
由文建會、趨勢文教基金會、文訊雜誌及聯經出版社等單位舉辦的「百年小說研討會」,前天邀請黃春明演講「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包括凌煙、陳若曦、愛亞、楊照及李喬等多名作家參加,現場兩百多個座位擠得滿滿。
黃春明表示,語文的發展有背景因素:台灣過去使用漢文;日本占領後實施皇民化,有人改念日文;國民政府來了後,又全面改國語;解嚴後,台獨意識抬頭,台語文又跑出來;但他認為,台語文在書寫與教育上有商榷之處,目前並沒有統一的版本,老師教得勉強,學生也學得痛苦。
他講到一半,蔣為文突然舉起事先準備好的大字報,上面寫著:「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在現場引起騷動。
黃春明勸蔣:「你等我說完,可以表達意見。」蔣仍高舉大字報。黃火大,摔麥克風,衝下台要與蔣理論,被工作人員拉開。
黃春明轉回台上,脫下上衣,僅著白色內衣繼續演講,話題一轉,以《百年孤寂》一書作者馬奎斯也是用殖民者的語文西班牙文寫書,說明台灣人用中文寫作並不可恥。
「美國人獨立後仍使用英文,他們可恥嗎?」黃春明反駁蔣為文,認為語文本來就是「混種的」,台灣目前使用的國語與北京話已很不一樣,像是「凸槌」、「喬不攏」、「凍抹條」等都已與台語混合。
蔣為文再次舉起海報,批:黃春明不是台語文的專家,憑什麼否定台語文?黃春明衝下台,一邊飆五字經,一邊對蔣比出中指。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後來有人在現場鼓譟:「我們是來聽黃春明演講的,請你(蔣為文)離開。」蔣才離開現場,演講也草草結束。
2011-05-26 14:18:22
版主回應
小巨蛋,台語就叫小巨蛋【聯合報╱洪長源/文史工作者(彰縣二林) 2011.07.28

台北捷運小巨蛋站,大家傷腦筋捷運廣播「小巨蛋」台語如何唸?本人以為何需傷腦筋,「小巨蛋」的台語,還是「小巨蛋」。
語言在演進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變化,尤其像台灣地區長期以來就是國台語混用,因此必然會有一些重疊,重疊的部分及一些專有名詞,就是國台語同音,國語怎麼唸,台語就怎麼唸。不然難道美國總統柯林頓、布希、歐巴馬,也要翻成台語嗎?
國語與台語有重疊,國語與英語也是如此,像E-mail難道也要翻成國語嗎?
有人把「小巨蛋」說成「小粒卵」,根本是不倫不類,如此說法,「小巨蛋」的「巨」哪裡去了?
別傷腦筋了,「小巨蛋」就叫「小巨蛋」。

王道還:「母語」的演化【聯合報╱王道還2013.01.05

母語是個政治概念,與「國族」(或者「民族—國家」)一樣,都是歐洲現代史的產物。廿世紀以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是「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所謂風俗,包括語言。而大部分人類社會是父系社會,嫁、娶主要發生在村落之間。剛進門的新娘子除了洗手作羹湯,還必須學習夫家的語言,自不待言。好在過去流行早婚,加上娘家與婆家的空間距離不至於太大,新娘子不難克服語言適應的問題。
簡言之,傳統世界裡無所謂母語。一開始婆婆與媳婦言語不通,是常態。子女從小浸潤在父親、祖父的語言世界裡。這種父系社會有自然史根源:與人來自同一共祖的兩種非洲黑猩猩,雄性一生不離開出生的社群;雌性成年後必須出走、加入其他社群。換言之,黑猩猩社群中的成年雌性,彼此不是從小玩大的伴侶;她們必須結盟,才能抵抗雄性父子檔、兄弟檔的欺凌。
國族以民族概念為基礎。民族的要素雖然有三(血緣、文化、語言),卻以語言最顯著;何況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
不過,這個國族概念在現實世界中,根本禁不起考驗。首先,血緣難以稽考;而且人往往會以人事彌縫遺傳,如收養。其次,人有學習語言的天賦,出生在任何一個語言社群,都能學會當地的語言。再者,歷史、地理或共同利益可以創造超越民族定義的政治實體,如傳統邦國。此外,有些人文建制有強大的包容力,可將不同的語言社群結合在一起,如宗教。
無論如何,歐洲以國族為號召建立的國家,仍然依據民族定義創造了「國語」。對國境內大部分的村落,國語是與鄉音極不相同的語言。有趣的是,在國語的宣傳品中,往往把國語說成母語,也就是把母語當隱喻,重點不在「媽媽說的話」,而是血緣關係。國語政策貫徹實行之後,母語名符其實了,這個詞也就沒用了—直到新的政治動機為它找到新的政治意義。或者非政治意義。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議:公元兩千年起,每年二月廿一日都是國際母語日,提醒世人各國境內少數族群的權益,以促進人文多樣性、文化平等、共存共榮為理想。不過二月廿一日這個日子,仍然是政治選擇。原來是為了紀念一九五二年在孟加拉犧牲的幾位「語言烈士」。當時孟加拉還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那一天,達卡大學的學生示威抗議,要求將孟加拉地區的主要語言(與文字)列為官方語言。結果警察擊斃了幾名大學生。十九年後,孟加拉獨立。
倒是聯合晚報去年耶誕節刊出的一則國內新聞,令人有峰迴路轉的驚豔:「母語」不再是政治工具,成為表裡一致的人文概念。母語就是媽媽講的話,不多也不少。這是因為近廿年國人娶回來的外籍新娘不斷增加,她們的子女在小學學童中已超過百分之十。這些新娘在國內舉目無親、語言不通,無論自身的生活品質,甚至可能連累子女的受教品質。
新北市針對新住民設計的火炬計畫,由內政部推廣到全國,其中一個項目是母語學習營:讓子女學習母語,好與外籍母親談心。於是母語的內涵變得更豐富了:不專指母親對於子女的教育責任,而是子女為了親近母親而做的貼心努力。
源自生活的創意,才有動人的力量。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3-01-05 10:29:03
Ianbu
莫怪會愈來愈濟人用國語唸名,馬英九嘛唸國語就好。
2011-08-24 00:35:14
版主回應
約定成俗

-還原台灣文學的國族認同2013-12-25旺報社評

文化的內涵是與時俱進且不斷充實豐富的,作為文化建構核心要素的文學,也是與時俱進的演變。就「中國文學」而言,隨著華僑遍及海外,及1950年後東西方陣營40年的冷戰對峙,東南亞首先出現並逐漸使用「華人」一詞,取代「華僑」與「中國人」稱謂,接著以「華文文學」取代「中文文學」和「中國文學」。時至今日,已約定俗成泛指全球範圍內以中文漢字書寫的文學。
  隨著時空推移,「華文文學」項下也出現「馬華文學」、「嶺南文學」、「客家文學」及兩岸三地的「大陸文學」、「香港文學」、「客家文學」和「台灣文學」等區域性文學,後者屬性在台灣較為人知者有「鄉土文學」、「眷村文學」、「山地文學」及冷戰時代國府倡導的「戰鬥文學」及日據時期的「皇民文學」等。
  就兩岸三地而言,無論是「嶺南文學」、「香港文學」或「客家文學」,其文學所涉及的中華國族認同,並不具有分離性。但無可諱言,「台灣文學」與島內國族認同異化密不可分。回顧台獨勢力自光復時台灣萬民慶光復到李扁執政時期進入廟堂之上,文學可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上世紀1960年代戒嚴時期,台獨在現實政治中並無立足之地,斯時台獨的分離主義意識乃寄生於文學領域。
  時至今日,台灣政治上的統獨激化反應到了文學領域,並使台灣文學活生生地淪為政治爭鬥。例如2011年5月24日,在台灣文學館舉辦的「百年小說交流與對話」研討會,黃春明、楊照、陳若曦、李喬、愛亞和凌煙等台灣知名作家均與會。但當黃春明以「台灣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為題演講時,成功大學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用上面寫著「台灣作家不用台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的海報強力打斷演講,就是變相將台語提升為「民族語言」,將台語文學與台灣文學掛鉤。但蔣為文在他的抗議牌上卻使用了「台湾」和「中国語」這樣大陸通用的簡體字來抗議,豈非五十步笑百步,何況羅馬拼音本身也是外來語,故當今「台灣文學」部分定義內涵具有中華國族認同的分離性。
  惟在國家一體化的正常情形下,中國人一向以中華文化為傲,並視地域文化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就地域而言,「台灣文學」就是時空上與台灣相關的文學。因此,就歷史長河而言,「台灣文學」不能自我設限台灣光復迄今的文學,而應上溯包括日據時期、清代及明鄭時期,亦即應貫穿台灣四百年有文字的信史,反應各個時代的變遷。
  綠色執政在文史界各個領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構台獨意識整整20年,文學領域自不可免,甚至成立「國立台灣文學館」以發揚「台灣文學」。但世間的事,客觀的歷史總是存在無法抹煞的,日前「台灣文學館」就以寬泛的屬地主義將「台灣文學視為在台灣這個地理空間所產生的文學」,該館出版的台灣文學史長編,就溯及充滿反清復明孤臣孽子忠義悲壯及眷懷故國之情的「明鄭文學」。
  就事實而言,台灣地方的閩南文化與大陸各地地域文化同步源遠流長,台灣文學與其他地方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一部分,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台灣文史泰斗楊雲萍就認為:台灣文學「應該也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作家古遠清則從兩岸三地的角度指出:「華文文學既然包括台港澳文學在內,這台港澳文學就不可能是『他屬的』,其存在的理由就更不可能『不被歸於輝煌偉大的中國文化』。海外華文文學如旅美的作家白先勇、於梨華、歐陽子等人,其『創作尊嚴』無疑有一分甚至一大部分『得自遙遠的母國文化的恩賜』。白先勇的《台北人》,就是大家熟知的例子。」
  知名作家陳映真曾直言「台灣文學是在台灣的中國文學」,因為兩岸在血緣、地緣、歷史和文化等的融合連結是過去與現在的事實,這也是為何日據時期,即使在日帝殘酷殖民統治下,台灣作家仍視中國為祖國,視「台灣文學」為中國文學的一部分。值此兩岸交流的大時代,我們應還原並傳承「台灣文學」之國族認同本質。
2014-01-08 12:45:54
阿楨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兩岸文教界最近多在搞啥呀!彼岸在搞文教改革、此岸在搞文教革命,不信看下聞摘:

中國社科院 蟬聯亞洲第一智庫
中國將誕生一所巨無霸大學
英向中國學習 60上海教師赴英教數學
英國人數學差 經濟年損200億英鎊
虎媽新作再掀爭議 民族優越論

師生對槓 成大新廣場「不命名」了
高中歷史新課綱 教部:呈現事實 「去日本化」
課綱微調 全國教育會議吵一團
教長蔣偉寧定調:課綱微調 合憲、合法、合程序
綠6縣市抵制 續用舊課綱 教部:違法
高中歷史教科書 蔣偉寧嗆綠委:洗腦的是妳
統獨的內爭錯位的歷史
民進黨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
高中新課綱之爭 民進黨當年修改幅度更大
學者:看不出新課綱「去台灣化」
高中生組同盟 支持去日本化
歷史意識形態之爭 亞洲皆然
南韓教科書 也「去日本化」
本土、新住民語 擬列國中必修
校長:國中列必修課 將是災難
家長:別為意識型態 強迫學習
台南國父銅像遭拉倒 藍綠再碰頭爆發衝突
坐視國父銅像被拉倒 台南警官遭控瀆職
拉扯銅像 可以抹滅歷史嗎
孫中山:南京能容 台南不容
原民代表2014.2.28燒狼煙 要求拆鄭成功銅像
沒有論述 只有選舉 (回應:沒辦法,台灣連沒思考能力的智障都有投票權.,垃圾政客當然會好好利用了...民進黨的立場論點本來就是前後矛盾,搖搖擺擺,顛三倒四,那根本不足為奇.)

瘋補作文、私中爆滿…12年國教怪現象
新北營養午餐弊案 32校長有罪
7成校長支持能力分組
繁星可議 創造新的不公平
學生數早掛零 私校仍打死不退
明星私中校長:賣地賺不多 誰要退?
科大可改專科 私立高中職恐先熄燈
私校退場 變培訓技術人力 淪商品招標

旣然要搞文革,就革地徹底些、革掉教育部文化部的命吧!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40578
2014-05-19 09:21:50
圖博館
墨磊寧:說漢語落後,某些西方人的認識還停留在200年前
斯坦福大學中國歷史學副教授 2016-06-05

  即便在這個中國社交媒體發達的時代,人們對於中文的偏見始終存在。一般人會誤以為到了2016年,20世紀對於種族歧視、殖民主義和社會進化論的普遍批判聲會敲響19世紀以高傲的殖民者的角度貶低中國文化的喪鐘。或者我們會希望,即使對中國的各種不同看法仍在,那些有著陳腐觀念的人至少會被視為古板的西方中心主義者,如同機場書店的廉價平裝書,不值認真一讀。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西方大眾對於中國的認知還停留在19世紀,歷經社會進化論和種族科學的沒落,這種認知在新世紀裡依然十分普遍,而其原因應主要歸咎於某些人“中國不適合現代科技與媒體”的言論。
  我們姑且稱其為東方主義2.0。
在最近的一篇《紐約客》文章裡,屢獲殊榮的科幻作家姜峰楠假想在另一個世界里中國使用一套字母或音節書寫系統,如同現今大多數其他民族使用的表音文字。他認為現今中文字母和其假設的鍵盤不適用,而這將構成廣泛的識字障礙,並形成“套在中國文化脖子上的沉重負擔”。這是一個十分詭趣的說法,尤其當全中國的識字率高於95%,而中國也早已採用和增強能夠快速有效在電腦上輸入中文的QWERTY鍵盤。
  姜峰楠並不是唯一一個用中國資訊科技來批評中文漢字的人;最近一台在牛津科學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中國打字機淺藏涵義地取名為:“古怪:意外之物與非常行為”。網路上網友們在討論後確信只要用戶嚴格按照“600個步驟”去做,那中文電腦運算只是“小菜一碟”。
  我們沒有理由去懷疑這些評論背後的動機。但憑良心說,這些迎合中文“低效率”說法的評論其實既非中立也非出自善意。實際上是東方主義2.0東山再起,甚至超越了老派的東方主義。這些對於中文文字的批評不帶任何髒字,絕口不提有關西方文化優勢還是社會進化論等帶有歧視色彩的字眼。其結果是消毒後只提科技適用性的東方主義1.0更加具有說服力。在文化意義上,中文可能跟其他語言是“平等”的,但在技術層面,它依然是“落後”的。
  要了解東方主義2.0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必須重視東方主義1.0的崛起和所謂的沒落。
2016-06-05 12:02:31
圖博館
19世紀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裡提到中文“從一開始就是科學發展的障礙”。他認為某些概念無法以中文來表達、形容、甚至想像,就連對那些說中文、懂中文的人也是如此。黑格爾斷言人類被語言掌握,而中國人很不幸的是被一個與現代思想不協調的語言掌握。
黑格爾的觀點不出意料地跟當時被社會達爾文主義所壟斷的知識界一致。就像人類種族有等級制度一樣,歐洲人也把語言等級制度化了。印歐語系至上,其餘的尤其是那些不用字母系統又無語尾變化、無詞形變化的都是對人類發展有礙的文字。以一個語言學家、傳教士和漢學者的角度,塞繆爾‧威爾斯‧威廉(衛三畏)認為:“中文、馬雅文跟埃及文都如同象形文字,都是表意的”。在這些語言中,“馬雅文”被西方入侵者活活消滅了,而埃及文最終也被拼音化了。但中國還是固執的抓著它那垂死的書寫系統,“在其文學的支持下,孤立處境的強化下,人民和鄰國的尊崇下”,結果導致的是“語言構成的精神孤立”。其語言使得中國人“依附在他們的文學上,成就了他們的自大,給予了他們自足能力,促使了對他人的鄙視,阻礙了他們的發展”。
  除了 ​​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漢字還是一種藝術、一種文明傳承的載體
中文一直是語言進化論的批評對象。一篇1912年的短文中寫道:“任何一個腦子清楚的人想到學中文都會頭疼。中文必須要被遺棄”。W‧A‧梅森也在他1920年短文《書寫法歷史》裡表示:“像中文用這種語音字,早在它初期發展階段就被扼壓了”。另一篇1932年的報告說得更直接:“中文書寫,簡單來說實在是太糟了”。
  就在東方主義1.0的鼎盛時期時,東方主義2.0誕生了,並且開始成為主流。一開始,東方主義2.0跟東方主義1.0一樣,或多或少都參雜著歧視色彩,但其重點卻不同。東方主義2.0對於中文的批評著重於其科技的不實用性和中文文字的缺點。1900年1月一篇出現在舊金山考官版面的漫畫插圖充分錶現了中文文字和打字機以及和其他現代資訊科技是如何“互相抵觸”的。這台長12呎、擁有5000個鍵盤、純屬虛構的中文打字機據說佔據了杜邦街報社的整個房間。“兩個房間並在一起才容得下這台偉大的發明”,作者解釋說。作者另外形容打字員就如同一位統帥,在廣大平原上指揮著部隊。另一幅插圖則畫著滑稽的發明家高坐在凳子上,口裡“透過​​錫製傳聲筒向四個肌肉發達的助手”用半粵語胡言亂語地喊著。
2016-06-05 12:04:19
圖博館
到了1903年,這台不明機器的虛構發明家終於有了名字。攝影師兼專欄作家路易‧約翰‧史達曼給它取名為(“Tap-Key”)“踢躂鍵”,一個結合了偽粵語和擬聲詞的雙關名字。“我從其中一份報紙上得知一個中國人發明了這台天文打字機”,史達曼寫道,旁邊外加了一幅插圖,圖中畫著一台更是巨大到可笑的機器。畫中至少有五個中國人同時嗒嗒嗒地在一個龐大鍵盤上打著,另外五個人在一旁大量補紙。(很顯然的,操縱一台中文打字機的人力已比三年前這打字機初亮相時多了一倍。)
  進化論學者們對於中文的批評在20世紀漸漸進入模糊地帶。1936年,美國漢學家顧立雅發表一篇文章《中文文字的由來》,文章批評當時廣為大眾接受的理論——中文是作為語言起源的象形文字和其假定最終目標表音文字的混種。顧立雅的靈感來自對於比較文明學與種族科學的評論。他直攻那些認為字母語言至上的作家們,也對號稱中文文法難以形容某些想法的說詞開砲,尤其是指對現代觀重要的想法。
  此種評論已廣泛大幅勝出。語言學家傑夫‧參普森也在他1985年的作品《書寫系統》中駁斥那些覺得中文不足的說法。1987年人類學家傑克‧辜迪也開始撤回他之前對於中文的批評。他說:“我們都有這個缺點,都太偏好西方獨特的交流方式”。
  雖然進化論學者的中文論已被邊緣化,但準科技理論依舊存在,提供足夠空間給予那些中文次等論的老掉牙比喻做文章。在這些人眼裡,即便已是21世紀,中文還是那1900年時被創造出的不實怪物。就連《辛普森一家》電視劇也在2001年加入對中文的吐槽。在故事裡主角荷馬‧辛普森在一家幸運簽餅公司幫忙寫餅乾裡的箴言。螢幕上荷馬即興說了一串名言短語,而他的女兒莉莎則是負責用中文打字機把她父親的名言一一打出。荷馬講到一個段落時停下來確認莉莎是否有跟上:“你都打下來了嗎,莉莎?”,但莉莎面對著那荒唐又復雜的機器,小心翼翼地打著鍵盤,猶豫著說:“我不知道耶”。
2016-06-05 12:05:28
圖博館
這種透過荒誕漫畫或是中文“低效率”論來批評中國的新方法如同打過預防針,搖身一變包裝在消毒過、只提科技適用性的中立說法之下。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做法:或許中國人在認知上都能像西方人一樣完全表達自己,因此黑格爾的中文認知“阻礙”科學一說不成立。但在技術層面上,麻煩的中文字顯然阻礙了使用者使用電報、打字、電腦等現代資訊科技。因此結論是——黑格爾還是對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文不僅在21世紀走強,也是在這個數字時代裡最快、最普遍、最成功的語言之一。中國不僅號稱是第一個大量引用“聯想輸入法”的國家,同時也是個科技龍頭。很顯然,漢字並未阻擋社交媒體的熱潮。其智能手機行業也在蓬勃發展,並且已經銷售到世界各地。甚至還有社交媒體兼電影院,觀眾可將觀看心得透過手機短信投射在電影上。不論是好是壞,結果證實這些都不需要通過中國文字全面拼音化來完成。
  不管證據如何顯示,昔日東方主義仍在抬頭。也許與其將這些過時理論重新包裝,不如好好認真花點時間來學習中文打字機、電報、電腦,還有特別重要的:漢字。
  本文原載於《外交政策》。墨磊寧(Thomas S.Mullaney)是斯坦福大學中國歷史學副教授。其著作包括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Ethnic Classification in Modern China (《立國之道:現代中國的民族識別》與The Chinese Typewriter:A Global History of Information 。
2016-06-05 12:06:39
圖博館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112歲逝世2017-01-15聯合報

有「漢語拼音之父」美譽的大陸語言學者周有光,前天甫過生日,昨天與世長辭,享壽一百一十二歲。周有光曾倡議「漢字簡化」倍受爭議,但他提倡的「漢語拼音法」,影響兩岸極為深遠,成為國際通用的拼音法。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生於清光緒卅二年(西元一九○六年),經歷滿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共政府,故被友人稱為「四朝元老」。早年專攻經濟學,語言學是副修,他是少數曾與愛因斯坦面談過的中國人;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曾在國民政府經濟部農本局任重慶辦事處副主任,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庫。
  中共建政後推動文字改革,周有光一九五五年放棄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加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一九五七年上海爆發「反右運動」,多位知名經濟學者遭難,周有光因轉投語言學而逃過一劫。但文革開始後,他還是被整肅,被批為「反動學術權威」,下放到寧夏「五七幹校」勞改,直到一九七一年才被釋放。
  由於周有光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漢語拼音體系,並獲國際標準組織認證,被尊稱為「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也參與「漢字簡化」,並曾就這一問題與季羨林辯論,他認為,漢字簡化利多於弊,可推動文字普及,亦不會影響文化傳承。
  周有光與藝文有很深淵源,他的連襟兄弟之一便是文學大家沈從文,沈從文因敬佩周有光的博學,曾送他「周百科」的外號;周有光的夫人張允和為「張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專精崑曲研究,另一位連襟顧傳玠也是崑曲名家。
  周有光一生分三個階段:五十歲以前是銀行家;五十歲到八十五歲,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領域;八十五歲以後,是思想家。他自謂是「百歲學人」,百歲之後,還出版「百歲新稿」、「朝聞道集」等作品。
  晚年鮮少出門,多在家寫書的周有光,總是以樂觀面對生活。八十歲時,周有光決定讓生命重新開始,把八十歲當成零歲。他曾自言:「從八十一歲開始作為一歲。耄耋之年,自我掃盲。『朝聞道,夕死可矣』,是最好的長生不老滋補品。」
  九十二歲那年,他收到一張賀卡「祝十二歲的老爺爺新春快樂」,讓他樂不可支。雖然年過百歲,他仍天天上網,關心熱門時事。二○一三年,他在自己的生日座談會上透過影片向朋友問好,還幽默地說:「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2017-01-15 09:51:38
圖博館
漢字拼音…拼音,也拚政治2017-01-15聯合報

漢字拼音早年是以國學大師章太炎的「紐文」、「韻文」作藍本的標準漢語標音符號,一九一二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一九三○年改名為注音符號。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中共自一九五八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符號,但「新華字典」等漢語工具書仍會使用。
  常見zh、x、q開頭的「漢語拼音」,是中共官方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在大陸作為基礎教育內容全面使用。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美國華人城市等,也是採取漢語拼音教學,成為全球學習中文的主流,在電腦中文輸入時可直接採用英文字母鍵盤。
  但在台灣一度有「漢語拼音」和「通用拼音」的爭議,就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兩方案之間的差異不大,只有一成五左右。背後原因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各有不同主張。
  二○○○年扁政府時期,全面採用「通用拼音」做為中文音譯標準,並放棄「漢語拼音」,引發部分地方政府反彈。馬政府上台後,二○○八年九月行政院通過教育部提案,修訂「中文譯音使用原則」;並自二○○九年起,台灣官方譯音標準從「通用拼音」全面改採「漢語拼音」,但護照姓名和部分地名仍可採用「通用拼音」。
2017-01-15 09:53:56
圖博館
纪录片 汉字五千年
  回應
 对于不认可简体字的人,我很赞同,不过连繁体字也不认可。还是甲骨文更符合造字原理,繁体字简直是糟蹋文化。
 漢字沒有分繁體簡體,中國歷朝歷代只有官方的正體漢字和民間的俗體字,俗體字有繁有簡,從來就沒有簡體字,唐朝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將漢字區分為俗通正三體...。簡體字是近代的產物,其中採用部份俗體字中的簡字。甲骨文是商朝的字,是商字不是漢字,不要拿商字和漢字混為一談。正體漢字即是從甲骨文根據六書的造字原則漸漸演變而來,其中大部份是筆法的改變,即使字形有所變化,也會保留原來的字根,簡體字完全不按章法,亂改一通,糟蹋文化。簡體字完全是中國近代的產物,背後的主謀是蘇聯(楨:?),目的是要消滅漢字,併吞中國,然後國內的學者如錢玄同、魯迅等跟著瞎起哄,中共就更不用說了,完全聽命行事。如果讓毛澤東多活個幾十年,讓他成功的消滅漢字,現在漢族的字都已經變成羅馬拼音字了,羅馬拼音字是漢字嗎?
 福佬沙文主義的台羅拼音是漢字嗎?如果汉朝用的字开始才能叫汉字,那汉朝用的小篆却是秦朝出的不是应该叫秦字么?汉字其中的汉可不是单单只是汉朝。
 唐朝颜元孙代表什么?他的个人看法而已!他不代表唐朝!你拿唐人的鸡毛当令箭只能证明你素质和智力都太低!因为你把唐跟汉混为一谈。你拿不出汉朝的文献,对吧?你忘了你说的不要拿商字和汉字混为一谈了,你也不要拿唐字和汉字混为一谈!你听说过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吗?告诉你吧,里面就有很多简体字!所以,你反简体字根本就是为了反共,如果唐朝人可以规定什么是正,中共也可以规定什么是正,对吧?你是失败者,国民党的殉葬品只能住嘴,你要骂也只能骂国民党无能。你的素质和智力如果高一点就赶快推翻共产党,你有这个素质和智力吗?你自己也得承认你没有,对吧?哈哈哈,可见你素质和智力都太低级啦!你脑残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文字存在的意义是沟通交流,文字过于复杂势必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简化字更方便快捷,所以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大趋势,谁也无法阻挡,而且我们的文体只是简化了一部分常用汉字,并非所有都进行简化。而且大部分简化字也都是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现造的,一味的抱着繁体字,毫无意义,文字不是放在玻璃柜里供人们赏玩的,而是在普通生活中使用的,怎么方便,怎么快捷的表达出意思,这才是汉字发展的方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IfxZ_apcM
2018-02-04 11:02:09
jsoujsou
異體,正體,簡體

(太好笑了,異體正體傻傻分不清
更好笑的是,台灣正/簡體字的正/邪之分,沒傷到中共反而傷了自己人。)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028554

異體字之亂 十年輪迴 誰來終結2018-03-25 聯合報 葛希谷/大學教授

最近媒體報導,因為「黃」字的異體寫法,導致無法在銀行開票,甚至差點引發信用危機。其實早在二○○八年十一月時也有媒體以「姓『黃』一輩子,老師說寫錯字」為標題,報導「黃」字異寫問題。
  有趣的是,該報導最後一段提到「學者強調,字體是文化的一部分,改變速度很緩慢,部頒黃的字體迄今已廿幾年,仍有許多人沒注意到兩字差別,或許再過十年,民眾對於黃的寫法,認知上會較為一致。」今年正好滿十年,看來對「黃」字的認知,依然沒有太大的進步,爭議依舊存在。
  所謂「異體字」,是相對於「正體字」來說的,但是標準不好拿捏。比如寫作廿一的「黃」,是從西周時代傳承下來(見下圖)。
  字形表示人仰面向天(「口」旁),兩隻手下的腹部脹大,是一種殘疾之人。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何要寫作「廿」(相當於「口」)、「一」(相當於「手臂」)。到了戰國中晚期開始出現筆畫省簡,秦漢隸書便出現所謂草頭「黄」的寫法。可見兩種寫法都有很早的淵源,但以正確性來說當然是廿一的「黃」。
  又比如「染」字,一般認為是上下結構,歸在「木」部。但是地下出土的秦漢古隸書、西漢銅器文字以及《說文》所載的秦小篆,都是寫作左右結構,歸在「水」部下,一直到宋代的《類篇》都是在水部(見下圖)。
  到了明朝《字彙》誤入為「木」部,《康熙字典》加以沿用,但按語已指出「按《說文》收水部,今誤入。」目前市面上字典沿用《康熙字典》都歸木部,只能說是「歷史共業」。這樣看來,歸在水部反而有憑有據,不能說是異體字,甚至是錯字了。
  文字演變有其序列,甲骨文、西周金文比較象形,對於國小學童來說,就像畫圖一般活潑有趣,倘若老師可以適時引導,絕對有助於正確理解字形結構,自然不容易寫錯字。大學端的中文系文字學老師,也當肩負起社會教育功能,編制正確且簡明扼要的教材供國中小的老師參酌。
  從另一方面來說,文字是人們所書寫的工具,肯定會出現各種異體的寫法。即便法律嚴密的秦朝規定要「書同文」,但檢視秦朝青銅器上的字體依然存在異體字。有理據的異體字,政府機關或許可以考慮放寬,不要再讓「異體字之亂」的新聞,於十年後再次出現。
2018-03-29 10:03:01
jsoujsou
附【圖博館】《實然觀》所言:

[故所謂漢服/字/人皆源自南蠻之楚漢、唐服/正楷/人含旗袍亦源自胡漢融合,而大漢沙文主義所言:簡體字非漢字乃邪體,不只不知清末民初以來漢字和儒教等傳統因承擔了中國衰弱的重責、而被從天下中心自大之右極陷於全盤西化自卑之左極的「邪者磚家叫獸/織識分子」之漢字革命史:先簡後併終廢、當然中國關聯性思惟及表意文字的歷史實相證明中文不但廢不了連併音化也不行(日文的漢字與假名共用故廢不了而韓越漢字與併音分用故廢的了)、至於簡繁正邪之爭是一時的無謂,畢竟腔調字形非表意之體、能表達詩詞吟唱之韻味只具四聲調的北方官話亦優於保存多聲的南方方言(但音階南五北七);雖然電腦輸入下簡繁已無學習優劣之別、但既已約定成俗、就不必改繁除非為了書法美感、雙方能識簡/繁寫繁/簡便可,也不知中文只要還是表意就能發揮統一中國的作用、如像台羅併音則與台獨關聯、羅馬帝國的崩解便與各地民族語言併音化相關,台獨對此又鬧內訌:若廢國府的ㄅㄆㄇㄈ注音、改行拼音與國際接軌、又恐不能與中共的拼音區別,更不知一面自卑地去中國化一面又自大地宣稱1949尤其文革之後中華文化只在台是種矛盾分裂心理、這也存於中國周邊的日/韓:安史之亂後唐文化只在日/清兵入山海關後明文化只在韓,其實中華文化之體是創造性繼承的、改朝換代只是文明文物之形、故中國是四大農業文明中唯一幾千年不斷的文化型國家,...
  當然夷人華心只是理想的中國天下觀、現實的中國人是以父系血統之家族主義為判準、故常「家國」並稱...,而這一切在清末崇洋媚外毀損了天下觀之後可能都失準了,君不見如今港台獨以被殖民為榮,畢竟天下觀要立基於有天下最強文化如盛唐之吸引四方,而殖民時之英日便如盛唐[唐太宗和趙武靈王的「胡化」因掌握了知己知彼式「華體夷用」改革而成功、北魏孝文帝的「漢化」和唐玄宗的胡化則反之,蒙元則因拒絕接受中華文化天下觀、即使空前最大帝國、在中土的元代也不足百年(1271-1368),滿清則因接受中華文化天下觀、統治之初曾高壓(剃頭屠城等)但透過懷柔(科舉編書等)、不只明末遺老多服,連清末太平天國之亂時曾國藩等文將也以道統恢復滿清政統、而受洋式訓練的新軍武夫反滅了清朝政統成為軍閥之源、清代則近三百年(1636-1912)],除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成真,不然難再現中國天下觀)。
2018-03-29 10:07:29
jsoujsou
古代中國,為何沒有發展出「拼音字母」? 2018-05-07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文明,都是從圖像文字開始,然後簡約為象形文字。
之後,古埃及、中東發展出拼音字母,為何古代中國卻沒有……
【文字的源頭】
現今世界各國使用的文字,有兩大源頭:
表音文字的源頭,是中東地區的閃米特文字;
漢字則是自源文字,源于上古華夏大地上的象形文字,
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表意文字。
【語言 → 文字】
先有語言才有文字,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內容。
漢語相對於使用表音文字的語言,音節數量大、同音詞多、聲調複雜,造成漢語的「音素」很難解析,漢字因此難以發展為表音文字。
【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的古文明更替頻繁,原始的表音文字沒有一個相對強盛、穩定的文化做支撐,它的發展是開放型的。
約西元前1000年,閃米特字母演化出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通過貿易、文化特別是宗教的傳播,向四周擴展,派生出現今各種表音文字。
【漢字文化圈】
使用漢字的華夏民族遠離中東地區的古文明,在東亞地區始終處在強盛、穩定的中心位置,周圍的文化則相對落後,因此形成了漢字文化圈。
【文言文 vs. 口語】
古代漢字的相對穩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文字只掌握在少數的統治階級手中(楨:?) ,統治階級使漢字走上了繁難化、神聖化的道路。
中國古代的書面,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文言文;文言文,有字數少卻意涵豐富的優點,但與口語嚴重脫節,因而更阻擋了漢字朝表音化的發展。
  回應
文言文,典雅又簡潔,是中國文學的精髓
2018-05-08 08:14:37
jsoujsou
Yotaka是父親日本名 Kolas曾說「光復」是痛苦開始 2018-07-14中時電子報

新任政院發言人谷辣斯‧尤達卡(Kolas Yotaka)堅持使用羅馬拼音才能完整發音她的名字,希望大家尊重適應引起議論。許多人發聲認為應該要尊重原住民文化,但Yotaka是Kolas父親的日本名,且臉書粉絲頁起底她曾在立院刪光「慶祝光復節」預算,並說光復節是「痛苦」的開始,「光復節有何意義值得慶祝?」網友也感到疑惑,原住民為何要延用日本名?
據《中央社》報導,即將接任行政院發言人的民進黨立委Kolas Yotaka曾任記者,媒體經驗豐富,兼任民進黨發言人也已8個月,被視為是能夠精準對外傳達行政院政策的人選。
Kolas Yotaka是阿美族人,取得東海大學社會學碩士學位後進入媒體,先後在公視、民視擔任記者,2005年原住民族電視台開台,一路從氣象主播、記者、採訪組長、主播、製作人至副理職位。也曾任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長,被視為是桃園市長鄭文燦的人馬。
Kolas Yotaka上任第一個願望是,堅持大家使用羅馬拼音才能完整發音她的名字,希望大家尊重適應。外界認為應該尊重原住民文化,但臉書粉絲頁「你這麼好騙,你家裡人知道嗎?」提出質疑,指Yotaka是Kolas父親的日本名,且她曾在立院稱光復節是另外一個痛苦的開始,刪掉慶祝光復節預算。
2016年時Kolas在質詢時指出,台灣省政府每年主要任務之一,是舉辦光復節紀念活動,但省政府早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國家也毫無再舉行光復節的正當性,每年省政府編列200多萬預算「慶祝光復節」,她要問,「光復節有何意義值得慶祝?」Kolas表示,「光復」後帶給台灣原住民族新的災難,從光復開始,強迫改姓、講國語,還改良歌舞給漢人看,「一定要紀念剝奪我們一切的節日嗎?」、「實在己經夠了」
網友留言「日本姓幾乎都有漢字還堅持不用.......」、「本來想說是原住民的族名,應尊重其使用羅馬拼音.........結果是........=_=」、「結果日語還是一堆漢字」、「原住民還延用日本名」、「我比較好奇他的族人是皇民化運動的時候,就徹底把原住民姓氏名字給拋棄掉了嗎.......如果說爸爸小的時候剛好碰到皇民化運動,那也就算了,其他人呢? 都沒有人偷偷留嗎?」
2018-07-14 09:03:34
阿楨
高市路口標線竟是簡體字 綠委酸:今天不是愚人節吧 2019-04-02 聯合報

高雄市九如及澄清路口,地上標線日前竟出現「簡體字」,有網友拍照上傳臉書,引發熱議。民進黨立委劉世芳今臉書發文批評,「今天不是愚人節了吧」、「還我繁體字,這裡是台灣高雄」。
對此,許多網友留言表示,「太可惡了」、「這承辦人是會升級嗎」、「是台灣高雄,搞清楚」、「高雄變成中國特區了嗎」、「這樣驗收的過,可以提告高雄市政府瀆職」、「現在就如此囂張還能讓他當總統,一定獨裁護闢」;不過,也有網友指出,標誌上的「転」字其實是「轉」的日本漢字,總之不是繁體字。
高雄市工務局養護工程處表示,因為配合自強陸橋拆除,劃線的民間廠商不知道從那裡找來簡體字版的「待轉區」,已在晚間7時請廠商改為繁體字。
  回應
日本媽媽的文字「転」你都認不得?巴嘎!小心謝助日代表不開心!
繁體字「轉」大陸簡體字寫法是「转」。另大陸的道路設計似乎沒有"待轉區".
真是白癡,中國的車的簡體字根本不是那個寫法。想抹黑卻抹到馬腿,太沒文化了。
那是妳們綠的日本祖國漢字,搞不清楚嗎?
綠萎把鬼子漢字當大陸簡體字是假新聞。聯合報不查證就報導是傳播假新聞。
2019-04-03 08:39:12
阿楨
白話文罹癌 中文教育須返古治療 2019/05/04 中國時報 簡立欣

五四及白話文運動影響華人百年,但火星文及語言癌的流弊,卻凸顯台灣語文教學的缺失,引起各界關注。
「現在要『做』點餐了嗎」、「有局部性大雨『發生的機率』」、「『針對』自動販賣機『進行』衛生稽查」…全球華人使用白話文已久,台灣甚至衍生出外星文、語言癌等龐雜表達方式。事實上百多年前華人還在使用古文,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白話文才真正抬頭。今年是五四運動百年,也是白話文運動百年,台灣在語文教學的明顯缺失,顯示中文教育有必要「返古」。
飽讀古典 白話才優美
「當年五四運動中提倡白話文學的改革者,像胡適、魯迅,都是飽讀古典,才能寫出優美白話文!」捍衛國語文教育不遺餘力的已逝詩人余光中曾說,提倡白話文不表示不讀文言文,也不認為讀了古書就斷了新文學的前程。
言之有物 非不讀古文
回看1917年,中國身陷傳統轉型現代的陣痛,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等8項主張,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成為2年後五四裡白話文運動的先聲。
盲目歐化 根本是退化
不過,當時知識分子吸收西洋語言時,也吸納英文文法結構,如「就…而論」、「在一定程度上」、「對…來說」等。大陸作家蔣波認為,原本中文可以表達「很難」、「很快」、「易讀」,加入英文構造裡的「度」、「性」變成「難度高」、「速度快」、「可讀性高」;余光中也曾痛批,中文的「因此」、「問題很多」變成「基於這個原因」、「有很多問題存在」,是盲目「歐化」。
如今漢語還有縮寫、諧音、表情符號、圖像化、火星文、數字化等「網路語言」。台灣部落客王韜曾抨擊「語言癌」:去餐廳吃飯,「請等候『做』帶位」、「需不需要『做』介紹」、「現在『做』上菜的『動作』」、「幫您『做』整理」、「是否要『做』結帳」,冗言贅字根本不是語言的「演化」而是「退化」。
2019-05-04 07:38:21
阿楨
批華語是外來語 網譏:整篇文章都用華語寫的 2019/08/12 旺報

在台南以文創起家的聚珍台灣書屋,日前在官方網站和臉書以「分享近期的熱門神書《台灣語言地圖集》中的一張經典圖」為題,表示華語是外來語,卻向下擴張到家庭語言的地盤,意味著族語在家庭領域中「失守」了。不過底下網友論辯卻比原文還精采、深刻,有網友表示「怎麼沒金門」;有網友指出整篇文章都是華語打出來,怎能一邊享受單一語言交流的便利還一邊嫌棄華語?還有網友直指該文預設就是「講華語的不是台灣人」,根本是洗腦。
「聚珍台灣」指出,從《台灣語言地圖集》一書的〈台灣家庭較優勢語言地圖〉可以看出,代表華語優勢的藍色區塊略大於代表母語優勢的其他區塊;書中認為,家庭是語言最後堡壘,華語是外來語言,居然能夠向下擴張到家庭語言地盤,不論華語使用率多少,都意味族語在家庭領域中「失守」了。「聚珍台灣」呼籲大家一起拯救母語。
有網友首先質疑「華語是外來語」的說法:「講得好像台語不是外來語一樣。」還有網友認為文中「台語」的定義不妥,如果「台語」指的是河洛話,河洛話已經霸占「台語」席次多年,那難道客語和原住民語就不是「台語」?再者,如果「台語」指的是台灣最常使用的語言,那當然是指華語。
還有網友細究,如果「台語」指的是閩南語,但閩南語又分成福建漳州話和泉州話,而台灣的「台語」其實是漳州話。又有網友說,照這個邏輯,宜蘭腔、台北腔、鹿港腔、永靖腔、海口腔、台南腔、高雄腔,哪個是「台語」?
有網友表示,「聚珍台灣」整篇文章都是國語打出來的,台灣部分人一邊享受單一語言的交流便利,一邊卻碎碎念。底下網友「提醒」他:現在本土價值你敢嘴(回嘴、打嘴砲)。
一位網友說 台灣的價值就在於結合各種語言創造出新文化,「就像新加坡人講話會參雜河洛語和英語,將來也許台灣新住民朋友變多,台灣人講話會混入越南和印尼語。」刻意將閩南語定位為母語、將國語定位為外來華語,不就跟國民黨威權兩蔣時代一樣?
  回應
人一綠,腦袋瓜子就背祖壞崩。綠ㄨ有種就發明新文字,新語言。台語根本是閩南語。我的祖先為了怕我們忘祖背祖,甚至於還留下祖譜,告知來自福建何地。
2019-08-13 08:21:13
阿楨
平心靜氣看繁簡之爭 2019/12/14 清大博士生林士清

不久前在北大、清華校園掀起一波簡體字與繁體字的較量,主因乃因敢言而知名青年律師陳秋實,在公開的網路場合發表:我不是文盲,所以我學正體字。
是以,筆者花了一點時間來比較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來龍去脈,回頭想想馬英九所謂「識正書簡」當時引發衛道文化界的強烈批判,但在實用性上,筆者認為馬英九的說法固然也有些許道理,起碼筆者在北京讀博這段時間,識正書簡的閱讀及撰寫的習慣逐漸養成。
  簡體字非共黨創造
華夏歷史長河下:繁體字與簡體字向來並存。
  繁簡之爭起源政治
此種文化驕傲卻引來一種偏見:台灣人在網路社群媒體上屢屢見到以「正體字」稱呼繁體中文,甚至以帶著貶意的「殘體字」來稱呼簡體中文,此種霸權式的驕傲作祟,添加了使用者對於語言的特定觀感,也就是語言學中所謂的語言態度。
首先,漢字一共有九萬多個,而被簡化的漢字只有2235個。其次,並不是先有繁體字才有簡體字,在文字演變中,繁體簡體一直同時存在,大部分的簡體字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甚至許多簡體字比繁體字的歷史更長。第三,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筆畫最簡單;金文,延伸出更多的漢字;篆書,再次增加文字量;隸書,比今天的簡體字簡化更徹底;最後,使漢字穩定下來者,楷書可謂居功厥偉,楷書的撰寫方式是奠下繁體中文的基礎。
  近代簡體字運動的鼻祖──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大部分被現代使用,目的也是為了提升識字率。
  至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至1934年中華民國時期,先後有數百名學者提出漢字簡化,後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而中止。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已收錄1700個簡體漢字,但是抗日戰爭爆發,此工作被迫停止。
  1949年兩岸分治後,台灣蔣介石提倡漢字簡化,後因大陸率先推廣簡化漢字,使這一問題政治化,蔣介石不再倡言漢字簡化,知識界人士誰再談論這個問題,就很可能會被扣上溝通匪幫或隔海唱和的「紅帽子」。
2019-12-15 07:39:25
阿楨
簡體字挽救了漢字
當筆者前往北京負笈念書後,由於大陸地區琳瑯滿目的簡體字,基於課業的需要也得正確認知簡體字,發現下列心得:首先,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它的創造、改進和使用,都是來自於由下而上的普通民眾,重點得讓一般老百姓能識字溝通;其次,繁體字雖說書寫美感,始終不如簡體字易於學習的方便,簡體字的推行掃清數億文盲;第三,容易推廣至國際化,外國人遠渡重洋來華人圈學習中文,簡易的簡體字較受到外國人士的青睞;第四,簡體字的成功推廣,徹底挽救了中國文字。清朝和民國以來,知識分子一度認為中國文字過於迂腐,廢除中國文字,才是唯一出路,而這個時候推廣簡體字,無疑挽救了漢字。
  珍惜漢字在儒家圈的無遠弗界。
每當聽聞有人辯論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優劣評比,筆者認為繁體字並不能單純地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正統,要論正統,應該結合繁體和簡體,以及每個時代使用的文字,並深入到每個文字的本身,結合歷史發展的進程。再者,從近代漢字來說,沒有簡體字,就沒有漢字,簡體字代表了一種時代的精神與創新,它掃清了文盲,挽救了漢字,也使漢字越來越全球化。
  繁體字的文化象徵
簡體字擁護者最受不了說繁體字代表中華精神,認為繁體字不過就是一些遲早被淘汰「老字」。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誤解,即是將中國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傳統漢字「難認、難讀、難寫」,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會經濟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體難易程度。
除了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外,漢字文化圈中尚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有類似正體字的傳統漢字,我們應該要有更包容的心態來看待文字留給後世的文化遺產。
2019-12-15 07:39:51
阿楨
臺灣能教好美國人漢語嗎 2021-04-16 環球時報作者:吳啟訥

  美一些國會議員近日表示,為抗衡孔子學院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敦促拜登政府擴大美台教育倡議,以臺灣學院取代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項目。
  實際上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與美國的政治需求密切連結。二戰之前,中在美政治無足輕重,對中國文化和語言也沒多大興趣。二戰期間,政治和戰爭需要推動了漢語教學特色:不同于學術層次的漢學研究對閱讀的極高要求,美國人重視口語,為此特別發明了最接近英語發音的漢字耶魯拼音系統。冷戰後,官方為大學漢語課程投注大量資源,到70年代中期,每年已有超過1萬名大學生學漢語,中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也有顯著的增加。
  提到華人移民的漢語教學。清政府在20世紀初到美國設立中文學校。民國時期,由華僑設立,用以教育華裔子弟的中文學校數量增加到數十所,學生人數遠遠高於在大學的非華裔學生。以1965年移民法案為界,前期多數教師只能教廣東話,後期教授普通話的師資人數倍增。1994年之前,普通話師資都來自臺灣,但教學內容集中在口語和相對簡單的閱讀上文化背景、歷史知識,集中在日常生活和常識層面,教學內容往往討好西人的東方主義想像,難以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層面。
  21世紀初,美國大學漢語教學規模快速擴大,並向中小學擴散。大陸國家漢辦的加入,使美國漢語教學有較大的提升。不過,面對中國發展,美國焦慮感陡增,於是從經政一系列打壓措施,要用臺灣的漢語教學取代孔子學院。
2021-04-16 09:17:51
阿楨
從技術層面上看,我美國做法是一種自我損害,冷戰時,來自臺灣的漢語教學師資,雖然沒有得到傳授深層中國文化的機會,尚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語音、詞彙和語法的傳授。到後冷戰,超過30年的去中國化運動,臺灣的教學師資在很多層面喪失了對於中國文化的基本瞭解。僅有幾所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士,能夠準確教授漢語語音和語法,派往世界的師資既不能使用中文拼音,也不能準確地教授漢語普通話。經過70年的分離,臺灣的漢語與大陸漢語詞彙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如果美國學習者接受的語言竟然跟中國大陸現實出現鴻溝,那不僅是造成學習者的困境,更造成美國利益的損失了。(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

孔子學院列表-維基百科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在韓國首都首爾成立。截至2020年7月31日,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亞洲39國(地區),孔子學院135、孔子課堂115
非洲46國,孔子學院61、孔子課堂48
歐洲43國(地區),孔子學院187、孔子課堂346
美洲27國,孔子學院138、孔子課堂560
大洋洲7國,孔子學院20、孔子課堂101

肖鋒:請大家放過李子柒! 2019-12-11 新浪網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比如經濟和軍事,需要軟實力的配合才能走得久、走得遠。軟實力做得好的除了韓國,還有很多,比方說好萊塢電影和美國貨、美式生活方式,德國足球和德國製造。
中國製造靠什麼來行銷全球?孔子學院嗎?《新週刊》曾刊出過一個觀點“一萬個孔子抵不上姚明和章子怡”。(楨:?)
好了,現在終於出現了一個李子柒,可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千一萬個李子柒來做“文化輸出”。
最後,我也希望輿論“放過”李子柒,不要給她強加過多標籤,李子柒取代不了孔子學院,更代表不了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
至於孔子學院,則應該從李子柒的成功中獲得啟發,是時候改變傳播中國文化的姿勢了。
2007年我出訪德國時適逢央視熱播《大國崛起》,彼時正播德國的崛起,引發德國媒體熱議。“他們把俾斯麥時的德國當作榜樣”,德國報紙這個整版評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人要我們認識的是新德國,與時俱進的德國,正如其“歌德學院”(德國版孔子學院)的海報所展現的:老歌德一手持西門子手機,一手打開筆記型電腦,目眺遠方,若有所思。
2021-04-16 09:28:56
阿楨
論文風波未息 又傳出考試作弊立委施壓要成績 2022-08-16 聯合報

論文抄襲風波仍未止息,成大台灣語文測驗中心主任蔣為文昨晚在臉書發文抱怨,指今年5月舉辦全民台語認證考試,發生補習班業者外洩考題、20多名考生集體作弊,但沒想到最近接到「 X黨」立委施壓關說,要求要給這些作弊考生成績「難道想繼論文抄襲風波後又有支持考試作弊的新聞焦點?」。
成大台語文中心與台灣羅馬字協會在5月28日共同舉辦春季全民台語認證,這是除了教育部的認證之外,由國立大學承辦的認證考試,兩者有相同的認證效力,不少學生與台語文老師都必須接受認證,以取得成績加分或教職。
但上個月中公佈考試成績時,卻傳出考試時有20多名學生集體作弊,台語文中心表示,主要是一名郭姓補習班業者涉嫌先進考場考試取得試題後,再利用網路群組傳送考題給下梯次的考生,中心依照侵害著作權報警處理。
成大台灣語文測驗中心兼台灣文學系主任蔣為文昨天深夜在臉書發文抱怨,「竟然有X黨的立委替參加台語認證作弊的考生來向台灣語文測驗中心施壓討成績!乾脆請這位立委召開公聽會讓大家聽聽看什麼理由可以允許考試作弊!難道X黨不想選市長了?或許他們想繼論文抄襲風波後又有支持考試作弊的新聞焦點?」。
2022-08-17 06:23:33
阿楨
漢語英語哪個使用更方便?2020-10-13

  首先,漢字和英文從字形結構上講,漢字屬於二維碼,英文屬於條碼。二維碼天生就比條碼蘊含更多的資訊,例子很簡單,聯合國同一決議五大語種中漢語版決議列印頁數最少。
  第二,英語有複雜的語法,時態,詞性轉換,單複數,而漢語通通沒有,言為心聲怎麼想怎麼說。這種學習難度的增加是否帶來英語對於漢語特別的好處和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成熟而完善的語言,都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其要表達的含義,不存在某種語言在交流傳播中明顯更精確更精准現象。至於網上很多文章指出歧義和準確性的問題,主要是使用者自身語言文字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例子還是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同一個決議不會出現不同文字版的決議內容不同的情況,各種語言都能精確精准表達同一個決議內容,不會存在差別和歧義。
  第三,漢字數量統計總共約9萬多,而英文單詞數量超過100萬。因為漢字發音為單音,而英語單詞發音絕大多數是多音,結果就是新詞彙漢語以組詞為主,英語以創造新單詞為主。
  舉一個簡單例子:豬pig,肉meat,漢語很簡單豬+肉組詞為豬肉;英語沒有選擇簡單組詞pig+meat為pig meat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pork。因為豬肉是日常使用的常用詞,而pig meat要發四個音,非常不便於日常的語言交流,太囉嗦了,為了提高語言的交流效率,英國人不得不創造一個隻發兩個音的pork來代替pig meat。
  pig cattle sheep pork beef mutton 豬,牛,羊,豬肉,牛肉,羊肉,這就增加了英語學習記憶的難度,實際日常生活中文常用漢字3000個就可以覆蓋日常使用漢字的99%,而英語要做到這樣程度據說要2萬到3萬詞彙量。中國學生在小學就基本學完常用漢字,而英國學生甚至到大學還在學習單詞。
  第四,英語屬性拼音文字,在掌握拼讀規律後,一個陌生的單詞不知其含義也可以進行拼讀,而很多漢字看字面是看不出讀音的。
  另外個人認為在書寫方面,英文可以進行拼寫以及條碼的原因,應該比漢字更方便更簡單。在這兩點英語比漢語有優勢。
  綜上所述,漢語英語在使用中各有優勢,但漢語優勢更多,使用更方便。
  回應
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漢字通過形聲字(占了多數)讓你也可以直接拼讀。
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變成打字了。漢語與英語誰打字更快。
2022-10-14 08:27:22
阿楨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

【本文來自《中國人要是老早就反封建,至於封建社會長達1300多年?》評論區】
中國的科舉固然害人不少,卻是世界至今最“民主”的選賢制度!拿封建、獨裁、民主幾個由後來人發明的詞來定義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無異於盲人摸象!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當然放在歐洲依然是好制度,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脫胎於科舉制度。
南宋或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都被戰爭打斷了,晚晴資本主義又要發展了,結果還沒起來,帝國主義就進來了。
  回應
唐代科舉制度缺陷不少,文壇裡基本上誰出名誰就會中式,直到宋代中期把學子的名字遮蓋了,主考官不預知試題,批改試卷的官員和考官都是集中封閉的,這些措施才完善了科舉制度
我不這麼認為,明清不行了,不是因為考試內容有問題,而是皇權太過強大,文官集團毫無牽制力。
科舉一直是個好制度,問題出在考試內容上。
2022-10-14 08:30: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