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17 06:20:23| 人氣3,29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公》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看過央視八十四集的電視劇《三國》,實在看不下山西太原出品的十四集《關公》,戰鬥埸面不夠盛大逼真,打鬥動作不夠紥實,道具服飾的材料和製作都很粗糙等不說,連演技和白話的對白都不如央視版的半白半文來得有吸引力。搞不懂幹嘛要拍?何不從八十四集中剪接與關公有關的部分而成即可!

誰叫關公是山西人又是中國數一數二的神祗,神威和廟數遠超過孔聖文廟,連道上兄弟和商界小販都拜關公,如此大神豈能被支離破碎的盜剪來褻瀆。

難道市面上到處可見的關公工藝品就能顯神威了?省市地方沒中央的資源就別和人家競拍《關公》大戲,倒不如學學《耶穌基督的最後誘惑》,辯証地拍出關公的人性與神性之衝突。

你有沒搞錯,中國人神不分的信仰,怎可能……

有的!黃華節早在1967年就在台北商務出版的《關公的人格與神格》質疑「忠義仁勇關聖帝君」之聖名:

不忠。關公違背聯吳抗曹的基本國策,身亡又失荊州,使得劉漢侷處蜀中,這是不忠。華容道上私放曹操,更是大不忠。更不用說降曹了。(p.73-8)

學者那知民間之忠,不是忠於國君的愚忠,而是忠於自己和朋友的義忠。

不義。啥義?不是孔孟「仁義」的義,而是「江湖義氣」的「俠義」「道義」(p.80)。

難怪道上兄弟和商界小販都拜關公,因為黑道和商道唯「力」唯「利」是圖,所以要用「義」來漂白除臭。

不仁。不是孔孟「克己復禮,愛人以德,泛愛眾,己所不欲忽施於人」的「仁」,而是「仗義疎財,濟困扶危,為人捨己,見危赴義」的「仁俠」(p.84)。

孔孟之「仁愛」有屁用?只不過是約束人甚至殺人的禮教。一般人生活於不公不義的現實社會,當面對困危時,大俠即時的「仗義疎財,濟困扶危」才實用,儒者的「仁義」只能「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不勇。關公違背聯吳抗曹基本國策的「勇」,只是「有勇無謀」的「匹夫之勇」。

關公如果是不忠不義不仁不勇,那怎會成為政府和民間信仰的首席呢?

很簡單!跟媽祖、觀音一樣,滿足了百姓信仰需求,政府則順勢利用之。

那孔廟儒教呢?還不是滿足了學子求官需求,政府也順勢利用之。

華語宗教影視作品,從前評《觀世音傳奇》 《濟公傳奇》 《布袋和尚》 《地藏王傳奇》 《關公》 《張天師》《文成公主》《達賴班禪乾隆皇》,到 《土地公傳奇》 《媽祖》 《十八羅漢》 《少林》 《唐玄奘》 《弘一大師》,不論影音奇觀、感人或反思,實在不能與前評洋片《十誡》 《賓漢》 《耶穌受難記》 《達文西密碼》 《基督的最後誘惑》 《暴君焚城錄》 《十字軍東征》  《教會》 等相比! 

更拍不出同/異性戀的影展藝術電影《神父》(另貼看過但不想獨評之耶教佳片《誘.惑》《愛慾修道院》《鄉村牧師的日記》,至於《聖芳濟傳》 《德雷莎修女》 《修女傳》《修女也瘋狂》、《教宗約翰保祿23世》分成修士、修女、教皇三類來貼)和金基德的佛教電影《春去春又來》吧!


[電影]關雲長The Lost Bladesman
 
老實說,我並不覺得這部電影的劇本或劇情真的有很爛到哪裡去(google一下影評普遍偏差),最多就是太時髦、太港氏風味、太顛覆(關公形象)而已,其他方面,不論是對白、運鏡、場景、服裝造型、武打場面或選角等,其實都算有一定水平。
不過無論是從史實或從虛構的三國演義或從現實面來看,甄子丹在身高這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問題上,真的很有問題。
因為關公有217公分,佔身高之便,就算沒有配上青龍偃月刀和赤兔馬(正史中,關羽沒有專用的刀,更沒有專用的名駒),關公依舊高大威武。
甄子丹儘管身手了得,還拿了改良式(刀柄比較輕、薄,刀身也短很多,真正的青龍偃月刀刀長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刀身上鑲有蟠龍吞月的圖案←圖案在戲裡完全省略掉了)的青龍偃月刀,但演起來就是少了那股威武磅礡的氣勢,而且過於感性到優柔寡斷了,我都記不清到底連問了幾次:「難道關羽該殺嗎?」(會下意識的想回答:「你再繼續問下去,我一定親手殺了你....如果殺你一次不死,一定會再殺你第二次,以防你繼續問下去...」)
至於過五關斬六將裡的武打場面及動作,我個人覺得雖然還是好看(因為我愛看武打片嘛),但實則偏弱而且了無新意(無論是巷戰、閣樓戰?或大街單挑,這些已經是香港武打片中老梗中的老梗),尤其是在過汜水關斬卞喜時整個是關門放狗、自由想像,實在是太精簡成本了,而且把過五關斬六將整個大情大義的過程變調成專程上門展開大屠殺,這安排實為一大敗筆,完全曲解過五關斬六將的原意。
姜文版的曹操則是整部電影中最亮眼、最有靈魂的一個角色,無疑的,姜文把曹操演回更接近於史實中的曹操(之前張豐毅版本的曹操實在是把曹操演笨了←吳宇森的「三國」),既是真君子,也是真小人,尤其是他拍著關羽的胸膛說:「英雄,你來(當)」,隨後又拍著自己的胸脯說:「小人,我來(當)」時,套一句周星馳電影的老對白-這實在太點題了。
當然這部電影裡對曹操的描寫也符合中國版歷史對曹操的正面評價,對台灣版的歷史來說,則會認為是幫曹操整個大平反,如果誤以為整部電影是史實的話,那曹操也瞬間從梟雄變英雄了。
孫儷演的綺蘭姑娘這個角色則完全是虛構的,所以孫儷的演出純粹是戲劇效果(花瓶),一部電影沒有美女美色,清一票都男性的話,票房可是很讓人堪慮的(就像「讓子彈飛」一樣)。
當然,關公是由人轉神,所以人性的一面,關羽還是愛美色的,這也無可厚非,正史中也有記載。
在《三國志》的《蜀書》和《魏書》中都記載了這樣一個史實:曹操與劉備帶領大軍在下邳圍攻呂布,呂布派出秦宜祿出城向河內太守張楊求救。關羽聽說秦宜祿長相非常出眾的妻子杜氏還留在下邳城內,便多次請求曹操:“妻無子,下城,乞納宜祿妻。 ”誰料曹孟德亦是好色之徒,他見關羽迫不及待的樣子,懷疑杜氏異常美貌,等到城池攻陷之後,曹操親自召見了杜氏,果然是國色天香,“乃自納之”。關羽為此事深恨曹操,欲趁某次劉備與曹操一起打獵之機殺掉曹操,後被劉備制止。
另外一個電影裡沒有明說的隱藏版暗示是說類似「破四舊」之類的觀念,暗喻關羽忠於披著羊皮的狼(指劉備)是一件很迂腐守舊的事情,應該「破四舊」「立四新」,但正如關羽回答,如果他不是這樣(忠肝義膽)的人,曹操還會那麼看得起關羽嗎?
最後要好像很有學問的用孟子的話做ending:「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這句話用在現代企業管理學或是人際關係上也是同理可證的。
http://mustardsumeru.blogspot.com/2011/05/lost-bladesman.html
 
關雲長:只有動作,沒有電影
 
究竟這些年來麥兆輝及莊文強在幹甚麼?究竟《關雲長》在幹甚麼?它可以說是麥莊二人近年最大的災難。其災難所在非在技術層面,而是它整個格局都是小裡小氣,不得大刀闊斧,極不痛快。也許麥莊只是在展示著港人在三國的面前根本不可能有甚麼歷史觀。他們也似乎沒企圖去對關曹的歷史建立一個觀點。港人導演該有的顛覆和靈氣也消失得無影無蹤。《關雲長》既要去幫曹操說項,又要說關羽是個英雄,劉備終究是關羽選擇的正義之師。此正是《關》片小裡小氣的地方,既不顛覆,也不傳統。
   它要「雷人」的渲染曹操對關羽的「疑似」愛慕之情,又不深入寫下去,又怕癮又怕痛。若果《關雲長》以基情解釋關曹之遇,雖然會被人痛罵一輩但也畢竟是勇氣之舉。但我們看見的小小顛覆只是有關方面用以引人注目的狗血,但骨子裡還是不敢混搞亂做。走的是安全路線,於是就沒有強大的戲劇效果。那麼,究竟《關雲長》剩下甚麼呢?
    動作。甄子丹設計的動作場面誠然是十分可觀,而鏡頭也多有細心調度之處,但劇本實在太過蒼白。你既不站在傳統那邊去讚揚英雄(蜀方),也不反英雄,去站在曹操那邊。在那些亮麗的動作之下,你根本無法說服觀眾它是意義的。蜀軍要打下去是正義還是不義,亦是略一提及而無法深化。若是要表現關羽的迷失,信念的破滅,那也是個好的角度,但這一切都要讓路於動作。關羽最後對漢獻帝那句「昏君﹗」是價值的粉碎,但還是一樣,水過鴨背,沒有時間說下去。
    但是去要求合拍古裝片有甚麼真正出色的地方,實在太不識趣。自《葉問》起,它就將動作電影帶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只有動作,沒有電影。不需要有故事,不需要有人物的個性和感情,一切只為配合那些動作場口。反正拍了出來總會有以億計的票房,又有甚麼所謂。《葉問》也拿最佳電影囉﹗在這個LADY GAGA當道的時代,你就不要要求品味和質素了。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1/05/the-lost-blademan/
 
電影《關雲長》多處顛覆 導演不怕被"圍攻" 2011-04-18 電影網
 
  由甄子丹、姜文、孫儷聯袂主演的歷史題材電影《關雲長》將於4月26日在內地公映。4月17日,該片導演麥兆輝、莊文強攜20分鐘最新片花到廣州為該片預熱。儘管主演均缺席,但“麥莊”組合現場妙語連珠,對“顛覆問題”見招拆招,強調他們已經做好被“圍攻”的心理:“好的電影應該有一點點爭議,完全沒有話題的就不是一個好的電影。”
   顛覆“關公紅臉只是一種民間傳說”
  從曝光的片花來看,“麥莊”聯手的《關雲長》給人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顛覆”,其中甄子丹飾演的關雲長並沒有“紅臉、美髯”這些標誌性的特徵,身形也遠沒有此前影視劇中的關公魁梧;而曹操竟和“被挾持”的漢獻帝關係非常好,還一起下地割麥子,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護送的也不是劉備的兩位夫人,而是孫儷扮演的“綺蘭”,而且關羽尊稱她為“嫂子”,她卻喊關羽“二哥”……對於這種種“顛覆”,“麥莊”兩人見招拆招,表明他們雖然拍的是歷史題材,但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我們是要講合理性,而不是篡改歷史”。
  關於“白臉”的關公,莊文強解釋稱:“我們知道在內地拍這樣的歷史片要有很充分的研究,但是我們沒有找到關公‘紅臉’的資料。所有關於關公紅臉的故事都是迷信、杜撰,在歷史上的記載他是一個真實的人,並不紅臉。”而對於身形不夠魁梧等質疑,莊文強更是笑言:“很多人常常說關雲長應該是那樣而不是這樣,但我常常想問:你見過關雲長嗎?我見過的很多專家,就好像自己跟關雲長很熟,每個星期都可以一起吃頓飯似的。”
  而曹操和皇帝的關係好,莊文強則坦言是推測出來的,“大家覺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從種種歷史記載可以看到他們兩個的關係也不差。曹操從來都沒有立自己為皇帝,他實際上是保護皇權的。所以我推測,曹操要是很討厭皇帝的話早就殺了他,而不是把他當做吉祥物放在身邊。”至於孫儷角色的設置,麥兆輝表示,就是因為沒人嘗試過這樣做,所以他們才做了,“《三國演義》中護送兩位夫人是創作出來的,既然可以創作兩位,我就可以創作一位。”
  “姜文來了,沒有黑色幽默怎麼行”
  影片另一個爭議比較大的地方是臺詞,繼曹操對關羽說的那一句“我就喜歡你”走紅網路後,昨日的片花中也不乏充滿幽默和顛覆的臺詞,“義字上‘羊’下‘我’,一個和羊一樣善良的我……”、“天下是狼的天下”、“是披著羊皮的豺狼害死了關羽,除了孫權、劉備和孔明”,而其中大部分是由飾演曹操的姜文貢獻的。莊文強強調,影片中的曹操確實跟以前很不一樣,“以前他一齣現就好像會殺人,而現在很多時候是來救人的。真實的人不會24小時都很殘酷,他也會有搞笑、幽默的一面,如果壞人從頭到尾都壞,那就不好看了。”他還透露姜文本人也是一個很有幽默感的人,“我們請了他,不利用他的幽默感那不是浪費嗎?他真的是一個臺詞專家,很喜歡放一些押韻的句子,而這些我們自己都不懂。”
  此外,影片中曹操有一句臺詞是,“說我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一句屁話,儘管兩千年後還是會有人相信,但相信這句話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蠢蛋,一種是壞蛋,劉備是個壞蛋,而關羽就是個蠢蛋……”昨日被問到會否擔心此話引起觀眾的不滿,莊文強答道:“開拍之前我們就做好了被‘圍攻’的心理準備,就是要引起觀眾的強烈反應,難道我們應該繼續蒙蔽大眾、為了討好大眾再跟大眾一起錯下去嗎?”
  “本來想讓甄子丹以一敵五十”
  甄子丹版的《關雲長》,打戲免不了會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從片花來看,兩軍交戰、塵土飛揚的宏大場面是少不了的。其中,甄子丹在陣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刀劈了顏良,驍勇不容置疑。值得一提的是,導演還安排關羽和孔秀在狹長的巷子中展開一場一對一的巷戰廝殺,大刀和長矛在極度受限的空間中,一招一式的對接都顯得相當艱難,精彩系數大升,場面驚心動魄。對此,麥兆輝透露,“原來劇本寫的是甄子丹在巷子裏一對五十,但實際上這種巷戰太難了,光兵器就沒法擺弄,後來甄子丹說這種打法實在很困難,就改成了一對一。”
  而在後期製作方面,兩位導演也聽取了多方意見。麥兆輝說,影片第一次剪輯出來後,甄子丹對效果非常不滿意,硬要自己拿回去再剪,“拿過去很久,最後只是剪了兩刀就又送還給我了。”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564/2011/04/18/111s3221200.htm
 
關雲長:英雄美人兄弟
 
香港導演麥兆輝與莊文強想要替忠義傳世的關雲長換穿新裝,確實做了些新鮮嘗試,只可惜最後武戲精彩,文戲稍遜了。
   一齣《關雲長》,流血流汗的是過五關斬六將的關雲長(甄子丹飾演),歡呼收割的卻是靠口白與眼神勝出的曹操(姜文飾演)。
   關雲長在華人世界早就位居忠義神人的特殊地位,香港導演麥兆輝與莊文強敢於挑戰傳統,新詮知名武聖傳奇,確實努力做到了「新」,至於「新」是否就美或好?則是見仁見智了。
   三國演義中,關雲長「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困局在於劉備兵敗小沛,投奔袁紹,關雲長則是死守下邛,捍衛護劉備妻小,曹操派出張遼勸降,不但接受了關雲長降漢不降曹的條件,還允諾日後只要有劉備消息,就讓他離營,從此「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極盡禮遇能事,但是這些都是眾人耳熟能詳的歷史軼事,如果照著三國演義文字故事重演一回,有何新意?如何引人?關雲長護衛的是甘夫人與糜夫人兩位嫂子,執禮甚恭,不時還會在內門外躬身施禮,問候兩位嫂子,麥兆輝與莊文強卻在劉備女眷中找到了切入點,替關雲長找到了暗戀情人,孫儷飾演的劉備小妾綺蘭原本是他的初戀情人,還曾經為她手刃意圖不軌的歹徒,卻被劉備搶先一步納為小妾,只是還來不及過門,即已遭戰亂離散,做為義弟的他縱有萬般不捨,也不能逾越禮份,只能把情思藏在心中。
   《關雲長》顛覆史實的焦點就在綺蘭身上,旁觀者清的曹操,摸清綺蘭的底細及關羽的私慕心情,還特別安排了一場春藥酒局,要讓關羽亂神喪志,敗德逾矩,甘為曹營效命;其次,則是原本過五關斬六將時的關羽是一路護衛兩位嫂子,但是電影中卻讓嫂子先行離去,關羽則是單騎單車護送綺蘭,兩人因而有了朝夕相處的機會,他護美心切的拚死決戰,也都盡入美人眼中,明白他生死相許的癡情義舉,而有了以身相許的貼心回報。只可惜,最後黃河渡口的匕首比腹,則是刻意到讓人難參其詳了。
   還關羽人性本色,其實正是《關雲長》真正的著力點,因為一般人就是難以理解結義兄弟何以會衍生如此不離不棄的忠義,願意為兄長妻孥折腰受困,如果說關羽暗戀嫂子,則是兄弟失序,亂了禮法,但若只是一位尚未過門,尚無夫妻之實的小妾,是否就比較有著墨的曖昧空間(其實就算只是純屬虛構的人物,還是亂了人倫)?也讓夜讀春秋,不近女色的關羽,也得著了癡情相許的人性溫度;讓原本陽剛純度百分百的關羽,也有了千分之一的私情蠢動空間。
    這個切入點似乎意圖點出關雲長的平凡人性,卻只拍出了關羽的悶,沒有點出更多的情,因此少了動人的張力。反觀「三國演義」只是描寫關羽替曹操斬顏良,誅文醜,就讓遭逢斷臂之痛的袁紹,兩度氣到要把劉備推出去斬首,那種結義兄弟遭人利用,見縫插針的千鈞一髮張力,顯然遠比《關雲長》的英雄情絲更有戲劇渲染力,也更好看,只能說《關雲長》的改編雖有新意,卻無法新得動人。
   《關雲長》成功的新意在於武打場景,甄子丹舞弄青龍偃月刀的身姿堪稱是近年來最精彩的長兵器表演,而且一路迎戰長槍、流星錘、長劍到飛弩,長打短打各不相類,煞是好看,例如顏良戰役就是長兵器的盡情揮灑,到了迎戰安志杰飾演的孔秀時,接戰舞台則變成了一條狹窄長巷,這場巷戰限制了長兵器的舞動空間,而且從磚瓦到土泥牆都充份發揮道具功能,豐富了短兵相接的障礙困擾,也讓甄子丹與安志杰的進退攻守,蔚成一場最華麗的男兒雙人舞;至於飾演滎陽太守王植的王學兵,則是氣力明顯不敵,卻不改其志,想要力挽狂瀾的悲劇英雄,明知不可為,卻不得不為的悲情,更讓最後刀落人亡的結局,更動人心;至於甄子丹在黃河渡口遇伏,在迷霧森林中迎戰弓弩箭手的迷蹤步伐,更超越了甄子丹在《精武英雄》中躲過德軍子彈的神奇步伐,完全滿足了武打電影的視覺奇觀。
   甄子丹的武打身手確實迷人,只是回到文戲場面,就顯得木訥不真實了,尤其是面對戲精姜文,所有的口白與肢體風采,幾乎全讓姜文奪走了光芒,從吃完飯吃顏良到麥田收割戲,只要兩人對戲,甄子丹幾乎就成了泥塑人偶,任憑姜文操控使喚,不對等的表演功力,也削弱了《關雲長》的文戲風采,使得全片只有武戲可觀,殊為可惜。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1/05/post-2235.html
 
關羽 >百度百科
 
【人物簡介】

  關羽(160?—220)字雲長,本字長生[注],並州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據《三國演義》關羽身長九尺(演義)。漢族。一直是曆來民間崇祀的對象。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諡曰“壯繆侯”。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爲五虎上將之首,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爲關聖帝君,佛教稱爲伽藍菩薩,尊稱爲“關公”。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爲“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在《三國演義》中,有“千裏走單騎”“單刀赴會”“溫酒斬華雄”等佳話。
  關羽兵器:青龍偃月刀(演義) 槊(專家推論)
  [注]關羽的本字,可能因資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目前流傳比較廣泛的是“長生”和“壽長”這兩說。
【《三國演義》對其評價】

  漢末才無數,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人物事迹】

  關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間,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時候,發掘出關羽的墓磚。上面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資料比較詳細,還略有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此寫了《關侯祖墓碑記》。據墓磚上文字記載,關氏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鎮)常平村寶池裏。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于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關羽長成後娶胡氏爲婦,靈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關興。
  關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鎮壓黃巾起義。他在這裏結識了當地正在聚衆起兵的劉備(劉備自稱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和張飛,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傾心,友愛異常,親如兄弟。後世傳說,劉、關、張三人曾在桃園結義。《三國演義》則“演義”出他們的誓詞:“雖然異姓,既結爲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雖是小說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動亂頻仍的時代中下層百姓的心態,所以影響巨大。後世好多農民起義,都效法結義的形式,來鞏固隊伍,加強團結。三人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參與了進攻農民起義軍的行列。關羽也就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從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關羽始終忠心耿耿地追隨劉備,“隨其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劉備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羽、張飛擔當他的護衛,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5年),劉、關、張帶著剛剛組織起來的兵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鄒靖。黃巾軍打到涿郡,他們配合官兵出動抵抗,首戰告捷,立了大功。接著,他們離開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廣宗(在河北省威縣東)圍攻黃巾首領張角的中郎將盧植。到廣宗後,因盧植遭誣陷被押回京師,他們便決定返回涿郡。歸途中,遇到黃巾軍天公將軍張角正在追擊接替了盧植職務的董卓。關羽和張飛帶領一支人馬,突如其來地向黃巾軍橫殺過去,救了董卓。劉備後來投奔幽州軍閥公孫瓚,因屢立戰功長任平原相,關羽和張飛擔任了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他們三人照樣“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關羽和張飛終日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劉備。
  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東)後,獨掌軍政大權,總攬朝政,皇帝成爲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劉備被呂布打敗,投靠了曹操。曹操表舉他爲左將軍,拜關羽爲中郎將(次于將軍的武官)。時車騎將軍董承接受皇帝衣帶詔,與劉備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密謀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恐曹操猜忌,欲伺機脫離曹操控制,趁右將軍袁術潰敗,主動請求跟大將朱靈前去截擊。曹操謀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認爲,不該放走心懷叵測的劉備,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術南逃壽春(今安徽壽縣),朱靈班師回朝,十二月,劉備殺死徐州刺史車胄,以關羽代理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與朝中反曹勢力遙相呼應。東海(今江蘇郯城)變民首領昌稀等,及周圍郡縣紛紛歸附劉備,劉備部隊很快發展至數萬人,又派使者與袁紹媾結聯盟,形成對曹操的嚴重威脅。並擊敗了前來討伐的司馬長史劉岱和中郎將王忠,暫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區,作爲休養和發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等企圖刺殺曹操的計劃泄露,董承、王子服、種輯皆被屠滅三族,唯參與密謀的劉備僥幸逃脫,且勢力越來越大。曹操親自征討劉備,劉備驚悉曹操軍將至,親率數十騎出城觀察,果然望見曹軍旌旗,只得倉猝應戰,被曹軍擊潰,劉備妻子被俘。曹操接著攻陷下邳,迫降了關羽。劉備則逃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投奔了袁紹。
  曹操贊賞關羽爲人,拜其爲偏將軍,禮遇甚厚。不久卻覺察關羽心神不定,無久留之意,便對與關羽關系甚好的張遼說:“卿試以情問之”。張遼去問關羽,關羽歎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張遼將關羽的這番話轉告曹操,曹操聞後,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爲他有仁有義,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二月,冀州牧袁紹調動十多萬人馬進軍黎陽(今河南滑縣東北),征伐曹操並派大將顔良進圍白馬,攻東郡太守劉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進。劉延告急請援。四月,曹操爲解除側翼威脅,北救劉延。謀士荀攸建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顔良可擒也”(《三國志?魏書?武帝傳》),曹操依行其計。袁紹聞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進延津。曹操趁機引兵向白馬疾進,及距白馬10余裏時,顔良大爲震驚,倉促迎戰。曹操派張遼、關羽爲先鋒,率部進擊。關羽躍馬陣前,遠遠望見顔良麾蓋(大將所乘戎車,設幢麾、張蓋),直沖過去,在萬衆之中刺死顔良,斬其首級而歸,袁紹諸將“莫能當者”(《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曹操揮令大軍沖殺,袁軍大敗潰散,遂解白馬之圍。戲曲中的關羽形象
  曹操備贊關羽的勇武,對他重加賞賜,封他爲漢壽亭侯(漢壽,地名;亭侯,侯爵名)。關羽斬殺顔良後,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賞賜。關羽把曹操屢次給他的賞賜都封存妥當,把漢壽亭侯的印綬挂在堂上,給曹操寫了封告辭信,保護著劉備的家小,離開曹營,到袁紹軍中尋找劉備。曹操將士聞後,要去追趕,曹操勸阻說:“彼各爲其主,勿追也”(《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
  從關羽被擒到他立功報曹、重新投奔劉備,這段經曆始終口耳相傳,流行播衍。到《三國演義》,則形成了一個花團錦簇、精彩紛呈的故事單元,包括關公屯土山約三事(降漢不降曹;禮待二嫂;一旦得知劉備下落,便當辭去);曹操厚待關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贈袍,關羽穿于衣底,上用劉備所賜舊袍罩之,不敢以新忘舊;曹操贈赤兔馬,關羽拜謝,以爲乘此馬,可一日而見劉備;關公斬顔良;關公挂印封金;古城兄弟相會等。在中國,很少有人不知道這段故事。
  袁紹興師南進,派劉備南下汝、潁,攻掠曹操後方,被曹操部將曹仁擊潰。劉備逃回袁紹軍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脫離袁紹,于是建議袁紹跟荊州牧劉表結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敵。袁紹信以爲真,派劉備率領本部人馬,再度南下汝南與黃巾軍首領龔都等會合,兵力擴充到數千人,對曹操後方又構成威脅。是年七月,曹操爲穩定後方,派大將蔡陽率兵討伐劉備。劉備預作充分准備和部署,率部迎戰蔡陽。兩軍激戰,曹軍大敗,蔡陽被殺。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統軍進擊劉備于汝南。九月,關羽隨劉備投靠荊州牧劉表,龔都等部皆散。至此,劉備脫離袁紹,獲得發展自己勢力的機遇。劉表對劉備以禮相待,此後,劉備便在荊州屯兵。
  從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208年),劉備在這八年中致力于禮聘人才,擴大軍事力量。特別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看到劉備和諸葛亮關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悅。劉備察覺以後,就嚴厲批評他和張飛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關羽和張飛就再也不表示反對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劉表死,繼任荊州牧的劉琮投降曹操。劉備爲避開曹軍鋒芒,便撤離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並派關羽率領一萬多水軍,從水路往江陵會合。劉備軍撤退到當陽長阪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時,被兼程追來的曹操騎兵打得大敗,去江陵的道路被曹軍截斷,劉備只好斜趨漢津。關羽率水軍前去接應,保護劉備退到了夏口。
  據《蜀記》記載,當年劉備在許昌,與曹操一起打獵。關羽曾勸劉備乘人散混亂之際,殺掉曹操,以絕後患。可能由于形勢不允許,劉備沒有答應。這回在漢津會面,飄泊無依,關羽憤憤不平,說:“當年在獵場上,如果聽了我的話,就沒有今日的困厄之災了。”劉備解釋說:“當時,也是爲國家著想,愛惜曹操是難得的人才。再說,如果天意輔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飄泊不是咱們的福分呢?”不過,被認爲不是事實。
  曹操占領江陵後,氣勢更盛,大有吞沒“無立錐之地”的劉備和消滅江東孫權之勢。這就發生了孫權、劉備聯軍大敗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戰。十一月,孫劉聯軍在赤壁(今蒲圻縣西北)大破曹操。關羽所率的一萬精銳水軍是劉備的主力,在這場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後人爲突出關羽“全交重義”的特點,演義出了他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操的細節,至今膾炙人口。
  赤壁之戰後,劉備乘機攻占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都在今湖南境內),劉備得了四郡,加上孫權借給他的南郡,終于在荊州站住了腳。然後劉備封拜元勳。關羽被任命爲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鎮守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劉備帶兵入巴蜀,取益州,關羽留守荊州。益州既平,關羽得賜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七個郡,是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必爭的戰略要地。赤壁之戰後,曹操還占據著南陽郡和南郡的北部,孫權占據著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謂“借荊州”,就是孫權將自己占據的南郡南部借給劉備。劉備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孫權便派諸葛瑾爲使去跟劉備商量,要求把荊州南部的幾個郡歸還東吳。劉備托辭拒絕,孫權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長沙、零陵、桂陽三個郡。關羽堅決不讓,將孫權派來的官吏全部轟了回去。孫權一怒,馬上派呂蒙率領兩萬兵馬用武力接收這三個郡。呂蒙奪得了長沙、桂陽兩郡後,劉備急忙親率五萬大軍下公安,派關羽帶領三萬兵馬到益陽去奪回那兩個郡。孫權也親自到陸口,派魯肅帶領一萬兵馬紮在益陽,與關羽相拒。東吳的軍隊和關羽的軍隊都在益陽紮營下寨,彼此對峙。
  孫劉兩家正在爭奪荊州,此時,劉備聞曹操攻下了漢中,急忙和孫權平分荊州,抵抗曹操。在此同時,關羽設宴招魯肅赴宴,想商議荊州之事,但被魯肅指責。
  赤壁之戰後,據守荊州的關羽名爲“襄陽太守”,而荊州的襄陽、樊城等重鎮還控制在曹操手中。爲了實現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對》中所籌劃的跨據荊、益二州,待時機成熟時荊州軍隊直下宛(今河南南陽)、洛,益州軍隊西出秦州(今陝西南部),完成統一大業的計策,關羽一直虎視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大敗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漢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員的擁戴下,劉備自立爲漢中王。任命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
  是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占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關羽,抓住戰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
  襄陽、樊城隔漢水相對,互成犄角,是曹軍抗拒南軍北上的戰備要地。時魏征南將軍曹仁駐守樊城,將軍呂常駐襄陽。他從漢中撤軍到長安後,又派平寇將軍徐晃率軍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陽)。樊城之戰開始後,曹操又派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往助守,屯駐于樊城以北。
  于禁在此戰中犯下致命錯誤。曹仁讓他和龐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應,他竟未考慮該處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領的七支人馬都帶到那裏駐紮。八月,連降大雨,漢水暴漲,平地水深數丈。于禁七軍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數將士避到高阜之處。關羽乘戰船猛攻,于禁欲退無路,被迫投降。龐德率的一部繼續頑抗,誓死奮戰,從早晨一直戰到中午,箭盡矢竭,就短兵相接。將士有的戰死,有的投降。關羽加強了攻勢,同時,水勢上漲更猛,土堤淹沒,曹操部隊都投降了。龐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營,但水勢太大,船只傾覆,被擒,不屈而死。
  關羽乘勝圍攻樊城,並以一部兵力包圍襄陽。樊城守軍僅數千人,城牆因水淹多處崩塌,曹仁曾考慮放棄樊城,被輔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滿寵所勸止。滿寵認爲:“山水速疾,冀其不久。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今河南郟縣)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複國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國志?魏書?滿寵傳》)曹仁乃以必死決心,激勵將士齊心協力奮勇抵禦。
  關羽軍雖乘船猛攻,一時仍不能下。此際,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治南鄉,今河南淅川東南)太守傅方,均降于關羽,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人孫狼等,亦殺官起兵,響應關羽,關羽聲勢一時“威震華夏”(《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曹操感到威脅,一度准備遷都,被丞相司馬司馬懿及曹椽蔣濟諫止。他們認爲:“禁等爲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于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晉書?宣帝紀》)。
  曹操采納了這一利用矛盾破壞孫、劉聯盟,以坐收漁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見孫權。同時指令徐晃率軍援救曹仁。徐晃進至陽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將軍徐商、呂建傳令:必須待後續援軍會齊後方可進擊。時關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約五裏),徐晃佯築長塹,示以將切斷蜀軍後路。蜀軍懼被圍,燒營撤走,徐晃軍進據偃城,漸向圍城蜀軍逼近。
  當初,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彜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早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意思是劉備在取得荊、益二州建立基業之後,一定要外結孫權,形成鞏固的聯盟,然後才能北定中原。可見,孫劉結盟是劉備北定中原的基礎。然而,這聯盟卻因爲幾個原因,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一是在荊州的所有權問題上。荊州位于長江中遊,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對孫、劉、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曹操曾想占據荊州,統一天下,但赤壁一戰使他美夢成空;孫氏集團一向認爲荊州是必爭之地。因爲荊州據上遊之重,只要操在別人手裏,自己則處于被動地位。赤壁之戰結束,爲了繼續聯劉抗曹,不得已,只好暫借荊州給劉備。可劉備取得益州後,卻無歸還荊州之意。
  二是關羽自恃勇武,對孫氏集團始終踞傲不敬。魯肅與他單刀相會,討要荊州,他盡管理虧,但仍然不肯從兩家聯合的角度著眼來妥善解決問題。孫權派使者爲自己的長子孫登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不但不應許親事,反而厚罵使者,雙方關系越來越僵。
  三是東吳臣子中,從主張連劉拒曹操的魯肅已經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魯肅統兵的呂蒙,就認爲關羽平素驍勇善戰,且有兼並吳國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對付關羽。他說:“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複,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所以 孫權得到曹操的信後,欣然允諾。他召呂蒙回建業,共商奪取南郡的計劃。關羽也知孫劉聯盟不鞏固,這時既要奪取樊城,又得防備孫權偷襲荊州。他看到東吳大將呂蒙屯兵陸口,就再三囑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鎮守荊州,並將大部分軍隊留在南郡,還沿江設防,二三十裏設一個崗樓,建起烽火臺。呂蒙探知關羽防守嚴密,無懈可擊,就佯稱病重,上書給孫權,要求回去療養。孫權公開發布命令,調呂蒙回建業養病。呂蒙推薦陸遜代替自己。當時,陸遜年少多才卻無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孫權便任命他爲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陸遜到任後,派使者給關羽送去了禮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維關羽水淹七軍,功過晉文公的城濮之戰和韓信的背水破趙,還勉勵關羽發揮威力,奪取徹底勝利。關羽看到陸遜是個無名晚輩,對自己又如此恭敬、誠懇,就大膽放心,把荊州大部分軍隊陸續調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馬還未趕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親自督戰,加緊攻城,而曹仁依舊堅守。陸遜把關羽人馬的調動情況詳細地報告給孫權,且說明了自己的看法,認爲關羽可一戰而擒。
  關羽在襄樊的兵馬越來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軍數萬人,糧食匱乏。他責備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糧草運送跟不上,大怒說:“還當治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後關羽爲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強占東吳貯藏在湘關的糧食。孫權得知此事,覺時機成熟,便命呂蒙爲大都督,發兵襲擊關羽的後方。
  是年十一月,呂蒙率軍隱蔽前出,進至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僞裝的商船中,令將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櫓劃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隱蔽和詭密。駐守江防的蜀軍士兵被僞裝的吳軍所騙,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虜,江陵城內空虛,陷入混亂。呂蒙先讓原騎都尉虞翻寫信誘降駐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將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吳軍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時就因爲關羽對他們傲慢而心懷不滿,這次又聽說關羽回來要懲治他們,更是內心恐懼,于是在東吳大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獻城出迎。呂蒙遂率大軍進據江陵,從而,一舉奪回蜀長期占據的荊州。呂蒙進占江陵後,盡得關羽及其將領的家屬。他對他們加以優待和撫慰,並下令軍中不得侵擾百姓,還對全城百姓表示關心,給有病的送醫藥,給饑寒者賜衣糧,使城內秩序迅速恢複。而驕傲輕敵的關羽,對呂蒙的襲擊行動竟一無所覺。
  曹操使者返回洛陽,帶來孫權密信,說即派兵西上襲擊關羽,但請保密,以防關羽得知有備。曹操部屬多數認爲應代孫權保密。謀士董昭獨持異議,認爲應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關羽知孫權來攻,如撤兵回防,則樊城之圍自解。關羽南返與孫權交戰,兩敵相鬥,正好坐收漁利。若爲其保密,使孫權得勢,對我並不有利。再者,被圍將士久不見救,擔心缺糧産生恐慌,一旦發生意外,局面將難以收拾。故應以泄密爲好。曹操采納董昭意見,令徐晃用箭將孫權密信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及關羽營中。被圍魏軍得信後,士氣倍增,防守更堅;關羽得信後,則既恐腹背受敵,又不願前功盡棄,同時判斷江陵、公安城防堅固,吳軍若真來攻,一時不可能攻克,因而處于徘徊猶豫,進退兩難的境地。此時,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陽進抵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並已先後派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進至偃城,歸徐晃指揮。關羽軍主力屯圍頭,一部屯四塚。徐晃以聲東擊西戰術,揚言欲攻圍頭,卻出其不意突襲四塚。關羽恐四塚有失,自率步騎5000出戰,然兵少被徐晃擊退,當其退走營寨時,徐晃率軍窮追不舍,緊隨其後沖入營內。當時關羽營寨,外圍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礙設施極爲嚴密,若從營外強攻極爲困難。現乘其軍陷于混亂之機,由內突襲,一舉大破之,殺降蜀之胡修、傅方。時關羽驚悉江陵失守,遂撤圍退走,樊城圍解。曹仁部將多欲乘勝追擊,參軍趙儼認爲,應保留關羽一定實力與孫權作戰,不宜追擊。曹仁同意趙儼看法,未部署追擊。曹操得知關羽撤退消息後,果然派人傳達命令,不許追擊關羽。
  當關羽撤軍而回時,孫權已先到達江陵,派陸遜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在回軍途中,關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問消息。每次,呂蒙都禮待來使,並讓使者周遊城中。使者回到關羽軍中,將士們知道家門無恙,鬥志盡失,多數都半途而逃。關羽自知勢孤,派人向駐紮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爲由,拒絕支援。關羽陷于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這時,陸遜乘勝西進,奪取了宜都。關羽看到麥城東、西、南三面全是敵人,而援兵又遲遲不到,決定突圍回西川。
  呂蒙知關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麥城北邊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孫權派使者到麥城勸關羽投降。關羽提出叫吳軍退兵十裏,然後在南門相見。呂蒙果然退兵十裏,等候關羽投降。關羽及其長子關平趁機帶著十幾個騎兵,偷偷地出北門向西逃去,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與其子關平在臨沮一起爲潘璋所殺,死時年約六十歲,其次子關興嗣“漢壽亭侯”之位。蜀漢懷帝劉禪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諡關羽爲“壯繆侯”。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論及關羽與張飛:“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爲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顔,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還說:“羽善待士卒而驕于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確如此。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在奪取益州過程中,收降了馬超,自領益州牧後,拜馬超爲平西將軍。關羽因馬超並非舊友,又聞說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諸葛亮知其意,寫了一封回信,讓費詩帶給關羽,信中說:“孟起(馬超字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當與益德(張飛字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關羽有一把好胡須,所以諸葛亮稱他爲美髯公。關羽得信,大悅,把它拿給賓客傳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黃忠陣斬曹軍名將夏侯淵,因功升爲征西將軍。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任命關羽爲前將軍,黃忠爲後將軍,張飛爲右將軍,馬超爲左將軍。諸葛亮說劉備說:“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劉備說:“孤自當解之。”(《三國志?蜀書?黃忠傳》)。並派益州前部司馬費詩去給關羽送印綬。
  關羽聞說黃忠與己並列,大怒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費詩對關羽說:“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蕭何)、曹(曹參)與高皇帝(劉邦)少小親舊,而陳(陳平)、韓(韓信)亡命後主,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爲怨。今以一時之功隆崇于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臂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爲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爲意也。仆一介之使,銜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爲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三國志?蜀書?費詩傳》)關羽大爲感悟,遂拜受印綬。
  關羽生性高傲的弱點,導致了在樊城之戰,由開始的指揮正確,威震華夏,發展到最後上當受騙,全軍覆沒,大意失荊州,最終導致孫、劉聯盟瓦解,其教訓慘痛。當初曹操常告誡夏侯淵:“爲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爲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三國志?魏書?夏侯淵》),終爲人戲于股掌之間,夏侯淵最終果恃勇而亡,夏侯淵如此,關羽、項籍皆是如此。
  但關羽更有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能夠名垂千古。
  關羽重然諾,守信用,對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無限忠誠。他與劉備同甘共苦許多年,恪守信義,始終不渝。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于複歸劉備,忠義一時無兩。
  關羽勇武異常,冠于全軍。後世小說,寫他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車胄、斬顔良、誅文醜、挂印封金、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雖有違背史實之處,但卻也突出表現了他的武勇和神韻。至于刮骨療毒,更是盡人皆知。
  關羽曾被亂箭射中,箭穿透其左臂。後傷口雖然愈合,但一到陰雨天氣,骨頭就常常疼痛。醫生說:“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關羽便伸臂讓醫生切開傷口。時關羽正在宴請諸將,“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國志?蜀書六?關羽》)。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鄉裏合徒衆,而羽與張飛爲之禦侮。先主爲平原相,以羽、飛爲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先主之襲殺徐州剌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關羽塑像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爲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顔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爲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于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爲漢壽亭侯。
  初,曹公壯羽爲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乃羽殺顔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爲其主,勿追也。”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爲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羽嘗爲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爲漢中王,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衆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爲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爲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爲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于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衆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縛羽至大營,斬羽及子平于臨沮。
  追諡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爲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彜續封。
【關羽的地位】

  曆代封建統治階級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擡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後被尊爲“武聖人”。陳隋間,佛都徒假托關羽顯靈,在當陽首建關廟。唐建中三年(782年),關羽被列爲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放進武廟,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後,關羽便被帶上“武聖”的桂冠。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爲“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爲“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長格爲“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爲“萬世人極”,封之爲“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史稿?禮樂志》),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清代一朝,僅北京一地,關廟就有116座。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不然,在中國以至海外爲何有這樣多的關公廟。
  在國內所有的關廟建築中,至今保存最爲完好的有五六處:山西關羽故裏常平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湖北當陽關陵,荊州關帝廟,河南許昌霸陵橋關帝廟等等。而規模最大、氣勢最爲宏偉的,就是位于關羽的故裏——山西省運城市解州城西的關帝廟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一座全國最大關帝廟。廟內樓臺殿閣共達三百余間,爲遊覽勝地之一。堪稱天下第一關廟。
  在中國戲劇發展的曆史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三國戲”熱,許多著名的劇種都有相當數量的“三國戲”和“關公戲”。以京劇爲例,148出“三國戲”,單獨寫關公的戲就有20出。再以關羽家鄉運城的蒲州梆子爲例,“三國戲”有記載的88出,其中“關公戲”就有十八出。在舞臺上,關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面如重棗,長髯飄拂,威武氣概。即使是在《走麥城》裏,他也照樣英雄本色有增無減。
  千百年來,經過曆代統治者的封諡,和戲曲、文學的演義描述,一個“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以勇”,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完美的關公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他由“萬世人傑”上升到“神中之神”,成爲戰神,財神,文神,農神,是全方位的萬能之神,爲曆代統治者和百姓萬民,華夏神州與東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曆代封建統治者尊崇關羽自不必說,就是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等農民起義領袖,也把關羽奉爲膜拜的英雄。
  不僅如此,除了在華夏大地,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海外華僑中,對關羽的膜拜之風也曆曆不衰。
  在擁有二千余萬人口的臺灣,關公信徒多達800萬衆,幾乎各家各戶都爲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挂聖像。臺灣的關公畫像年銷售量,遠遠超過了他們最崇奉的神祗媽祖。
  美國的“龍崗總會”是一個以拜關公爲祖的民間組織,各地分會有140多個,遍布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東南亞各國競相立廟拜求關公,最盛者當數泰國。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關帝廟;前些年還新建了一座關廟,據稱是海外建築規模最大的關廟。
  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Davidk jordan(漢名焦大衛)先生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位美國學者的話是頗有見地的。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爲萬世共抑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並爲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人物特征】

  19世紀日本畫家歌川國芳依三國演義所繪的關羽刮骨療毒圖關羽有美須髯,萬人之敵、忠義雙全;好讀左氏春秋,能誦讀如流。投降曹營時,雖受盡禮遇,但仍心向劉備。爲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療毒,事緣一次被毒箭射傷左臂,每到陰雨,骨特別疼痛,華佗說要刮骨去毒才可病愈,關羽即伸臂給醫師,開始刮骨,血流到盤,但關羽卻一面食肉飲酒,神態自若。
  他對士大夫非常驕矜,與同僚關系也不太好。如馬超歸附時,關羽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麽人相比?”,及黃忠官拜後將軍,他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諸葛亮和費詩解說,關羽也欣然接受。而糜芳、傅士仁、潘浚都與關羽有隙。
【家庭情況】

  子女
  關平,關羽長子,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于臨沮。(演義裏面是關羽的義子,關定的兒子)
  關興,關羽次子,少已有名,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關鳳,關羽之女,孫權曾爲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
  關索(此爲戲曲中人物,史中無載),關羽三子,關羽失荊州後在鮑家莊養傷,諸葛亮南伐孟獲時才歸軍,作先鋒。
  孫
  關統,關興長子,妻爲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
  關彜,關興次子,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後代
  關勝:《水滸傳》中人物,梁山好漢之一,梁山排名第五。
  後裔
  《三國志》裴注中言,蜀漢滅亡後,龐德之子龐會盡殺關氏爲父報仇,關羽一脈已斷。但這段記載的可信度有爭議。後世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常自稱爲關羽後裔,然多無可查考。
【人物評價】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爲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顔,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東西雖爲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傅幹稱關羽、張飛:“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爲之將。”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關雲長、張翼德:“關、張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攜上,雄壯虎烈。藩屏左右,翻飛電發,濟于艱難,贊主洪業,侔迹韓、耿,齊聲雙德。交待無禮,並致奸慝,悼惟輕慮,隕身匡國。 ”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爲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可參考趙翼著《廿二史劄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分,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皆用作爲勇將代名詞的資料。
【出生爭議】

  在山西省運城市常平村關帝家廟內立有一塊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記其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幀二年(1629年)立于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都認爲關羽生于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間對關羽生辰還流傳有好幾種說法。比較、考證幾種資料,較爲可信且成公論是關羽生于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不過資料一直受到爭議。《三國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記錄關羽出生,另外如《關帝志》內容多出自《三國演義》,非嚴謹的史料;《祀田碑記》和《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未有嚴格考究。而王兆春等所編著《中國曆代名將傳》暫記爲(? —219年),所以現今仍未有確切可信的資料。
【民間藝術】

  《三國演義》以前,關羽于民間的形象,至宋代即與今日相去不遠。洪邁的《容齋隨筆》按理是史論,但其中已有“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顔良、文醜于萬衆之中”的傳說。而膾炙人口的三英戰呂布、千裏保皇嫂、華佗爲關羽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故事,都已見于《三國志平話》,且《三國志平話》中的關羽形象較《三國演義》更加完美。元代關漢卿所作戲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有提到關羽過五關,可見《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亦早已在民間流傳。
  戲劇
  中國傳統戲曲中關羽的角色,以野史、《三國演義》的描寫而創作,其臉譜爲揉紅臉,表示忠勇,“紅臉忠勇”之說法即由關羽臉譜而來。勾丹鳳眼,雙眼俊秀。加上關羽有“美髯公”之稱,所以都會加上演關羽時專用的大髯口,稱爲“五綹”或“關公髯”。手執青龍偃月刀和紅馬鞭,頭戴專有的綠色盔頭,綴黃絨球配後兜,兩耳垂白飄帶和黃絲穗,著綠蟒。而後人爲表示對關羽的尊敬,所以會特意在面譜上加一黑點或加一條金線,稱做“破臉”,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而且關公亮相姿勢就有48種之多,稱爲“關公48圖”。
  而在舊時上演關公戲曲時,有許多規矩:如扮演關羽的演員在演出前10天要齋戒獨宿,熏沐淨身;出場前要給關帝像燒香叩頭,在後臺殺雞拜祭;演員要在盔頭或者前胸挂有關帝像的黃表附,演出結束要用此紙拭臉,並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等;在演《走麥城》時,更要臺上臺下燒檀香、點蠟燭。據說如果違犯禁律,關帝就會顯靈,演員要出事故,戲園要出亂子。清廷皇宮演戲時,每臨關公出場,帝、後、妃都得離座走幾步,然後才能坐下看戲。一些有損于關帝形象的劇目,如《斬熊虎》、《怒斬關平》、《關公辭曹》等,宮廷及京城的著名戲園皆禁止上演。而現今也有對演關羽的演員有不少禁忌,如當演員上了妝後,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妝後的關羽也不能舉動失儀。
【信仰】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爲忠義的化身成爲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泰定帝 天曆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關羽的祠廟遍布各地,爲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爲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布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裏,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爲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爲“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爲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爲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幹的行業也推祟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香港信仰
  在香港,警察與三合會成員是對立的。三合會早期是一個道教反清的幫會,所以會拜祭道教大神關羽。而警察崇拜關帝的習慣是源于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華探長,其後擴展至各個紀律部隊,如消防、海關等。他們同樣地推崇、尊敬關羽,稱他爲“關二哥”、“關公”、“關帝”、“關二爺”等,因兩方都相信,關公是會保衛盡忠盡義之人,所以雙方都不認爲存在信仰上的沖突。
  香港許多商店都供奉關羽,希望能保佑店鋪。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廟供奉關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就十分有名。
  臺灣信仰
  關帝廟信徒。穿藍色道服的是以收驚科儀聞名的效勞生,以年邁女性居多。在臺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爲主祀外,也有稱爲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以行天宮最富盛名。
  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臺灣所謂的恩主神祇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嶽飛。而關羽爲五恩主之首,所以臺灣一般民衆亦稱關羽爲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爲“恩主公廟”。
  另外,部分齋教或道教信徒稱關羽爲“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閩南一帶爲最盛,而臺灣也承襲此說法。
  國外名聲
  在英國、美國等國家,只要有華人的社區,都必然有人祭祀關羽。
  據小松田直《圖解世界史》,在日本也有爲數衆多的關帝廟,奉關羽爲學問與生意之神。
【道教中的關公】

  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本爲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爲財神來供奉。關于其來曆,前面已有介紹,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爲財神。因爲商人認爲有三,一是說關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財,長于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認爲會計專才,所以奉爲商業神,二因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故尊奉之,三因傳說關公逝後真神常回助戰,取得勝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關公一樣,來日東山再起,爭取最後成功。這種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業所接受,對其頂禮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會、青紅幫特別敬祀關帝,且江湖上結義弟兄,亦必于關帝前頂禮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義。
  當代,關公在臺灣還有一個封號——玄靈高上帝。此是清以來,百姓受顛沛流離之苦和內憂外患之辱,更祈求于忠勇信義的關公保護。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慘遭清兵和外國侵略軍的屠殺時,曾擡出關公的神像聚集民衆以抗外辱。民衆在遇天災、人禍、疾病、爭執時,則向關帝求雨、求藥,求他驅災陣魔、求他正直決斷,皇室求關公保國安民,地方求關公除暴安良。近世自于內憂外患,一些民衆在逃往臺灣時,將關公這一信仰也帶到了臺灣,並流傳了下來。當代商賈興盛,關帝又被尊爲武財神,保護工商業的興隆。臺灣道教組織于1993年5月在臺北泰山鄉加封關公爲第十八代上帝,號爲“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玄靈高上帝”之號標志著關公信仰在臺灣道教中的升級。關公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衆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來得到了世人的擁戴,被曆代加封,宋代封爲“顯靈王”,宋徽宗時封爲“義勇武安王”。明神宗時將其神位晉級爲“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皇帝加封爲“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
【儺文化中的關公】

  關公,原系一員武將,因與劉備、張飛結拜,匡扶漢室江山,戰功卓絕,官封漢壽寧候、官高爵顯。後曆代帝王敬他“義薄雲天”,累累加封,稱帝、稱聖,顯赫無比。在四川,雖說關羽從未入川,但關公信仰,十分普遍。不但爲官宦視爲楷模,連民間社團、行幫乃至封建會道門亦奉若神靈。
  關公作爲忠義的化身,早爲百姓家喻戶曉。不過,關羽作爲佛道二教的護法神,儺壇壇神,尚鮮爲人知。
  關公如何成爲佛道之教的護法神和民間壇神的呢?
  由于關公一身正氣,神勇無敵。在民間驅儺習俗中,奉爲壇神或戲神。酉陽陽戲、梓潼陽戲、提陽戲都敬關公爲主神。開戲,必設關公聖像、先祈關公後開正戲。在梓潼縣還有“關公掃蕩”的習俗。每年春節或關公生日,均要從廟裏擡出關公像,在田野、村寨中遊走(掃蕩),以借關公之威,驅邪納吉,保一方平安。屆時,當地群衆,在村頭莊尾,設壇迎送,氣氛熱烈隆重,可謂一大宗教民俗景觀。
【關帝廟】
  
  關帝廟就是爲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關帝廟已經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與後人尊稱的“文聖人”孔夫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爲武聖關公。 一座關帝聖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關公聖像,就是千萬民衆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塊青石古碑,就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忠義教案。
【關羽在《三國演義》中和曆史上的比較】

  《三國演義》一書中作者羅貫中著力將關羽這個人物形象刻畫成繼溫侯呂布後的三國武藝第一人.斬華雄(孫堅殺的)、誅文醜(曹操殺的)等戰績都罩在關羽這個人物形象上。且描寫極爲生動,“溫酒斬華雄”等故事流傳千古。此種形象,頗有“武聖”之風。
  但是,很多人對演義中的關羽提出疑問。首先,關羽溫酒斬華雄,華雄到底是個什麽人物?在曆史上,無疑是董卓的大將。問題是,在三國演義中,華雄算不上個人物。雖然在關羽斬華雄之前對華雄將軍大肆描寫,如敗孫堅、斬二將等,但仍不能突出華雄有多厲害。因爲這三個人都不是現今人們眼中像張遼、甘寧一樣的英雄人物形象,大家對于這三個人物了解甚少。而且,曆史上又是孫堅殺的華雄,所以在人們心目中就很難形成華雄打敗大將的戰例,也就難以樹立華雄在人們心目中的大將形象,哪怕是藝術形象都很難。
  但羅貫中的本意當然是旨在塑造關羽這位英雄形象。在這裏他用了“溫酒斬華雄”這個故事,就充分地體現了關羽的能力,在當時達到了作者想要的藝術效果。只是在現在,效果並不是很好。原因放在後面說。
  在關羽斬顔良文醜的時候,也描寫得給後人留下疑問。
  在關羽斬文醜前,文醜的好兄弟顔良被關羽所殺,文醜大怒道要爲兄弟報仇。但打起來時,卻心中祛懦,打了三個回合就拔腿跑了。首先這是一個矛盾,其次關羽憑借赤兔良馬,背後趕上一刀斬下,有人說這並不能顯示關羽比文醜的武力高,這只能算關羽偷襲。
  首先,文醜是袁紹手下頂尖大將,又報仇之心急切,再加上戰關羽之前射傷張遼、打敗徐晃的描寫,已經非常突出地顯示文醜的能力了。然後又寫到文醜和關羽戰三回合,“心中祛懦",意思是文醜意識到自己不如關羽.因爲前面顔良敗給關羽已經在文醜心中形成陰影,所以自己也沒多大把握,這時一試,發現關羽刀法非常厲害,所以自認爲打不過,就跑了.然後被關羽一刀幹掉.這是羅在描寫關羽要強于文醜,但又不願過分拉大二人的差距,所以就寫了這麽一出.因爲前面寫了文醜射傷張遼,而關羽又曾經在徐州戰呂布時對張飛說過張遼"武功不在我二人之下"的話,所以如果關二爺比文醜強很多的話,那就和前面矛盾了.
  斬顔良這一段有曆史記載.還是先說演義.很多朋友又說關羽這裏是偷襲,或說是赤兔馬的功勞,不是關羽的功勞.顔良正要關羽報上姓名,結果卻被關羽一刀殺了,這又是描寫的什麽?先描寫了顔良二十合敗徐晃,又說關羽一刀將顔良砍了,那如此類推,難道關羽就可以一刀砍死像徐晃這樣的大將?當然不是。
  畢竟不能生硬地描寫道“關羽沖下去,與大將顔良大戰多少回合,斬其首而還”,另一方面,也不能過分拉大二人的差距。
  首先,還是給描寫關羽的神勇做鋪墊,宋憲、魏續兩位曾經呂布麾下的勇將,二人被顔良秒殺;既而二十合敗徐晃,“諸將栗然”。然後,直接描寫關羽,“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沖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顔良。”這一段描寫得極爲生動,尤其是“河北軍如波開浪裂”,場面氣勢恢弘。但,又有一個問題,“波開浪裂”到底是袁紹軍自己讓路呢?還是關羽沖陣殺開的呢?
  作爲曆史,顯然是自己讓的。兩軍交戰,先是武將單挑,之前還要報姓名。作爲曆史小說,若沒有明確說明,則要符合曆史。這裏仍沒有直接寫關羽的神武,但是描寫到了關羽的勇氣膽識,也就側面描寫了關羽的能力。孤身一人沖進百萬雄師中,毫不猶豫,這是和等的大氣,哪裏讓人想到“偷襲”二字!只是今人讀古文不夠熟練罷了。所以,我認爲羅貫中的本意應該是:顔良想讓停一下(這是規矩),可這話還沒說出口,而關羽速度相當快(包括刀法),顔良還來不及抵擋,就被斬殺。就是,在顔良沒做好充分准備(或說未盡全力)時,他是打不過關羽的。那麽作好准備了呢?沒人知道了。
  值得注意的是,三國志中記載的關羽斬顔良並沒有說是一刀解決問題,只是描寫到“策馬刺良于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
  這裏有幾個問題。
  第一,刺良,用的是“刺”字(《三國志 》)。“刺”是槍、戟一類武器的攻擊方法,那關羽怎麽用“刺”字?當然,刺可以理解爲刺殺、擊殺。我看過一些資料和評論,說大刀這種兵器是宋朝才有的,當時流行的是長槍、長戈、戰戟,再就是短刀和劍了。所以關羽當時應該是拿這些武器,而非現在所說的“青龍偃月刀”,這就又是一個問題了。
  第二,斬其首還,用的“斬”字(《三國志 》),說明還是帶了刀的。既然這裏是用了“斬”,那麽前面的“刺’字也應該是細節描寫,前後照應,更證明關羽曆史上拿的槍、戟之類的武器。
  第三,顔良是袁紹手下的猛將,顔良都被關羽打敗了,諸將就“莫能當”了。如果“當”一字理解爲阻攔,那麽“諸將莫能當者”就是說袁紹的將領們都去攔關羽,結果都沒攔住,這也充分體現了關羽非凡的勇武。
  第四,就是區別演義的“秒殺”和現在很多人所說的“偷襲”。
  綜合一下,無論是關羽溫酒斬華雄,還是斬顔良、誅文醜,都是羅貫中爲了塑造藝術形象而描寫的,其目的都是突出關羽的勇武,而本意絕非是偷襲。爲什麽會有這種誤解呢?我認爲,古代的讀書人熟讀文言文,這部小說爲半文言文、半白話文形式,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是非常好懂的。關羽曆來是忠義的象征,而且從宋朝起,人們將關羽當作神來膜拜,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相當崇高,所以羅貫中這樣描寫當時人們是不可能理解爲“偷襲”的。
【後人悼念詩歌】
  
  品三國見關雲長,讀罷掩卷淚沾裳。
  五關六將尋兄義,大水七軍克敵強。
  漢相議遷離許地,吳將偷渡向襄陽;
  搏虎一世輕犬死,函中首級猶自狂!
【古地名:關羽】

  關羽,古地名,三國時即有,今不詳。大概在關羽死後,關于關羽的民間信仰興起,有以其名爲地名的城鎮。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永安二年,(陸抗)拜鎮軍將軍,都督西陵,自關羽至白帝。
  顯然,這裏的關羽指地名。趙翼《廿二史劄記》有記。
http://baike.baidu.com/view/87255.htm
 
 
 

台長: 阿楨
人氣(3,298) | 回應(1)|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林則徐》
此分類上一篇:《她消失在海中》

春藥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02:43: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