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11 07:25:23| 人氣4,045|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海德格、他的情人與納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又不是拍《厨師、大盜與他的情人》或《鋼琴師與她的情人》電影,海德格可是一板一眼、正經八百的德國哲學家,怎可取個<海德格、他的情人與納粹>如此輕薄的篇名?

少來了,誰不知德國人悶騷(黑格爾、尼采與日耳曼主義呢?),不然怎會那麼高比例的德人上色情網站,公開裝嚴肅、只好私下偷窺鬆泄了。

對!難怪在伊絲貝塔的《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麥田,1997)筆下,海德格會是個好色、沒膽、又出賣猶太師友及女人的納粹信徒。

太美化漢娜‧鄂蘭了吧,她可不是小女生,而是崇拜海德格哲學的女學生,即便男已婚、女也嫁了,終其一生,漢娜都迷戀著這段師生不倫之戀。即使戰後也不斷替海德格的納粹罪責辯護,一會兒說是他老婆那個頑固納粹師母害的,一會兒又說海德格只是一時受不了壓力才會在當校長期間失足於納粹,這些都與他的哲學沒關係。

漢娜可比亞里斯多德還厲害,她「旣愛真理更愛吾師」。

是被愛情迷惑了吧,跟波娃一樣,公開的一面是《第二性》女性主義作者,私下卻是沙特的小女人;漢娜更是昏了頭,任由海德格擺佈不說,她還違背自己的猶太人身份和反納粹極主義的主張,對海德格的反猶和納粹信仰視若無睹甚至辯護。

這叫「正義誠可貴,真理价更高,若為愛情故,二者皆可拋。」愛情本來就與道德、政治無關。

說穿了還不是「女性本能」在做祟(男性呢?沙豬!),和販愛「愛情至上」的偶像劇沒啥差別,只不過包裝著深奧的哲學罷了。

那一般導演是拍不來《海德格、他的情人與納粹》或《沙特、他的情人與左派》了?我看還是你才拍得來。

不是我臭屁,你看看柯林斯的《海德格與納粹》(猫頭鷹,2002)和譯者戚國雄的<導讀>,花了不少篇幅在解釋海德格哲學與納粹的可能關係,而我在《緣現論》只要下面一小段便析判清楚了:

「海氏認為人在世上的關切導致陷溺,結果使人喪失了本真的人(面對空無具有憂懼的個人)而成為失真的眾人。眾人是失真的人,眾人是一種不是這個人、那個人、人本身、一些人、或整體人的東西。眾人的存有方式是保持距離、平均狀態、庸俗性的存有,民意就是由這三種方式為基礎建構而成。海氏此種反民意迷思的另一極端,加上他在顛覆一般理性時被自己「非理性」的預趨決斷所芻化,及當時日耳曼民族主義等因素影響下,使他失足於納粹政權。」
只可惜,你不夠媚俗,即使勉強拍成電影,也和你的孔子小說《哲人已萎》一樣、無法卒讀。

算了,在這「反日耳曼主義」「反納粹」的政治正確氛圍中,猶太人的平反已反過頭了,猶太主義已成了中東的新納粹。
 
 
另參本館:《德國與日本的省思》<以黎巴又戰?>以入侵巴 <圍牆易穿心牆難越><美伊與中東> 美以伊朗 《情書》
 
 
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理論成經典/林博文 02-10-18 中國時報
 
德國出生,後入美籍的猶太裔學者兼作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可說是廿世紀最了不起、最有影響力的女政治理論家。鄂蘭不喜歡人家稱她哲學家,她說她是一個政治思想家或政治理論家。十月十四日是鄂蘭(中國大陸學界譯為阿倫特)的百歲冥誕,從德國到澳洲,有十餘場研討會展開,討論鄂蘭的思想、著作與貢獻。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紐約市郊巴德(Bard)學院於十月廿七日至廿九日召開的〈在黑暗時代的思考:漢娜.鄂蘭的精神遺產〉。這項研討會的名稱具有雙關意義,鄂蘭於一九六八年出版過《黑暗時代的人》(編註:即本書),而目前恐怖主義猖獗,人類是不是又面臨另一次「黑暗時代」?研討會將邀請兩位主講人,這兩個主講人的思想完全不同,一位是「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從左派變成大右派,並堅決支持布希侵略伊拉克的英國籍作家克利斯多夫.希欽斯(Christopher Hitchens)以及在《紐約書評》雜誌撰文揭發美軍虐待伊拉克俘虜的馬克.丹納(Mark Danner)。
研討會在巴德學院舉行的原因是,鄂蘭和她的第二任丈夫亨利克.布魯徹(Heinrich Blucher)都葬在巴德校園,布魯徹(死於一九七○年)曾任教該校十七年,鄂蘭於一九七五年去世後,她的所有藏書亦都捐給巴德學院。
鄂蘭已死了卅一年,但她所留下的「去思」卻越來越熾熱,出版界不斷推出她的傳記和思想評介的專書。研究她的博士論文每年都有,政治學學報和一般通俗刊物常有評論她的文章。鄂蘭一生(死時才六十九歲)最引人注意的經歷與成就包括:一、她和大學老師、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情史;二、她和猶太人的關係;三、她對極權主義的精闢闡釋;四、她在政治理論和政治思想上的獨到貢獻。
鄂蘭在馬堡(Marburg)大學讀書時和大她十七歲的老師海德格相戀。海德格是德國存在主義的先驅,被認為是廿世紀最有建樹的哲學家之一。
已有妻室的海德格和鄂蘭的婚外情從一九二四年持續到二八年,鄂蘭那年到海德堡大學攻讀博士。兩人的師生戀被稱為「像火一樣熱」,但海德格的妻子不能容忍丈夫偷腥,而海德格本人又是個自私、好面子、又愛操縱人的偽君子。他們每次幽會都要按海德格的「指示」,安排時間與地點(通常是在鄂蘭的住處)。據說是海德格不願這段不正常的關係損及他的地位和前途,而要求鄂蘭轉學到海德堡。
這段情史引起後人關注的是,海德格與納粹有密切關係,而鄂蘭又是受到納粹迫害的猶太人。海德格很想成為納粹的哲學大師,但納粹並不太重視他的哲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德格忙著為自己平反,積極撇清他和納粹的關係。最令人驚訝的是,曾被納粹數度關在集中營而又數度逃亡成功的鄂蘭,卻在海德格面臨「存在」危機的時候挺身而出,為她過去的老師兼情人辯護。海德格一直活到一九七六年,八十七歲才死。
鄂蘭於一九四一年到了美國,一九五一年出版震撼學界的經典:《極權主義的起源》,她在書裡分析了反猶主義、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並追溯納粹主義和史達林共產主義的根源。有人批評她並未建構嚴密的思想體系,且疏於縝密的邏輯論證;但她擁有別的政治學家所欠缺的犀利見解、獨特的觀察角度以及極富洞見的視野。
她精研古希臘哲學,在海德堡大學又獲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培指導,完成中世紀天主教經院哲學家聖奧古斯丁的「愛的概念」博士論文。她在柏克萊加州大學、耶魯、普林斯頓(鄂蘭成為該校第一個獲正教授頭銜的女性)、哥倫比亞、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著名的社會思想系教書,晚年則多在紐約新社會科學院授課。
鄂蘭在學術圈有非凡的腦力大魅力,詩人奧登(W. H. Anden)、芝大政治學家漢斯.摩根索和近年被新保守派捧為大師的裏歐.史特勞斯都曾追求過她。
鄂蘭一生引發最大爭論的是她在六○年代初以《紐約客》雜誌特約記者身分,前往耶路撒冷採訪以色列特工從阿根廷綁架返以的納粹戰犯艾希曼的審判。採訪報導先在《紐約客》連載後結集出版,書名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Eichmann in Jerusalem)。
鄂蘭以冷靜的頭腦觀察審判,她說艾希曼並不是出於仇恨猶太人或因本身太壞而屠殺成千成萬的猶太人,他只是像一個普通的官僚一樣盡他自己的職責,每天處理上級交代下來的例行公文,罪惡不是在可憐又可悲的艾希曼身上,而在制度。
鄂蘭採訪審判後創造了一個至今仍被廣泛引用的名詞:「平庸無奇的罪惡」(或稱「罪惡的平庸性」(the banality of evil))。猶太人非常不滿鄂蘭的報導,痛罵她是「猶奸」,但她的報導已成為經典。鄂蘭說:「權力和暴力雖是不同的現象,卻常一起出現。」
十月初在耶魯大學有一場鄂蘭研討會,題目是:〈我們合眾國的危機〉,與會人士幾乎都認為布希時代的美國等於是鄂蘭筆下極權主義的再現,副總統錢尼和前副國防部長伍夫維茲的獨斷作風又何異於當年的希特勒和史達林?也有人認為今天的美國在許多方面很像一個警察國家,陷入了南北戰爭以來的最大憲政危機。
鄂蘭留給大家最心悸的啟示是,極權主義並不是只會誕生於蘇聯、德國、義大利、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這些土地上,即使像美國這個標榜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國度亦在近代出現過白色恐怖。一名學者在耶魯研討會上指出,在布希時代,美國不是不可能出現像艾希曼這樣的人。
http://www.ncp.com.tw/images/index/weeklytopic/9511-2/news1114.htm
 
我在美國撰寫關於鄂蘭的博士論文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是:「漢娜•鄂蘭是誰?」通常我的答覆會從她的出身背景或成名著作說起:「鄂蘭原本是猶太裔德國人,二次戰前逃避納粹迫害移居美國。她是《極權主義起源》及《人類境況》的作者,另外還寫過《論革命》、《共和危機》、《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等等。她的重要性在於……。」對這個冗長沈悶的答案我的聽眾通常也會報以無聊故事應得的報償 ―― 或者是虛偽不過的恭維「哦,是嗎?真了不起」,或者是直接了當的不耐煩「對不起,我要洗個手」。
 
有時為了挽救聽眾,我會石破天驚地冒出一句「她是哲學家海德格的秘密情人」,馬上昏昏欲睡的人睜大了眼睛,上洗手間的人也轉身回來。我常為自己的手段感到羞恥,但更多的是無奈與不公。我真希望有一天人家不再將鄂蘭定位為「海德格的情人」,而是稱呼海德格為「鄂蘭的情人」。
 
我的期盼終於部分地實現。耶魯大學前年出版了一本記述鄂蘭與海德格情史的書,中文版今年在臺發行,書名是《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作者愛婷爵根據目前仍未公開的鄂蘭/海德格通信以及國會圖書館的資料,集中處理了兩人長達半世紀的激情、恩怨與分合。這雖然不是第一本揭露海德格與鄂蘭戀史的書,卻是最直接、最詳盡、也最生動的一本。更重要的是,愛婷爵完全站在鄂蘭這邊,用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話語去指控海德格的昏聵、虛偽、懦弱與自私。
鄂蘭與海德格結識於一九二四年,當時兩人是馬堡大學的師生。海德格三十五歲,已婚且育有二子,鄂蘭則是年方十八的如花少女。海德格深邃的哲思與講課的魅力攫取了鄂蘭的芳心,短短幾個月內他就從她的師長、朋友變成情人與保護者。兩人的秘密戀情維持了五年左右,鄂蘭在覺悟海德格不可能為她放棄家庭及學術聲譽之後,黯然下嫁他人。但是在離別的書信上,鄂蘭仍然深情款款地寫著:「以神的意旨/我死後將更愛你。」然而鄂蘭與海德格的交往並不因此劃下句點。
納粹崛起後,海德格狂熱地支持希特勒的雄圖霸業,反猶問題成了鄂蘭與海德格兩人反目的癥結。一九三三年鄂蘭逃離德國後,整整十七年間兩人毫無音訊往來。等到鄂蘭因《極權主義起源》而享譽歐美學界後,他們才又戲劇性地會面。海德格因受納粹戰敗牽連,失去了講學及發表的自由。鄂蘭不計前嫌為他辯護、幫他出版。她以寬宏回報來証明自己已「走出海德格的陰影」,但是她的獨立與自信則刺傷了海德格潛意識裡仍想操控一個少女的心理。鄂蘭說:「我知道他受不了到處看到我的名字,也受不了我寫的書。過去我總是不停地對他說著有關自己的謊言,假裝著作、名聲那些事都不存在。但是我突然厭倦了這種欺瞞,我突然決定撒手不玩那個遊戲了。」
戰後的復合不僅夾雜著兩人相對地位的起落,還糾纏著海德格夫人的妒意、鄂蘭恩師雅斯培對海德格的憤怒,以及鄂蘭丈夫對譯介海德格著作的精神支持。這段情史事實上不只是情史,而是二十世紀哲學史血肉的一部分。愛婷爵把這些愛恨情仇描寫得栩栩如生,再加上譯者的生花妙筆,使這本書幾乎成了哲學版的羅丹與卡蜜兒。
熟悉鄂蘭思想的人當然不願意讀者對鄂蘭的興趣僅止於她的羅曼史。鄂蘭才情出眾,涉獵廣泛,舉凡政治、歷史、詩歌、藝術、社會運動、族群認同、女性意識等,她都有別出心裁的見解。她的《極權主義起源》(中文有時報文化譯本)是分析納粹主義及共產主義運動不可或缺的經典。她的《人類境況》、《論革命》、《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共和危機》等則是深入瞭解政治行動理趣及二十世紀人類生存危機的政治哲學作品(可惜除了《共和危機》外,餘皆無中文本)。
猶太認同問題是她的族人最感興趣的領域,她的《猶太賤民》與爭議一時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提供了這個方面討論的基礎。至於女性意識則是近年來新興的研究焦點,鄂蘭本人並未留下系統性的論述,不過有心的讀者仍可以從《範哈根傳》以及鄂蘭的通信找到豐富的詮釋空間,愛婷爵的鄂蘭情史為這種閱讀提供了很好的切入點。
鄂蘭的學術成就無法與海德格相比,這點連她自己都明白承認。可是哲學情侶的關係並不是學術地位誰高誰低的問題。我們不能永遠從海德格的角度來看鄂蘭的存在意義,就像我們不能老是從羅丹的立場來瞭解卡蜜兒。海德格與鄂蘭之間既存在著哲學師徒傳承超越的問題,也交織著「一個德國男人與一個猶太女子」的情感糾葛。在情慾取予與政治進退的評斷上,《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總算還給鄂蘭一個公道(楨:?),儘管這個公道也是姍姍來遲。
 
書目:
《極權主義的起源》,林驤華譯,臺北:時報文化,民 84。
《共和危機》,蔡佩君譯,臺北:時報文化,民 85。
《漢娜鄂蘭》,黃怡譯,臺北:聯經,民 79。《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蘇友貞譯,臺北:麥田,民 86。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是一個猶太女人,而她的情人海德格不但是德國重要哲學家,而且還曾經親納粹、反猶太。
 
2009/03/03 11:31:05 瀏覽99|回應0|推薦0
 
 
我見我思-漢娜.鄂蘭的情人
 

2009-03-03
中國時報
【■吳典蓉】
 

     有名的左派歷史學家霍布斯邦曾說,所有要從凱因斯和熊彼得二人多彩多姿的性生活,來推斷其經濟學主張的嘗試,終將歸於失敗。
 

     確實,研究凱因斯「一般理論」的人,不用了解他在劍橋大學時,那段轟轟烈烈的同性戀情史。但是,其他的人文學科可就沒有這樣的運氣了;尤其是,當你有興趣的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是一個猶太女人,而她的情人海德格不但是德國重要哲學家,而且還曾經親納粹、反猶太。
 

     《為愛朗讀》這部電影引起各界注意,每一篇評論都無可避免的,是某種形式的「向漢娜.鄂蘭致敬」;尤其是,從廿世紀末的南斯拉夫、盧安達的大屠殺經驗,只要是任何正常的人可以在一夕之間轉變成大屠殺的凶手,有人說,我們還活在漢娜.鄂蘭的世界。
 

     一九六一年,鄂蘭採訪納粹高級將領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審判,她最大的創見是,廿世紀上半部最殘酷的大屠殺,不一定是因為殺人魔王、或是惡質的意識形態。令人困擾的是,艾希曼這樣很「平庸」、但缺乏思考能力者,竟成為「惡的代理人」。她為文出書後,猶太社群卻質疑這是為艾希曼這樣的納粹脫罪,鄂蘭變成猶太人的頭號敵人,《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書,成為廿世紀最受爭議的一本書。
 

     五十年後來看,「惡的庸常性」幾已變成常識;在我們日常經驗中,官僚的「缺乏思考能力」,並不少見。例如,在民進黨時代大力動用各種政府資源推入聯公投的官員,很可能就在國民黨時代反臺獨。這種轉換如此容易,如鄂蘭說的,「就好像改變餐桌禮儀一樣」。
 

     只是,在平庸的人為惡之前,要經過怎樣的意識形態鋪陳和政治煽動;如中研院研究員吳乃德所說,鄂蘭可能太輕忽反猶太意識形態的影響。一月十二日的《紐約客》一篇書評中,更批評鄂蘭,就是因為她無條件的支持海德格,才錯失了分析海德格思想和德國反動氛圍如何互相影響的機會。而鄂蘭應是最有能力進行這個工作的知識分子。
 

     鄂蘭對海德格長達半世紀的深情,我很想以「聰明女人做蠢事」視之;反正,熱戀的人在他人眼中總是異常的。不過,兩人的感情糾葛卻一路綿延到政治哲學、倫理學、行動理論,看來,要了解廿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必須先從鄂蘭的情書開始。
http://blog.udn.com/tel2366/2704264
 
 
馬丁?海德格爾目錄
目錄
  
  
簡介
生平
哲學
他與納粹德國
著作
[編輯本段]簡介
  海德格爾指出西方哲學自從柏拉圖便誤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個別存在的問題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問題。換句話說,海德格爾相信所有對存在的探討焦點放在個別存在物/實體及其性質。對於海德格爾來說,一個對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經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礎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實體展現的背後基礎。但是自從哲學家都忽略了這個更基本理論前期的存在,並且以此推導其他理論,錯把那些理論在各處應用,終於混淆我們對存在及人類存在的理解。爲免這些深層誤解,海德格爾相信哲學的探求應該新方式來進行,重踏哲學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發。
  他曾嘗試引領哲學家脫離形而上學及知識論的問題而朝向本體論的問題。這就是存在的意義。 海德格爾影響了很多哲學家;葛達瑪(Hans-Georg Gadamer,又譯伽達默爾)、漢斯?尤納斯(Hans Jonas)、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蘇比裏(Xavier Zubiri)、卡爾?洛維特(Karl Löwith)、莫裏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雅克?德裏達(Jacques Derrida)、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尚-呂克?農西(Jean-Luc Nancy)及菲利普?拉古?拉巴特(Philippe Lacoue-Labarthe)都曾研究他的著作。
  後來,他因爲在1933年5月至1945年5月成爲德國納粹黨黨員並且支持納粹主義得到了惡名。爲他辯護的漢娜?阿倫特認爲他支持納粹主義只是他個人的「錯誤」。 爲海德格爾辯護的都認爲這個「錯誤」大抵上與他的哲學無關。來自他學生的批評,譬如列維納斯和卡爾?洛維特,則認爲海德格爾支持納粹主義是不道德的並且展露了他思想內的瑕疵。
[編輯本段]生平
  海德格爾的出生地梅斯基希
  生於巴登-符騰堡州梅斯基希的海德格爾出身自一個天主教家庭。他的父親弗裏德裏希?海德格爾就在梅斯基希小鎮的天主教教堂任職司事。1892年,他的妹妹瑪利亞出世,而他的弟弟則在1894年出生。馬丁?海德格爾早年就在教會學校讀書。17歲時,他從一個神父那裏借到布倫坦諾的《亞裏士多德所說的存在的多重意義》一書,對存在意義的問題産生興趣。他在大學先學神學二年,後轉入哲學,並同時修讀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1913年在弗萊堡大學在李凱爾特及施奈德的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他的講師資格論文題目是《鄧?司各脫關於範疇的學說和意義的理論》。1914年,他獲得了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1914年8月,海德格爾應徵參軍,但兩個月後因爲健康欠佳而退伍。1917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海德格爾與艾弗裏特?佩特蒂結婚,婚後再次入伍,在西線戰場服役。他長期不離開德國並埋首案頭上的工作。
  海德格爾的導師胡塞爾
  1918年,從戰場回來後,海德格爾正式成爲胡塞爾的高級助教,在胡塞爾的指導下一面學習一面任教。講課的內容大多圍繞亞裏士多德的。雖然深受胡塞爾的現象學的薰陶,但他授課的重點卻不完全是胡塞爾式的。1920年11月,弗萊堡大學教職再度空缺,胡塞爾遂向那托普推薦海德格爾。當時海德格爾正准備在胡塞爾主編的《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鑒》第七卷上發表一部關於亞裏士多德的大著作。海德格爾把一份40頁的手稿打印出兩份。一份寄給了那托普,另一份留給自己。那托普讀過了原稿後,驚歎他的哲學思想具有驚人的首創力量,便馬上回覆胡塞爾。
  1923年,他開始擔任馬爾堡大學哲學教授。在這時,他開始在托特瑙堡營造了他自己的別墅(the Hütte),並開始專注寫作《存在與時間》的第一稿。同年,他被選爲馬爾堡大學中非常出衆及具有榮譽但同時是新教徒的哲學教授。與他共事的人有神學家魯道夫?布爾特曼(Rudolf Bultmann)、Ernst Friedländer、尼科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新康德主義哲學家那托普(Paul Natorp)。1925年夏天的講課稿件《時間概念的曆史》就是《存在與時間》的雛形。1925年冬天,海德格爾被提名爲正式教授講座。按照當時需求,他必須立刻有著作發表。於是,1926年1月至4月,他隱居於他的別墅,把《時間概念的曆史》整理成《存在與時間》的前240頁。胡塞爾期間也往托特瑙堡渡假,並與他討論當中主要概念在世界之中。第二年2月,《存在與時間》分別在《現象學年鑒》第八卷上及以單行本面世。半年後,柏林頒發了正教授職稱。
  位於弗萊堡大學建於1913年的大樓
  1928年,胡塞爾退休,海德格爾也辭去馬爾堡大學的席位,回到弗萊堡大學繼任胡塞爾的哲學講座。自1931年,海德格爾與德國納粹黨關系越來越密切。1933年,他加入了納粹黨並當選爲弗萊堡大學的校長。他的就職演說(Rektoratsrede)中運用了大量的納粹的與納粹宣傳合拍的言詞,使他臭名遠播。特別是講到德國大學的目的是「教育和訓練德國人民命運的領袖和衛士」。他更主張大學的三根支柱分別是「勞動服務、軍役服務和知識服務」。雖然他於1934年辭退校長一職,但未曾退黨。1945年至1947年,法國職業當局因爲他的納粹黨背景而禁止他任教。到了1951年,更撤銷他榮譽退休教授所享有的特權。他在1951年、1958年、1967年則定期受邀請任教。1976年,海德格爾於出生地梅斯基爾希與世長辭並以羅馬天主教儀式安葬。
[編輯本段]哲學
  馬丁?海德格爾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重要的哲學家。他的思想深入了各個領域。他對本體論的討論使他儼如存在主義其中一位創立者——縱而他以此在不能被還原爲讓?保羅?薩特早期著作中提及的人類的自由主觀內在性。他的構思啓發了很多哲學工作。例如:薩特大量采用他的想法。他的著作被德國、法國、日本等地采用,甚至到了70年代在北美仍然有很多追隨者。
  他拒絕一些現代潮流的概念如事實與價值的分野。他拒絕把道德納入他的理論體系。這些種種帶來其他哲學家對他的誤解。他的政治立場及個人行爲也成爲被攻擊的對象。
  
影響
  當海德格爾年少時,他以神學作媒介觸及到亞裏士多德的思想。存在這個傳統概念可以追朔到柏拉圖的時代。這個早期的接觸奠定了《存在與時間》的基礎。最初海德格爾被稱爲現象學家。現象學的手法可以說是在未有預先的知識下理解經驗。這是一種繞過抽象理論的假定來獲取事物本質的方法。胡塞爾是現象學之父,也是海德格爾的良師益友。雖然在現象學上他跟胡塞爾有點不和並且他對存在的具體問題越來越感興趣,但現象學在他的突破性思想無疑地占了一個特殊地位。他把《存在與時間》歸類爲現象學本體論。
  海德格爾的思想也受到了康德、黑格爾、尼采、索倫?奧貝?祁克果等人的影響。
  
存在與時間
  1927年發表的《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是海德格爾最具影響力的著作。這本劃世紀的著作是他最著名的哲學著作,令他獲得弗萊堡大學的教授一職。此書只是海格德計劃中的上半部,但後來放棄寫作下半部,並成爲定本。在這本書中,他透過確定生存(existence)相對於存在(Sein/being/esse)的優先性,進而探詢人類生存的本質及境況。雖然他拒絕承認自已爲存在主義者,但是《存在與時間》卻被視爲存在主義之肇始。
  
晚期著作
  雖然海德格爾聲稱他所有的著作只關心唯一一個問題-存在的問題,但是自從《存在與時間》發表後數年來他的焦點慢慢地改變。這種改變被稱爲海德格爾的轉向。在後期的著作,他的焦點從做轉到居。他較少集中在日常行爲及痛苦經驗所顯露的結構,反而集中在行爲如何取決於存在的開放性這樣的先決條件。作爲人類的重要性就是保持這種開放性。這種早期與晚期在重點上的分別多於根本概念上的割裂,猶如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早期晚期之間的分別。這已經對海德格爾語料庫的斷代(早期:-1930,晚期:1931-)起了足夠並非常重要的作用。
[編輯本段]他與納粹德國
  在被選爲弗萊堡大學校長之前,海德格爾已經在1933年5月1日加入納粹黨。1934年4月他辭去校長一職。雖然直至戰爭結束,他仍然保留納粹黨黨員身分。在擔任校長的期間,弗萊堡大學禁止海德格爾以前的猶太裔教師胡塞爾進入大學圖書館,引發了納粹種族清洗法例。在1941年重印時候,海德格爾刪除了胡塞爾在《存在與時間》上的貢獻,並聲稱他這樣做是受到出版商馬斯?尼米爾(Max Niemeyer)的壓力。1935年出版《形而上學入門》時,他拒絕刪除『這場運動的內在真相及偉大』這樣的字眼:「……這些都是所謂的哲學。而今天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那被稱爲『國家社會主義哲學』,但又與這場運動的內在真相及偉大(die innere Wahrheit und Größe dieser Bewegung)——即地球技術與現代人類的交鋒(nämlich die Begegnung der planetarisch bestimmten Technik und des neuzeitlichen Menschen)——毫不沾邊的東西,卻漁獵于[由諸如]『價值』或『統一』[等概念所構成的]混沌的泥沼中。」 很多讀者,包括其過去的學生哈貝馬斯,把它理解爲海德格爾對國家社會主義許下承諾的證據。
[編輯本段]著作
  Sein und Zeit (1927) 《存在與時間》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與形而上學的問題》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學入門》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爾德林詩的闡釋》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1936-1938, 1989年出版) 《對哲學的貢獻》Holzwege (1950) 《林中路》Was heißt Denken? (1951-52) 《什麼被稱爲思考?》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理性的原則》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身分與分別》Gelassenheit (1959) 《思考的展示》Unterwegs zur Sprache (1959) 《通向語言的道路》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關於科技的問題》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會與反省》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而上學》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誰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Bauen Wohnen Denken 《築居思》Wegmarken 《路標》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452.html?tp=1_11
 
 
 
 

台長: 阿楨
人氣(4,045)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性別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女性詩學》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浮世繪》

楊振寧
楊振寧新書 坦承夫妻有代溝【世界日報08.01.07  

在北京三聯書店,楊振寧(左)攜夫人翁帆6日出席《曙光集》新書發布會。
新華社
楊振寧攜夫人翁帆6日出席北京三聯書店《曙光集》新書發布會。《曙光集》是楊振寧的個人文選,由夫人翁帆編譯並出版。在新書的發布會上,楊振寧坦承與翁帆結婚三年多來,由於年齡的差距,兩人的確存在代溝。
人民圖片網報導,《曙光集》一書中,精選楊振寧及其友人所寫的五十多篇文章,包括論文、演講、書信、訪談、散文等,其中約一半文章未曾結集出版,很多篇目也從未發表過。
全書涉及楊振寧的科學觀點、社會見解和豐富的個人情感。書中16幅最絢爛的彩圖不是放在書的開頭,而是放在書的結尾,所以命名為《曙光集》。
2008-01-08 09:40:04
阿楨
包容不衝動 德女性從政實力【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2011.02.07

德國的女權其實並非那麼先進,按照聯合國最新報告,甚至還遠低於台灣,德國政界一向充斥男性臉孔,但這幾年已開始變化。首先,圖林根邦,然後是北萊茵威斯特邦,再來凱倫貝爾即將被任命為薩爾邦邦長,16名邦長中已有三名女性,德國婦女即將反撲政壇?
德國政治觀察家馬林慕絲表示,正在改寫德國女性從政形象的卻是保守政黨基民黨,除了梅克爾沒有生育子女,該黨其他女性從政者都在家庭與事業中維持平衡,勞工部長馮德列燕甚至有七個孩子,「這使很多德國人對女性從政者更為認同」。
事業與家庭兼顧本來便是一個難題,這是德國企業女性高級主管比率很少的原因之一。在全德百大企業中,只有2.2%由女性當總裁,在從政方面,則在全球排名第18,德國國會議員約有三分之一是女性。
但許多德國女政治人物的成功,仍取決於有沒有男性在後面撐腰。馬林慕絲說,德國政治的特點便是,女性若有男性導師從旁協助,政途往往走得更順,最成功的例子便是梅克爾。
另外,一些女性出頭往往是因為男性從政者陷入困境,無論是選舉失利還是醜聞纏身。譬如,梅克爾當年得到前總理柯爾的提拔,一路做到環保部長,她的政治恩師便是柯爾,也正因為柯爾捲入政治獻金醜聞,因此得以出任基民黨黨主席並出馬競選總理,最後以幾票之差打敗施洛德。
「一旦女性當選或接下職位,她們往往很受歡迎」,但馬林慕絲也說,「她們就是得突破第一道關口。」
但也有例外,像北萊茵邦邦長卡夫特便自己打了一場艱難選戰。2010年,她在選後展開艱難談判,說服綠黨共組左派聯合政府。這兩個政黨剛好在該邦都由女性領導。
不但有越來越多婦女在政壇上展現驚人實力,她們並創造了女性從政文化。馬林慕絲認為,新的政黨體系支離破碎,選票也無法集中,這就需要越來越多的聯盟和談判來打造,因此,現代德國政治需要不同的領導風格,不但能變通、開放,並同時能兼具感性考量,「女性在團隊中更有包容性」。
專家也認為,從幾位女性政治人物身上可看出,她們已學會不要模仿男性的作風,對任何事不立即作出衝動反應,馬林慕絲說,這一課學得最好的便是梅克爾。很多年輕女性坦承以梅克爾等人做為榜樣,未來女性從政人數只會愈來愈多。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137052.shtml

另參本館:男女大不同 《德國與日本的省思》海德格、他的情人與納粹 《女性主義理論》什麼《母性》特質
2011-02-07 12:30:28
jsoujsou
愛因斯坦與妻子訂立霸王條款 條件太無情2018-06-21 快科技

  愛因斯坦在他去世63年後的今天,他仍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
  但是他的個人生活並不那麼順心,他與米列娃的婚姻很失敗。
  愛因斯坦對他的妻子發誓之後的不久,就開始欺騙他的妻子,在一起11年後他們分開了。
  婚姻期間,愛因斯坦稱只要米列娃同意一長串令人震驚的要求和規則,他就會繼續保持婚姻關係。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接受了這系列的要求,你可以在下面完整地讀到這些要求,基本上他把她變成了他的助手,而不是妻子。
  A、保證
  1、你要保證我的衣服整理地井井有條。
  2、你要保證按時將三餐送進我的房間。
  3、你要保證我的臥室和書房保持整潔,特別要提醒你是,我的辦公桌別人不得使用。
  B、放棄我們之間的一切關係,除非出席社交活動。具體來說,你需要放棄:
  1、我和你坐在家裡。
  2、我和你一起旅行。
  C、與我交往你要遵守以下幾點:
  1、別希望我對你好,還不能發火。
  2、如果需要,必須立即終止與我的談話。
  3、只要我要求,必須無條件地離開臥室或工作間。
  D、你有義務在孩子面前不得以語言或動作蔑視我。
  不足為奇,這種關係並沒有持續多久,Mileav在1919年與他離婚。
  回應
 有這種小編是民族悲哀。我個人認為,只要他(她)能夠為人類、為科學奉獻,提點過分的要求也就容忍吧。這與天朝當初以組織配婚好多了吧,而且這種以組織配婚不是為了人類而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集團!
 你才是民族悲哀,胡言亂語不知所云
 大科學家怎會有如此不堪的人品,純屬小人誣陷
 如果你讀過愛因斯坦的相關傳記。你會發現他就是一個渣男
https://tech.sina.com.cn/d/c/2018-06-21/doc-iheauxvz9906146.shtml
2018-06-23 09:19:53
美國黑金
2020-01-10 03:18:14
阿楨
美百年「黑歷史」重演…濫摘移民子宮 納粹當年也學 2020-09-19 聯合報

美國喬治亞州一處移民拘留中心日前遭踢爆強摘移民子宮,讓外界相當震驚。對此,美國一些學者表示,這其實並非首例,美國強制絕育的歷史甚至可追溯至一個多世紀前,且這也不會是最後一例。
以健康為幌子 對有色人種絕育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南加州大學美國研究與種族學教授納塔利婭.莫利納(Natalia Molina)曾撰寫過有關強制絕育歷史的論文,對美國這段「可恥的歷史遺產」並不陌生,當時官員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以法律和健康為幌子,特別針對有色人種進行絕育手術。
  回應
美國老是指責批評他國人權問題,但美國人自己卻經常在暗地裡搞一些更慘無人道的事情。
原來世界的亂源就是『亞美利加共和國』。說別國不人道、不民主、不自由。高舉世界警察維護正義的大旗幟,軍事武力干涉、經貿重稅橫加。
2020-09-20 07:59:4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