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13 18:49:49| 人氣2,0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講題:櫟社精神與台灣文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1年台灣新文學夏令營課程講義           主講:廖振富

 

講題:櫟社精神與台灣文學

 

壹:櫟社的成立背景與演變

 

一、               成立背景

 

1.      日本領台,傳統文人「出處」、「認同」的衝擊。

2.      台灣總督府籠絡政策下的詩社活動。

3.      發起人林癡仙1899年結束大陸漂泊生涯,返台定居。

4.      成立年代:1902年正式成立,1906年組織化。

5.      命名由來:「櫟社」典故出自莊子一書,意謂無用之木。

 

二、               演變

 

1.19021910年,以「遺民詩社」之屬性帶動全台詩社大興。

2.1910年林獻堂加入,1911年邀梁啟超訪台,影響深遠。

3.1918年倡設「台灣文社」,1919年發行「台灣文藝叢誌」。

4.1921年核心成員全力投入抗日民族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議會期成同盟、台灣民報系列)。

        5.1930年代末期逐漸中衰,1940年代林獻堂、傅錫祺力謀復興,第二代成員加入。

6.戰後之風流雲散:傅錫祺1946年病故,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衝擊,1949年林獻堂自我放逐於日本,櫟社終趨沈寂。

                                                      

貳:櫟社核心成員

 

一、               前期:

 

1.      林癡仙(1875-1915):名朝崧,字俊堂,霧峰林家下厝林文察之侄,林文明之六子,櫟社發起人,遺民型詩人,代表作《無悶草堂詩存》。

 

2.      林幼春(1880-1939):志士型詩人,名資修,號南強,林癡仙之侄。積極投入抗日運動,代表作《南強詩集》。詩藝高,詩風慷慨壯烈,梁啟超譽之為「海南才子」,張深切稱之為漢學界「第一才子」,為日治時期台灣三大詩人之一。(另兩人:連橫、胡南溟)

 

3.      林獻堂(1881-1956):本名大椿,號灌園,霧峰林家頂厝代表人物,民族運動領袖,不以詩聞名,但對櫟社影響甚大,1956年病逝日本,代表作《灌園詩集》。

 

4.      蔡惠如(1881-1929):字鐵生,台中清水人,性格豪放慷慨,常往來於日本、中國、台灣之間,深受當時台灣留日學生之敬重,詩作不多,作品無專集。

 

5.      傅錫祺(1872-1946):字復澄,號鶴亭,台中潭子人,1917年起擔任櫟社社長達三十年,撰有《櫟社沿革志略》,代表作《鶴亭詩集》。

 

二、               後期:

 

1.      葉榮鐘(1900-1978):鹿港人,林獻堂秘書,曾參與抗日民族運動,《南音》發起人之一,台灣新文學運動重要參與者,著有《少奇吟草》,「葉榮鐘全集」甫於近期出版。

 

2.      莊垂勝(1897-1963):鹿港人,後定居霧峰,抗日運動要角,中央書局(中央俱樂部)發起人,戰後曾任台中圖書館長,曾因二二八事件而被捕入獄,著有《徒然吟草》一卷。

 

參:櫟社精神是什麼?

 

一、               批判、反抗與堅持

 

1.      批判:批判日本殖民統治,批判戰後時局及二二八。

2.      反抗:文化的抵抗主義。

3.      堅持:堅持台灣立場,拒絕同化、拒絕逢迎。

 

二、               從漢族意識到台灣本土關懷

 

1.      強烈的漢族意識

2.      台灣本土關懷與主體性的確立

 

肆:櫟社與台灣文學之精神傳承

 

一、               舊文學陣營的中流砥柱

 

1.      抗日色彩最鮮明,與「瀛社」之媚日傾向成對比。

2.      在舊詩社組織最嚴密,最重操守氣節(以連橫被除籍為例)。

3.      與彰化「應社」、鹿港「大冶吟社」之精神相契。

 

二、               新文學的催生者與保母

 

1.「台灣青年→台灣→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系列刊物是台灣新文學的搖籃(林獻堂、蔡惠如、林幼春是主要出資者、撰稿人)

2.南音、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都曾獲林幼春大力支助。

 

三、               櫟社與台灣文學的精神傳承

 

1.      櫟社與彰化「應社」的精神傳承:以陳虛谷、楊守愚為例。

2.      賴和詩有贈林獻堂、蔡惠如詩及「萊園」詩:「賦罷五噫又七哀,非時只合老蒿萊。題碑儘有成名客,樗櫟誰云是棄材」。

3.      楊逵、張深切、楊雲萍、黃得時、吳濁流、巫永福(以上本土文人)、李漁叔、徐復觀(以上大陸來台學者)等人對櫟社及林幼春的推崇。

4.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論櫟社之文學史定位。

 

伍:櫟社核心成員作品選讀

 

一、林癡仙<春日雜感>(1907年)

炎荒十七紀前開,破浪騎鯨說渡臺。山水無情頻換主,英雄埋骨易成灰。挽回滄海關天運,叱吒風雲仗霸才。不信可人當代有,吾將物色遍蒿萊。

 

二、林幼春<送蔡培火、蔣渭水、陳逢源三君之京>(1923年)

一往情深是此行,中流擊楫意難平。風吹易水衝冠髮,人唱陽關勸酒聲。意外鯤鵬多變化,眼中人獸漫縱橫。臨歧一掬男兒淚,願為同胞倒海傾。

 

三、蔡惠如<意難忘>(1925年)

 

芳草連空,又千絲萬縷,一路垂楊,牽愁離故里。壯氣入樊籠,清水驛,滿人叢,握別至台中。老輩青年齊見送,感慰無窮。山高水遠情長,喜民心漸醒,痛苦何妨?松筠堅節操,鐵石鑄心腸,居虎口,自雍容,眠食亦如常。記得當年文信國,千古名揚。

 

四、               林獻堂<次鏡村氏鐮倉晤談有感原韻>(1951年)

 

歸臺何日苦難禁,高論方知用意深。底事弟兄相殺戮,可憐家國付浮沈。解愁尚有金雞酒,欲和難追白雪吟。民族自強曾努力,廿年風雨負初心。

 

五、               傅錫祺<演說>(1924年)

 

△萬言如瀉水,瀝膽更披肝。信有廣長舌,安知惶恐灘。用心良自苦,拍掌見真歡。喚醒多年夢,勳勞永不刊。

 

△擁擠人入席,慷慨客登壇。事痛論家國,法防觸治安。焦唇泥先覺,捫舌笑旁觀。聲淚時俱下,滔滔欲止難。

 

△劇競生存日,應求起死丹。眼中含淚血,口角湧波瀾。覺路憑先指,懸河幸未乾。張儀還有舌,不管令嚴寬。

 

六、               葉榮鐘<感事>(1974年)

 

送虎迎狼四百年,斯民命運實堪憐。揮戈抗暴流腥血,斬棘披荊闢美田。只望兒孫能挺立,何期兄弟竟相煎。嗟余齒髮垂垂老,解脫端宜待後賢。

 

七、               莊垂勝<山寺隤墜有見>(1947年)

 

諸法原空相,嗔痴繞夢迴。山禿麋鹿遠,寺荒鼠狐來。屋破無完瓦,樑傾有棄材。僧尼徒禮佛,莫淨劫餘灰。

 

台長: 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人氣(2,0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學術資料區 |
此分類下一篇:櫟社精神與台灣文學:櫟社成員簡介
此分類上一篇:霧峰學,田野調查話重頭 孫崇傑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