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15 10:08:41| 人氣6,55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 蘇童〈妻妾成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張藝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原著小說,是蘇童的小說,名為〈妻妾成群〉。我先看了小說〈妻妾成群〉,才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對小說的修改,可以理解,或可讚許,或有缺失,但總體上,我覺得是部可看之作。真不懂老謀子之後改了路線,怎變得如此糟糕,像英雄。於此我要談小說〈妻妾成群〉,而非談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好久沒發文

感覺似乎都跑掉啦~~~

=____________=

 

原著小說〈妻妾成群〉

 

  看小說的時候,覺得蘇童的筆法非常的細膩。將四為太太與老爺的關係和對於爭寵的心態,刻劃的很生動,也賦予了小說很高的文學品質。整部小說主要闡述女人在舊社會中被男人挾制的模樣。這樣的價值挾制的不只是一般的傳統女子,甚至連頌蓮這樣受過教育的女子,都逃不出這些舊價值觀的禁錮。

角色設定

頌蓮因為父親茶廠倒閉,而被迫下嫁給有錢的老頭子陳佐千,也就是老爺。陳佐千與頌蓮的年齡相差甚多,頌蓮尚是青春年華,而陳佐千則近奔五十。頌蓮當進入陳家,其實他僅僅想要求個生存,並非期望擁有一個美滿的婚姻或和諧的家庭,這點是他早就看清的。在整部小說中,蘇童安排了兩個明顯的反叛人物,三太太梅珊與四太太頌蓮。他們兩人與大太太毓如二太太卓雲正規大家小姐不同,梅珊是戲子出身,本就不是社會中的正道人士,他的想法自是有別於他人,而頌蓮是受過新式教育的年輕女子,更是不認同傳統女人認份的想法。他們在陳家裡頭,都代表著反叛的氣息。

  頌蓮和梅珊都是驕傲固執的人,他們不屑苟且低下的討好老爺,但他們為了在這個大宅院中生存,他們只好盡力以不違背自己想法的方法,去討得老爺的歡心。整個故事中,頌蓮這個角色,其實正反覆咀嚼著中國傳統女性的宿命論。頌蓮的許多言行中,不僅帶著反抗,還有著更多的不解。像當陳家燒落葉,而頌蓮去抗議時,毓如斥責他,「你頌蓮在陳家算甚麼東西?」而頌蓮的回答,「天知道你們又算甚麼東西」,充滿了抗爭與諷刺。另外,頌蓮在與梅珊的交談中,「我就不明白女人是個甚麼東西,女人到底算個甚麼東西,就像狗,像貓,像金魚,像老鼠,甚麼都像,就是不像人」,完全透露出一個接受新知識的女人封建家庭禁錮女人的不解與憤懣。在不斷面對傳統家庭的規矩與禁忌後,頌蓮便像他房中的菊花一樣漸漸枯萎。

  蘇童對於令三位太太的描寫,很值得一看。大太太毓如,蘇童將他描繪成信佛的老太太。從頌蓮的角度看去,頌蓮打一開始便覺得毓如不易親近,也不願親近。毓如身為大太太,但幾乎完全不受老爺陳佐千的歡心,且其年紀似乎比老爺大些。毓如管理了陳家女眷的事務,故頌蓮亦不願親近或得罪這個「後宮」掌權人。而二太太卓雲的形像,我覺得在小說中比在電影中鮮明。小說中設定卓雲是個江南的大家千金,並安排卓雲喜歡嗑瓜子。嗑瓜子是一個閒暇的感覺,卓雲甚至在最後帶著梅珊回來時,仍嗑著瓜子。表示卓雲是一個甚麼心思都在心中琢磨的人,像是故事中,卓雲對頌蓮有忌憚便利用雁兒在小人上扎針。卓雲在故事中的形像,是個偽善且攻心計的代表。例如,頌蓮剛進入陳家時,接受的是卓雲的關心與幫助,對卓雲自是具有基礎的信任。但從他自雁兒那知道卓雲暗中陷害他時,他才開始認清。蘇童這段的描寫很不錯。原文中是這麼說的,「他的神情顯的悲傷而愚蠢。頌蓮站起來,仰天說了一句,知人知面不知心,我早料到了。」其實頌蓮早就明白進入著個宅子,他的日子也只能這樣過,但他不願將一切這樣認定,只是事實已在眼前,騙也騙不了了。

  而梅珊,他與頌蓮比較相近。兩人都外表冷漠無情,行事篇激反叛,但換另一個角度說,他們至少都真實、不虛偽。單就形像上,我挺喜歡梅珊這個角色的,充滿悲劇與陰影的角色,比起頌蓮更有一種犧牲的氣息。梅珊本是個京劇名旦,被陳佐千收為姨太太,炫耀性質頗高。梅珊的生命中幽怨成分居多。他原本雖是個戲子,但他心比天高,就算身為下賤,他也不願當個性格低賤的人。但說實在的梅珊爭寵的手段,都不甚高明。例如,大吵大鬧或是收買小朋有弄傷卓雲的女兒。梅珊是個愛也深、恨也深的女人,愛起來狠,恨起來更狠。他曾經雖是個戲子,但至少是自由的戲子,何況他是個名旦。成了陳佐千的姨太太,他只能與其他女人爭寵,連唱戲都還要看人家臉色。蘇童安排了幾場梅珊在庭中唱戲的場景。我覺得很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也增添了頌蓮心思浮動。梅珊身上的悲劇色彩,也隨著與頌蓮的交遊,過渡到頌蓮身上。對梅珊心態上的表現描寫不多,蘇童大部分都是用梅珊的行為,去鋪陳頌蓮接下來的心情或行為。

筆法渲染

  全篇小說常以場景推進情節,這點可使讀者更容易進入角色內心情境,更能體會內心情緒。〈妻妾成群〉一篇用的是紫藤花與死人井這個場景,來帶出作者想要呈現的頌蓮的情緒與故事的鋪陳。

  紫藤花的形像在〈妻妾成群〉是死亡的象徵。每當頌蓮接近紫藤花架,在下面留連,就會接近死人井,甚至在井中看到幻影,感受到死亡的招喚。其實利用植物營造死亡形象,這在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中,就已出現過。女主角被親姐姐陷害遭姐夫強暴後,又遭軟禁時,張愛靈巧妙的將他的視線及中到紫荊花上,在利用紫荊花勾勒出死亡的氣息。〈妻妾成群〉利用相同筆法讓頌蓮接近紫藤花,在引出死人井的淵源,在更深入的闡述這口死人井正是傳統女人的墳墓。宅院中,女人沒有自由,沒有自我,反抗的話就只有死亡一條路。文中幾段頌蓮被紫藤花召喚的片段,我認為是非常精彩的筆法。「看見後花園此時寂靜無比,人都熱鬧去了,留下一些孤寂,他們在枯枝殘葉上一點點滴落,浸入頌蓮的心。他又看見那架凋零的紫藤,在風中發出淒迷的絮語,而那口井仍然像他隱晦地呼喚著。」

台長: 語櫻
人氣(6,552)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感想心得 |
此分類上一篇:四世同堂觀後

壯陽藥
很讚的分享~~~
2020-02-26 04:54:0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