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03 14:45:00| 人氣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嶺南第四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在嶺南大學主講西方流行音樂的第四課於昨晚順利完成。出席人數跟上次一樣;不過,那些在第三講時表明一定會出席的學生,今課一個也沒有出席,這對我來說並不打緊,因為這是他們的損失。

今堂主講的歌曲為Nirvana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和Marilyn Manson的"Disassociative"。Nirvana發跡於九十年代初,他們的歌曲大多描述當時的年青人對於被社會忽視而產生的空虛和疏離感,同時亦主張只有逃避、甚至尋死才是徹底擺脫此等空虛和疏離感的方法。一如其他在當時大行其道的alternative音樂,"Smells Like Teen Spirit"以單調但強勁的電結他聲,與及由一堆錯亂的句子和幾個毫無關係的單字所組成的歌詞,來讓樂迷感受他們的空虛與及跟一眾志同道合的年青人一起逃避時所得到的解脫和歡愉。同時,他亦以強烈的呼喊聲,作為其被忽視的控訴。

雖然曲中並無明言,但當中的部份歌詞如"Load up on gun"和"I forget just why I taste"等等都是一些關於死亡的隱喻和對於生存的懷疑。故此,此曲的確有「鼓勵尋死為最終解脫」的含意。

Nirvana的第二張專輯"Nevermind"是該樂隊的事業轉捩點,他們亦憑此專輯迷倒了美國成千上萬的失意青年。然而,Nirvana的創作靈魂兼主音歌手Kurt Cobain於一九九四年吞槍自殺,以行動來表達死亡為其空虛感的最終解脫,實在悲哀;但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在Cobain死後三天,全美國總共錄得多達三十宗的青少年自殺事件,而這些尋死者皆在其遺書中表示要跟隨Cobain同登極樂,事件除了顯示Nirvana的音樂對於當時的年青人帶來多大的影響力外,亦同時證明Nirvana的音樂確是一塊現實的照妖鏡。

而主唱"Disassociative"的Marilyn Manson也同樣是一名悲情人物。由於自小便在紀律嚴苛的基督教學校成長,故Marilyn Manson就這樣被迫瘋了,長大後專注製作帶有Gothic風格的反宗教音樂。正如Nirvana一樣,Marilyn Manson的音樂主要描述被社會忽視而產生的空虛感,同時亦認同以逃避作為唯一的解脫方法。在"Disassociative"中,Marilyn Manson唱出了一個人類為了逃離空虛而外闖太空的故事。此曲簡單地說明就算逃離也不會讓人遠離惶恐,但也總好過留在世上。

此曲之音樂富有強烈的迷幻感,調子較慢,充滿末世的逃避意識;而Marilyn Manson亦要因應那較慢的調子而把歌詞拉長來唱。

一如以往,學生們雖然對今課的題材感到興趣,但發言仍舊不甚踴躍;同時,亦有學生首次在課堂上講電話,雖然我尊重他們已是成年人,但我仍不禁要再教育當事人應有的上課禮儀。

唯一令我感到欣喜的是一位在上一課因病缺席的同學,下課後找我重講上一課的內容,並請我將上一課的歌詞電郵給她;老實說,我教的並非甚麼正規課程,平時上課也沒有準備powerpoint(因害怕powerpoint會令上課氣氛太過嚴肅沉悶);但當下還有學生如此尊重和認真對待我教授的此等非正規課程,實在教我老懷安樂。如果香港有多幾個如此尊重和認真對待學習的學生,香港一定有得救。

台長: 李燦榮
人氣(7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