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04 13:13:47| 人氣2,569| 回應4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閱讀魯迅的"狂人日記"以及讀後報告





問題:

1.〈狂人日記〉中為何會以文言做為日記的「序」,而日記內容卻以白話為文?

2.〈狂人日記〉中的時間結構是由幾個時間向度組成?為何如此設計?有何意義?

3.小說以日記體為敘事形式,然而卻不標明年月日,為甚麼?

4.小說的敘述主體是誰?為何會以這樣的角色出現?

5.小說中共有十三段,魯迅以各種象徵符碼,如:月光、黑夜、趙家的狗、海乙那(狼的親屬)、兇狠的目光、吃人、大哥、孩子等等去講述一個國族性的故事,請解說這些象徵符碼在這小說中的含意。
 
6.何謂吃人?(吃人的社會,吃人的歷史,吃人的禮教);何謂禮教?

7.請解說以下的句子:
a.「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b.「黑漆漆的,不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c.「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d.「沒以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8.請說出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換句話說,魯迅到底企圖通過這篇小說表達甚麼?)


參考文句:
1.「我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學的方法現在又有了怎樣的進步了,總之,那時
是用電影來顯示微生物的形狀的,因此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
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放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以用去這多
餘的光陰。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於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
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采。
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
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
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
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
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
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與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
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務,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
精神的事,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小說集《吶喊》的序言)

2.「說到為甚麼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為
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
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痛,引起療救的注意。」
(《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3.「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
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死的悲哀。現在你
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
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
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吶喊•自序〉,《魯迅全集》之一,416)

4.「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轂轂,他們就看了滑稽戲。」
(〈娜拉走後怎樣〉《魯迅全集》之一,163)

5.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
「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筳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筳宴的櫥房。」
「因為自己各有奴使別人,吃掉別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切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將來。于是大小無數的人肉的筳宴,即從文明以來便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歡呼,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更不消說女人和小兒。」
(〈燈下漫筆〉《魯迅全集》之一,217)

台長: 辛金順老師
人氣(2,569) | 回應(4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顯示全部44則回應

外文一黃子恬
狂人日記心得
狂人日記的時代背景發生於清朝末年,當時的科舉制度和家庭禮樂制度早已僵化不堪,科舉制度被八股取士的一昧壓榨下,士人對於時代的變動無法做出具體的行動改變這樣的世代。在接觸西方知識觀念的衝擊下,某些事人開始深刻了解如果再不改變這種封建體制的話,後果是不堪設想的。魯迅的鄉間百姓早已束縛於僵死的制度下,所以想當然的,當他提出和眾人想法不同的意見時,會被全村的人是為瘋子般看待,而魯迅自己也曉得,這個殘破不堪的舊體制也準備用近他最後一絲氣力來吞噬掉他這個異議者。當他翻開史書,字裡行間充滿著仁義道德,但魯迅明白這些道德的背後,是多少被抹滅掉的、想要為他生存的世代做些改變的人的骨灰而堆積而成的。但是為了不在讓這個社會繼續沉淪下去,魯迅選擇見持自己的信念,就算身旁有在多的人懷疑他、鄙視他、當他說的話是瘋言瘋語、對她的一舉一動不屑一顧,他都還是有勇氣走自己的路,我真的不得不佩服他有這般的毅力。尤其是連他身邊最親的家人大哥也抱持著相同懷疑態度時,可想而知他當時的心情受到了多大的傷害。非常感謝魯迅為文壇上和這個社會進了這麼大的力。
2010-03-10 19:10:43
外文三 李品萱
我認為文言文的序與後面白話文的內容有強烈的對比。文言文的序讓人感覺較拘謹,還提到了「迫害狂」,若我想的沒錯,序是代表著舊體制和窠臼,卻是沒病,因為文言文在當時還算是主流,而白話文的部分是想擺脫古老教條的思想,但對於舊體制而言,就像是得了精神迫害症一般地發狂,但這對作者而言是種「覺醒」。

文章內所提及的時間有四千年前及當下。作者想抨擊千年來直到現在的傳統。

不標日期或許是怕被保守勢力直接抓到把柄,所以乾脆故意不寫當時的日期,弄得像一個虛構的故事,所以實際的日期也不那麼重要。

小說敘述主體就是作者本身。在當下不好用自己的身份表明,所以創造了一個角色來替自己發聲。

月光是象徵覺醒。黑夜是覺醒的力量受到威脅。趙家的狗是手下。孩子是代表著未來。

文章中的「吃人」並非字面上的意思。作者所要批判的,其實是那些早有千年之久,沉甸甸的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過時的舊思想、古老思想本章以及整個中國社會那無所不在的排外主義所導致的困苦於落後。禮教應該就是中國千年的傳統儒學等等。

b.「黑漆漆的,不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作者想表達傳統中國社會的黑暗以及中國人的個性。
c.「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纔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整個中國的歷史借仁義道德來「吃人」!
d.「沒以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作者希望絕望的社會還有一絲絲的希忘存在,因此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我認為魯迅想藉由小說表達出對於傳統禮教的不滿。或許禮教對他而言比蝸牛身上背著蝸牛殼還沉重。
2010-03-10 19:18:23
物理一 李建豪
魯迅《狂人日記》心得
文中的序是文言文,日記卻用白話為文,在我看來魯迅是以此來表示,文言文是以往的東西,從現在開始白話文才是以後文章的主流語言.而且小說以日記體為記事形式.卻不標明年月日,以因為魯迅所要諷刺的事是中國長久以來就存在的問題,而不是用年月日就可以局限的時期.小說中魯迅先生以月光、黑夜、趙家的狗、海乙那、兇狠的目光、吃人、大哥、孩子等等去講述一個國族性的故事,這些象徵符碼在這小說中就代表著當時要侵略中國的各個國家,怎至代表著中國國內的漢奸,以提醒國民當時國家正處身於內優外患的困境..而文中一句「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表現出魯迅認為就算自己的民族如何差,但自己是民族的一份子是不可以改變的.他希望所有人都明白這一點.文中更以「沒以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作為結尾,帶出魯迅對中國的一點希望,他希望國民可以走出封建的思想,可以令下一代生活得更美好.魯迅到底企圖通過這篇小說希望當時的國民可以警覺到國家的處境,同時也希望國家的人民可以有所改變.
2010-03-10 20:48:49
歷史1 黃勝美
我先回答問題:
1.
我想,作者是為了拿以前傳統做文章的方式和白話小說的寫文方式做對比,為新的開創作一個引子。例如:在【序】他以一個現代”正常的”社會份子的角度描述一個”狂人”的日記,在文尾還加上了日期,這是傳統的作文習慣格式,反而是名為”日記”的內容卻沒有加上日期,僅是以狂人心裡的變化做為時間流動的依據,由此可見作者是有意的舉起白話文章的旗幟。

2.我發現幾個關鍵點,那就是:夜晚還有現況至古代傳說及歷史的推演。
先說狂人的夜晚,從第一段”很好的月光”到第二段”全沒月光”,狂人便知道”不妙”,有什麼事情將要發生了。再來是第六段”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氣氛越來越詭譎、危險。最後第十一段”太陽也不出,門也不開”狂人已全然籠罩在這股眾人的魄力之下了。此象徵著:狂人知道吃人的不對及吃人的恐怖,即使他大呼喊叫極盡地維持他的”理智”,但是在眾多人的思維底下,他終究還是會被埋沒,被當作一個”瘋子”,甚至最後還會懷疑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其實也吃了人,是他們的一份子。此可作為作者個人的投射,對傳統禮教腐化的不齒及傳統社會的諷刺。

再來是現況至古代傳說及歷史的推演,現況的線索是:狂人”踹了古先生的流水簿子一腳”惹得對方不高興,還有街上的女人盯著他說的話”我要咬你幾口饞出氣!”,再來是由狼子村的惡人給人吃了,狂人才發現他要被”吃了”。又從以前的易牙獻子,徐錫林被吃,癆病人要吃沾人血的饅頭等等事件,了解原來四千年來寫的仁義道德,竟然還是”吃人”。吃人這等如”海乙那”般野蠻的事,自古至今受過仁義道德理教的傳統中國人都知道是”不合理的、恐怖的”,然而社會卻仍有”吃人”之事,實在是一大諷刺,所謂的”禮教吃人”是在於:魯迅對社會禮教的虛偽、不透徹感到悲哀,並不全然是要完全打翻禮教制度的意思,而是將禮教要由”內”而外的履行才算數。

3.如我上面所說,小說是以狂人的心理意識變化來做為時間的流動,除了打破以往傳統的作文形式,最主要的是會使讀者起來會有種”故事中的狂人就是自己”的感覺,日記中的事件彷彿是活生生的發生在我身邊的。
那麼對於正在閱讀此日記的「傳統中國人」是不是也有同等感受?
2010-03-10 21:58:51
歷史1 黃勝美(2)
4.主角是“我”,一個被作為”狂人”的人。在日記中,”我”拼命掙扎,大聲疾呼著傳統社會中種種”吃人”的腐敗現象,像是作者本人的投影,深深思考傳統中國人的問題,企圖為中國四千多年來的歷史下處方簽,就算被旁人作為”狂人”也在所不惜。日記第十段的結尾,”萬分沉重,動彈不得…便掙扎出來,出了一身汗。可是偏要說:「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由此可見。

5. 不論是甚麼面向的人,在四千多年的傳統中國社會都是活在同一個禮教思維底下,誰也無法避免,整個社會氣氛似乎都籠罩在這樣的壓迫底下,使自由的思想無法奔放。(我不是很確定這樣說對不對)
6.一般對狂人日記的解讀都是「吃人的禮教」,但禮教是怎麼吃人呢?我想,魯迅本身應沒有想徹底推翻傳統禮教的意思,而是傳統中國人雖然對於仁義道德這類禮教相當明白,大多數人卻只是表面做做、拘限於社會的框框,並未打從內在履行這些禮教,導致社會的虛偽不實的一面,造成禮教的腐化、「吃人」的社會,甚至還有可能危及國家的安全,這正是禮教吃人的原因。
7.a.中國四千年來的社會人民一直都是活在禮教約束、思想僵化的壓迫之下。
b.當禮教的腐化越來越深植這個社會,中國就會罩在這股壓迫下,中國人民性格的通病就因此產生了,而這種性格甚至會隨時間和群眾意識越來越鮮明。
c.不知禮教對於社會真正的意義為何,四千多年來卻拼命地學習”仁義道德”,久而久之這種無知造成的虛偽和僵化就變成吃人的怪物了。
d.對於新一代思想尚未僵化的孩子,他們是中國傳統社會未來的救星,趕在這群孩子還未受禮教束縛前,中國的全體人民的思維要先覺醒。
2010-03-10 22:01:27
歷史1 黃勝美(3)
8.不論魯迅是以多諷刺地,拐彎抹角的方式來寫狂人日記,也不論至今人們對於他寫的東西做了多麼極端的評價,他最初的想法應是希望看見中國人願意「改變」,不要再縮在自己滿嘴仁義道德的虛偽社會,卻不願面對外面已漸漸改變的世界,應當思索四千多年來的「禮教」對於社會真正的意義為何,而不是被禮教的社會和短小的成見所操控,而抑制了自由的精神思想。
*我的感想:
以上的回答僅是我個人的看法。魯迅寫的小說其實看一遍是滿難讀懂的,對於這種思想強烈、具批判性的文章越是反覆咀嚼才能越解其中味,慢慢找尋文章線索,才能了解作者究竟是要告訴我們甚麼。在文學上,魯迅不只為白話小說的開山祖,其在傳統思想上、作文方式上都有多處的突破,然而,我在【狂人日記】這篇小說中除了看見魯迅對傳統社會的批判,只是一味地呼籲中國同胞必須重視社會常久來的禮教腐化等等,卻不知道他對未來社會有甚麼願景、改善建議,對此他並未有完整的想法,我認為這是較為可惜的地方。
2010-03-10 22:02:15
勞工一 陳姿蓉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運用諷刺的手法,批判舊有禮教的僵化,故事中的狂人是一位患有被害妄想症的人,魯迅會用這樣的人物去做書寫,我想與他的醫療知識背景有關連,他巧妙地運用了醫者的知識和作家的筆法書寫〈狂人日記〉,也成為中國白話小說的先鋒。
在中國傳統封建體制的禮教思想束縛下,狂人是少數幾位看清現實腐敗的人,首段提到「纔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代表著狂人的覺醒,但真正覺醒的人卻為社會所不容,反倒被說是一位狂人,連自己的哥哥都夥同眾人預備吞吃自己,更代表社會的黑白不分,諷刺禮教的腐敗。
文中提到了兩種人,一為「以為從來如此,應該吃的」,另一為「知道不該吃,可是仍舊要吃」,社會中有多少人知道舊有體制是錯誤的,卻沒有勇氣去突破,反倒同流合汙,害怕下一個被吞吃的對象是自己,又怕被別人說破,所以益發過份打壓欺侮,魯迅也想用這篇小說諷刺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批評他們安逸於現狀,甚至是助紂為虐!
結尾提到「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魯迅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期待透過制度的改革、思想的轉變讓社會脫離舊有禮教的束縛,進入一個嶄新的世代,是魯迅對於這個社會最深沉的呼喊。
2010-03-10 22:19:19
地環二 林黎
魯迅《狂人日記》心得
  魯迅他在書中自稱狂人,並以“吃人”的社會來比喻人性無存、良知泯滅,而書中的人物全都是吃人團的成員,包括所提到的趙貴翁、路人、孩子、打兒子的女人、狼子村的佃戶……,全都想要把他吃掉,甚至連他的親哥哥也參與其中,而最後他還說道「“我”也未必沒有吃過人。」
  魯迅用狂人的眼光看當時的舊中國,用犀利的筆調批判了社會的腐敗和人們的墮落。在當時,人與人彼此間只存有戒備之心,沒有友誼與關愛。他們不相信自己,更加不相信別人。也因此在這樣的社會中,無論“狂人”怎樣呼喊,始終喊不回人們的靈魂與純真。
  我覺得魯迅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個很壓抑的人,他看清了社會的腐敗、人們的墮落,但憑個人一己之力卻無法去端正這樣不堪的社會風氣,因此才會在書中用如此極端的用詞來抒發他對社會現象的不滿。而由魯迅之於舊中國,我們現今能活在如此安詳和樂的社會中,應該感到幸福且懂得珍惜才是。
2010-03-10 22:33:30
化生一 林怡潔
《狂人日記》是以一個患有「迫害妄想症」的狂人為敘述人,以他的觀點來看世上的一切,他發現不管是狗、小孩、街上的女人,甚至是自己的大哥都想要吃了他,還想自己已死去的妹妹是否也是自己親大哥吃了。其實這是魯迅藉由此狂人來揭示當時社會的病態,表現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內心反抗。狂人的大哥象徵著家族制度,他並非有意戕害狂人,但是因為他遵奉禮教制度的觀念,因此決定要按照社會傳統的意志消滅狂人的叛逆意識,原先他還以保護狂人的立場,但最後卻說了「都出去!瘋子有什麼好看的!」表現他對狂人的無可奈何。
大哥吃人;趙貴翁吃人;下層群眾吃人;醫生也吃人,魯迅揭發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但是小孩子呢?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這真教我怕,教我納罕而且傷心。我明白了。這是他們娘老子教的!」這點出了封建制度的傳統思想,透過教育代代流傳下來,而孩子對是非的判斷早已被混淆。整篇文章都以「吃人」為主軸,但是整篇文章中卻沒有真正寫出吃人的這個事實,全是以主角「我」的感覺以及思考作為評判。
2010-03-10 22:54:27
歷史一 梁家瑋
1.以序為文言,而日記內容卻為白話文,其實可以代表著中國兩個截然不同的面向:序可以視為是中國傳統人民的舊時代和舊思想;相反的,以白話文所寫成的日記內容卻可以象徵是狂人自己所處白話文運動時代的自述與寫照。
2.狂人日記一開始就用了日、月、時辰這些帶有象征意義的東西,作為全篇氣氛的暗示。第一段還是“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第二段就因“全沒月光”而“知道不妙”了。而第十一段則徹底變成“太陽也不出,門也不開”了。這樣的時間配置和變化上,藉由之後內容所帶出和陳述到的“吃人普遍”的這個事實 其實可以知道這些天氣與時辰全是有意設置的。
3.本篇日記間接地反映出了民初時代的整個大背景環境。相對於整個大時代大環境,文章內容則有可能發生在當代小人物的生活當中,甚至就連現在都有可能,因此我想,作者並沒有明確的標出時間關係。
4.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舊社會的陋習,總和成了「吃人」的歷史,魯迅以一個患有「迫害」的人為主角的日記批露中國數千年來的惡的慣性,象徵性地揭示了封建傳統吃人的主題。
5.月光相對於黑暗,似乎是在充滿黑暗的傳統禮教束縛中所透露出的一絲啟蒙的希望;趙家的狗、海乙那(狼的親屬)、兇狠的目光都透露著吃人的線索;吃人則是象徵了禮教對自由精神的壓抑與摧殘。大哥則成為了禮教和家長制的化身;孩子則被寄予了期望,希望下一代的孩子們能脫離中國傳統的禮教束縛,使中國強盛。
6.“吃人”是《狂人日記》的重心。作者認為:“吃人”是一種普遍現象,是普遍存在於人性中的一個惡劣品質。而書中所提及的“吃人”則是象徵了禮教對自由精神的壓抑與摧殘。而禮教,在我看來,則是一種仁義道德精神,也是當時社會的共識。
7.
a.表達了作者仍舊脫離不了中國封建體制下現實社會的束縛
b.指的是當代社會世道淪喪,官員們的欺凌壓迫、人民的默不作聲,以及官場的勢利狡猾。
c.通過狂人眼中的生活現實,揭露了禮教吃人的事實。
d.這段話放在文章的結尾,其實也可感受到魯迅並未完全悲觀,他依然充滿希望與憧憬
8.魯迅總是藉著一個小人物來揭發全中國共有的社會問題, 在小說中赤裸裸的將社會弊病攤在大家眼前,檢視那些醜陋的體制所造成的悲劇,也對整個中國發出強而有力的控訴。而狂人日記這個單篇主要是魯迅將他的批判精神強烈的展現出來,希望藉以結束中國四千年來所沿襲的傳統弊病,並擺脫儒教的束縛,從而使得新生代的知識分子有其自由的思想空間。
2010-03-10 23:05:39
會資一 黃秀萍
1.在魯迅所處的時代講求以文言文來寫文章,魯迅打破傳統,在序的形式上雖仍以主流的文言文來寫,但在主要的內文卻是用白話文來寫,正表露了他強烈的企圖心想改變整個中國的守舊風氣。
2.時間是從現在想起過去又到現在。作者想利用現在的覺醒再想起過去可套用的情景做聯想,體悟到原來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有「吃人」的傳承。
3.一個成天擔心被吃的狂人,根本已經不在乎年過何月何時。
4.狂人,被稱之為狂人是因為他支持的白話文是當代所不被接受的。
5.月光:啟蒙者
黑夜:腐敗的社會
趙家的狗、海乙那(狼的親屬):依附權貴下看熱鬧的人
兇狠的目光、吃人、大哥:守舊派
孩子:被老舊思想荼毒後代
6.吃人:規矩.保守的觀念限制了人們自由思想,導致社會上盡是些沒有想法的愚昧人民。
禮教: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禮俗,不知為何要這樣做只知道必須這樣做。
7.a.無法接受連自己的親生哥哥也受到守舊教育的荼毒。
b.黑漆漆不是日與夜,代表整個社會已經沒有光明可言,狂人對誰都不信任,只能暗自猜忌對方的心理。
c.顯示對中國禮教的不認同。
d.希望下一代的人能擺脫中國長久的思想束縛
8.魯迅以先驅寫下中國史上第一本白話小說,強烈的向社會表達時代已走向民主和科學,不該繼續中國傳統壓制思想的風氣。
2010-03-10 23:12:19
外文三吳怡蓁 心得
 《狂人日記》是作者以一名迫害狂患者為主軸,內容不斷的提到「吃人」,這不是向文字表面所看到的一般,而是指封建傳統的陋習。傳統的封建制度就像是會啃食人肉的惡魔一樣,一點一點地摧毀掉人類、一點一點地摧毀掉人類的想法。因此,「吃人」不僅代表著肉體上的「吃人」,更是精神層面上的「吃人」。 “大哥”吃人;趙貴翁吃人;下層群衆吃人;“醫生”也吃人。在書中,狂人的精神也代表著作者的看法;就這樣,魯迅揭發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
  為何這本書是由「吃人」來貫穿整個主軸?因為書中的狂人得到了被害妄想症,讓他以為週遭的人都想吃他,所以整篇故事都緊緊的相扣在吃人和被吃的恐懼中。
  狂人看書卻看到滿本的「吃人」,這是到了惶恐的最高境界了!就是因為怕被人吃,所以腦袋裡想著都是「吃人」,就連愜意的讀書時光也是。而仁義道德和吃人簡直成了最佳對比,藉此強烈控訴那封建社會的虛偽,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裡卻是吃人的因子。這是何等諷刺!
  魯迅將仁義道德視為吃人的工具。吃人只是中國社會一隅,魯迅卻把它無限延伸,藉此扯出更多中國封建社會的病態和醜陋,更暴露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正因如此,《狂人日記》便被魯迅賦予了深厚的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內涵。
2010-03-10 23:18:30
物理五蘇子翔
1.表示"真實的時間"(現在) 現實世界的聲音

日記不會日夜>>批判的為五千年的歷史

2.兩個,以現在來描寫過去,目的是想用來表達被傳統拘束的過去和想要改變的現狀

3.因為"吃人"這樣的事情到現在還是進行式,所以根本沒有標明日期的必要

4.主體是"吃人的人" 這是要用來諷刺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手法

5.月光:洞穴之光

黑夜:整個病態的社會

趙家的狗:幫兇

海乙那:

兇狠的目光:世俗世人的眼光

吃人:仁義道德,禮教的拘束

大哥:以深深受道德拘束的人

孩子:未來的希望

6.吃人:就是用禮教吃人 用中國五千年的傳統吃人 意即受到傳統的拘泥

禮教:仁義道德 中國的傳統 吃人的人

7.請解說以下的句子:
a.不僅是自己的家人,就連自己也是受到的禮教的洗禮了...

b.批判國人性格太兇,強勢的就像獅子吃人,弱勢的就像兔子一樣被人吃

c.傳統的拘束是從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了

d.就是說只有現在的孩子還有可能還沒受到傳統的拘束,只有這些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

8.魯迅想透過<狂人日記>來點醒那些還在受傳統拘束的人民,希望藉由自己的文筆來使中國跳脫以往的傳統
2010-03-10 23:26:07
傳播一 王姿繐
498335002 傳播一 王姿繐
1. "序"和"日記"的部分提供了一種"文言"與"白話"的張力顯示出當時現實生活仍然是文言的無奈。
2. 由過去和現在組成的,或許是代表著保守的傳統與新潮的想法。
3.文中並沒有確切表明年月日,我想是因為不管在何時何地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病態的社會"。
4. 主體是我,以他恐懼害怕被吃來代表那些害怕跟著時勢變動的人。
6. 吃人的禮教,禮教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樂文化
7.
a.傳統禮教裡家族是很重要的,對於他來說,他哥哥會吃人,那他自己也脫離不了吃人的這個名號。

b.其實每個人都有著害怕的心裡,即便是那些吃人的人。

c 禮教這個文化早在中國社會裏深根蒂固。
d. 魯迅對於現況不完全悲觀,他依然充滿希望與憧憬。

8.他對於中國的腐敗思想想要提出反抗。

心得
  在充滿文言文的時代裡,魯迅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開啟了中國現代小說史,而在這邊小說裡,他以吃人為本篇的創意,來發展這整篇故事,吃人與不吃人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似乎是很少見的社會問題,甚至說應該是不會出現的,當我看著這個故事,我很訝異魯迅以吃人的素材寫故事,因為依照當時的風氣和社會現象能想像出如此有創意的故事實在很難得,或許他想要表達的是當時社會現況,然而他也利用了天馬行空的幻想,以吃人去代稱舊禮教的人,來諷刺保守的那一派,他也以仁義道德吃人的ㄧ段話,來說出他認為當時的社會總是以仁義道德來遮掩中國歷史的真面目,那是激烈的悲哀,是絕望的斷念。這篇包含了魯迅研究了中國數十年病態社會的心得,以幾千年的吃人歷史來描述著這個病態的社會,甚至我們需不需要也有一個人去改變現在這個或許有點病態的社會呢?
2010-03-11 00:05:39
勞工一 林婉容
  或許是因為魯迅《狂人日記》這一篇的寫作背景是處在充滿傳統禮教制度的舊中國,而當時的禮教制度其實有一些是不合理而會僵化人民思想的,所以魯迅用這篇小說來諷刺舊中國的腐敗和不肯做出改變的作法。然後在文言文的序中寫說主角(也就是題目所述的「狂人」)患有「迫害狂(被害妄想症)」,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魯迅之前是學醫的,所以寫起迫害狂病患的想法、症狀和行動讓人感覺起來很逼真且又生動。不過雖說書中的「狂人」處處懷疑別人要吃他、害他,實際上在那個時代所反映的卻是「狂人」才是真正看透事實真相、懂得如何才能夠應變的人,而其他想要把他吃掉的人才是對現實麻木、不知變通的愚民,而最後一段「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我覺得表達了些許的無奈和希望還沒有被傳統禮教制度束縛住的新一代中國孩子們能夠讓舊中國走出不一樣的道路。在《狂人日記》中,魯迅用象徵的手法和巧妙的諷喻展現出對舊中國思維的批判和對於國家未來的憂心,並期許能夠有所改變。
2010-03-11 00:37:38
化生一 李宗錡
498260030 李宗錡

在傳統禮教施予極大壓力的社會中,人們都已經習慣了,一切都視為當然。透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進一步揭示了禮教與封建社會制度對中國的影響,從而對封建是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了令人心驚的敘述,並不斷表現出內心的藐視。獨特的心理描寫,深刻的表現角色特質,而虛妄的幻覺和雜亂的邏輯,為狂人加了不少分數。狂人所見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種迫害狂的心理狀態。例如狂人由女人罵小孩推導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導出大哥…層層的推導出邏輯上的亂象。
以狂人為主角可看出狂人在他心中早已被設計好,“我”作為一個具體存在並不重要,魯迅對於狂人的選擇不在於這個狂人是誰,而是因為選擇狂人正好適合魯迅的藝術觀點,且可以將他所知發揮於狂人身上。而在具體的文章之中,作家不可能的家自身的東西直接的加入主角中,只能是遵從所選擇的人物性格特點和發展規律,從旁不斷的融入自身所知,來加強主角與作者間的連結。由於藝術家的藝術表述能力,魯迅的《狂人日記》一方面極為真實地描述了狂人的言行舉止,另一方面又極為巧妙地呈現小說並不是要表現他有“迫害狂”的特徵,而是要表述狂人所具備的特質是合乎作者所擁有的東西。
小說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地揭示了傳統體制中“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體制的內心反抗。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前途深感憤怒。他在文章中,將主角的恐懼與多疑描寫讓人清楚明白,多疑這項特點屬於狂人專有的特性,魯迅對於多疑的解讀和描述,受到其本身的多疑所影響,因此,從《狂人日記》去把握魯迅的“多疑”成為可能,並具有重要意義,但必須進入文章中,並要對狂人的多疑與魯迅的多疑加以分離。中國傳統的禮教是從以前到現在一直傳承與延續,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抹滅的,但是現今許多人誤解其真正涵義,而一再的被禮教所束縛,魯迅是個思想革命家,自然想摒除中國人所有的陋習。
全篇線路明確,但內容極為豐富不單調,連接緊密,層層深入,每個角色個性刻劃的極為細膩,將其本性、恐懼與貪婪完整的表現出來,使每個角色深深的映在讀者的腦中,且非常注重內心與精神世界,劇情環環相扣,一步一步的帶領讀者,走入他的小說之中,使讀者在讀的時候,可以一面思考魯迅其所想表達的意義,然後對這篇文章也會深感敬佩。這部小說可以說是魯迅著作中的經典,是一篇很有節奏、震撼力強大的短文作品。
2010-03-11 00:54:38
經濟一 林盈均 498510052
1.我想魯迅是想用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對比,表達對當時社會的不滿

2.我認為是由4個時間像度所組成。「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全沒月光」→「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太陽也不出,門也不開」代表魯迅原本對禮教吃人還有點改變的希望,但愈到後段愈顯的絕望。

3.小說以日記體為敘事形式,然而卻不標明年月日,因為禮教吃人在當時是一直持續的事實,而本篇主角又是一個患有被害妄想症的人,故沒有點明日期的必要。

4.主體為一個患有被害妄想症的人。魯迅想藉著這樣一個人,以瘋癲的話語道出禮教吃人的現象和因此而導致的社會腐敗,更有令人震撼的效果。

5.禮教使社會變成病態,所有事物皆變了一個樣。

6.「吃人」指禮教對人民的摧殘,即便不想遵守,但還是不得不去做。人民不是真心想變成這麼一個樣子,他們都只是做做表面,心態上的不正確就造成了一個病態的社會。

7.
a.連身邊最親的人都受到禮教的迫害,甚至自己
b.透露文中主角對禮教的懼怕
c.敘述當時社會籠罩在禮教中,無法改變
d.強烈的希望可以改變這個病態的社會

8.我想魯迅想傳達他對傳統禮教的不滿,禮教框住了人們的思想與作為,人人思想皆被束縛、僵化,魯迅期待能改變它,使社會朝向現代化發展。




心得:
魯迅以一個患有被害妄想症的人為主角,其實就在說他自己,他受不了傳統禮教將大家的思想與作為僵化、束縛,就以這樣一個諷刺的手法批判禮教「吃人」。但其實魯迅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希望未來能打破傳統、使社會往現代化邁進一大步。就現在而言,我們何嘗不是被一些傳統觀念所束縛呢?某些人的觀念還是被關在一個框框裡,不知變通,一味的追求那些可能已經不適合現在社會的規範。這篇《狂人日記》不只道出當時封建社會的病態,還能套用在現今社會中作為警惕世人的文章。
2010-03-11 01:26:56
(悄悄話)
2010-03-11 01:53:54
傳播一 羅依柔 498335021
1.凸顯了民初當時白話文還不盛行,所以序仍以文言文為教育,而且也表示一種文體的過渡。
2.一開始就用了日、月、時辰,鋪陳了全文的氣氛。一開始還是“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後來變成“全沒月光”。到最後徹底變成“太陽也不出,門也不開”了,有讓人越來越絕望的感覺。
3.吃人現象五千年,沒有日夜,所以日記不標明日期,突顯了中國五千年傳統裡擠的壓迫。
4.敘事主體是吃人的人,藉由”狂人”的觀感來諷刺中國傳統的禮教壓迫。
5.月光:發現真理帶領大眾的啟蒙者
黑夜:腐敗的社會
趙家的狗、海乙那(狼的親屬):看熱鬧的人
兇狠的目光、吃人、大哥:中國傳統禮教壓迫
孩子:被老舊思想的人所影響
6.“吃人”象徵了禮教對自由精神的壓抑與摧殘
“禮教” 以仁義道德為準則的規範
7.a. 雖然自己並不是用禮教壓迫別人的人,但是生存在禮教社會中,自己似乎是怎麼也
脫離不了這種關係。
b. 禮教的腐化越來越深植這個社會
c. 不知道自己長久以來在學習的是什麼,只是禮教的壓迫罷了。
d. 作者對這世界還留有一絲絲的期望。
8.讀後心得: 看完整篇我對中國社會文化又省思了一遍,長久以來的科舉制度,使人們
相信讀書就能出頭天,但卻箝制了人民的思想,導致我們跟不上西方的文化發展 。
2010-03-11 01:55:05
經濟一 黃華鈺 498510002
1.想藉由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對比,來表達現實社會和現實社會的語言空間
2.從很好的月光,沒有月光,不知是日是月到太陽也不出來,我覺得是用這些景象的變化,來表達絕望的心情
3.因為故事裡吃人這件事是一直在進行的,而且整個社會都如此病態,所以有無標明日期都一樣了
4.主體是狂人,想藉由狂來象徵覺醒
5.這些角色應該都是在表達封閉社會裡人們的思想沒有什麼不同
6.吃人,象徵禮教對人民的迫害
禮教,已忠孝為標準來迫害人民的準則
7.a.因為即使自己不想接受思想的迫害,但是自己終究是處在這種情況的社會下,所以不免受到影響
b.表達不管是誰,大家都一樣受到思想的迫害
c.表從古自今,每個社會都已禮教的忠孝來壓迫人民
d.希望下一代能不受到先前社會的觀念,而是能有自由的思想
8.我覺得魯迅是想表達現實社會思想迫害上的嚴重,並希望大家能覺醒,讓下一代的小孩能有自由而非封閉的思想發展
2010-03-11 23:02:43
政治一 鄭宜婷 498330022
1.用此文言文目的除了當時的吃人的環境外,並以此來做出吃人者與被吃者的差異之處。

2.從一開始的月光到不知日夜,再從大清早到太陽也不出了,這是象徵一個社會從一開始變暗藏危機到吃人這件事已經成為普遍之事,引此魯迅藉此表達了對中國吃人文化的不滿以及厭惡。

3.此小說帶有濃厚的象徵意義,之所以無時間是因為這份日記並非短時間之日自,而是一個中國五千年來的吃人歷史。

4.主體為狂人,亦即本日記之主角。以這樣角色出現之意義,是為了要凸顯出被吃人者(狂人)是與吃人者(被禮教束縛者)的不同,因為狂人知道裡叫的弊病,希望能喚醒社會,然而卻被人當作是個瘋子。

5.這個意思是這個國家上至大人小孩,下至狗及動物皆是吃人者,連自己的家人亦不例外,從這裡可以得知這個吃人文化是普及於整個國家的,且很難去做出改變。

6.吃人即是一種壓迫的形式,被壓迫到連自己的感覺也沒有了,因此就如同被吃了一般。而禮教是中國根深於傳統文化之中的一種思想,從三綱到守貞皆是此禮教。

7.請解說以下的句子:
a.這裡意味著狂人的家庭裡也是充滿著禮教的束縛,因此即使自己也是被束縛的人,但仍然是注重禮教的家庭的成員之一。
b.禮教是根深蒂固的,是蔓延到整個社會中的一種氣息,因此只要是社會萬像都被禮教給綁著。
c.從古至今,這個禮教是不變的,因此只要翻出以前的書籍都可以看見要人遵從禮教的文字。
d.整個社會已經彌漫著理叫的氣氛,唯一仍未被束縛的也只有那些剛出生的小孩,因此魯迅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的身上,企圖找到改變社會的契機。

心得:
「吃人」二字即是通篇文章的核心概念,魯迅希望藉由此篇文章能多少影響一些與他相似之人,企圖能夠使中國覺醒,不要再為過去的那些傳統禮教而變的無知,這也是魯迅之所以用白話文發表此篇文章的原因,藉由文字上表達方式的不同,吸引社會大眾的注意,期能將吃人文話給根除。
2010-03-12 09:50:49
498610010 法學一a 陳惠美
1. 因為魯迅先生想表達出他在傳統與現代新文學的拉鋸。
2. 兩個時間軸。有月亮的晚上及沒月亮的晚上。
月亮代表希望,沒有月亮代表沒有希望。
3. 我覺得是因為想表示長久以來人們被沉重的禮教所蒙蔽。
4. 主體是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因為三十多歲的男人就值新式思想與傳統思想的交界點。
5. 我覺得月光象徵希望。黑夜象徵危險。趙家的狗象徵趨炎附勢的小人。狼的親戚象徵洋人。凶狠的目光象徵沉重的禮教壓力。吃人象徵禮教深入人心的可怕。大哥象徵傳統禮教。孩子象徵未來德希望。
6. 吃人。禮教會吃人。中國人封閉且不肯改變的禮教制度。在充滿創新、自由的洋人入侵後,大大的破露禮教的缺點。然而,中國卻沒有改變,依舊故步自封。這就是狂人日記所說得吃人的社會、吃人的禮教。
禮教,來自周公。周公制禮作樂為中國創製了一個極嚴謹,即道德的禮教制度。
7. A.我在怎麼改變仍舊還是傳統的中國人,無法改變。
B.中國沒有希望,小人當道,洋人滿心滿意的想來入侵,中國人的軟弱不前,以及其他人對中國這塊大地的覬覦。
D.還沒受過禮教的孩子是未來的希望。
8. 想表達出魯迅先生想教導人們去衝破老舊的禮教,想教導中國人去對抗外侮且中國人要強起來。
2010-03-14 22:41:13
地環一 498235016 吳宜儒
1.文言文是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而白話文是他所提倡的。
2.古今兩個,藉由今昔對比來比較吃人的時代背景。
3.因為它是暗喻中國從古到今的日子。
4.一位得了精神病的人,象徵在傳統社會中唯一清醒的人。
5.(1)月光:啟蒙思想(2)黑夜:黑暗的社會(3)趙家的狗:小人(4)海乙那:與小人為非作歹的權勢者(5)兇狠的目光:中國傳統禮節的拘束(6)吃人:壓榨、欺負(7)大哥:整個家族的縮影(8)孩子:尚未被拘束人&未來的希望。
6.吃人的社會,道德規範
7.a.自己的家人也是活在舊思想的社會,顯示出思想改革的困難
b.強調社會的黑暗、極端化
c.傳統的思想是殘害中國人主要元兇
d.將希望寄託在未受傳統思想拘束的人,其一就是孩子
8.魯迅企圖透過這篇〈狂人日記〉來表達整個中國目前極需要進行思想改革,但大多數人民的思想都處於舊的傳統思想,而且往往整個家族都受到拘束,因此最後將希望寄託在尚未成人的孩子身上。
2010-03-14 23:53:05
財金一 498515048 彭如華
 <狂人日記>是以文言文作為序,卻以白話文為內容,他主要目的是為了表示現實世界的聲音,代表著白話文還不盛行、不被接受。本篇從開頭的"很好的月光"到"全沒月光",最後"太陽也不出,門也不開",讓人有種越來越絕望的感覺。因為月光在文中象徵"啟蒙",但卻越來越看不見,整個屋子黑漆漆的,好像整個中國被關在鐵屋子一般,不見天日。
  小說為日記體,卻不標明年月日,象徵了整個中國歷史五千年來都是這般吃人的傳統,毫無改變。而小說敘述主題為狂人,此處的"瘋"象徵的卻是覺醒,代表怕被砍死的先覺者仍堅持自己的理想,才以狂人的形式出現。但當他病好了反而去當官,代表只有在發瘋時才敢對抗社會。文章中還有多處具有象徵意義,例如趙家的狗象徵小人,海乙那代表權勢者,凶狠的目光為沉重的禮教壓力,吃人象徵禮教對人的迫害,而孩子則是被寄予希望者。由此可見,整個中國社會都籠罩在吃人的禮教下,要如何去改變這鞏固已久的文化?在第十段中提到,屋裡黑漆漆的,橫樑在頭上發抖,最後堆在他身上,說明整個中國像老屋子一樣,就快倒了。只有把希望寄託在那些孩子身上,救救孩子,道出了應該給予孩子新的教育、新的思想,未來中國才有希望。
  魯迅透過此書表達對中國禮教的不滿,希望藉著"狂人",抒發己志,希望中國傳統思想能有所改革,別讓禮教吃人。
2010-03-15 02:46:08
資管三496530043 鄭世杰
1.文言文跟白話文是用來做古今對比
2.古今兩個,說明從古今都有吃人
3.暗喻從古到今都有一樣的問題就不用再標明了
4.雖說是ㄧ位狂人但是卻是當時唯一清醒的人
5.(1)月光:改革(2)黑夜:社會的黑暗(3)趙家的狗:小人(4)海乙那:跟在小人旁邊的人(5)兇狠的目光:傳統禮節(6)吃人:欺負(7)大哥:家族代表(8)孩子:希望。
6.吃人的社會,吃人的文化
7.a.雖然自己想要改革開放但是家中的人卻還是活在傳統裡
b.社會的黑暗面
c.傳統的思想已經殘害了數千的中國人
d.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8.魯迅透過狂人表達了想要改革開放的理念,但四周的人卻不是這麼想的,所以說他把希望放在未來的孩子身上希望由孩子完成他的理念
2010-03-21 14:49:56
成教一 曾琬淇 498710026
1.文言文是當時的主流,而白話文是魯迅想要推廣的
2.現在-過去-現在
故事一開始,知道自己要被吃了,很不解也覺得心寒,但是想起自己失蹤的妹子,一陣冷汗,是否自己也曾吃了人呢?吃了自己的親人呢?不能想了,因為自己也是吃人的人,天下烏鴉一般黑。
3.禮教吃人不是數天數月的情形,是從古至今都有的,差別只是在於嚴重程度罷了。
4. 被視為精神異常的男子,因為魯迅所要傳達的白話文不符合當時人的看法,而精神異常的人思想當然與一般人不同,至於是男子,也代表著重男輕女,畢竟中國是個父權社會,扼殺了多少富含才情及想法的女子。
5.月光與黑夜,代表著希望與失望,本以為自己沒有吃人,但是在不知不覺中早就吃了人,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趙家的狗與海乙那(狼的親屬),代表著連只吃死肉的生物或家畜都逃不開禮教的束縛;兇狠的目光、吃人、大哥,代表著禮教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孩子,代表著尚未完全遭受到禮教束縛的人,是魯迅心裡微小的燭光。
6.禮教雖然維持了社會的運作,但是無形中也使得思想僵化,只要價值觀與大眾不同,就會被視為異端。
7.
a.就算自己不是吃人的人,但是手足至親是,所以自己也脫不了關係,只要大多數人仍是抱持著舊有觀念,這社會就不會進步。
b.希望在哪?看不到。獅子代表著西方人的步步逼近,兔子代表著不願也不試著去改革的中國人,狐狸代表著與西方人親近,一起欺負自己民族的中國人。
c.因為歷史的長遠,因為傳統的堅固,禮教是那麼的無堅不摧,想要破除是難上加難。
d.自己被禮教荼毒也就罷了,但請為自己的後代想一想,要他們和現在的自己一樣,受盡欺侮嗎?
8.想表達出改革是必要也是必須的,中國古文明不是每個觀念都是對的,西方的思想也不見得每個都是錯的。
2010-03-21 17:38:00
外文三 王靚瑜
魯迅 《狂人日記》心得-
魯訓的狂人日記以「吃人」來諷刺社會封建制度的弊病以及家族禮教制度的迫害,封建禮教觀念在中國歷史上已成為根深蒂固遵從的內化思想,但外層卻早已包裹著封閉、仁義道德合理化的侵蝕,文人的思考模式趨向於一致化,沒有創新及心血的注入,國家的腐敗關鍵在於世人的故步自封及不知變通,在清末民初,西力東漸帶來理性主義和科學思想,魯迅認為這是讓中國遵循舊道的百年弊病根除的大好機會,但在上位者及社會百姓卻始終無法擺脫儒道思想的根深蒂固,認為這樣的轉變不但不會為中國帶來新氣象,反而是種亂象,魯迅只能借用狂人的眼光看裹足不前卻自以為禮教合宜的中國社會,化身為別人眼中極端改革的「瘋子」。或許中國只是不想承認西方的先進科技及前衛思想會使國家進步,選擇關起門來當自己眼中的第一,失去了交流換血的互動機會。衍伸至今,台灣在國際的政經地位也處於弱勢狀態,排除國家主權的認同問題,台灣消極的對外開放及勇於嘗試也是問題所在,例如:迪士尼樂園的興建,許多可以促進國際觀光交流的發展都被阻擋,政客們如果可以多花心思在現實狀態上,減少口舌之爭,走出故步自封的社會應該不是難題,如果魯迅最後提到:「救救孩子」,為後代鋪路吧。
2010-03-22 12:30:25
黃子源
1.文言文象徵著舊時代;而白話文象徵著新時代。文中序的角度是以一般正常人,也就是受傳統禮教約束的人來寫;日記內容以白話為文,而寫的人又是一位狂人,代表當時認為擁有新的思想且不受禮教約束的人是得了某種疾病。
2.現在和過去。從現在的醒悟反省過去的歷史,並表現出極欲改變的心情。
3.雖為敘事形式但卻不標明年月日,是由於左者想表達的「禮教吃人」此一情況是從古至今一直延續下去的。
4.敘述主體即為狂人本身。狂人代表著不受傳統禮教約束、有著新思想的人,而狂人生活周遭的人皆是遵守傳統禮教、擁有封建思想的人們,藉由他們的互動,表現出傳統的禮教對於自由思想的壓抑與摧殘。
5. 黑夜中出現月光,象徵著在中國傳統封建思想黑暗中出現一點啟蒙思想的光芒,但從文中可知這樣的月光不常出現。
趙家的狗與海乙那則可視為是禮教,海乙那為較早時期中國的禮教;趙家的狗則是發展至當時的禮教。
兇狠的目光顯示出傳統禮教對於自由思潮帶有敵意的看法;吃人指中國傳統的封建禮教對於自由思想的壓迫與摧殘。
大哥代表著受傳統禮教根深蒂固影響的人們;孩子象徵著中國未來的希望。
6.文中所講的吃人,即是指禮教壓抑人們的思想、造成侷限。禮教指的是中國的傳統封建思想,像是三綱五常等等。 7. a.即使自己被吃了,但仍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顯現出即使有著自由的思想,但仍受到中國傳統禮教與封建思想的壓迫。
b.身處黑暗中,感到不安及害怕,對其他事物有所猜忌。
c. 禮教最常講的就是仁義道德,而中國歷史的演變中都包含著禮教,代表著中國人民長久以來都被禮教所束縛。d. 能接受新思想而不受禮教束縛的大概只有還未經教育的孩子了吧,為此作者發出此一呼喊。
8.「禮教吃人」即是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中國傳統禮教與封建思想使中國人民被侷限在一個小框框裡,排斥新的思想,對其投以異樣眼光。這樣下去中國將無法有所進步,故作者在文末提出「救救孩子…」如此的呼喊。
2010-03-24 23:44:53
財金三A 496515019 黃珮珊
閱讀完《狂人日記》之後,令我驚訝的是,那種以往對於《狂人日記》所擁有的偏見,其實是不存在的、不實的;高中時,一直認為《狂人日記》就如同名字一般,一個瘋狂、充滿偏激的人所寫的,而內容也多是虛假無意的,但,現在再仔細一瞧,卻發現《狂人日記》裡其實大有文章,也不禁讚嘆起魯迅的文學造詣,認同他為一位偉大可敬的作家。
《狂人日記》一文雖然不長,但是連接緊密、層層深入,讓人讀起來很容易融入故事。也讓人感覺到《狂人日記》裡充滿著作者自己的影子,即魯迅以狂人作爲自己的理想化身,將自己的生活、經歷、思想感情、生活感受,很大部分地升化於一個首先覺醒的知識份子的狂人形象上,通過狂人控訴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一部吃人的歷史,這些確確實實讓我在狂人瘋語的背後,感受到作者對於過往的傳統思想的理性批判。但,我並不能完全同意魯迅將中國五四運動之前的漫長歷史,以“吃人本質”全盤否定,我認為,從先秦到五四運動前的全部歷史,並非除了“吃人”以外,就沒有其他值得我們依戀與敬仰的內容,如先秦的純樸、漢唐的輝煌、宋明的深沈,皆是中華文化的光輝,以及中國歷史的驕傲,而不是只存在著“吃人”,即便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封建主義確實是精神流毒、造成當時中國無法富強的原因,但我認為,所有的進步皆應有根本,若連最根本的一切都捨棄掉了,又何來進步之言,起不如”邯鄲學步”,盲從的拋棄所有舊往,跟隨別人的腳步,卻忘了自己在學什麼,到最後還是無法富強。反而是融合了固有傳統及新吸收的思想,更能激發出更好的思想。然作者在《狂人日記》中寄予深遠的諷喻、省思,在在可看出其對國家之憂心、對人民熱愛之殷切,卻也不禁令人動容。
最後,《狂人日記》著實提醒了我們,該適時檢視自身周遭的社會,別讓我們對於不合理的事或偏見習以為常,讓社會成了病態的社會。
2010-03-25 23:26:40
政治一 498330046 翁霙欽
1.我覺得有兩種可能。由一開始的序是文言文,可能是作者認為現再還是一個處於封建社會的時代,後面的內容是白話文,可能作者希望以後的社會能夠產生新的變革產生一個新時代。文言文代表是整個社會的主流,而白話文代表是整個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可能是想藉由草根意識來改變這個封建體系的社會。
2.文中的由一開始有月光到最後的太陽不出現,可能是作者位於這個這會一開始是抱持著希望,但是隨著時間的慢慢經過,發現無法改變這個現況,對這個社會產生灰心,充滿無力感。
3.作者不標明時間點可能是因為這種封建思潮早已深植人心,不是短短時間就造成,所以不標明時間便是認為現在隨時都還在發生這個情況,作者當時的社會還是封建思潮所影響。
4.作者可能想要讓讀者產生一種感覺,就是讓他們可以感覺到自己就是主角,可以使讀者產生一股省思,對這個社會做出明確的判斷,可以使這個社會產生一股向上提升的變遷思潮。
5.月光和黑夜分別代表社會變遷的希望與絕望,由一開始的月光希望社會產生變革到最後的太陽永遠不出現的黑暗象徵社會改革的絕望。趙家的狗、海乙那象徵傳統禮教吃人的魔咒,兇狠的目光、大哥象徵在作者的生活週遭處處都是處於傳統禮教思想的狀態,孩子作者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新的時代變遷的推動者。
6.過於保守於過去的人,他們使的整個社會失去改革的契機,使當時中國處於一個受到列強宰割的老母雞。
7.
a雖然自己沒有壓迫別人,但是自己處於在倫理體系當中,理所當然的並不人脫離這種關係。
b處處都是處於這種傳統封建思潮的壓迫當中。
c認為中國以往以來通通都是處於禮教吃人的狀態,作者對於這種情況非常的不齒。
d希望以後的社會主人翁不要受到這種禮教的傳統思想影響,希望他們能夠改變這個社會。
8.作者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能夠使更多人覺醒,擺脫這種封建思潮,這樣中國才能覺醒,邁向現代化,擺脫中國禮教的束縛。
2010-03-27 21:24:33
財金三A 496515063 吳純婷
「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的白話小說,在當時還是使用文言文為主的社會,魯迅率先寫了白話文小說,可以看出魯迅想要改變傳統的心。我認為「狂人日記」其實是魯迅想要藉由故事中的主角來呼籲中國人要拋棄舊的傳統,接受新的東西:像是白話文等等,這樣社會才會進步。而看完了狂人日記之後,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故事雖然是一篇簡單的日記,其實裡面蘊含著很深的意義。
首先,「狂人日記」一開始魯迅是用文言文寫序,但是日記的內容卻是用白話文來呈現。這是因為,當時白話文還沒有普遍的被大眾所接受。文言文是中國人傳統所使用的,已經使用近千年了,從孔子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所以大家也已經習慣使用文言文,一時要大家丟掉「之乎者也」大家可能一時無法接受,所以,序才會用文言文寫,而故事的內容才用白話文寫。而日記中,魯迅對於日期沒有清楚的交代是什麼時候,這其實是暗示著,傳統社會已經將近五千年了,而五千年都是同體的,大家都是使用文言文,都是接受禮教的,所以根本就無法寫日期。故事中,魯迅還將人名都省略,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全部的中國人都是一樣的,都是吃人的。他並沒有指特定的某一個人,而是指全部的中國人,所以才沒有寫人名。這也可以看得出來傳統禮教對於中國人的影響力有多麼的大了。每個中國人自古都受到傳統禮教的約束,大家都是接受這種傳統的,所以一時要中國人改掉傳統,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
我覺得,魯迅並不是一味的批評傳統,並不是認為所有的傳統都是不好的。我認為,是因為傳統的思想、教育、體制,會使得中國人漸漸的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沒有了自己的靈魂。像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就根深柢固的影響著中國人。大家都認為女生就是沒有讀書的權利,女生是沒有地位的;所以當有一個喜歡讀書,比較有自己想法的女生,就會被看成像是異類一樣,然後大家就會排斥她,甚至是迫害她。但是,我想在魯迅的心中,他想要改變的就是這些古老的思想。誰說女生就不可以讀書,誰說用文言文才是最得體的,白話文使用起來更直率、容易表達而且不矯情。
在魯迅的那個時代,敢這樣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的少之又少,大家都受到傳統思想封建體制的壓迫,所以不敢想、不敢做。如果不是魯迅,可能我們現在還在使用咬文嚼字的文言文,所以魯迅的貢獻對中國人來說真的很大。
2010-03-29 21:59:30
數學一 498210037 梁翔斯
1.以序為文言,而日記內容卻為白話文,反映出舊時代的中國要改做改變,以推動白話文運動
2.現在-過去-現在,象徵著禮教吃人已慢慢的普及了。
3.表示不知從何開始就被這種傳統給侵蝕。
4.主體為狂人,象徵著這社會唯一清醒的人。
5.(1)月光:未來的社會(2)黑夜:黑暗的社會(3)趙家的狗:小人或貪官(4)海乙那:小人或貪官(5)兇狠的目光、吃人、大哥:禮教(6)孩子:尚未完全遭受到禮教束縛的人。
6.吃人:就是壓榨他人的精神思想和強迫他人思想與禮教一樣;禮教:中國傳統封閉腐敗的觀念和道德。
7.a.全部的人都被禮教所迫害了。b.透露出對禮教感覺像是面對獅子的恐懼
c.禮教根深蒂固已無法改變。d.強烈的希望下一代可以改變這個禮教社會。
8.魯迅想透過這本書來表達中國傳統社會的腐敗以及禮教吃人的恐怖,希望可以在下一代出生之前對這社會改革而不要影響到為出生的孩子。
2010-03-30 17:58:15
化工一 498425029 王紹華
1.魯迅那個時代是以文言文為主,但他想要改革社會就要讓大眾看得懂,所以內容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
2.二個;由過去的事件中舉例,再來比較現在他們所遵循的行為,是多麼愚蠢,不符現代應有社會風氣。3.因為時間就是當下,當下想要改變這個腐敗的風氣,不要在繼續敗壞下去
4.吃他瘋子,原因是因為魯迅把他自己比喻為書中主角,是一個受到封建體制而被逼瘋的人
5.月光:明亮的一腳,可以看清事實。
黑夜:表示危機就在身邊。
趙家的狗:畜生
海乙那:吃人的風氣已經連動物也被感染了,表示風氣嚴重的存在社會上。
凶狠的目光:大家對異類都投以:異樣的眼光。
吃人:當時的社會八股文的限制文學行為。
大哥:親人。
孩子:小一輩的人。
6.被八股文限制住思想,感覺就像是思想被吃掉了。禮教就是行為舉止都必須遵守古代的仁義道德,縱使已經不合現在應有的行為也是要遵循。
7. a 表示就連親人也都不了解,還把作者認為是個異類。
b世上還是有許多的的人認為作者是異類。
C作者想說仁義道德只是滿清想限制人民思想而灌輸人們的。
8.表達對封建制度的腐敗,和人們一職執迷在封建,並被封建限制著思想、文筆,不應該遵循這種不合潮流的思
2010-03-30 21:16:26
成教一 498710023 謝紹彥
1. 開頭的序之所以使用文言文,因為序的開頭描寫者是傳統的知識分子,思想與言行都深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在當時說八股的文言文才叫做正常,而日記內容為白話文,是因為角度切換到了「狂人」,白話文凸顯出他的思維和言行與眾不同,與當時社會不同,造成了強烈的對比,因為思維的跳脫,所以才被稱為狂人。
2. 時間上採倒敘法,由現在引入日記,回到過去,這種設計是傳統日記式小說的手法,先敘述這本日記的由來,再由這位傳統知識分子批日記作者為「迫害狂」,會使人格外揣摩日記的作者。
3. 根本沒有標示日期的必要,雖是日記體,可是吃人禮教的存在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深根柢固在中國的歷史裡、文化裡,這日記所記錄的不是一個「狂人」的故事,而是許許多多中國啟蒙者的故事。
4. 日記是由一位不知名的「狂人」所寫,這個角色的設計是要讓大家知道,發現禮教吃人的人,是「迫害狂」是瘋子。
5. 月光代表啟蒙的一個開端,月光照亮了黑暗,使人發現社會的黑暗,日記作者也因為見了月光才成了「狂人」。孩子則是未來的希望,魯迅希望未來的孩子能不再被封建的思想所洗腦。
6. 吃人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真的吃的是人的思想,使人變得迂腐,自我的思考遭受限制,無法看清社會的黑暗與不公,這樣的人,無疑已經是「死」了。
7. a原來迫害人的人竟就在我們的身旁,周遭的環境以及親人正是傳播吃人禮教的最大元凶。
b代表當時社會的黑暗、詭譎,趙家的狗等同於當時屈服於有錢人的窮人,他們遭受迫害,也想著如何去迫害他人,所以才同時擁有獅子的兇心,與兔子的怯弱。
C歷史的書籍,論語、孟子、中庸…所述說的三綱五常,其實都是壓迫人的思想,另一種層次的吃人。
D不要在讓下一代的孩子再受封建思想洗腦了。
8. 我想是為了點亮空中的那盞月光,這一代的人或許已經被徹底的吃掉了,但 魯迅仍希望他的這篇小說,能啟蒙下一代新生的知識分子。
2010-04-08 11:45:45
地環一 施承佐
這篇小說看完後我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恐怖」,裡面荒謬的故事情節批判了當時封建時代的「禮教」觀念。故事中的狂人在街上、在家裡遇到的所有人,包括成人小孩都對他抱持著敵意的眼神,連狗都瞪他,狂人也因此認為大家是要吃了他,連他哥哥也不放過他。狂人也間接開始懷疑自己的妹妹是給哥哥吃了,最後他大膽的質疑哥哥吃人的想法但卻被視為瘋子,「救救孩子」則道出當時這腐敗的思想感染民意之深,看完十分沉痛。

魯迅本是個醫生,之所以棄醫從文就是為了要改革中國人膽小懦弱的思想,這是中國人一直以來的心態問題,十分諷刺。文中分為兩派人馬,有些人認為從古到今都是如此,為何不吃?另一派則是知道吃人不道德但卻迫於無奈而不說破,仍舊吃了人,我認為這傳達給讀者的訊息是很多人即使知道舊有體制的腐敗、的錯誤,仍因現實的壓力以及缺乏勇氣,而不說穿它,也怕自己是下一個受迫害者而跟著狼狽為奸,這也是古代中國人最陳腐的病態。

文末的救救孩子,作者把希望全寄託在孩子上,我想是因為孩子們還涉世未深,魯迅希望中國人們能走出這段沒有道理的荒誕日子,孩子是唯一還有機會受教化而改善心態的,他也期許這些孩子能改善中國人日後的競爭地位,不在懦弱無能,能更堅強的站出來評判是非。
2010-05-11 23:36:49
電機一 498415019 陳楷文
小說一開始先以文言文的序開頭,再來才是白話文的小說主體。我想序用文言文主要是為了對比小說內容的白話文,然後那時候大家應該都偏喜歡白話文,所以他之前寫的文言文小說才沒人注意,那這次用文言加白話,可能也是一種標新立異的手法,又跟全部白話文的小說不同,可以給人不一樣的感受,比較容易暢銷。
上課之前,我先看過了,而我第一次看小說內容之後,其實我看不太懂,書裡面一直說被人吃的,吃人的,我真覺得狂人日記意思是指瘋狂的奇怪的日記內容,等到上課的時候,聽老師講解完,我這才瞭解小說內容在寫甚麼,在講禮教吃人的社會現象。所以我後來再想阿,如果我沒聽過或看過解釋,第一次看這書,大概不知道在寫啥,只覺得怪里怪氣的,怎會有小說寫成這樣?而且還是知名的魯迅寫的。
而這本書雖然是小說,卻用日記體寫成,而且還不標示日期,這是為甚麼呢?我想阿可能這是一種開放性的,也就是說,看書的傳統社會人覺得自己也好像發生類似這樣的事情的時候,那本書就好像是他的寫照,好像是他寫的,所以說日期就變成是看的人來決定哪天發生甚麼的,因此魯迅並不寫出實際日期,而只以數字代表發生先後順序而已,當然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我沒看過的手法。
小說的主角就是狂人,書裡面的第一人稱。我覺得他是魯迅的縮影,也就是魯迅藉由文筆,將自己內心強烈的感受,都寫在這個主角身上,藉由他發洩出來,主要就是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表現。
還有文中的一些象徵符碼,像月光,我覺得是已經看清一切舊得禮教,開始尋求現代變革的人;兇狠的目光,大概是那些傳統的人對於”非常不一樣”的人的仇視,他們大概只覺得只有跟著他們吃人才是對的;吃人,就是舊社會普遍的禮教吃人現象吧;大哥的話,應該是指即使是狂人自己最親的人,也逃不掉吃人這件事;孩子呢?我認為因為小孩還沒有受過舊禮教的教育,他們就好像是空白的一張紙,可以想寫甚麼就寫甚麼,所以對想要現代化的人們來說,孩子的空白,是唯一的希望,因為已經寫過,寫滿,寫完很久的紙,要重新寫上去新的東西去覆蓋是不可能的。
2010-06-05 21:08:56
495330031 政治四 黃士芸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創作,《狂人日記》中,魯迅以一個人的瘋病日記,諷刺人們的自私、勢利、冷漠、刻薄、互相猜疑,簡直如「人吃人」般地殘忍、無知。這與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採取的手法相似,都是透過不同於傳統的寫作方式來表達作者旨意。魯迅以短篇小說的敘述方式,將其欲表現的觀點藉由14篇日記表達,篇幅雖短但卻具有極廣的內涵,由此可得知作者對中國社會的敏銳觀察與關注。

中國人在長久的封建制度中,缺少了獨立的尊嚴,甚至連人性也萎縮,但也不能說「禮教」是完全錯誤,而是要看其領導者如何來使用它。
魯迅也藉著狂人更嚴苛的口吻批判自己。「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文章最後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真的是在這悲哀的社會中,最沉痛的吶喊。
2010-06-11 14:33:07
497520035 企管2 鄭宇岑
狂人日記中,主角某天早上走在路上發現街上的行人都以奇異的眼光看他,有的害怕、有的凶狠,有的卻以怪異的笑容對他笑,使他從頭皮麻到腳趾,就連小孩子也不肯放過他,不斷的在他背後竊竊私語,好像和他有仇似的死盯著他,但一方面又怕著他;而且在街上他還看見了一個女人,正在打自己的孩子,嘴裡說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這件事應該不奇怪也不稀奇才對,但奇怪的地方就是,那女人瞪著的並不是她的孩子,而是他。但他不但不害怕,反而覺得奇怪而暗中自行找尋答案。回到家中,他便想起前幾天,有人和他哥說,他們村子有個大惡人被打死,便有幾個人把他的心肝給煎來吃了,回想起他們當時的眼神,就和街上的人一模樣。於是他便開始執行起調查,一方面調查,一方面回想起以前從他們口中不小心說出的『 真心話 』。他想起哥哥和他說過的 「 易子而食 」,翻閱歷史一查,那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 「 仁義道德 」幾個字,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 ── 『 吃人 』。這時他總算知道為什麼街上的行人總是以奇異的眼神看他,那是因為他們正計算著如何料理他最好吃,就連跟他最親的親兄弟也不例外。
我想這就在反映當時的社會,雖然口頭上說的總是 「 仁義道德 」,但事實上那卻只是社會腐敗的藉口吧?!就像表面上支持你,但暗地裡卻桶你一刀,而且就連跟你最親的家人,也有可能會背叛你一樣。
《 狂人日記 》裡有一段我很喜歡的句子,那是這樣寫著:「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我想他所說的獅子似的凶心就是如當時蠻橫無理的宦官,兔子的怯弱就如百姓的軟弱無能,而狐狸的狡猾就是那些良心被遮、背叛親人的中間人吧?
2010-06-12 10:29:28
497520035 企管2 鄭宇岑
而最後主角想起他當時才五歲便去世的妹子,當時母親哭個不停,哥哥卻勸著母親不要哭的場景,又想起當初哥哥說爹娘生病,兒子需割一片肉下來給他們吃,當時的母親不但沒有說不行,還吃的很自然,但是妹子去世那天,母親的哭法,現在回想起來,實在還叫人傷心,那真是奇極的事!就連我也覺得很奇極,自己的女兒死了很傷心,難道自己的兒子割肉就不傷心嗎??真的很矛盾。
而社會的腐敗也慢慢的影響起小孩子,就連小孩子純潔的心也漸漸染上漆黑,孩子們不就應該有純真開朗的個性嗎?但在這敗壞的社會中,他們卻已經失去了他們應該擁有的,取代的卻是無盡的淪陷。小說中,最後一段:「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救救孩子... 」,應該就是魯迅希望社會能恢復原狀,讓孩子能拾回昔日的純潔吧?不要在讓社會繼續敗壞下去了。

(遲交所已打超過1000 所以分兩篇!)
2010-06-12 10:30:37
春藥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03:26: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