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愛惜衣物與食物不應該只是為了累積財富,而是為了珍惜福份。
有些人憑著勤儉與努力累積了巨額的財富,卻沒有因金錢創造出福份,這福份從小處看就是個人與家庭的幸福,從大處看是可以貢獻社會造福人群。巨額的財富有時帶來的是突顯自私、忌妒與彼此仇視。
有些人對於必須花自己的錢的事錙銖必較,但是不用花自己錢的就浪費不知珍惜。例如有人在家裡是省電達人,但只要是公家的空調,就想把夏天變冬天。懂得珍惜公用資產,就是懂得惜福。
有些人對物質十分講究,東西必須是高級的、昂貴的、名牌的,才能彰顯自己的身分,突顯自己的與眾不同。物質的享受絕不是錯誤與罪惡的,物質的滿足是快樂的人的基本需求。但盲目追求物質,以擁有更多更好的物質為人生目標,並不容易帶來真正的幸福。
針對惜衣惜食、非惜衣惜食,以及對自己、待他人,將這些因素排列組合,會有以下四種情形。對自己與他人皆惜衣惜食﹔對自己與他人皆不惜衣惜食﹔對自己不惜衣惜食,卻對他人惜衣惜食﹔對自己惜衣惜食,卻對他人不惜衣惜食。每一種情形代表著一種價值觀。
價值觀不同,對物質與金錢的看法也就不同。資本主義中物質至上的價值觀就是要創造財富,財富讓人們有隨心所欲的購買力,用來滿足對物質的慾望﹔而名牌、名車、豪宅、食衣住行等物質的享樂,可以帶來成就感與快樂,進而創造出人的生命價值。
陳樹菊女士平時惜衣惜食,並將辛苦累積的財富捐贈社會,這種高尚的情操背後的動力不知是什麼?在慈濟月刊也常看到弱勢的人平日縮衣節食,靠著做資源回收存錢,然後滿心歡喜將積蓄捐出,他們如何做到的?我想他們都自認是幸福的人,一個滿滿幸福的人,會感恩會珍惜於所擁有的一切,也會將自己的幸福傳播給別人。唯有富足的人才會幫助其他人。但一位億萬富翁不見得就是富足的人。
人都在追尋幸福與快樂,如果向外在物質世界去尋找幸福與快樂,就像「提燈尋影,燈到影滅」﹔如果向內去精神世界去尋找,就像「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姍處」。
前陣子在書中讀到弘一大師說的這句話,時常細細思索著,隨手將一些雜亂的想法記錄下來,希望自己能多些體會,並能身體力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