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1-05 00:53:05| 人氣1,92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1940年代以降拳擊手類型典範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40年代前後的拳手,會有變化右勾拳或是從頭部以上揮出的上擊拳,也就是青木和木村那一種的攻擊技術,70年代的拳手,有一部分的人極重視一擊KO的拳力,會用跨一大步,再用前腳帶動腰部下方的右拳進行大動作的上擊拳,講直接一點就是千堂的那一招,一步的羚羊拳也是那個時代的拳手佛洛伊德‧巴德森的絕技,是利用近距離衝刺的短跳躍的攻擊技,到了阿里以後,所謂:「如蝴蝶般的飛舞,如蜜蜂一般的尖刺。」將力量與腳步結合的型態開始抬頭。(阿里還有所謂繩邊戰術,筆者以為那是阿里的噱頭而已,玩法是將上半身靠在繩邊,加強上半身防禦,利用繩邊的擺盪減低衝擊,等待對手疲累以後,再伺機反擊KO對手,阿里用這招打敗過福爾曼一次)這也是純「現代」的拳擊型態真正開始的濫觴,這一種型態到了喬治‧福爾曼以後,又有了另一種改變,福爾曼的身材較阿里壯碩(比較肥一點),速度也較慢,像阿里那樣的外圍戰,近身戰並用,事實上力有未逮,他使用的是盡可能接近對手的對打戰和下半身移動極小的高速勾拳,(他可以保持下半身不動,利用肩部和腰力連續揮出數記一擊KO的左右勾拳。)除了上述這兩個人以外(案:喬治‧福爾曼有好幾次復出又成功的案例,甚至在90年代還有出賽逆轉KO獲得世界拳王的事蹟,那是他快50歲已經去當牧師的時候,但由於他的全盛時期在70-80年代,故筆者仍將他列入90年代以前的人物。),上述這些個人化的招數在1990年代以後幾乎不管用,現代拳手也幾乎捨棄了昔日個人風格,而以各種「典範」型的姿態出現。這些典範有很多,茲舉例如下:

一、泰森的高速近身戰型:這類拳手的臂長較短,以高速的衝刺和短距離的左右勾拳為武器,身體攻擊是這類拳手必定使用的攻擊模式。

二、以左刺拳牽制,右拳皆為反擊或是KO拳的類型:此為現今重量級的顯學,幾乎所有的重量級選手有臂長優勢的通通這樣作,世界拳王路易斯(英)就是這類的,他可以前四回合一個右拳都不出,然後第五回合出右拳擊倒對手。

(出身沖繩的具志堅用高,生涯戰績24戰23勝1敗,15KO,防衛WBA Jr.Fly 級頭銜13次)

三、利用速度擾亂對手,以多樣的刺拳、探拳攻擊,致勝的武器通常是高速的左右直拳。(其軌跡大多是朝對手退卻的方向揮出。)這種拳手在重量級倒是不多見,在日本人當中最有名是的大概有「冠鷲」之稱的具志堅用高(1955-現今)吧!(案:姓具志堅,名用高,這個人是次輕量級的世界拳王,在第一神拳當中也有出現過,就是木村第一次挑戰A級賞金戰,不幸延長落敗的對手。木村當時看到他的臉就說:「這傢伙就是具志堅嗎?」留著爆炸式的黑人頭,漫畫單行本並沒有把全名寫出,茲列於此,有興趣的拳迷,可以到他的官方網站查詢http://www.chocchune.com/index.php)

前面三者雖然大多以重量級為範本,但大體不出這個範圍。為什麼會這樣呢?簡而言之就是「拳擊」這一個格鬥技,是所有格鬥技中同一時間內能擊出最多拳頭數的格鬥技,誰打出且擊中的拳頭越多,勝利機會越大,動作小而確實的攻擊,才是符合這一條鐵則的定律,大家都這樣作的結果,反應在「現實」上就是殊途同歸,能加強的部分其實不多,多數集中在耐力、拳力、體重、藥物的管理方面,所謂的絕招(怪招?),在現代拳擊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多種拳擊技巧的結合,就是絕招……「野性」和「科學」結合,才是統治拳壇的不二法門。(我們好像再說那個披著熊皮的傢伙。)

要蛻變成為這些「典範」,事實上是很辛苦的,這些部分如果有更深刻的著墨,筆者以為比起挖一大堆「古董」的招數更好,因為招數和噱頭會用完,而多重組合的蛻變是用不完的,《孫子‧勢篇》有云:「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內文及分節以曹操等十一家注《孫子》為準。)實是一切”創造”的至理名言。

台長: pkl

Hu
沒搞錯吧?阿里是42年出生,金牌是60年拿到的,他怎麼會算是40年以降的拳擊手?
別說你是用出生年來算的。
2010-11-05 13:55: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