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20 20:18:04| 人氣1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皮可吞的五燴盤】古蹟的反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即將開幕,台北的「故事館」也在今天「搶先」開館,台灣的古蹟、紀念館、博物館的陸續成立,好像熱浪滔滔,都一副為善不落人後的態勢,然而「古蹟」再利用的作法是否得宜,卻少見有人探討。

拜建築設計風氣振興之勢,台灣的年輕建築師這幾年增加了不少「磨刀霍霍」的機會,有些實際完成的案例,也頗有些看頭,雖然比之於「大師」之作尚有距離,但是「威猛」的實驗之風已經形成,總是讓人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十三行博物館」便是讓人眼睛一亮的新作。一方面設計的本身富有創意,再者周邊的景觀也能協調,便凸顯了整體的效果。只是不知何故,它的主體建築落成了多年,卻一直延宕開館的日期,以致於當我們尋訪時,所見的館體已經略顯「老態」,館區雜草叢生,若非建築物的本身風格別具,便容易讓人產生即將「廢棄」的誤解。幸好幾個月後,終於見到主事單位宣布正式的開館日,也才放下了一顆忐忑的心。

沿著「十三行博物館」附近繞行一圈,再登高眺望,可見繁忙的各式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它們多半與館體的本身並無直接關聯,有的是「八里港」再造的工事,有的是淡水河岸周邊的景觀整頓,大概只有後者才與「十三行」遊憩的路線相關,而從施工初期的表面看來,某種「用心」是可見的,只不知完成之後是否也能貼近事前的想像?

由於「政治利用」的緣故(特別是選舉考量),大台北地區近年來風行「古蹟再利用」,也因為涉及了「政績」與「能見度」的思考,這些「再利用」的作法、方向也引發不少討論與質疑,譬如「紅樓」和「光點台北」,兩者的規劃與使用是否和「古蹟」脫節了?是否過份媚俗?是否未經縝密的思考,只為了「政績」的速成而遺忘了「古蹟」意涵的呈現?種種作法,似乎都有檢視的必要。

以「光點台北」為例,堂堂「美國大使官邸」,一座從民國初年闢建迄今的典雅建築,理應有更多歷史、文化上的著墨才是,怎麼最後竟作成了「茶樓酒肆」的用途(即使有了電影院和誠品書店)?電影院、咖啡館、酒坊和書店,不已經是台北都會區屢見不鮮的項目,為何還要在難得的古蹟現場重複、填塞這些商業的經營,不免令人納悶。「紅樓」也是,不僅舊樓「復新」的效果令人失望,內部「裝潢」粗糙的美耐板品質也讓人搖頭。同時由於委外經營的商業考量,也出現大面積餐飲的現場,讓人舉步其間,惶然不知古蹟的價值所在。這兩個地方,都將古蹟的「發揮」壓縮在小小的「壁報板」和黝暗的空間裡,更顯出「再利用」構想的本末倒置。儘管有人為這樣的結果緩頰,指其經費不足,只能捨「官營」而為「委外」,不得不有「商業經營」的面貌。然而無可諱言,「商業」既已形成,古蹟的意義既已模糊,速成的痕跡無所遁逃,那種曲解古蹟的爭議性格便理當發生了,也讓我們對未來的「古蹟再利用」產生了戒心。

鑑於台灣的民情始終有「追風」的傾向,而且囿於現實的條件限制,常常往功利的角度傾斜,於是對於「古蹟」的重整,總有寧其「慢」而不予其「快」的期待,然而事與願違,在民情與「政治力」的兩相夾擊之下,「慢」與「細緻」的思考一直無法成為各種建設的主流,遺憾的是古蹟再造也依然如此。看看林家花園、林安泰古厝、三峽祖師廟......,再看看近來盛行的古蹟處理方式,便不能不為「古蹟」的前後兩種不同的命運陷入長思。

我們究竟要的是何種何樣的「古蹟」?是「棄舊迎新」的改造、抹殺古蹟?是「商業經營」的曲解、誤用古蹟?還是另有一些我們尚未慮及的更成熟得體的「古蹟再利用」之法?而因為「古蹟」與「政績」的過度親善所導致的種種歪曲「整頓」古蹟的思維,是否也值得我們給予觀察與糾正?

台長: pips
人氣(1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