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殺掉的特稿又一篇)
台北賓館的會議桌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和太陽旗怡然並列。台日漁業談判會場的對等態勢和務實氛圍,具體呈現兩國在化解漁權紛爭的同時,達成擱置政治爭議的成果。為了共享漁權,台日攜手打造了以資源為基礎的海域和平機制,而大陸能否適當呼應此一和平主軸,卻是此一機制能否奏效的關鍵因素。
經過十七年的波折坎坷,促成台日完成漁業協議的臨門一腳,其實是去年日本強行將釣魚台國有化的偏激行為。日本挑起的事端,讓大陸的反日怒火從境內燒到日本,兩岸三地保釣團體爭相登島,連一向友好的台灣都為護漁不惜上演海上水戰。再加上同樣有島嶼爭議的韓國,日本眼見將在東北亞陷入孤立,勢必要尋求和解之窗,因此促成日方在漁業談判上的積極合作。
對台灣來說,無論地緣政治或區域經濟,都面臨邊緣化壓力。然而面對區域爭議,台灣最大的利基,就是和平。於是馬英九藉兩岸「擱置爭議」的概念,發想出「東海和平倡議」,在各方劍拔弩張之際力倡漁權對話,成日本在東北亞最佳的外交支撐點。儘管此倡議提出時,國內多有質疑,也未受國際重視,如今終於創造台日漁業協議這個具體成果,馬英九的「和平實驗」也算獲得肯定。
然而和平說來容易,要落實並不簡單,要維持更是難上加難。台日簽署協議的同一時間,大陸外交部立刻表達「嚴重關切」,國台辦更「提醒」日本漁權談判需建立在「捍衛領土主權的基礎上」。將台日交涉限定在大陸建構的主權框架內,用意再明顯不過。
身處兩大之間,馬英九要貫徹和平互惠的理念,又不能犧牲兩岸友好,操作空間極是狹小。於是在明知日方回應東海和平倡議,完成艱難談判之後,馬英九忍痛放棄親自接見大橋光夫,
給自己創造緩衝,也對北京釋出善意,希望爭取北京諒解,成就台日漁業長遠合作。
更重要的是,台日漁業協議上路只是開端。未來台日雖然可望大幅減少漁事糾紛,卻也同時卸除保釣行動的「護漁外衣」,終難避免中港台保釣勢力的合流挑釁;若再加上北京對釣魚台甚至台灣主權的堅持,單薄的漁業協議能否維持釣島海域的寧靜,端視北京能否以政治智慧看待台日結盟。
文章定位:
人氣(57)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