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9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行政院周四晚間緊急核定台灣銀行與中央信託局合併,除了可以創造一家資產總額逾三兆元、存款市占率達一一.五九%的國內最大銀行外,也可促成二次金改年底前官股銀行家數減半目標的往前推進一步,同時也可緩和今日登場的銀行界聯合大罷工,可謂一石三鳥。然而,足以影響國內金融產業、經濟發展,乃至關係民眾對執政團隊捍衛公平正義信心的二次金改,究竟應該如何繼續發展下去,朝野顯然有深入探討必要。
原則上,台銀與中信局合併是有正面效益。從市占率看,兩家合併後的存款總額達一一.五九%,放款總額九.六一%,資產總額一○.九五%,不但規模超逾金控業龍頭老大國泰,也超越新近宣告合併的合庫與農銀,成為國內最大銀行。再從合併後的業務能量看,台銀與中信局合併後的業務範圍,幾乎可以用「無所不包」形容,也有助於提升經營績效,財政部即估計合併後台銀年度稅前盈餘可提高九%。
除了台銀與中信局員工股東所關切的效益提升外,行政院日昨火速核定台銀與中信局合併主要動機,應是趕著在年底前完成官股銀行減半為六家的政策目標。坦然言,雖然朝野各界對陳水扁總統二次金改限時、限家數構想嚴重質疑,但在不能完成使命者將會去職的壓力下,財金主管無不全力以赴,目前已有台開、僑銀、彰銀、合庫與農銀完成整併,如再加上台銀與中信局,距離完成減半目標只差一家,只要第一金、華南金、兆豐金、土銀、台灣中小企銀中有一家願意委身下嫁,二次金改四大目標即有一半達成。相信,不管是經由媒體所報導的循僑銀模式解決九月招標失敗的台企銀婚事,或再重金禮聘喬太守再次亂點鴛鴦譜,官股的整併任務如期完成應該不成問題。
然而,如此模式的整併,可能為民間業界及社會大眾接受,繼續完成二次金改的其他目標,甚至促成我國金融產業脫胎換骨嗎?我們相當懷疑,尤其如果民間業者的經營自主權能夠獲得尊重、行政力量不貿然介入,而且國家資源也不被隨便用來當誘餌的話。
本周一,應立法院財委會邀請,十四家金控業者齊聚一堂公開表示對二次金改態度,業界代表不約而同表達了「要活下去」的強烈意願。具體而言,國泰金、富邦金、台新金、新光金表示自己應會是併購者,第一金、兆豐金、玉山金、復華金強調「不希望被併購」,其他顧左右而言他,或講出「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值,併別人或被併都是可考慮選項」檯面話的中信金、日盛金、建華金及華南金,其實內心深處還是強力抗拒被併購,面對立委詢問「願意被併購的舉手」,沒有一人舉手即是明證。
如果連最清楚自己處境,最了解自己經營利基的民營金控業者都不希望盲目被配對,不願淪落為成就二次金改的犧牲品,我們實在不明白政府有何必要,也有何權力要求民營業者必須在明年底前減半?我們不反對擴大經營規模有助於提升效率的說法,我們也認同國際間的確存在很多經由合併提升經營績效的先例,但企業整併應由市場機能決定,業者的自利動機絕對勝過政府的行政干預。
除了市場機制別無他法,這是我們對二次金改的基本立場,我們也認為周一立院財委會上政府官員的說法有待商榷。經建會主委胡勝正及金管會主委龔照勝分別提出了法規鬆綁、提供誘因,以及創造整併環境的承諾,就此我們認為,法規鬆綁、改善行政或投資環境措施,平常就要做,不能等到推動二次金改才來加班賣力;而若提供誘因指的是稅負優惠,我們更認為期期不可,因為財政拮据,政府要實施最低稅負制,又要提高營業稅率,民間已有不滿情緒,如動用稅負優惠來錦上添花,獎勵金控業者合併,勢必與全國追求稅負公平民眾為敵,政府別因執意二次金改而因小失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