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19 20:42:33| 人氣5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奈米權威倪衛新兩岸搶台灣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十月底正式上任的
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主任倪衛新,
將帶著他的國際級經驗,
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帶來新的視野。

一顆顆刻著「nanometer」(奈米)字樣的巨型大理石米粒,放置在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NDL)新館一樓大廳的紅毯上。紅毯上繡著一九六五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費曼(Richard P. Feynman)的一句話:「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倪衛新坐在這顆米粒上對訪客說:「四十多年前,費曼就預測到,有一天人可以藉改變原子結構來操縱事物,他的思路是對的,如果我們不能在奈米層次理解事物,就沒有辦法create(創造)。」

專業!突破兩岸敏感入主台灣

十月底,這位上海出生、來自瑞典的科學家,正式接下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主任一職,成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位中國大陸出身的國家實驗室主持人。

他所以受到矚目,除了大陸出身背景外,還有就是他主持的「奈米元件實驗室」,不僅是隸屬國科會的國家級六大實驗室之一,也是台灣半導體人才重要的訓練基地,掌管每年四億新台幣經費和近千名研究人員。國內眾多碩、博士生在進入半導體產業界前,都會先在這裡利用六吋矽晶圓潔淨室等昂貴儀器設備,進行半導體材料元件研發,這裡等於就是個小型晶圓廠。

倪衛新在國際研究領域居何地位?在兩岸關係的高度敏感下,這位大陸出生的科學家能到台灣主持奈米實驗室?

遴選委員會召集人交大校長張俊彥說:「倪衛新來台其實是一場國際尖端人才搶人大戰的成果。」他指出,台灣半導體發展雖進入尖端的奈米研究,但卻遇到無人可用的人才荒窘境,倪衛新是院士們從美國到瑞典,進行二、三度面談才爭取到的。「他接主任,可以幫助台灣跟世界接軌,帶出不同的國際視野。」

倪衛新是奈米的世界權威,來台之前,他在冰天雪地的瑞典已深耕了二十年,也入籍瑞典。他前後通過二次瑞典政府針對移民人士的「安全檢查」,參與瑞典國防研究。這幾年間,倪衛新在歐洲竄升得很快,挪威和中國新成立的奈米中心,都希望邀請他去主持,來台之前,他還是歐盟六個大型研究計畫的主持人。

倪衛新的老師、瑞典隆德(Lund)大學教授趙光安指出,台灣的專才很多,但能夠看清全局的人很少,「就像能帶兵打仗的梅花很多,星級的就少了,真正能做元帥的人少之又少。」而倪衛新就是少有能統合物理、化學、生物、電子、材料,帶領跨學門研究的人「帥才」。

趙光安回想八○年代,當時還在上海復旦大學念物理系的倪衛新,參加一項瑞典和中國的學界交流計畫。當時分子束磊晶(編按:用分子束將A材料原子一層層疊放在B材料上,兩種材料原子大小、排列方式不同,要長出完美無缺的半導體元件難度極高。)的技術剛出來不久,這個二十歲的小伙子很快就看到它在材料科學上的應用潛力,這技術可讓材料依人需要,將原子重新排列,「長」出新材料。兩人初次見面時,倪衛新就很清楚告訴他,「我就是要做這個」。

惰性?在瑞典一待就是二十年

專注是他的特質,倪衛新以另一個形容詞描述說:「我是一個惰性大的人。」倪衛新拿超穩定元素特性形容自己,一九八五年,他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後,來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南方兩百公里的林雪平(Linking)大學攻讀博士,冰天雪地,一待就是二十年。

瑞典大學很重視跨領域學習,在進入博士前的碩士階段,研究生並不屬於特定學系,而是打散各系編制,另設專門學程,訓練學生橫跨科學學門的視野,等到這個基礎穩固了,再進到博士專精一門研究。倪衛新受惠於這種學制甚多,在高緯度冷冽空氣裡,他從早年的物理到材料科學,後來又進入半導體元件領域,也讓他從一個科學研究的小伙子,變成一個冷靜的中年人。他說,他一直在研究半導體,即使現在拓展到奈米領域,還是沿著半導體走,只是走入了新的境界。
趙光安說:「倪衛新是用材料的專家,少有人能像他一樣,能夠找到不同材料間最佳的組成方式。」這就好比,一個廚師,要做出什麼味道的菜,腦海中馬上可以想到該用哪些料,做哪些加工,可以創造人間美味。

這種磊晶的技術需要一個敏銳的心思,再加上科學手工藝的創造性。現在半導體元件的線幅已由○‧一三微米,進到九十奈米的製程,一奈米是十億分之一米,或是一根頭髮的十萬分之一。倪衛新必須心細如髮絲,才能走入比髮絲細上十萬倍的世界,將原子像磚塊那樣,一塊塊堆疊成新的材料。

他也因為有早年物理學理論的基礎,當他進入半導體應用領域時,多了別人沒有的優勢。因此,他知道怎樣的材料可以發揮元件的特性,哪些材料可以做出哪些半導體元件。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一九八七年,還在攻讀博士的倪衛新就做出世界最早的矽鍺異質雙極型電晶體(SiGeHBT)半導體元件(主要運用於無線通訊、光纖通訊、高速寬頻網路)。當時很多人都覺得矽鍺這種材料的缺陷很多,壽命很短,紛紛放棄。倪衛新卻發現,關鍵不在材料本身,而在鍺在矽基板成長過程中,原子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去移動,才能走到最佳位置,如果不是最佳位置,壽命就變短。由於能精確掌握到材料的成長速率和溫度的相關性,他只用三百度的成長能量,就改善缺陷,發出代表良率的螢光。很多人不相信說:「我們六百度以上都不能出光,為什麼你們三百度都能出光?!」

當時全世界只有三個地方擁有這項技術,除了美國的IBM、日本的N荎恁A第三個就是瑞典林雪平大學的倪衛新。

九○年初,倪衛新拿到林雪平大學材料及量測博士後,學校要發展磊晶實驗室,看準這個機會,倪衛新自告奮勇,從購買機台、接收、安裝,一手建立了瑞典第一個矽/矽鍺分子束磊晶實驗室。實驗室最重要的矽分子束磊晶儀器,直徑達一米、造價一百五十萬美元,是當時全世界最大、也最貴的磊晶儀器。

這個實驗室建立起來後,倪衛新得以製作出優異的矽鍺半導體材料,提供各國實驗室做高階研究,不僅大大提升矽鍺材料的位階,也促成很多國際研究計畫,令倪衛新在國際學界享有很高威望。

未來。現在心情像摸石頭過河

科學研究三十多年,倪衛新始終不改其志,他最深的體會是,「科學是來不得假的,但是,科學的過程卻是一種藝術。」他說,科學結果雖然講求實事求是,但並不是苦思苦想就可以做出東西,它的過程如同藝術,需要想像,而想像根植於廣泛知識的刺激,關鍵在「你是大頭釘還是不倒翁呢?」

「大頭釘型」的人有個非常發達的頭腦,和尖銳的腳,釘牢一個領域。但這是二十年前定義的優秀人才。但現在科學發展太快,五年前的看法,很快就過時了,為要跟上科學發展,就要拔釘子,但拔釘子是痛苦的,硬拔出來,卻可能把腿拔彎了,勉強釘到別處,還是歪了,變成了「半殘廢」。原本「一釘一板」的好人才反而變缺點。

但現代科學研究需要「不倒翁」型的人才,他同樣有很好的頭(指能力),但腳要釘在一個大面積的圓盤上,像個不倒翁,重心很穩,但底座是靈活的,遇到要變動到新領域時,它移動底盤時雖然會晃一下,但一段時間他適應了,又可以站穩了。

「釘子底下的圓盤就是一個人的知識基礎(knowledge base)。」倪衛新認為,台灣有全世界最強的半導體產業,但要創造出自己的「智慧財產」。「如果永遠做代工、做跟隨者,那台灣永遠都沒希望。」

旺宏電子科技總監盧志遠說:「台灣最強的是把理論落實成生產技術的能耐,但如果我們一直用原來的方向,我們可能會有自己的限制,台灣的產業很實際,瑞典的奈米研究卻很先進,倪衛新來台灣,可以用他世界級的研究,給出新看法和新路徑,幫我們把眼睛開得更開。」

全世界沒有一種產業像半導體進步這麼快,就像費曼指出的:「要理解才能夠創新。」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將在奈米尖端研究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倪衛新說:「我現在的心情像是摸石頭過河,每一步都很重要、都很關鍵。」

台長: 火蟻忍者
人氣(5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