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暗戀桃花源
日期:2006/9月3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
演出者:表演工作坊、明華園,導演/賴聲川
暗戀桃花源是賴聲川的代表作之一,次次搬演,皆能感動人心,作為一個劇本,它寫得相當出色,但舞台上的演出卻有別的挑戰,除了導演手法,演員功力不同外,觀眾的理解能力也是一個影響演出的因素。此劇發生在一個後設的舞台場景,一個不可能發生的錯誤,兩個劇團,悲劇喜劇,同在一起排演,相互碰撞卻又藕斷絲連,悲喜交錯。先前在演出《暗戀桃花源》時,皆由表坊「分扮」兩個劇團,這次,賴聲川大膽嘗試邀請明華園天字團負責桃花源部份的演出;同時,也修正了暗戀部份,帶給觀眾上演時火花激蕩的期待。戲終人散,走出劇場,不停思索回味後,我認為這次表坊的嘗試,試出了幾個意想不到的驚喜與困境。
首先,問題存在於本劇所使用的語言包含了國語、台語和客語,對於體現台灣文化生態,固然有其意義,但是,一套語言中,就包含了一套思維體系。從劇情脈絡而言,客語出現在暗戀舞台上,有時空背景因素,而「桃花源」本來就是以歌仔戲形式呈現,也解釋得通。然而鉅觀地從戲劇的整體意涵而言,它仍是一齣名為《暗戀桃花源》的單一戲劇。語言同節奏思維的變換,是否會使意念不連貫,以桃花園的呈現風格來看,先前演出的桃花源是非常緩靜「放輕鬆」的方式述說;本次演出則以明華源式「歡喜扮」法道來,方式有了改變,使本劇走向一個不同先前認知的方向。這同時也突顯出另一個問題,除了言語的不同以外,不同劇種在本劇相互磨合下的結果,賦與了《暗戀桃花源》切合社會的當代性,還是讓劇中深刻意含被隱藏的無所適從?
回顧賴聲川在演出前接受雜誌採訪時所說:「我們發現,桃花源要求的高強度快節奏之演出風格,如同描述明華園一般。」看過劇本後,我並不懷疑賴聲川此之言中,但必得在兩個表演體系下的差異,讓情緒無法遞增積存,時常被兩種不同演出型態的交替所打斷,直至劇終絕美的洩出,若不從演出之劇種的風格來討論,又可以歸類至何處呢?舞台,演員表現,演出內容,無一不受到此一規範所衡量。觀眾約定俗成的不適感,源自劇意的外顯手法,製造出過於平面從促的觀賞經驗。劇末,兩個劇團的相互扶持成了導演對當代社會的遠景預言,也就是在包容中,説明了導演心目中預示的桃花源。
除了語言節奏造成的隔闔外,「暗戀」時空的疏離也為觀賞帶來困難。或許是大動亂的記憶遠離了觀眾和演員。當江太太說出他與江濱柳的相親過程時,對台上的小護士來說,意涵被簡化為一個動人的故事,缺了聯想。再來,我認為觀眾會對最中雲江二人相見感動是因為「暗戀」先前的劇情鋪陳,也就是一明知不會發生卻發生了的見面,江濱柳承受時間等待的背後,累積了最終見面的衝擊能量,因而,愈能演出一股蒼桑氛圍,就越能激起觀眾的情感,金士傑的詮釋,就是勝在這裡,相對而言,尹昭德的演出雖然在一開使多了些甜密的戀愛青春,但故國的離別畢竟已遠去,原鄉失陷的罪與仇早隨新國族認同而消磨,難以體會下,尹昭德的江濱柳就只能透露出他是一個藏著心事的多病老人。催促暗戀加快演出速度的,除了桃花園此次相對多的時間,還有賴芸浤扮演的小護士,她就跟時下的年輕人一般,不待聽完全文,便速下橫批斷語,連續面因而被切斷而非被劃記,氛圍如同連續當機,總是得從頭開始。
比起「暗戀」的進退失據,明華園則令「桃花源」一派落落大方,博得不少掌聲。然而,有些人卻說,明華園的演出破壞了他們原本對「桃花源」的美好想像,例如我。事後,我重新閱讀文本反覆推敲,思考明華園是否改變了桃花源,得出了幾點意見。比較往年與此次「桃花源」的演出風格,得出往年的演出較為偏向賴聲川曾導演過的義大利鬧劇的形式,雖然有笑點,但因為是硬底子班底,在當深沉之處即會留心,反觀明華園,不可否認他們的出色,但秀笑點的方式偏向野台戲中速形速現,相比之下表面許多。明華園的表演風格絕對貼切「桃花源」的要求,但是問題是,這是屬於兩個劇團的悲喜劇故事,明華園行來,令我感到有些綁手綁腳,施不上力。
另一點,就是明華園表演初入桃花源的方式,那是如嘉年華一樣的歡樂氣氛,與先前恍然一夢的空場如幻之境有所不同。「桃花源」在現代人的心理是美好的,超脫塵世的仙境,因此,舞台上不應有太多的雜事。可是在明華園的詮釋下,桃花源開始出現獅子、老虎與恐龍,反轉了過度的出世,自成一股世界大同氣象,這個理想,讓被紛擾所包圍的中產階級們無法接受,因此才有不適之感,總結一句,兩者的不同就在於舊版桃花源像是一抹安然的笑而新版桃花源則是一陣開懷大笑,這也就是為什麼「大支」會出現在桃花源之中。我個人認為「大支」在本戲的作用如同臥虎藏龍的「李校頭」,一夫二主中的李立群,可愛而單純的小人物,雖然有時會犯錯,本性缺乏算計且純真。
本次演出,獲觀眾共鳴之部份,明顯地,是以桃花源偏多,這除了現代劇場已有自成一格的思維體系,能輕易將悲劇轉化為喜劇,偏好笑,討厭哭之外,就是明華園歌仔戲演員長期訓練的演員功,戲曲演員的訓練原本就本當下舞台演員為好,且經過多年社會歷練,使如陳勝在老闆的表演風華璀璨奪目,也點出台灣劇場界好演員難尋難培養之處。大學四年一到,各人各奔前程,少有繼續深造,兩人並排舞台,《暗戀桃花源》的悲喜平衡自然傾斜。
時間飛逝,當完稿之時都已十月底,想到的,該寫的,自認已一一點出,其他的,就留待往後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