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1-14 11:03:41| 人氣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欄眉)凝視作家
(大標)阿盛
(中標)為文學種籽捕夢的台北庄腳人
(前言)是都會的阿盛,也是鄉村的阿盛,
(主文)阿盛的私淑寫作班,不單是他個人文學理念的實現,也為眾多處在文字迷霧中的寫作者,開啟一道光,
文字謬思的門,阿盛在前,學生在後,
採訪、攝影:黃基銓,資料提供:阿盛、九歌

阿盛●1950年生,台灣新營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記者、編輯、主編、主任等職,現主持「寫作私淑班」,並兼師大人文中心現代文學講師。著有散文《五花十色相》、《唱起唐山謠》、《民權路回頭》等近二十冊,小說《秀才樓五更鼓》等,作品多篇收入高中及大學國文選教材。
(小標)開寫作班不是想偷懶或當Soho族,應該說是一種理念與夢想的共嗎。 
野:阿盛私淑寫作班當初是在怎樣的機緣下創立的?
盛:大約是一九九四年的時候吧!我剛離開報社工作,不過在這之前我就有這個構想,因為我常去各大學或是文學營上課,那時候就想,有沒有一個以中國文學欣賞,寫作教學為主要方向的交流,加上有不少人想學,但沒有老師帶領,我離開報社後就想嘗試看看,倒不是想過Soho或為了有更自由的時間,我想恐怕是結合了些理念,年輕人需要一些指導,想找人學沒有方向,而文藝營時間不長,人數也多,無法給予太多深入的幫助。

野:請介紹一下你的教學方式,你想給學生的是什麼?
盛:我最初只有開初級班,主要以閱讀名家作品優先,我要學生精讀,學生先自己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意念、文章的結構、技巧等,上課時逐一發表,最後我再講解。當然,文學是不能解析的,我主要放在技巧、表達部分,重點在讓學生能藉精讀,能和作者同步進入某種同樣情境中,去理解其中意涵,如果學生發生誤讀情況,我就要特別導正。

野;看文章不都是個人感受的差異嗎?你指的誤讀是什麼?
盛:所謂誤讀是超過文本想像,文章完成後讀者看法當然因人而異,不同人會有他自己的延伸想像,沒有對錯問題,但站在教學立場,就要認真從文本看待,如果文本沒有某種意念,學生誤讀我就有責任說明,就學習過程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個人從文本引發的感受並沒有衝突。
野:除了初級班,還有進階、高級、研究共四種班別,教學上有何不同?
盛:會有後來的班別,是有很多結業後的同學,除了閱讀也有心寫作,所以催促著我開進階班,課程是讀寫兼具,至於高級班、研究班,是有不少學生想再上課,更上一層樓,所以,我其實是被逼著開班的,而高級班和研究班主要強調書寫,閱讀就應該是學生的基本功。
(小標)攤販、證券行員、家庭煮婦、珠寶店小開都是我教過的學生,文學則是匯集彼此的信仰,
野:上你課的學生,據說各種職業、年紀都涵括,有哪些特別的的部分嗎?
盛:來上課的人其實各種年紀都有,年紀最老的有六十多歲,比我還大,各種職業都有,比例上最多的是上班族,老師、銀行經理、中小企業老闆等等,比較特別的有警察、攤販、銀行證券的高階主管,學歷都半在大學以上。

野:這些不屬於文學領域的人來上課,是抱怎樣的心態,你個人觀察到什麼嗎?
盛:有時候我也很詑異,沒想到有這麼多不同領域的學生,我猜他們會來,應該是年少時就很喜歡文學,或是所謂的文藝少年,可能入社會後,得己或不得己選了目前的工作,等年紀大之後,想圓年少的夢,自己讀書時未必能全然理解,因此來上課想了解更浨入,我想,棲身任何行業有時只是為了工作,而文學則是我和他們共通的交集。

野:有比較令你記憶深刻的學生嗎?
盛:不少學生上了五、六年課,也有遠道而來,像住高雄一位開珠寶店的第二代,每次上課坐飛機趕來,對我來講是很難想像的,從事珠寶、金融、證券的人,印象中是強調金錢、利益,比較現實,但真正接觸後會發現並不然,他們也是很有內涵的,不能用黑白兩分來區別一個人,像有位學生是土地代書,她喜歡寫也表現得很不錯,這些都是例證。

野:許婉姿、陳栢青都是近期崛起的文學新秀,都是你寫作班的學生,陳栢青也拿下今年時報散文獎,能都很年輕,能談談他們兩位嗎?
盛:這兩都是我很喜歡的學生,以婉姿來說,她的文字是很年輕,懂得創造不落俗套的感覺,不只溫馨,還有一種靈精、慧黠,同樣意思她能去翻新創造自己的語言,她是可以走文壇這條路的人;另外像陳栢青,他是「怪」,我的意思是他很詭異,包括他思想上,很新世代的,擅長圖象思考,本來怪得更過度,我後來要他修正,我並不是要限制他。一個人思想「怪」不見得不能和人溝通,但當你進入一個情境後,很多事就認為理所當然,但個人以為的理所當然,別人未必能理解,很容易產生溝通問題,後來我點了他一下,他也做了適度修正,並且懂得創新,所以我對這位學生也是很期待看好的。

(小標)就算用V8二十四小時拍攝一個人的生活,也未必能呈現最真實的部分。
野:你有不少評審散文的經驗,能談談近期寫作者和以往的不同嗎?
盛:我想從這二三十年可以發現,很多寫作者不再甘於傳統觀念的散文,像徐志摩、琦君這類寫個人生命故事的走向,老一輩的書寫有它動人的部分,也我們認為很好,但晚近二三十年台灣散文,作品不再原受限已有的匡匡。

野:對散文的虛實交錯寫作,近幾年台灣的散文作品愈發明顯,對此你的看法?
盛:我想,作家們在書的時候,想要表達某一種情境時,可以在人物上做些變化,例如作家如果不太願意赤裸裸呈現,可以做個轉化,但最重要是當中的情感,情感是真實才是重點。換個方式講,我們如果用V8把一個人二十四小時拍攝,就真的能看見所謂真實的部分嗎?我想,文學要表達的是作者他本身關注的那部分情感、作者用小說的策略,這無可厚非。

野:所以目前很多評審獎中,散文小說難以區分的情況愈來愈多,有時全看作者參加那一組比賽而定?
盛:這個情況不只是近期,每次評審時都會被討論,坦白說無可奈何,應該說形而上的東西,無法用形而下條文區分,我們只能就作者要表達的人物、情感是什麼,我比較重視這部分。我想任何大作家也不敢斷然說,某個文章一定是散文或小說,有些詩組合起來是小品文,有些小說章節拆開是一篇散文,這些年幾乎都會提到這個情況,但並不會有困擾,重點還是作品本身是否出色,情感是否真摯。

(小標)鄉土文學新舊派別,只是為了分類,新輩作家的書寫並沒有不同。
野:你被文壇定位為鄉士文學作家,請問你自己如何定義鄉土文學?
盛:嗯…我想所謂鄉土文學,就是書寫自己的出生成長的母土,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我想,在文學上加任何形容詞都是為了分類的便利,我其實不只寫鄉土,也有很多都會題材,會被歸類是研究者區分的,我對文章被放在哪裡沒有意見,有人寫「台灣戰後散文中的原鄉書寫」,把我列入鄉土,研究者把我分類,其它人就會自然這樣以為,我一開始寫作就像所有作家一樣,都是寫自己最熟悉的。像馬奎斯寫中南美政變,馬克吐溫寫密西西河的故事,都是從最熟悉的題材著手。

野:對新鄉土文學這種派別,你的想法是什麼? 
盛:基本上還是沒有分別,這又回到之前說的分類問題‘我還是覺得,文學就是文學,你給它什麼名義都一樣,給說馬奎斯是反抗文學也沒有錯,我不反對給它一個新名詞我想是新世代在寫他的農村有他們的觀點但本質都是一樣,你離得開人、事、物嗎?分別只在語言的使用上代性的不同,你說他們的鄉村你說他們寫得鄉村可能是溶合工業文明的鄉材,如果我們出生的時候環也也是這樣,我們寫得也會是這些。

野:你個人看那種類別的書比較多?
盛:我年少讀得書很雜,沒有特別去看某個類別,高中時開始大量閱讀,我想要談這個,你要先回到我那個年代,那時不像現在有機會看到作家,我們多半在租書店看武俠小說、間諜小說,或是像像朱西宵的作品。

野:呂正惠老師從你文章中提至所謂翻身成功,跳有些人對承認自己是鄉下人,多少會有種階級意識的羞愧,這種情況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歷程,特別是在台北這個地方?

盛:我想並沒有這回事吧!如果有這是很荒謬的,人哪有說住某個地方就比較「俗」,你看台北有多少人是從不同鄉鎮上來的,誰才是台北人,我們不像上海、廣州、西安,這些地方幾千年都是城市,台灣幾十年才有台北、高雄,而且,成功也不代表就跳脫鄉下人的認知,不管成功與否這個人的認知都是鄉下人,重點是,鄉下人不該帶有貶低的意味,也和成功興否沒有關係。

野:所以,你一直以住在台灣的鄉下人自居?
盛:別人問我,我永遠說我是鄉下人,鄉下人的意思是我在鄉下成長,鄉下人也不該是有貶抑的意思,也許某部分人受了外在看法影響,但我想對有自信的人這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我出生在某個地方,怎麼會變成不好的標誌,對我而言這是不可能的。

野:目前台灣社會,你覺得還有所謂像你小說中哪種來台北奮鬥的情況嗎?
盛:這點還是我前面強調的,得回到以前年代,那時台南只有成功大學,中南部小孩考不上成大多半往台北跑,不像現在整個縱貫線上,那個鄉鎮沒有大學,當時百分之九十的大學在台北,不是我們嚮往台北,而是隨著時代大浪,得己不得己你都要來台北,久了就自然在此奮鬥、落地生根。

野:很多從南部上台北的人,即便是很年經的人,也表示一直無法適應台北,那你覺得你在台北這麼多年了,你適應了嗎?
盛:你出生在那裡,提起那地方一定特別有感覺,特別像我們這樣從出生、成長、成熟期都在家鄉,到了另一個地方,適應是難免的,我現在如果從中和搬去板橋我也要重新適應,我指的適應,包括人文風景、民俗習慣,我們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話的觀點,會比較好理解意思,林語堂曾表示過,「所謂愛國,不過就是對小時候喜歡吃的東西的眷戀。」把愛國改成愛鄉意思一樣,適應不適應是得己不得己都要的,但內心深處,我的身體心理成長期都在故鄉完成,很多根深蒂固的觀念都不會變,我老了也會想回去住。


野:但即便回去,故鄉也多半不再是童年時光的模樣了吧?
盛:你說得很對,回去未必會覺得更好,說不定還要面臨二次適應,這是因為台灣鄉鎮改變大劇烈,故鄉存在記憶裡,外在改變了,即便如此,故鄉還是在那裡,這是種內心的牽掛。

(小標)
野:你編過很多散文選集,跨過不同年代,能分析一下你眼中不同時候散文內容的改變嗎?
盛:應該說新一代的自我意識可能會比較強一點,他們作品往往看不到別人,很以自我為中心出發,我不知如何形容才最恰當,但這只是通則,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只是就我個人看到的。朱天心也說過,年輕一輩整個世代文字的使用程度都下降了,但下降程度如何,很難量化計算,這個情況是看得出來的,因為文字是藏不住的,這方面來講,資深作家的感嘆是有其道理,以上我講的都是普遍性的,但有心創作的人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野:能舉幾位近期你欣賞的作家及你對他們作品的看法嗎?
盛:像唐捐的文字不錯,他的散文很有詩的味道,另外王盛弘的文字,有他獨特的流利,他不用拗口文字,在表情達意上非常順暢;張惠菁也是很出色的一位,當然我覺得她小說寫得更好;,而嚴立楷是我的學生,他的文字很不錯,密度很高,也許讀者念起來讀來會很辛苦,不過這是他目前的情況,將來會不會變還不知道。

台長: netdannyh
人氣(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