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01 01:38:05| 人氣5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回到人物──談曉角新劇《滅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幾年澳門劇場創作,不管是小劇場還是在文化中心的大型演出,演的都是大題材居多,不是關於當下社會問題就是一些人物的歷史傳奇,也難怪,劇場本來就該跟社會的發展有著強烈的互動關係;不過,從觀眾的角度而言,多元的選擇也很重要,所以,作為○八年第一個本地劇場製作,《滅諦》確實帶來一點新氣息。而事實上,像《滅諦》這樣花心思從人物心理進行深入挖掘,人物描寫如此細緻和完整的作品,也是在近年本地劇場創作中十分少有的。
  有很多朋友看完演出後都說跟多年前戲劇農莊的《留守太平間》有些相似,說實在,在結構的嚴謹性和情節的舖排上,《留》比《滅》有更出色的地方,但在人物的描寫上,《留》仍停留在借人物的話來言志的階段,《滅》卻是一心一意在寫人,《留》劇的主角跟一個過去的自己在對話,而《滅》的妙處是主角Michelle要跟一個被自己所禁錮的「我」在對話,從社會學中的「角色理論」來看,在籠外的Michelle是一個經自己精心塑造的「社會角色」,而那個被禁錮的「我」即是她所不願面對的「自我」,經歷誤殺女兒的衝擊當下,這個「自我」走出來跟自己對話,讓Michelle重新面對自己過去有意無意間省略掉的記憶,多年辛苦經營的、連自己都信以為絕對的「社會角色」因而逐步瓦解,當大驚悚之處不在故事,也不因為舞台效果,而是那被迫重認的、不欲面對的真相。

寫故事不如寫人

  《滅諦》的人物心理變化絕對比故事本身精彩,從一件新聞事件推理出一個人物的大半生經歷,是編劇的功力所在,也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過較多經歷,並經常觀察和反思才可以寫得出這種人物應有的質感。澳門很多劇作都只著重說故事,忽略人物描寫,回歸到《男兒當自強》和《二月廿九》這種對特定處境中人物內心世界的刻劃,李宇樑的《滅諦》在這方面作出了一次不俗的示範;可惜的是作者在寫人的同時又太過希望將故事說得一清二楚,令戲的中段顯得比較拖拉,刻意經營的懸念和笑位,硬生生令一個本來可以更簡單的故事撐到九十鐘;全劇人物少(只有兩個)而「前史」豐富(由主角的中學時代說到職場經歷),以台詞交代為主在所難免,有幾段戲的台詞未能轉化為人物自己的說話,編劇借人物的口來向觀眾解說的痕跡太明顯。
  敘述對象不清晰,正是《滅諦》一個致命傷,這問題在主角第一次從回憶片段返回現實的獨白中最明顯,如果籠外和籠內兩個角色是同一人的兩面的話,那麼全劇的戲劇性即是Michelle這個人物的內心衝突;從語言的角度而言,全劇應是同一個人的兩段互相抗衡的內心獨白,可惜,劇作者急於將一些現場以外的前史向觀眾交代,以至出現了很多不屬於人物在特定處境中該有的語言,這問題在戲劇的上半段尤其明顯,演員有時唸的既非對白也非獨白,而是處於一種被劇作者的「說話」不斷干預的「後設」狀態,而這「特別效果」相信亦非本劇之原意。

演員的嚴峻挑戰

  對演員而言,《滅諦》是個具挑戰性的作品,整個戲就是主角跟自我在對話,就像一個充斥著內心衝突的獨腳戲,盧惠儀的演出再次證明她是劇壇中少有的具壓場能力的女演員,人物掌握到位,除了第一次由回憶返回現實時的表現有些尷尬外,愈演愈叫人相信她就在戲劇情境當下;演籠中「受傷的女人」的梁恩倩已多年未踏足幕前演出,是次演出戲份甚重,開場一段與Michelle對質的戲讓人有驚喜,咬字和發聲技巧進步不少,但作為故事中唯一一個不受Michelle主觀願望所控制的人物,梁的演繹太過缺乏變化,如果這是導演刻意安排的符號化演繹則另當別論。兩位主要演員將台詞轉化的能力還需再提高,劇本畢竟是讀本,演出來時,有些語言還未夠生活化,有如用粵語來唸書面語一樣,明明是個本土創作,演來卻像個翻譯劇似的。至於回憶片段中的幾位演員在演繹上似乎有點過火,演年青Michelle和十八歲Michelle的兩位演員跟盧惠儀演的Michelle,無論在身型或演繹上還存在著一段距離,當然,這馬上就讓人提出「劇團中人如何建立足夠的演出默契?」、「劇團如何讓團員有足夠的發揮機會?」和「為什麼要公開徵角?」這些問題,也即是澳門劇場演出經常要面對的難題,須以另一專文討論了。

虛與實的玩味

  導演吳熙首次為本地劇團執導,相對於他之前為深圳大學藝術系學生導演的幾個演出,處理手法上相對平實,不急於賣弄炫目的導演手法,到劇終時讓籠中「受傷的女人」消失的「魔術」也足叫在場觀眾驚嘆;不過這個籠,作為一個內心活動的投射,最有趣之處是它既是將自我囚禁的象徵性空間,同時又是一個可見的現實的物質空間,它的玩味在於讓觀眾懸疑在虛與實之間,尤其在籠中人與這個籠的關係上,如果導演將當中的虛與實再拿捏得準確一些,當中的象徵意味則更突出。就現在好幾次籠中人走出又折返的場面來看,觀眾的反應是誤以為是笑料或處理不當,多於享受觀賞過程當中應有的趣味。在空間的運用上,將舞台的寬度收窄,有利於這個集中在一兩個人物的戲,然而那面推來推去的大片佈景,每次因回憶的進出而推動時,不免令節奏拖慢下來,觀眾也無法專注在演員的台詞中,舞台設計林嘉碧這兩年經歷了多個大小型劇場的設計,已累積了一定的經驗,設計一個好看的佈景已不是大問題,接下來大概可嘗試從在最「簡約」的物質條件下,營造最大的想像空間。
  總覺得撇除觀眾數字這個市場考量,《滅諦》這個作品更適合放在二百人以內的小劇場中演出,那種個人內心中的困局,以至被逼面對自我的感覺將更被凸顯出來。作為一個原創劇目,這次首演已算取得不俗的成績,如何花時間去將作品再完善、深化,讓它成為繼《二月廿九》、《男兒當自強》後另一個招牌劇目,該是曉角的朋友接下來可做的工作。

莫兆忠
原載澳門日報,文化演藝,2008年1月31日

台長: chong+neng
人氣(5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劇場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表演者的誕生
此分類上一篇:07藝穗筆記(三)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