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19 01:53:35| 人氣3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森林.兒童.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起點
                              
每次當我們談到兒童劇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培養未來的觀眾?有保證的票房收入?較容易獲得普羅大眾的認同?站在劇場的發展或製作人的角度而言,兒童劇絕對是為劇場建立更大生存空間的途徑,因為我們都知道,現在要搞一個「文化中心式」的舞台演出,就是演兩場全院滿座也未必回到本,演員少,沒那麼多捧場客,演員多,成本自然又增加,只有演兒童劇,才有可能一滿再滿,一加再加,票房才有保證──也不代表有賺。然而,當問到兒童劇裡的「兒童」,究竟是途徑還是目標?我在劇院中常常感到迷失,這種迷失,比演出的水準高低、製作上夠不夠專業更影響著我的觀賞情緒。
所以,在欣賞《森林之王》之前,它本來就在我心裡存在著許多尷尬。大大的宣傳篇章裡,「兒童」擔當主角的時候不多,更多的時候,製作人在談劇場職業化的問題,那尷尬就在於,如果這只是一班有心人,為拓展劇場空間而努力的第一步,我會很清楚地知道這只是個保守但穩陣的開始,不會幻想這是澳門兒童劇的未來;如果大家為了穩住票房收入,以後也只能不斷演出兒童劇,「兒童」將永遠作為一個途徑;要不,大家就要多一點將目光投到「兒童」,老老實實地辦一個以「兒童」為中心,不單純以消費者父母為中心的兒童劇團。我不知道這班勇敢的劇場界朋友,對以後是否有個更長遠的發展計劃,還是如林一峰的歌一樣「行程未想好,起點經已太遠」?想到這裡,觀眾席上的小朋友都哈哈地笑了起來,又激動地回應台上的演員,心裡面另一把聲音就響起:只要小朋友高興,這件就是不容置疑的事,這不過是一齣給兒童看的戲。
  好了,我該收起我的「陰謀論」,暫時放下文化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無聊執著,安安靜靜地看一個戲,從編導演、從兒童劇的模式去談談這個演出,可以嗎?我知看兒童劇演出,有時不該用太多批判眼光,因為劇場裡充滿著愛,大人帶小朋友來看戲,大都因為他們對下一代的愛,在這麼多愛面前,卻對這個提供機會表達愛的戲劇評頭品足,是不是有點不近人情?然而,如果因為那是一個兒童劇就不用嚴謹一點的態度去看,似乎又帶點歧視的成份吧?
冇耐性

在談《森林之王》之前,我還是想談一下家事,家裡小朋友吃飯時總是麻煩,極受大人們注視,小朋友吃一啖飯,大人嘩一聲:「咁叻呀!」,吃第二啖又嘩一聲:「好叻喎!」,吃第三啖又嘩一聲:「今日最叻!」小朋友想說句話,大人話「食不言」,吃多啖飯,幾叻,兩秒唔夠,卻又問:「今日返學有冇曳?」大人!又話要專心吃飯?大人話小朋友冇耐性,我發現其實是大人缺乏耐性,去讓小朋友慢慢學習有耐性。因此,我們搞兒童劇都怕小朋友冇耐性,不能一刻沒有追趕跑跳碰,不能一刻不用盡能量來盯著觀眾說台詞,演員的工作不一定是演戲,而是要讓小朋友的視覺聽覺無法休息,不許分散注意力,不許思考其他事情──除了我灌輸給你的道理。小朋友看一、兩個小時的戲,偶爾坐唔定其實好正常,只有獨裁者才會要小朋友一兩個小時坐定定,但我們搞製作的,就怕大人買飛入場,見小朋友冇耐性就話套戲唔吸引,於是兒童劇分分鐘要讓小朋友坐定定又有反應,說到尾,這其實是滿足大人消費心理的策略。
包裝夠靚、熱熱鬧鬧、最後講道理,加起來就是成年人預設小朋友應該要看的「兒童劇」;然而,作為藝術教育的一環,想像力和啟發性,這兩個大人們都缺乏耐性去培養的元素,往往就是這些「兒童劇」所欠缺的。所以,兒童劇往往都是扮猴子就穿件猴子衣服,話有架車就有架車跑上台,這些可以一家人花幾百元入場看戲的小朋友,平時物質已經不缺,在劇場裡,是否可以讓他們多用一下想像力,在被物質包圍的生活下,多一點「非物質」的啟發?
小時候我有兩個嗜好,一個是看電視日本式人扮超人片集,另一個是做功課時,看著牆壁發白日夢。前者給我官能上的滿足,後者提供我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我常常期望兒童劇場可以兩者兼備;畫面裡一片不規則的色塊,小朋友可以慢慢在裡面找到很多想像,大人卻會嫌無聊。製作人當然要聽取觀眾的意見,小朋友多數不會清楚告訴你,他在裡面想像過什麼,但大人會話,細路仔邊睇得明?況且,四百個座位的小劇院裡,自然包含不同年齡層,有不同需要的「兒童」,要討好這些不同層面的兒童,訴諸即時的官能刺激,只能是唯一出路。兒童劇的消費力,對劇場來說是拓展,對它的「教育目標」而言卻可能是侷限。
友愛解決森林

性格突出的造型與個性是《森林之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可惜的是戲劇情節沒有讓人物有足夠的發揮機會,也就是說人物沒有隨著情節的發展和處景的改變而有所變化,重複與錯摸手段可以是兒童觀眾的最愛,然而事不過三,同樣的滑稽笑料,小朋友的反應到下半場已大不如前,而劇中人也因為這種樂此不疲的重複而缺乏發展,尤其主角阿明,故事開始時意圖讓阿明回到原始森林,以親身體驗去完成暑期作業,只是阿明在森林中的「體驗」卻沒有從劇情中「體現」出來,從一個人變成了一隻猩猩,除了調整坐姿外,便沒有其他生活體驗,也好,因為劇終時根本就不打算交代阿明完成了作業沒有;反倒是演狐狸的鄭君熾和演獅子的陳詩穎比較為突出,狐狸基本上成了下半場的主角,歌舞連場沒有一貫地展現本地演員的弱點,落在節奏感強和具舞台光彩的鄭君熾身上,反成了全劇最精彩的一幕;獅子可說是台上最有血肉的人物,陳詩穎在不同的處境中都演出了應有的變化,尤其在說到父母的悲劇、與阿明之間的友誼,以至勇救狐狸一場,情感的轉變比較細緻,所以跟獨眼龍握手一場是整個戲最有吸引力的,因為每個人物都有戲可演,而不是一味刻板地重複著某幾個姿勢和語調。
獅子為救對手狐狸,被獨眼龍所傷,狐狸看來是有所感動的,然而戲已到了尾聲,狐狸似乎跳過了剛才遇上獨眼龍的一幕,變回最初的大奸大惡,劇情發展的隨意性可見一班;最後由小朋友決定誰是森林之王,是意料中的互動,狐狸兇神惡煞的宣言,卻是過份的引導,小朋友當然懂得參與這種不用思考的假民主的遊戲,選獅子可說是最「政治正確」的選擇。獅子善良但感情用事,缺乏組織能力,如果安排狐狸改邪歸正跟獅子一起處理森林事務,發揮狐狸的長處,不是比現在非黑即白,做錯過事就被唾棄的處理更好嗎?戲劇從來都不用來解決現實的問題,但可以提出或者挖出問題,兒童劇也不例外,《森林之王》最初提出了「為什麼我們要愛護大自然」這個問題,劇中沒有從人類和動物世界的生活出發,最後含糊地急急以「友愛」作結,不但沒有讓小朋友真正思考「為什麼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也看出編導在這個議題上沒有真正深入地思考過。

莫兆忠(原載澳門日報.新園地.眾藝館)

台長: chong+neng
人氣(34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劇場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07藝穗筆記(三)
此分類上一篇:從顛覆權力到自我探問──《飛吧!臨流鳥,飛吧!》觀後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