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19 13:54:37| 人氣1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勞動派遣盛行 瘦了勞工肥了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引言:也有企業成立自己的派遣公司,準備在明年勞退新制上路前,一次結清年資,再重新將員工納入派遣公司,進行雇用。「簡直是配合得天衣無縫。整個工作內容、職場環境根本沒變,只是變個名目身分就變了。」



王怡君跟黃惠玲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在同一家銀行擔任行政工作,然而薪資福利卻大不相同。怡君不僅薪水比惠玲少了三成,其他包括年終獎金、尾牙等福利,甚至年休假都沒有,請假還得要找人代班才准假。而且,她與惠玲注定只能暫時成為「同事」,因為只要業務一緊縮,她又得到別家公司「上班」。

這些赤裸裸的差別待遇,只因為她們的雇主並不相同。怡君是派遣公司的員工,並不像惠玲是銀行的正式員工。雖然在同一家公司提供相同的勞務,但銀行並未直接支付怡君薪水,卻有支配、使用勞動力的權利。這種奇特的「三角關係」,正是近年日益盛行的新勞動型態──「勞動派遣」。

派遣盛行 勞動彈性化趨勢

在勞動型態演變的脈絡中,勞動派遣只是勞動彈性化趨勢下的產物之一,其他像部分工時、外包、勞務承攬等工作型態,都是普遍存在的非典型僱用。雖說「勞動派遣」是近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但勞動彈性化對台灣勞工而言,絕對不是陌生的新玩意兒。

早在台灣大量接取國外訂單,以外銷導向為主要經濟發展策略的六○年代,家家戶戶的客廳,都是一個個沒有工作環境安全、勞工保險,更遑論勞動基準保障的「工廠」。這種家庭代工的勞動型態,就是很「典型」的非正規僱用。

「經濟奇蹟」出現之後,台灣勞工並沒有跟著翻身。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今日,依舊得面對勞動全面彈性化的挑戰。面對產業激爭加劇、利潤成長趨緩等挑戰,許多企業紛紛打著「組織扁平化」、「組織瘦身」等旗幟降低營運成本。這些名詞的背面,正是一系列的外包、勞動派遣,所擴大的非典型僱用隊伍。透過鬆綁勞動法規,改善投資環境,早是三年前經濟發展會議中的具體結論。

「勞動彈性化是全面性的,包括僱用人數、工時、員工技能、工作地點,都可以應企業所需而隨時被調整。」自主勞工聯盟執行長楊偉中說。今日勞工所面對的是更不確定的僱傭關係與勞動條件,同時也要思考如何開發自己的十八般武藝。

除了私營企業,政府部門的勞動彈性化也不遑多讓,舉凡業務的委託外包、BOT、民營化,以及大量僱用部分工時、臨時工等政策,都是政府將功能、人員「彈性化」的結果。

政大勞工研究所所長劉梅君對於政府部門,已成為勞動派遣主要「客源」的現況感到不解,「表面上看來,政府的人事支出是減少了,但勞工的收入也變少了。眼前看似降低政府的包袱,但卻讓很大部分的老百姓生活條件跟著變差,這將造成台灣社會再生產的問題。」

鬆綁再鬆綁 權益難確保

學者的憂心並未阻卻政府順應國際潮流的腳步。經建會在九月分召開的全國服務業發展會議中,明確指出要將「具有發展潛力」的人力派遣服務業納入勞動市場,並以「建立適合人力派遣業發展的制度」、「法規鬆綁、減少不必要之管制」,作為發展策略。

從服務業發展會議預備會就參與討論的全國總工會專員汪英達,深刻地感受到政府的企圖心,「在會議中,勞委會甚至提出可以讓派遣業發展職訓業務。政府要扶植這個產業、期待這個產業擴大的意向很明顯。」

日前通過的勞工退休金新制,其「年資隨人走」的設計,也跟勞動派遣的彈性僱用型態不謀而合。目前已有企業正考慮透過「廠內外包」,也就是由公司提供生產器具,由員工承攬工作的方式,規避每月必須負擔的6%的退休金。

也有企業成立自己的派遣公司,準備在明年勞退新制上路前,一次結清年資,再重新將員工納入派遣公司,進行雇用。「簡直是配合得天衣無縫。整個工作內容、職場環境根本沒變,只是變個名目身分就變了。」汪英達憂心,「很多勞工在搞不清楚的情況下,現有的權利跟待遇,都大打折扣。」

勞動派遣法 保不保得住勞工?

九月二十日上午十點半,陳水扁總統步下座車,緩緩進入全國服務業發展會議議場,被拒馬、蛇籠隔在場外的數十個工會/運團體,激昂地喊著:「禁止派遣勞工」、「反對間接僱用」、「反對勞基法改惡」。隨後包括全國總工會、全國產業總工會、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以及自主工聯宣布,將共同發起「禁止派遣勞工聯合行動」,持續關注官方的勞動派遣政策。

對於勞工團體的反應,勞委會勞動條件處處長李來希顯得無法接受。他表示政府並沒有要扶植派遣業,而是由於勞動派遣獨特的三方關係,在目前法令並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對派遣業,以及勞動派遣工都會造成不利影響。「立法的出發點是保護勞工,導正派遣業,不希望勞動派遣成為職場土石流,波及正常勞動力。」

在勞委會的眼中,勞動派遣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企業確實有配合業務以及景氣變動需要,所應醞而生的產物。「對企業而言,喝牛奶不一定要養牛。」李來希比喻。

楊偉中對這種說法相當不滿:「勞基法已經很明確地規範企業使用,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及特定性人力的依據。企業可以直接聘僱這些勞工,沒有理由再讓派遣公司賺一手,而且是每個月都要被剝削一次。」

對於不斷鬆綁的勞動法令,劉梅君也頗有所感地質疑:「勞動鬆綁真的有助於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嗎?我們有辦法鬆綁到中國大陸的程度嗎?」她認為,政府把心力投注在大部分提供低階勞動力的勞動派遣業,不僅會阻礙產業轉型,更將讓台灣的經濟發展陷入死胡同。她建議政府應該思考如何協助企業培養高級人力,「否則世界這麼大,永遠能找到比台灣更便宜的勞工。削價競爭是條不歸路。」

對於勞委會研擬的勞動派遣法,劉梅君也建議,如果政府真想保護勞工,就應該透過法律來限縮勞動派遣,避免勞動基準的架構遭到破壞。只是根據目前流傳在民間的草案版本,勞委會仍採從寬原則,除了公共運輸、航空、航海等行業不得雇用派遣勞動,其他事業單位均可雇用派遣勞工;對於僱傭關係較不安定的「登錄型」派遣,也未在限制之列。

可以預見的,勞動派遣法的制訂,勢將成為下波爭議的引爆點。

核心VS. 邊緣 勞工意識需強化

許多研究報告顯示,勞動派遣確實可以滿足勞工尋求工作多樣化,以及時間彈性化的需求。對於具有專門技術的勞工,勞動派遣無疑是一條便捷的工作管道。企業也可以迅速解決、調整勞動力的配置。但另一方面,勞動派遣確也具有傷害勞工個人人格尊嚴,無法累積專業技能的負面效應。

即使看好勞動派遣發展的李來希也坦承:「勞動派遣工確實比較難累積人脈、專業。」他建議,如果擔心勞動派遣,勞工還是得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條件,「不論有沒有派遣,勞工在勞動市場中,總是有價格的問題。」

除了薪資福利不如正式員工,各國工會/運團體最為憂心的,還是勞動派遣這類非典型僱用,將大大削弱勞工力量。由於正式員工人數變少了,「工會的成員、經費也跟著變少,再加上派遣員工的工作權較無保障,所以也不得不聽僱主的話,來保住他的工作。」汪英達不滿地說:「勞委會說派遣勞工也可以組工會,但這對弱勢的派遣勞工來說,根本不可能嘛!」

派遣勞工的邊緣處境,對於長期關注外勞議題的汪英達而言,感覺並不陌生。「正式員工不認同派遣工,甚至擔心派遣工搶走他們工作的心態,就跟本勞對外勞的敵意一樣。」他搖搖頭,「勞工之間的分別心,還是太強。」

劉梅君感嘆:「台灣的勞工太單純,勞工意識還太薄弱,」她提醒勞工除了應持續關注政府的勞動派遣政策,也要思考如何團結,「唯有把派遣工當成一家人,才有可能保護到自己的權益。否則今天的派遣工,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自己。」

發言人:YiHo 20041119

台長: 一步一腳印
人氣(1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