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27 18:13:23| 人氣3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的學校不見了(一)】國教政策新挑戰 全台刮起併校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國教政策新挑戰 全台刮起併校風

圖/陳德信 文/江一豪

引言:如果不及早因應,那麼這幾年在全台勢將掀起減班、裁校的狂潮,各地將陸續緊縮教師編制缺額,目前師資培育機制、新聘機制終告崩潰,流浪教師問題將成無解難題。



以後,向別人介紹自己母校,會不會是件尷尬的事?

由於國教經費成長趨緩、學齡人口減少等諸多因素,各縣市這幾年都刮起了裁併小校的風潮。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自九十學年度至九十三學年度,全國裁併的小學,共計有九十一校。

可以預見的,對於那些學校已在裁併風潮中消失的畢業生,未來將只能領著朋友走向熟悉的地址,指著眼前陌生的建築物──也許那是運動中心、露營區,或是一間商場,說:「那裡,曾經是我的母校。」

出生率驟降 七年減一萬班

近幾年人口結構的重大變化,尤其是出生率的驟減,對於台灣社會各層面,包括教育部門在內,造成全面性的衝擊。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台灣地區出生率從民國六十年的千分之二十五,劇降至九十二年的千分之十。新生人口數則是從七十年的四十一萬餘人,近乎腰斬地減少至九十二年的二十二萬餘。

根據教育部的推估,倘若各校不減少現有班級人數,那麼在未來七年內,全國將裁減一萬個班級!

因此在教育部今年擬定的「啟動國教精緻工程」草案中明確指出,將從九十三學年度起,以縣市內「小一不減班」的方式,微減班級人數,以此降低學人生數減少的衝擊。然而這項政策卻在各縣市以財源不足為由宣布跳票。地方政府並以減班的具體行動回應。

全教會:省錢不能省教育

人口結構的改變雖是挑戰,但「少子化」卻也是順勢帶動國教精緻化,實現小班小校理想的契機。只是在這個理想飄揚之前,減班、裁校的旗幟已被高高掛起。

高雄縣政府今年就根據「高雄縣國民小學員額組織再造試辦要點」,針對百人以下的小學,縮減教師編制為每班一點三三人。如此不僅違反國教法每班教師編制一點五人的原則,加重遍遠教師的教學負擔,更讓原本就屬於弱勢的小學校,直接面臨教育資源日益減少的窘境。

這跟原本期待,隨著新生人口的減少,讓「小班小校」水到渠成的理念頓時幻滅。「地方政府當然比較希望,透過減班來減少人事費用。」教育部國教司科長邱乾國說。

當初力推「不減班不減師」政策的全國教師會,對於教育部的承諾跳票,感到相當不滿,理事長呂秀菊直言:「教育部答應我們的事,常常都無法實現。」她認為政策單位跟財主單位無法配合,是政策屢屢跳票的主因。她以「不減班不減師」為例,「教育部想當好人,就表態希望地方政府能配合執行,而地方就推說經費不足,」整個政策也就在相互推諉的過程中不斷延宕,「講明了就是大家都想省錢。我們還沒要求政府增加教育經費呢!」

併校的旗幟為何飄?

如果減班代表「精緻國教」願景的破滅,那麼另一個跟學生人數減少有關的措施:裁併學校,則可能讓義務教育的功能與價值,直接面臨危機。監察院在六月間提出「教育部所屬預算分配結構之檢討」調查報告,明確要求「教育部應明確宣示政策走向,用以支持並鼓勵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推動小規模國民中、小學之裁併。」

這分調查報告強調,規模過小的學校,極可能不利學生在社會互動與人際關係上的學習。再加上教學設備的不足與缺乏同儕競爭,都可能降低學童的學習興趣。嘉義縣政府主任秘書吳容輝頗認同這個說法,他以縣內一百二十二個五人以下的小班為例,「這樣的學習環境實在沒什麼競爭力,小朋友連組一個排球隊都沒辦法。」

只是這種觀點,仍然引發外界的疑慮。因為這分報告一再強調小校學生所使用的人事成本過高。並以數據指出「裁併一所百人以下的小校,每年就可減省人事成本近千萬元」,作為推動裁併小校的誘因。

外界便對於這種「計算法」充滿質疑,呂秀菊強烈批評,「資源的使用,怎麼能包裹計算呢?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為了維護偏遠地區的受教權,就算多花錢也有正當性。」

對於外界的質疑,邱乾國表示,教育部基本上支持這分報告的建議,但認為任何政策應以教育為優先,他不認同從節省經費的角度去裁併學校。只是他也觀察到,「很多地方政府在發動裁併小校的時候,並非由教育單位主導,而是受到財政、主計單位的要求。這些部門通常只會從節省經費的角度出發。」

倘若裁併小校,確實是從教育的立場出發,那麼何以裁併小校的議題,仍會引起地方普遍的關注,甚至上演一場場的「搶救學校大作戰」?

完善配套 減少阻力

「如果沒有辦法提出完善的配套措施,要推動學校『轉型』確實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吳容輝談起近幾年的裁併小校,歸納出這樣的經驗。嘉義縣於九十三學年度完成裁撤縣內十二所學校、分班、分校,裁併「績效」全國第二。

他指出在過去的經驗裡,政府在未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下,就逕行裁併的結果「就是抗議的白布條拉滿地。而且那時候還是用廢校的名義,大家的反彈當然很激烈。」經過這樣的體驗,嘉義縣政府目前在推動裁併小校時,都以「轉型」之名進行。

環山面海的嘉義縣,有許多學校都位於偏遠的山區,全縣共有六十一所學校的學生數在百人以下,僅次於南投縣的六十八所,幾乎佔全縣學校數的一半。如何安置這些學校,成為教育局的重要課題。站在教育局的立場,倘若能將這些學校整併,不僅能節省人事經費,更能解決長期存在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吳容輝以阿里山鄉的香林國中為例,由於這所學校目前只剩下二十七名學生,過小的規模很難吸引優秀的老師留任。再加上留下來的居民多是無力搬遷的弱勢族群,「惡性循環」的結果無情地反應在學生的學習成果上,去年香林國中的基測成績平均僅有十幾分。

因此在嘉義縣政府的思維裡,將這些學生「帶到」山下的學校,提供他們更好的學習環境,才能解決問題。縣政府已規劃將香林國中併入交通較便利的民和國中。
為了讓學生先行適應,教育局透過「避寒計畫」,也就是在下學期的時候,將香林的學生帶到明和國中上課,藉此讓他們融入新環境,同時也能拉近彼此的學習落差。教育局國教課課長侯昱安笑著說:「等到習慣後,反而可以透過學生來跟家長要求併校,不要老是由我們來談併校的事。」

至於交通的問題,縣政府考慮用興建宿舍、以交通車接送的方式克服。對於境內類似的學校,嘉義縣政府也都以提供交通費/車,保險費的方式,補償併校學生及家長的損失。

對於這樣的配套,吳容輝顯得頗具信心,「透過『轉型』所剩下來的錢,我們還是用在教育上。併校在我們看來,是教育經費的調整,而不是節省經費。」

跟學校揮手道別之後

然而這樣的作為與保證,卻不足以安撫那些有併校危機的社區。傳聞將被裁併的嘉義縣豐山國小社區居民,對官方的說法顯得相當保留,豐山村長陳建富說:「小孩子被送到外面去讀書,每天來回奔波太危險了,如果出事了,就算有保險,又有什麼用?」從豐山國小畢業的他,看了看學校裡熟悉的景色說:「而且如果學校不見了,以後開同學會的時候,大家的心情也會很難受。這畢竟是個記憶嘛!」

最令人不安的,還是學校裁撤所可能牽動的其他社會問題。由於許多學校在遍遠地區不只是學校,同時也是經濟、文化的中心。通常學校被裁併之後,如果配套措施不完備,也會促使居民遷移他地。屆時對於整個部落或社區勢必造成衝擊。「學校在的時候,至少還有人在這塊土地上奮鬥,等到學校一撤、人一走,這塊土地恐怕就真的沒落了。」邱乾國憂心。

這個恐懼也在居民的質疑中得到映證,「政府說會提供補助,但是那些廢校後才出生的小朋友,根本就無法得到同樣的補助。」豐山村民許銘委坦率的說,「那些被廢校的社區都有被騙的感覺。」對此,吳容輝也坦言,各地方政府不太可能對那些學校被裁撤的社區居民,永續地提供所有的就學補助。「我們確實還沒有思考到這個問題。」

裁併小校 突顯國教政策新挑戰

小芬今年剛背上書包成為小一新生;在國小任教的劉老師,今年已累積十年的資歷;初獲教師資格的怡君,則是忙著到各地參加教師甄選。政府的國教政策,猶如掀起蝴蝶效應的翅膀,讓這三個看似沒有交集的角色,在國教劇變風勢所吹起的漣漪中,發生 令人難以想像的緊密關聯。

如果不及早因應,那麼將來幾年全台勢必掀起減班、裁校的狂潮,各地將陸續緊縮教師編制缺額,目前師資培育機制、新聘機制終告崩潰,流浪教師問題將成無解難題。而現職教師則可能因為併班、併校,工作量不減反增。

相對地,倘若政府能維持現有教育經費規模,並且能確實用於發展性支出,而不是以大量的薪資支出及退撫支出灌水,那麼所謂的「精緻國教」自可水到渠成,弱勢的小校,也無須成天面對廢校陰影。

在國教司服務八年的邱乾國感觸甚深:「當初國教司一年的預算就有三百多億,現在只剩下七十幾億。剛進來當科員的時候,我手邊主管計畫的經費就不止現在國教司全年的預算。」他輕嘆:「現在不管教育部要推什麼政策,其實都面臨到經費的問題。」

對於減班裁校的現象,呂秀菊也只是無奈地搖頭:「減班裁校,只是反應出教育在政府施政中不受重視的困境。」

這當然是比教育更大的問題了。


發言人:YiHo 20041027

台長: 一步一腳印
人氣(3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