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空怖滅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佛說四十二章經
讀四十二章經,要人離愛怖滅。
說得容易做起來難,人從愛欲生憂,多少煩惱都是起自於愛,因愛而想佔有?因求不得而受苦...愛本身並沒罪過,其實佛教所說的菩薩是「覺有情」,慈悲喜捨也是一種大愛的表現。但鮮少有人能擺脫愛慾的糾纏。
基督教傳教是以「神愛世人」為出發點,弘揚耶和華愛世人的精神,所以派祂的兒子耶穌來替世人贖罪受過,甚至犠牲生命以醒世。
為了喚醒世人(世人都是有罪之身不知悔改),耶穌本身沒有罪,卻代為受過而被釘上十字架。
因此「愛」在基督教是被讚美的,大到上帝之愛小到生命和相處之愛。
大家都聽過「愛的真諦」這首歌吧?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佛教的菩薩既然有慈悲心,願意普渡生靈同登彼岸,這也是一種愛的示現,因此菩薩這梵語的中譯是「覺有情」。
阿彌陀佛發下了弘願,只要唸祂的佛號,誠心皈依,祂就幫忙接引到祂用願力開創的「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為你講經說法,九品蓮花化身,助你脫離輪迴之苦。地藏王菩薩的弘願:地獄一日不空誓不成佛。難道這不是一種愛嗎?
什麼是愛?慈悲普渡是不是愛?佛這個字是由「弗人」組成;慈悲則是「茲心非心」。佛並不是要強調「非人」,而是要人不受困於人,什麼叫湼槃?不就是要脫離六道輪迴的處境嗎?因此,茲心非心,並不是無情麻木,是要「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必須先要「無所住」能入定界不生欲念才能再下紅塵,才能愛人。
這樣看來,愛並沒錯,也不是窮凶惡極的罪惡淵藪,那麼問題是出在那裡呢?應該是欲吧!
因愛而產生了欲,包括精神和實質的耽溺和佔有才是根本的問題所在。
所謂無私或奉獻的愛,其實也是一種菩薩行,本身並不會因為「求不得」或「失去」而生苦。既沒有得捨在心,何怖之有?如果是為他好,捨己而為人,何欲之有?更不會貪瞋痴了…
所以愛的「規模」就是心的立足點,是大愛還是小愛?是不是由六覺六識產生的?這是差別,關係著「苦」之有無多寡,「欲」所產生的「貪瞋痴」行為,又再造業,如此因果循環世世累業糾纏不清…才是問題的根本。
話說的遠了,這樣的思索在佛教修行上似乎更不堪了,因此佛教要人從「根本」做起,既離愛也就離了「欲」,也就離了「憂」和「怖」,才能心靈清澄達到「空」的境界。所以說:我空怖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