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24 10:39:31| 人氣8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能沒有你」 電影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昨晚參加了「不能沒有你」的首映,映畢,很多人淚剛擦完,就被導演戴立忍的一句話逗笑了。

他很誠懇的說,渴望聽到大家的批評指教,因為他希望能夠找出「國片和國片觀眾之間存在的那個神秘的連結」在什麼地方。

觀眾會心而笑,因為大家心裡都明白,這十多年來,國片多半門可羅雀,或曲高和寡。而正當大家都已經接受這就是國片的「宿命」和「常態」,甚至很多國內電影工作者索性把矛頭指向觀眾,拿「大家都被好萊嵨的聲光特效養大了胃口,不懂欣賞藝術。」這類說詞當作賣座不佳的藉口時,卻在去年冒出一個「海角七號」,一口氣賣了四億,大家才發現原來國片還是有觀眾,只是多年來,沒人找到那個「神秘的連結」,把電影和觀眾連起來。

神秘嗎 ? 我一直不覺得。

托爾斯泰在「藝術論」裡提過一個看法,他認為,如果以「令人感動」作為衡量藝術好壞的標準,許多鄉野間平俗的傳統樂曲都比許多大師在華貴殿堂、衣香鬢影間發表的大作更稱得上藝術。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一種經驗:幾個朋友約了喝下午茶聊天,其中一人對別人的話題毫無興趣,也無回應,只會自顧自不停說著自以為是的想法,對於不同的看法則拒絕接受。漸漸的,只剩下他一個人繼續說著,而其他人除了偶爾啜口咖啡,對口沫橫飛的他點點頭,也不想再多講什麼。

那些年國內電影界給我的感覺,就像這樣一個人。一個自以為是、把場面搞冷了還如在夢中的人。

幸好還有些誠懇的人,知道電影既然是藝術的一種形式,它就應該是傳遞眾人共通感情的一個工具。不論拍攝的技巧好不好,如果無法產生共鳴,尤其是無法和同一塊土地上共同生活的人群產生共鳴,那麼不論影片裡堆疊了多少藝術理論和技巧,都不是好作品。這點,不曉得那些把國片拍到沒人看得懂的電影工作者有沒有思考過。

「不能沒有你」沒有灑狗血,沒有什麼花招,也不搬弄電影藝術的理論和技巧,甚至連色彩都省了,就用黑白的畫面平舖直敘的說著一個台灣社會的小人物故事。在這個社會表面的光鮮之下,有著連親生父親要幫女兒報戶口都會犯法的無奈和荒謬,而應該幫大眾解決問題的人員與機構卻常常正是使問題惡化的根由。而片中父親一聲聲吶喊著「社會不公平啦!」,其實也喊出了每個階層平民百姓的心聲。

雖然黑白,雖然平舖直敘,但感人不在狗血多。誠誠懇懇說一個故事,就讓我這種平日把同情心收在口袋最裡層打上二十四個結的人,看到後來也溼了眼眶。

照我的看法,這部電影其實已經掌握到「國片與觀眾間的神秘連結」。無非就是影人要「誠懇」和影片要「感人」而已。這怎麼會神秘?

當然,還不是十全十美。散場後在男廁聽到一位知名大導一邊小便一邊對朋友說電影太急著要述說情節,對於父親和妹仔之間的感情舖陳不夠,力道上略顯不足,這點我認同。戲的重點既然是兩人在「窮到只剩下彼此」的情形下相依為命,這個情境的由來似乎應該稍作交待。但若考慮到這只是戴立忍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我認為已經可圈可點。

趙祐萱飾演的妹仔令人揪心,那麼小的孩子能演內心戲,很了不起。男主角和男配角間國、台、客語自然的交互運用,使情感的傳達更為生動。

至於表現各階層公務機關令人想幹譙的裝模作樣和官腔官調,確實入木三分。觀影中途我一度三字經差點脫口而出。

電影值得一看,敘說的問題值得一思。若覺得光是這樣不夠,贊助「台灣婦女全國聯合會」聯合募款,還能獲得贈票。

誠懇推薦「不能沒有你」。

 

台長: love_masa
人氣(8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電影 觀後感 |
此分類下一篇:「阿基里斯與龜」 電影觀後感
此分類上一篇:「在世界轉角遇見愛 」 電影觀後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