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27 09:29:32| 人氣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超女強化了生活世界的成功神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群原本默默無聞的女孩,用她們未被開掘的(因而成本極低的)表演,創造了世界級明星出場才可能達到的收視率———這是什麼樣的投資回報率?毫無疑問,“超級女聲”是市場運作的一次奇跡。而這個奇跡來自超級聰明的創意與設計:“海選”渲染了一種“草根性”的親和力﹔現場淘汰和PK對決營造了懸念氣氛﹔短信投票(並多次階段性清零)反復建構了觀眾的“參與想象”﹔緩慢的決賽進程既強化了品牌認同又延長了廣告投放時間﹔而且,當“庸俗化”的指控有所風聞,節目中及時插入了選手們深入基層做公益慰問的場面……無論有沒有“美國偶像”之類的海外先例可資模仿,在中國電視娛樂的策劃圈中,湖南衛視已經確切無誤地獨佔鰲頭。這還可能有什麼爭議嗎?

  超女“民意”對於民主政治可能是一個噩夢

  但“超級女聲”遠不隻一次綜藝節目的商業性突破,它幾乎掀起了一場群眾文化運動,成為一個轟動社會的傳媒事件。於是,多少有點危言聳聽的問題出現了:“超級女聲”的導向與品位如何?會將年輕人、將我們的文化引向哪裡?

  有評論者說“好得很”,認為超女的“民主”氣質值得表彰。“海選”,這個曾用來形容中國縣鄉干部選舉的名詞,被挪用於超女的初選淘汰,似乎讓人順理成章地將“超級女聲”看作鄉村民主的“娛樂版”。但這種聯想的牽強附會是明顯的:鄉村干部的海選是選民投票決定結果,超女的海選是評委老師裁決淘汰與勝出。而另一個差別或許更為緊要:狂熱激情與偶像崇拜所驅動的“民意”對於大眾娛樂是一個凱旋,但這種“民意”對於民主政治可能是一個噩夢。積極的追星族與積極的公民可能都要求強烈的“參與”精神,但性質卻大不相同。因此,祈願以“超級女聲”之類的群眾參與來培養青年一代的民主文化多少有點痴人說夢。當然,從規則程序來看,“超級女聲”將演唱活動搞成一種變相的體育選拔賽。就此而言,它的確伸張了某種平等與公平的理念。至於那些關於黑幕和圈套的流言蜚語,在一個“陰謀理論”盛行的年代不足為奇,倘若沒有確鑿的調查或法律証據,都隻能姑妄聽之然后一笑了之。所以,“好得很”的贊譽或許不無理由,隻是用不著微言大義地夸張拔高。

  鏟除一切平庸流俗的文化不隻是不健康的,而且有可能是恐怖的

  在“反方”一面,有人批評說“糟得很”,因為這是“惡俗”的節目。討伐庸俗和低級趣味對中國人而言從來就不陌生。但今天指控“超級女聲”惡俗的中年人,很可以回想一下20多年前自己是如何偷聽或傳唱鄧麗君的“靡靡之音”,這在當年被明確定性是庸俗糜爛。而今,鄧麗君卻成為一代人的“懷舊經典”。

  大聲疾呼“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崔永元老師,也完全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實話實說”的登場。將日常生活的雞毛蒜皮放到央視討論,不也曾被人鄙夷為庸俗嗎?甚至有高官質疑“難道隨便什麼人都能到國家電視台發言嗎?”

  最后,不也是借助收視率的支持才保全了這檔“平民化”節目嗎?自家的平民化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別人家群眾的喜聞樂見就是流俗。等到自己靠著收視率坐穩了,回頭斥責收視率是萬惡之源,這種心態很需要自己心平氣和地掂量一下。說到底,“超級女聲”畢竟沒有色情暴力,甚至沒有大美女內衣秀。就品位而言,最壞也就是些無害的平庸。如果致力於鏟除一切平庸流俗來營造一個“清潔”世界,這在文化上不隻是不健康,而且有可能是恐怖的。所以,“糟得很”的大批判完全可以展開,但最好先放下一點遺老遺少的陳腐心態。

  筆者的觀察有不同的側重。由於超女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我們有理由推測,各種各樣的克隆翻版勢必層出不窮,通過大眾動員的參與和消費成為主導性的文化模式,會銘刻於一代人的文化養成之中。如是,我們的確有必要追究其價值主張和內涵。但“超級女聲”的訴求是什麼呢?主題歌可能透露了重要的信息:開始是“想唱就唱”,是“就算沒有人為我鼓掌”的“自我欣賞”,但最終是要落實到“總有一天能看到揮舞的熒光棒”。

  它召喚的是一個“成功的神話”,激勵的是一舉成名、脫穎而出的夢想。正是“偶像的誕生”構成了興奮和刺激的群眾動員力量。

  除了成為或崇拜偶像,還能有什麼別的夢想嗎

  為了最終能看到“揮舞的熒光棒”,可以忍受海選中可能遭遇的羞辱,可以委曲求全地改變自己迎合評委與大眾口味,可以面對嚴酷的PK考驗……難怪每個選手在被淘汰出局時,都會萬千感慨於“一路走來”如何如何。說到底,“超級女聲”不是一場“想唱就唱”的自娛自樂游戲,是某種“青春殘酷物語”。在這裡,青春不是反叛,不是另類的開拓,不是想象力和自由,而是反復地肯認、加固和強化了那個主宰著我們生活世界的成功神話,那個競爭中的殘酷對決,那個輸贏決定一切價值的文化。

  競爭與輸贏是我們世界的現實。學習在競爭中生存是一種成長。但是社會還有另一種現實:十幾萬人加入“想唱就唱”的行列,但終究不過幾十個人才能看到“揮舞的熒光棒”。其余十幾萬人怎麼辦?生命不息,PK不止嗎?我們除了成功,除了PK掉對手,除了成為或崇拜偶像,還能有什麼別的夢想嗎?我們在“淘汰/晉級”的輸贏文化中還有什麼另類的選擇嗎?被淘汰出局的大多數人如何可以有意義、有自信、有個性、有尊嚴地生活?

  “美國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美國是一個戰場。”這是《北京人在紐約》中的一句台詞。而現下的中國,20年之后的中國,PK一代的中國,會不會是一個更凶險的戰場?那麼,“想唱就唱”在哪裡,歌唱原本的意義在哪裡?

來源﹔新京報

台長: 黃愛東西
人氣(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