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11 10:03:13| 人氣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文學研究的拓荒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文學研究的拓荒者
【應鳳凰】

作家黃武忠(1949-2005)不幸病逝於四月六日。
黃武忠研究台灣文學,成績卓越,早在一九七○年代即著手日據時期新文學作家之採訪與作品整編,出版專書多種。不少耆老作家在他鼓舞下,或重拾創作之筆,或追述早年文壇事蹟,台灣新文學史之建構乃能更加完備。
晚近,黃武忠服務於公部門,從新聞局到文建會,無不以推動文學發展為職志,苦心耕耘,贏得各方敬重。天不假年,徒留悵憾!明日文建會舉行治喪會,聯副謹製此輯,送別一位可敬的文學君子。(編者)

與武忠交往早在三十年前,從他唸東吳中文系的時代便開始了。那時一票同齡好友大半是外表傻楞楞內心熱滾滾的文藝青年———比之今天年輕人「發燒」的對象是影歌明星,我們崇拜的偶像卻是小說家如陳映真、王禎和、黃春明。不論大家來到都市後的職業是什麼,那是為了吃飯的工作,只有文學才是我們日思夜想,為之活下去的人生目標。

武忠來自「鹽分地帶」台南將軍鄉,日據時代以來便是人文薈萃出產作家的地方。十九歲來到台北,唸完世界新專編採科,嫌不足又進大學的他,十年來並未沾染多少都市習氣,渾身上下仍保持鄉下人特有的靦腆與「古意」,內裡卻是十足的行動派。當時他在《幼獅月刊》任編輯,兩人工作地點都在重慶南路,朋友常聚我上班的銀行餐廳,聽他講著一個又一個思慮周詳的寫作計畫。腳踏實地的他很快有了成果:策畫編寫的第一本書《小說家談寫作技巧》出版了。書中收集他兩年來發表的十六篇當代小說家訪問稿,例如訪鍾肇政談傳記小說,訪張系國談科幻,溫瑞安談武俠等等。此時是一九七九年,他滿二十九歲。

● 就我個人觀點,他是台灣文學研究的先驅。

花他許多時間做田野調查一步步整理的《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一九八年由時報出版。這是沒有現成資料沒有任何資助下,獨立完成的第一本台灣文學工具書。看當時外在環境:文壇正飛沙走石著「鄉土文學論戰」,一部分評論家開始「挖掘」、「發現」戰前台灣文學作品與歷史。這些因政權更替而被棄置、埋沒地底的台灣文學資料,並非自己突然「浮出地表」,而是靠著像武忠這類不惜「燃燒青春生命」的傻子,不辭辛勞一家一家去叩問、說服、採訪,才逐步整理起來的。

書一本本出版,實際都是他計畫中的一件件文學工程。前述作家小傳,資料精簡,有一定規格。採訪過程屬感性的一面,則收在另一本《台灣作家印象記》裡。他用比較文學方法寫的當代小說評論,從楊守愚到張系國,王鼎鈞到宋澤萊,收集在自立晚報出版的《文藝的滋味》。台灣文學研究可以說由他最早動手,萬難中為了爭取出版,沒有一文版稅。也計畫性創作小說與散文,一九八一年出版系列鄉土小說《蘿蔔庄傳奇》,一九八四年出版《四十九個夕陽》———投入文壇短短六年間,持續完成總計百萬字的著作。仔細算算,三十六歲前他已出版了整整十本書。

● 寫這些文章的手,又成了台灣文學發展的「推手」。

一九七八年光復節,他幫著聯副主編在聯合副刊策畫一場「光復前台灣文學」座談會,楊逵、郭水潭、楊雲萍、王昶雄、龍瑛宗、黃得時、劉捷等都親身與會。武忠除了紀錄,整理他們的生平資料,更時常訪問,鼓舞這群被遺忘的老作家提筆上陣。兩三年間在他的聯絡、催稿與籌畫之下,重新點燃他們創作的熱情。作品在副刊連登七天後,爝火果然「永不熄滅」:戰後第一本日據時代作家聯手創作、新詩小說散文皆備的《寶刀集》經他編輯策畫,隆重出版。書上市是一九八一年,掩埋四十年後終於開花、「出土」,如果說「寶刀未老光仍亮」,英雄們早已垂垂老矣,心境蒼涼。作為研究者、同鄉晚輩兼編輯人,武忠傾聽他們瘖啞的歌聲,瞭解老人長期的苦悶。媒體提供發表的「舞台」,武忠知道,不但給這群乾枯的心靈,也給荒蕪又紛擾不休的文壇,引進滋潤的雨露。

回顧他歷年作品,寫作量隨著歲月增加而遞減。工作大約越來越忙,人隨年紀(或是官位)愈高而寫作熱情日減。從編輯檯轉到文建會工作,從科長而專員,又從文學館籌備處秘書,升到二處處長。不論什麼職務,巧的是總與文學相關;這些職務又都像編輯一樣,也總是躲在幕後默默工作。

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最具指標性的,是一九九四年在清華大學召開「賴和及其同時代作家國際研討會」他扮演的角色。這一項國際性學術會議,若沒有經費、沒有人手不可能辦成。會議的成就至今無人超越,它是一座里程碑,像高高舉起的一支火把或旗幟,從此讓「台灣文學」成為一門學科,昂然進入學術殿堂。主持清華文學所的陳萬益教授至今津津樂道於武忠的「穿針引線」,不只聯絡老作家還有龐大經費的促成。台灣文學研究他不只是先驅,還扮演著關鍵時刻的推手角色。

這兩年難得見到面。見時常覺武忠臉色愈來愈灰暗。月前朋友說他得肝癌住院,任誰聽了都聯想到工作壓力太大。文壇或學術圈,這陣子商業的政治的、五顏六色的煙霧瀰漫,為公家在文化界擔任折衝調和的工作越來越難,越看不出成果。為台灣文學做了很多事,完成很多建設工程的武忠,五十五寒暑的一生給旁人的啟發是:官位越高,影響越小。或許他最終也明白這個道理,才會在《文藝的滋味》出版二十年之後,還辛苦去唸一個碩士學位。

工作壓力把一個纖細的文學人壓垮了,令人扼腕嘆息。而作為一個文學推手,因為在幕後,大家既不容易看見,也就沒有留下痕跡





台長: 戀愛ㄉ節奏
人氣(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