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19 23:27:46| 人氣5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的母親(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我有記憶開始,是在三歲那年,也就是一九四九年。母親帶著我隨父親部隊,從上海搭船轉進到台灣。到基隆港上岸後,又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貨﹚車,抵達屏東潮州空軍基地。在那兒待了一陣子後,才又遷到新竹定居。當時台灣經濟凋敝,人民普遍都很窮困。母親出來時帶了一些袁大頭﹙銀元﹚,當時還挺管用的。在潮州街上,可以跟老百姓以物易物。他們甚麼都收,甚至一雙軍用的綁腿,都可以換到一些辣椒、甘蔗等蔬果。
父親是被拉伕強拉到軍中的,所以位階很低,收入微薄。以當時的幣值來說,一個月只有十幾塊錢薪俸。母親常說﹕「天無絕人之路,只是看你自己站不站得起來。」。她個性好強,從不開口求人,她說︰「人不求人一般高,水不流來一般平。」。許多事物都是自己鑽研出來的,想方設法掙錢,幫助父親養活一家子人。
我從小耳濡目染,也跟著學會了一些烹飪、針線活,想為母親分擔一些辛勞。但是母親從不讓我做,她所持的理由是「男做女工,到老不中﹙用﹚」,只要我認真讀好書,就心滿意足了。
記得當時吃的主食,是三分的米,加七分的地瓜煮的地瓜飯。吃多了會一直排氣,所以到現在對地瓜還有些排斥。父親有時會從部隊,帶一些吃賸的鍋巴回來,母親會把上面的飯粒,一點點刮下來給我吃,鍋巴則曬乾後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當時還有美援,不時的還有些麵粉、玉米粉發下來,母親就會做些包子、饅頭、花捲之類的麵食,吃麵食是兒時最快樂的時光。
炊煮食物所用的「煤球」,是在附近的玻璃工廠、火車站鐵道邊,撿拾燒過的焦煤殘餘,和些泥漿,揉成球狀晒乾後製成的。有時是直接把飯鍋水壺,端到玻璃工廠,放在溶爐的玻璃液出口平台上,不稍一會兒工夫,飯也熟了,水也開了。玻璃工廠還有一個方便功能,就是不論溼被單、被套、衣物,擱進去不一會兒工夫就可烘乾,下雨天大家都是這麼烘衣物。
母親沒學過裁縫,我們身上的衣服,是父親汰換下來的軍服,修改而成的。縫製的方法,是將別人不要的衣褲,全部拆解開來,當作打樣,按比例縮放,再一針一針的縫攏完成。內衣褲的料子,當然就是「中美合作」的麵粉袋囉!本來衣服都是做給自己人穿,漸漸街坊知道後,也都會找上門來,母親也就兼著接一些活,賺些外快。鞋子則是用碎布做的,先把碎布一層層用麵糊粘在木板上,乾了以後撕下來。薄一點、顏色深一點的做鞋面,厚一點、淺一點的做鞋梆﹙底﹚。一隻錐子,一塊肥皂、一捆麻線,就是製鞋工具,常常夜裡一覺醒來,還聽到母親咻—!咻—!的拉鞋梆聲。
部隊剛到台灣,公家沒有多餘眷舍,只發了一頂破舊帳篷,搭在一個沒人會住的枯井上,因為枯井上方蓋幾片木板,就是現成的桌子。下雨時,帳篷裡會滴水,到處都是接水的鐵罐。天氣太熱時,就用竹棍把帳篷四周撐開通風。這種日子過了四、五年,才住到一間五坪大的泥瓦屋。
弟妹相繼出世後,經濟狀況更形拮据,入不敷出,捉襟見肘,母親只有自己動腦筋。剛開始是養些雞、鴨、鵝等家禽,飼料則是到市場撿些菜葉,或到田裡挖些田螺蚯蚓餵食。生了蛋再拿到市場上去賣,換取些生活所需。有多餘的蛋,就把它留著孵小雞、鴨。攢了點錢後,再買較大的豬仔飼養。豬飼料是部隊伙房的餿水,或野放到田裡任其覓食。假日還到附近公園賣過飲料、刨冰。
上小學時,雖然「空軍子弟小學」離住家有五、六公里遠,母親還是天天或背或抱或牽的,帶著我走到學校。每天來回四趟,少說也要走上二十幾公里。母親最遺憾的,就是自己從小沒讀到書。她說在大陸鄉下,女孩子都不興讀書。何況,外公、外婆都是她在照顧。她常對我們說︰「有志﹙字﹚不在齡高,無志﹙字﹚空長百歲」,所以,我幼稚園就讓我讀了三年。

台長: 羅倫斯
人氣(5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生命成長 |
此分類下一篇:我的母親(下)
此分類上一篇:大難不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