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28 20:16:00| 人氣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好男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 廢、拒絕練琴。男孩子成長為男人的旅程,充滿各 種誘惑、迷思的考驗。《康健雜誌》特別企劃,告 訴你男孩子從0歲開始,父母可以怎麼做。

在電影「黑洞頻率(原名是無線電波)」裡,消 防隊員法蘭克教6歲兒子約翰騎腳踏車,他跑了兩步 就說:「要勇敢,你沒問題的,」就鬆開手,約翰 跌倒。

30年後,36歲的兒子居然與理論上已救火殉職的 父親在無線電通訊裡通上話。他說:「爸爸我愛 你,30年來都好想你。」父子二人隔著時空,卻都 熱淚盈眶。

通話後的法蘭克在他的時空裡再度教兒子騎車, 他說:「孩子,你放心,『我們』一起學,我會一 直在你後面,你說『好』時我才放。」他扶著跑跑 跑,直到約翰說,「好了,爸爸我可以了,」法蘭 克放手,約翰繼續踏板前行,爸爸快樂地大 喊,「你會了,你學會了。」

* * *

中國社會因為繼承香火觀念而一向重男輕女,即 使2000年的今天仍然強調「早生貴子」,教養上卻 不見有任何前進的作法。

傳統以來,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 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 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

相較女孩,因為1960年代以後受教育的人數日 增,以及社會上愈來愈多女性學業順利、事業傑 出,愈來愈有自信;男孩子卻問題層出,而顯得徬 徨失措。

台中入夜後男孩拿著西瓜刀飆車砍人,高雄2名員 警路檢被男性青少年撞傷,男性情殺、自殺、犯竊 盜、搶劫等刑事犯罪事件層出不窮。

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 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 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 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 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 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 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 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 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

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 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 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 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 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 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 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 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 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 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 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 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 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 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 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 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 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 較好的一半人口。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 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 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 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 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 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 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 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 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

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 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 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 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 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 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 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 「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

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 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 餐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 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 巧。

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 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 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 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 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 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 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 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 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

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 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 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 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 訓練作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 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 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

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 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 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 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 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 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 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

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 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 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 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 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

「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 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 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 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 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 能」。

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 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 他們談功課。」

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 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 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 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

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 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台北市立和平醫 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 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 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 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 示。

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 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 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 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 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 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 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 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 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 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 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 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 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 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 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 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 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 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 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 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 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 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 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 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

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 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 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 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 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 的角色。

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 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 母親完全能了解,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 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 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 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 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 等。

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 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 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 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 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 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 己的獨子陶(吉吉),「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 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 的工作。

「小胖(陶(吉吉))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 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 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 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 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

陶(吉吉)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 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 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 起,以後陶(吉吉)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 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 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

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 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 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 緣故。

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 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 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 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 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 而走偏,」他指出。

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 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

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 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

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 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 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 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

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 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 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從父親 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 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 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 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 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 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 李慧玟說。

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 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 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 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 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 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 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 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