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20 01:43:14| 人氣98| 回應0 | 上一篇

科幻、經典與《科學怪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科幻、經典與《科學怪人》

柯喬文

卡爾維諾在〈為何讀經典〉中,提示讀者所謂的經典是:那些我們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從來不是「我正在讀……」的書籍,在科幻小說的領域中,使「讀」(read)這個字,發揮「重新再做」(re-)的經典書籍,要算英人瑪莉‧雪萊在1818年出版Frankenstein(中譯《科學怪人》,以下簡稱《科》)一書開始,那麼,本書在2002年再次翻譯出版,可以視為經典重讀現象的一環。
眾所周知,十九世紀,是個科學啟蒙的鼎盛時代,當時的人們狂熱地堅信,透過實驗技術,人們能改變並掌控自然,這本書便在這樣的空氣中,由當時年僅十八歲的雪萊(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1797-1851)匿名創作出來,她在序中自承創作動機,最初是在友朋間以講說鬼故事的方式呈現,之後經過她的筆下生花成書。
全書首尾以書信結構的方式,將情節一一推展,展信閱讀的同時,就是冒險閱歷的過程,故事是由敘事者「我」(華頓,Walton)以書信方式,向居住在英國的姊姊(沙維爾,Saville)交代自己的海上見聞錄,此時他在聖彼得堡(案:作者刻意未標記年份,約十八世紀某年12月11日),之後隨著航行破冰的未知旅程,來信時間或長或短,直到發現某個在浮冰上漂流的陌生人,緊接著敘事進入第二層次,是由「航海日誌」的札記方式,佐證記實的。
札記顯示出,另一個我(Victor Frankenstein,維多‧法蘭根斯坦)的口頭陳述,也就是那位漂流虛弱的陌生人,藉由信件中的我:沙維爾,負責將一段駭人的解剖實驗轉成文字,記載著維多試圖逾越上帝的舉動,他透過學院教育的養成,學到了關於化學、電學、生理學,以及解剖學等自然科學的知識,利用這些知識塑造了生命;然而,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維多‧法蘭根斯坦只能以父之名,給予這「巨大而又可憎」的醜陋者,同樣地「法蘭根斯坦」名字,從此,「法蘭根斯坦」成為再生父親維多的夢魘,他透過模仿學習,也具有人類的理性與感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卻因非人的完形而遭背棄,於是緊緊追逐著維多的一切,他說道:

對我盡你的義務,我便會對你、對全人類,盡我該盡的義務……記得,我是你創造的;我本該是你的亞當,但卻成了墮落的天使,沒有犯錯,卻被你逐出樂園。
(Do your duty towards me,and I will do mine towards you and the rest of mankind……Remember that I am thy creature; I ought to be thy Adam;but I am rather the fallen angel , whom thou drivest from joy for no misdeed.)

故事結束在9月12日的書信中,然而,人類似乎沒有記住這段忠告,不斷地企圖以科學的解剖刀,代替上帝創造之手,於是,兩百年來「法蘭根斯坦」成為集體的夢魘,不斷在各式科幻文本中重製再生,「法蘭根斯坦」的影像,普遍被改編、翻拍成電影與舞台劇,這樣的現象,在近年來,由於基因改造的問題發燒蔓延,使得原本指大體的解剖學,轉向微觀問題上,社會觀察家南方朔提到,「Franken」在1992年以後漸漸成了字首,蔓延出相關「科學怪╳╳」的字群,如科學怪食物(Frankenfood)、科學怪魚(Frankenfish)、科學怪水(Frankenwater),甚至,被生態環境主義者挪用為「科學怪世界」(Frankenworld)……(南方朔:2001:98-99),那麼,或可解釋中譯本不斷推出的深層背景,歷經時間的淘洗,《科學怪人》具有的經典地位,在一代代的閱讀中,依然有其深邃的人類關懷,與「科學萬能」的反思意義。
另外,男性的維多用將近兩年的時間孕育了「法蘭根斯坦」,比起原生女性的十月懷胎,人類行為的強力介入,結果卻適得其反,造物者與受生者的關係,在科技的資助下,日顯複雜,在《科》書中,女性角色在中消音、缺席,使得全篇充滿「用瘋狂的男性科學,接掌母性的機能」(Jon Turney:2002:77-78),是值得注意的現象,作者雪萊的女性身份被隱匿了,故事中的敘事者全以陽性聲腔說著故事,成就科幻小說是一男性化文體(a masculine form)的取向(Pamela Sargent:1994:175),因此,將來如何用女性意識的觀點,檢視《科學怪人》,以及長久視為男性領域的科幻小說,則是期許的創造性解讀。



‧解剖恐懼的主題閱讀
(英)瑪莉‧雪萊(1797-1851):《科學怪人》(1818),于而彥譯,台北:商務,2002年1月初版。
(英)威爾斯(1866-1946):《蒙羅醫生之島》(1896),蔡群雅譯,台北:萬象,1998年8月初版。
張曉風(1941-):〈潘渡娜〉(1868),張系國編:《SF3‧當代科幻小說選Ⅰ》,台北:知識系統,1983年2月初版。

‧科幻的延伸閱讀
(義)卡爾維諾(1923-2985):〈為何讀經典〉,曹又方編:《SF13‧月亮的距離》,台北:知識系統,1988年3月初版。
(美)莎珍(Pamela Sargent):〈科幻小說、女性與女性主義〉,《中外文學》22卷12期,1994年5月。
(英)強‧特尼(Jon Turney):《誰怕科學怪人?》,張雨青、洪萍凰譯,台北:新新聞,2002年1月初版。

台長: 蚊子
人氣(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