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對領導人及主要官員民望,普遍認為是民眾監察政府的重要一環。一個真正以民為本的地區必然會注意民意的動向,了解市民對官員的評價是如何,使受評鑑的官員們能夠作出深刻的反思,以作為提升官員自我素質的重要參考依據。當香港新聞媒體定期報導有關特首及各司局長的民望數字時,筆者要問的是:為什麼澳門似乎沒有類似香港這樣的定期民意調查呢?
也許有人認為,政府重要官員通過社團領袖收集資訊、適時落區進行諮詢、坐在辦公室內閱覽報章雜誌以及市民的投書,已足夠讓官員們體會市民對自身的評價,又何必進行民意調查多此一舉?事實上,民意調查是透過科學的方法去探索民意,例如依據統計理論作隨機抽樣,讓市民有著相等的中選機會,於是,不論在社會上屬於熱心積極的市民或冷淡不發聲的民眾,皆有同等的機會受到訪問;而且民意調查讓受訪市民所表達之見解有著相同的份量,不會因社會或經濟地位不同而有所差異。故此,就代表性與受訪者見解份量相同這兩方面,民意調查對官員作出評價最能達到此目標。還有,經由新聞媒體對官員民望的高度報導,市民得以比較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同時讓市民在參與民調過程中,了解一些影響民調結果的因素,成為一位更精進的民調消費者。政府不是經常要求市民要關心社會關心政治嗎?那麼,通過新聞媒體定期報導有關特首及各司局長的民望,對深化市民關心政治與提高公民素養實有重要助益。
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自1987年台灣發表關於民眾對台灣政府首長施政表現的滿意度調查,拉開日後台灣民意調查發展的序幕,而民意調查的興旺亦與當地的自由化、民主化的演進過程互相呼應。至於中國,中央組織部經中央批准,委托國家統計局從今年起在全國31個省市區和中央國家機構展開黨籍官員滿意度民意調查,以作為選拔官員的參考,並保障當地民眾對幹部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與監督權等,足見祖國認同民意調查實有其必要性。與澳門一樣同屬特別行政區的香港,調查香港特首及主要官員民望相當普遍,例如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長期進行調查,並將調查結果內容公佈於網頁上,方便大眾查閱。當兩岸三地皆重視官員滿意度民意調查時,澳門難道不用跟上?
筆者建議,澳門應盡快委託或成立一個獨立公正的民意研究機構,定期對特首及各司局長進行滿意度民意調查,並將每次的調查結果發佈於新聞媒體。市民應對評價優異的官員給予鼓勵,並要求民望低下的官員作出反省,讓所有民眾參與監察政府。筆者強烈建議,當朝司局長官員應接受這樣的民意調查,好讓於來年十二月的「畢業典禮」上收到廣大市民給予的分數。
文章定位:
人氣(44)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