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06 04:05:10| 人氣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952 《白酋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總論

Peter Bondanella於電影詩人費里尼一書中提到:「我在其他論文當中曾將《賣藝春秋》、《流浪漢》與《白酋長》合稱為『角色三部曲』(1)」。其主要論點在於費里尼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已不再像新寫實主義那般強調「被社會環境種種條件限制下(戰後義大利的窮困背景)的典型人物」,本片強調角色性格的本質作為「變異因素」,角色表面(假象)的姿態被破壞時,其內裡的真實樣貌如何與「虛偽的表面」磨合或爆發衝突,而這些變因能夠促使情節發展(如一心嚮往與偶像見面的Wanda,其夢想破滅時,便是有效推演戲劇鋪張的因素)。

本片中,費里尼創造了三位(Wanda、Ivan及白酋長Fernando)略顯誇張卻不失真實性的荒謬性角色,除了表面上呈現的效果有如漫畫般的喜劇感,其更因角色心理變化轉折所營造出的戲劇張力醞釀了悲喜摻半的諷刺描繪。像是結尾時,夫妻倆雖然不計前嫌、言歸於好,但Wanda卻是將破碎的夢想拼湊起來,重新建立在薄弱的婚姻關係上,期望丈夫能夠頂替「白酋長」在心目中的地位;而Ivan則是已經不忠於妻子,但是面對妻子的期望也只能忐忑的承擔下來;二人雖各懷心事,但呈現上卻處理的像是歡喜大結局。

Ivan與Wanda兩人的結合即是劇情得以發展的最主要推動力。布爾喬亞且極度傳統保守、令人生厭的丈夫(Ivan「周詳確實」的蜜月行程規劃,及他總是隨身攜帶、看護著他的帽子這點相當中產階級式的象徵,可略知一二),與活在丈夫時時刻刻道德嚴謹陰影下、卻仍對愛情懷有幻想憧憬的妻子;兩人間雖表面上平靜無波,但在到達羅馬之後,互斥的心理衝突卻隨之立即產生波折。而結果不單單Wanda的幻想面臨危機,Ivan終生奉行的道德觀念也受到挑戰,並且差點就失去了他努力維持的體面形象。

已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抹滅的,但結局時Ivan與Wanda仍選擇維持原先的面貌,這樣的處理也不免令觀眾為那不知何時會再爆發的危機感到擔憂。「白酋長」在費里尼的執導下似乎顯得荒謬可愛,其所創造出鮮明的「刻板印象人物」著實令人難以忘懷。





引述:
(1) Peter Bondanella著/林文琪 刁筱華 羅頗誠 譯/萬象圖書/﹝電影詩人費里尼﹞/1995/p.95



參考資料:
1. Charlotte Chandler著/黃翠華 譯/遠流/﹝夢是唯一的真實-費里尼自傳﹞/1996
2. Peter Bondanella著/林文琪 刁筱華 羅頗誠 譯/萬象圖書/﹝電影詩人費里尼﹞/1995
3. 李幼新 著/志文/﹝關於雷奈費里尼電影的二三事﹞/1993



白酋長 The White Sheik
導演 Federico Fellini (菲德烈珂‧費里尼)
演員 Alberto Sordi, Brunella Bovo, Leopoldo Trieste
83 分鐘 1952年 中文字幕

影片介紹:
Ivan帶著新婚妻子Wanda到羅馬度蜜月。死板的Ivan安排的盡是枯燥乏味的探親、晉見主教等活動,沒空察覺妻子的異樣。原來Wanda仍懷有少女情懷,只盼能在羅馬親見愛慕的虛幻英雄白酋長;最後卻發現白酋長只是個怯懦膽小的男人,幻滅之餘重回丈夫Ivan身旁。因Wanda鬧失蹤,分別過了一段驚慌失措時光的夫妻兩人,看似原諒了彼此,得以繼續相守。




台長: 電影系畢業生
人氣(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