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爵士樂的關係始終都止於純欣賞的階段,從來不敢說是「懂」或是「迷」爵士樂。雖然也曾經想要買書買CD來讓自己更深入了解爵士樂,但最後總是不了了之,有熱情卻沒有研究精神,甚至有時會懷疑起自己的動機,搞不好只是趕流行、只是讓人家認為我很有品味、只是想跟男生有更多的話題等等等。所以我還是在家裡抱著幾張已經聽熟的爵士CD,自行陶醉在其中就好。
稍懂一點爵士樂的人都知道,同樣的曲子會有相當多不同版本,演奏的人和團體不同、演奏地點不同、錄音的年代不同...,古典音樂也有這樣的特性,喜歡的人就享受這種不同版本的樂趣,從那一兩個不同的小音節中找到與自己共鳴的點。而這個部分對我來說卻是我的阻礙。聽慣流行音樂的我,對於一些翻唱的歌曲幾乎都是抱持嗤之以鼻的態度,覺得翻唱者再怎麼厲害,歌喉再好,永遠比不過原唱者的版本,這當然是先入為主的觀念,不過我相信這也是人性自然的一部份。就如小說與電影之間,先看過小說的人大概真的很難去承認電影比較好看,所以盡量將兩者當作是獨立的作品來看是比較公平的方法。不過到了爵士樂就會變得比較複雜,你所接觸到的第一個版本通常都不會是所謂的原版,但是由於這個版本已經聽到耳朵裡去生了根,所以後來聽到不同的版本時就會覺得怪,甚至難以接受,如果不能用更開放的角度對待爵士樂的話,很難深入其中。
不過這種遊戲有另一種玩法,也是我比較能接受的方法,就是自己顛覆自己。大學參加了電影性質的社團,王家衛的片是不能錯過的經典,看【阿飛正傳】時還不太有感覺,到了【重慶森林】就幾乎是鮮明的感受到王家衛的風格,當【墮落天使】出現時,批評的聲音就出來了,【墮落天使】裡處處可見【重慶森林】的影子,於是有的人失望了,有的人說沒創意,我當時的感覺是都是王家衛自己的東西,他要怎麼玩就怎麼玩,而觀眾接不接受那是另外一回事。同樣一個類似的例子發生在前幾個月,我一直都很喜歡日本「化學超男子」的歌,不過前面幾張大賣的CD我一張也沒買,去2003年出了一張【化學進行式 進化精選集】的專輯,看了曲目之後超興奮,因為最紅的幾首歌都有收錄在精選集內,所以馬上衝去買,等到回家一聽發現不對,所有的歌曲都重新請人編曲,於是有的變饒舌、有的變西班牙風、有的變嘻哈...,掩不住失望與難過的我,真的想直接上網拍賣掉這張CD。不過隨著反覆聆聽加上製作人的解說之後,我不但接受了新的曲風,而且開始覺得這反而是種誠意的表現,比起只是把曾經流行的歌拼湊在一張專輯裡的這種精選集來說,重新編曲重新錄音賦予一首歌另一個生命,讓我感受到這張精選集不僅僅是精選集,而是另一個「化學超男子」面貌的呈現。
村上龍的小說就有著這種類似的精神在裡面。當我在迷村上春樹的小說時,發現了另一個叫村上龍的小說家,當時他最有名的小說應該是【IBIZA】,充斥了毒品、酒精、性交與墮落的世界,與村上春樹幾乎可說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小說路線。當時的我需要的是一個安全美好略帶感傷的世界,所以對村上龍的書根本沒興趣。自從重拾日文課本後,對於日本文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便大量閱讀起村上春樹之外的日本文學。【跑啊 !高橋】是我重新認識村上龍的開始。讀到第三第四則故事的時候,就慢慢知道這一本書的遊戲規則了,前面的故事有很多種變化,但是最後總會總結於打棒球的高橋慶彥選手的身上。不過即使已經知道是這種模式,也絕不影響繼續往下閱讀的樂趣,反而會想看看作者還能變出怎樣的把戲。最近看的【村上龍電影小說集】及【你根本不懂愛】也是類似的情況,前者的主要角色都是同一批人,有些劇情是重複的,有些是連貫的,卻都是獨立的故事;後者則是三十九歲的男子,在不同的酒吧裡聽不同的人談同一間搞不清楚在哪裡的夢幻爵士酒吧,而每一短篇都搭配著一首爵士歌曲,如果能把這一首首歌都找出來邊聽邊看的話,是不是更能貼近每一則故事中呢 ?
我無意在此拿村上春樹與村上龍做比較,只是覺得兩個人都極愛旅行與爵士樂這件事讓我很有興趣。到底是怎樣的家庭環境、學校教育與社會雰圍會培養出這樣兩位風格迥異卻又找出相似點,在日本文壇各佔一席的作家。那萬一要是沒有這樣的環境,是不是也能寫出類似的東西,想是輕飄飄的羽毛般,感覺不到重量卻沾黏在心靈的某一處,隨時等候你的記憶召喚。
閱讀的其中一個樂趣在於在書中遇到一些曾經熟悉的場景及學習到一些過去完全沒接觸過的人事物。閱讀的過程中與自己的思緒交錯著,有時太沉迷於書中的境界而出神,有時則過於專注腦中的思維而恍惚。像這樣自己去尋找連結,自己去衍生道理也是一種樂趣,書本本身並不是答案的所在,卻可能是開啟答案的鑰匙。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