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壓力大到一個爆。爆掉的爆。
還好我在新年新計畫的興頭上,跑去預約了諮商師。不過,敝校政策相當一個怪,一個學生管你念多久,你這一輩子(好啦,念研究所的這一輩子)就總共只有十六七次的扣打可以到諮商中心諮商。但是如果你願意到[心理健康中心],即不在此範圍內。可以念到死諮到死。
這個東西聽起來挺好的,於是我就決定去那沒有扣打限制的心理健康中心啦。第一次去的時候尤其快樂。我本來就是抱持著[預防重於治療]的心態去的。上個學期到後來因為壓力大,覺得事事負面,嚴重時就會想把自己徹底地縮起來。這樣不是一個好預兆。所以想想學費花了這麼多年進貢在這個學校,不如趁著要畢業前好好善用資源一下。因此第一次諮商完,還到處鼓勵同學們通通應該去預約一下。這比上語言學校好用多啦。你就算聒聒聒聒說不完,諮商師也只有安安靜靜地聽的份,嘿嘿。
沒想到這種想法恐怕被諮商師識破,第二次去就沒那麼好啦。話說第二次去的主力本只是抱怨一下老闆。要知道老闆待我恩如天高,但是身為博士生怎可能沒有抱怨老闆的時刻?因恐禍從口出,不可隨意抱怨老闆,以免被不相干或有心人士挑撥,因此想這諮商時間應是最完美的啦。誰知道,並不是。
這位諮商師一聽到是跟這種學術相關的問題,當場就激動了起來。挖哩咧,不是來作英語說話練習的嗎?怎麼變成聽力練習了?竟然我就只好暗自垂淚之餘還要聽他呱呱呱的告訴我,雖然他尊重我的文化背景,但是要知道美國文化是不一樣的。就聽他拉長了音說,there are boun~da~ri~es 。意思就是跟老闆不用有任何情緒或個人的感情關連,一切就當是business。拿到學位閃人為重,其他都等於是庸人自擾。
哎。說真的,她這麼說也不能算錯啦。確實熬了這麼久,不就是希望能拿到學位閃人嗎?但是,一向相信互動的我,怎麼可能把人與人之間輕易界定為商業交易行為?尤其我又老是自詡為社會建構主義者,每一種社會互動,對於由內而外的思想行為都是Literacy 和 Discourse。因此,怎麼可能把互動、溝通、生活等等與工作學術分離?
一再強調說尊重我的文化。但是我這樣的問題真的單純是因為我的文化背景嗎?因為我說中文嗎?我實在頗為懷疑這位諮商師。不過有一點真的是跟文化相關;我還真是不習慣去當場質疑或強力辯解,也覺得很不好意思提出想換一個諮商師的想法。
但是這樣的結果,竟然是到了後來,當我又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能力問題造成我的壓力及困擾時,這位諮商師竟然建議我用藥控制。嚇嚇!我真的覺得有沒有搞錯啊?我們不過第二次見面,她真的清楚我的狀況了嗎?我有表現出想死的樣子還是什麼徵兆嗎?我說,先不要吧,我還不想失去對自我的控制。她說,用藥並不會失去控制,而是幫助你控制。
什麼跟什麼?
忍不住的我,在離開前問了她一句;你不斷提到尊重我的文化,但是你的訓練只提供你美國觀點。那麼你對於諮商一個亞洲人是否有困擾?她說不會啊不會啊。Whatever… 我想我應該暗示的蠻清楚了。臨走我也還不忘murmur一下;我的美國老師說我過度美國化,而在這裡又感覺非常被[亞洲化]對待,我已經不知道我是誰了。
唉。到底要不要換人呢?這實在很難開口啊。還是再試一次看看好呢?也許上次兩人都不在對的地方啊。
不過,搞得我真的認真懷疑起來,我真的唸書把自己念成神經病了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