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3 15:33:24| 人氣62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環保+教育(昭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視傳系 陳昭瑋

環保

最近常熱到沖好幾次澡?
心靜自然涼是個幌子?
大口吃冰還是很燥熱?
想吹冷氣?
喂!這可不行了!
這就是溫室效應的原兇!
最近溫室效應議題廣受討論!
到底地球發生了什麼事?

在當前全球後冷戰時期,東西雙方意識型態與政治隔閡之藩籬正漸次破除,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已成為「地球村」的各成員共同關注的焦點。國際化與自由化的經濟體制
儼然成為未來各國發展模式的主流,沛然莫之能禦。而全球環保主義(global environmentalism)
的潮流更將左右未來經濟走向,其中尤以全球溫室效應所引發的相關問題最為重要。
1992年6月計有153個國家的代表在巴西里約共同簽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針對全球溫室效應問題進行有關的管制與規範,以避免大氣系統繼續遭受破壞,危及生態環境。
該公約的最終目標係將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一個不會危及大氣系統的水平。
該公約宣示於公元2000年時將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抑制在1990年水準,
且至2005年時再削減1990年排放量之20%。部份已開發國家及公約中所明定的各成員國
並承諾在公元2000年之前回歸1990年以前的排放水準。
  在此一國際環保風潮下,做為一個以貿易出口為導向的開放經濟體系,
台灣必須正視全球性溫室效應問題。尤其台灣刻正邁向已開發國家之林,亟欲參與全球性組織,
努力獲取國際間之認同。值此關鍵時刻,如何就此一國際上之公共事務,扮演積極參與者的角色,
實有賴國人凝聚共識,發揮智慧,妥善規劃。

地球大氣層中,氮氣佔最主要成分,約78%;其次為氧氣,佔21%;剩餘1%則為其他氣體,
其中有二十餘種屬於所謂的「溫室氣體」,可讓短波輻射光源通過,吸收長波輻射、
保存地球表面溫度,此種溫室氣體主要包括CO2、CH4、CFC11、CFC12、N2O及O3等,
其中以CO2為「溫室效應」的主要成因,其貢獻度高達66%。所謂溫室效應,
係指大氣層中增加了過量的溫室氣體,使地球表面如覆蓋在一層玻璃罩(溫室)之下,
使全球氣溫逐漸升高之現象。換言之,地球表面溫度,係由地球體吸收陽光短波輻射
及地球本身向宇宙釋放長波輻射的交互影響所決定。
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問題是最嚴重且目前科技水準最無法有效解決的一種,
其生成過量的主要原因係來自於化石能源的燃燒與利用。而目前全球能源的供給結構中
有五分之四為化石能源。因此,一般認為應以化石能源為防止溫室效應問題惡化的管制現象。
而在各經濟部門中,工業與能源產業使用化石能源,以及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最多。

追根究底,溫室效應問題之所以存在,主要是由於人類經濟活動需要使用能源所致。
而目前所使用的能源中,又以含碳量甚高的化石能源占最大的比例。因此,若要有效紓緩溫室效應,
有賴兩個途徑:一為人類經濟活動少用或不用能源;一是採用低碳或無碳能源取代高碳能源。
就前者而言,節約能源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主要方法。

台灣由於缺乏自產化石能源,煤炭與石油幾乎全賴進口,就化石能源的供應穩定來說,
雖然對台灣不利;但是,若就全球溫室效應言之,反而成為我們相對有利的條件。
因為對化石能源豐富的國家而言,當國際上採取抑制化石能源使用的措施時,
他們可能因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與開採而引起失業問題,以及因為油煤出口受限導致外匯損失等。
在這方面,台灣沒有先天上的包袱,如果國際間無碳或低碳電力科技發展成熟,
台灣將其加以引進,較無化石燃料利益團體之負面壓力。惟如何建立台灣這種新科技的水準,
實有賴政府有關當局及早規劃。如果我們能夠搶得先機,研發出具比較利益的發電科技,
未來甚至可以搶得先機,出口他國,獲取外匯,此未嘗不是利基之所在。

面對溫室效應問題,
我想這是身為每個地球人該有的責任。愛自己更要愛地球,危機意識一定要有。溫度升高的速度,快到無法想像。何時人類才會覺悟?不再因自己的利益,毀了地球,
也毀了自己。雖然近來似乎有發現新的星球,許多地方與地球環境相似,但這一個個的地球人要移名星球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需要多少的時間精力?別想了!我這地球人!愛地球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參考資料 http://www.epa.gov.tw/b/b0100.asp?Ct_Code=03X0000105X0010310















教育

台灣教育一團亂?

台灣的教育改革腳步,真的應該加倍速度進行了。當台灣教育仍沉迷於天天考試的固定模式的同時,很多國家早已邁開大力支持教改的步伐,就好像是19世紀,當東方遇上西方後才恍然大悟,並且紛紛開始投入工業改革一樣,現今台灣教改應立即從開發青少年學生創造力和興趣的彈性模式為首要目標,大步前進。
台灣教育體系按教育類型分為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正規教育包括“國民教育”、高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非正規教育包括幼兒教育、特殊教育、補習教育等。按教育辦學方式分,台灣教育可分為官辦與私辦兩種,即“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私人辦學是台灣加快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措施,也是台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950年以前,台灣私立學校很少,學校主要為官辦。1955年,台灣當局頒布《私立學校獎助辦法》後,由於採取免稅、低息貸款以及每年由教育主管部門撥給一定補助專款,促進了台灣私立學校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私人興辦職業學校和專科學校發展更為迅速,學校數遠超過過官辦。到1988年,私立職業學校佔了55.7%,私立專科學校佔82.9%;私立大學及獨立院校佔35.9%,但學生人數佔60%以上。80年代末,台灣當局進一步開放私立辦學校的辦學限制,進一步促進私立學校的發展。目前總體格局是,“國民教育”以公立為主,私立學校甚少;高級中等教育則是公立與私立平分秋色;高等教育則是私立後來居上,已佔了高校總數64.7%。“國民教育”。又稱“九年國民教育”,也即中小學教育,屬普及義務教育,教育期限包括小學6年,初中3年,分別稱“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共計9年。基本上是以提高人口素質為宗旨,即對6到15歲的兒童與少年進行義務教育。
2000年,台灣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學教育的投資與改革。自2001年起,台灣正式實施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育,其中2001學年度在小學一年級實施,2002年擴大到小學二年、四年與初一,到2003年中小學全面實施。到2001年10月,已有716所初中試辦“九年一貫新課程”。2003年初,台灣“教育部”公佈“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代原先的“暫行綱要”,一個主要內容是強調本土化教育,鄉土語言音標教學原則上延至小學三年級,初中社會課程增加“認識台灣”的內容等。然而,主張台灣意識的本土化教育,在島內引起極大爭議。



台灣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為了考試而考試,畸形的升學制度讓學生們喘不過氣,因為長期受中國的儒家思想影響,使台灣,香港,新加坡..等華人國家才會有這種高壓式的聯考制度,使台灣的教育變成訓練學生成為考試機器的畸形教育..這是一種儒家"士大夫文化"的延續,它或許曾經有過自身的輝煌,但是面對當今時代所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資訊社會,面對明天的新世界,台灣今天如果要使教育人性化,符合世界潮流,就更需要學習美國的教育制度,必須決心秉棄"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腐敗舊思想才能脫離"士大夫文化"的枷鎖,才能使教育改革邁向真正多元化,開創新台灣教育的未來!!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人氣(62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葉蝶
似乎不是你的「心得」報告?
2007-06-23 23:08:18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