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28 08:37:59| 人氣216| 回應0 | 上一篇

老師(男人)為何與學生(女人)相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不懂日文,不知道1993年日本觀眾如何閱讀《高校教師》,但在網上看過不少華人觀眾對的反應,不少說編劇野島伸司很「變態」:師生戀、亂倫、同性戀、強暴… …最後男女主角雙雙殉情。

這種非常政治不正確的反應相當普遍,卻無法回應為何該劇當年有如此回響,當然,要真正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做受眾研究(audience research),這對筆者來說是不可能,退而求其次,我們需要解讀此劇一些可能的意義元素及結構。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老師與學生為何相戀?

野島伸司擅長心理刻劃,特別是人的陰暗面,眾所周知,我也很佩服他,但很少人指出,他其實擅長刻劃男人多於女人。

《高校教師》一劇中,我們很清楚羽村老師為何愛上學生二宮繭,對心理學稍有了解的人都應該閱讀到羽村的心理狀況,他是一位失敗的男人,其失敗在劇中一步一步展開:他原是研究員,卻被教授弄走,離開研究室,被迫教高中,教授騙他不久可以讓他回去,最後他終於知道只是教授的花言巧語;他原準備跟教授的女兒結婚,卻發現她根本不愛他,更與其同事鬼混,結果要解除婚約。

故此,他是一位受盡挫敗的男人,制度捨棄他,女人捨棄他,他需要愛,卻得不到,結果,他慢慢在疑慮重重左閃右避地愛上了學生二宮繭。雖然他與二宮繭在第一天上學邂逅時,故事安排羽村幫助繭,繭的火車月票過期了,遭受月台職員的為難,他幫他解困,但這其實是很小的事,繭喜歡上他與其說是感激,不如說是獲得了信任,她更在校門大聲地、直接了當地跟他說:我以後都會保護你!

羽村對繭的愛充滿了猶疑,當然,這部份來自老師的身份,以及周遭人們的壓力,但更根本的是,他是一個需要愛,卻不懂愛人的男人,如果只是制度上的壓力,他大可以跟她相戀,只要清楚告訴她,待她畢業後再跟她正式交往,那樣,所有故事幾乎不會發生。

編劇很明顯不只是要談師生戀如何受到壓力,他要透過師生戀,講一個又一個心理有缺憾的男人,羽村不懂愛繭,他有想過不當老師了,正式與繭相戀,卻找來了害怕繭被退學的借口,他發現了繭與父親有性關係,又知道繭每天暗地裡向他求救,他決定帶她離家出走,卻無法接受她與父親亂倫的過去。

故事中,有另外兩位不懂愛人卻需要愛的男人,觀眾一定覺得他們很變態,他們的愛是很佔有性的(possessive),一位是藤村老師,他覺得學生愛老師都只是一時興起,沒有人真正給他受,於是他為了得到學生的愛,強暴了學生相澤直子,還拍成錄影帶,威脅她跟他繼續交往及發生關係,他的暴力反映了他的自私與軟弱,他要佔有愛,卻又害怕失去愛。

另一位當然是繭的父親,他喪妻後,對女兒充滿依賴,更在女兒十四歲時與她發生關係,他害怕失去繭,反對她跟老師相戀,不惜傷害她,要獨佔她,視她為私人財產,他繪畫了兩幅畫,一張是女兒的裸體背影,一張是女兒十二歲時的正面半身裸體,都掛在他的工作室一角;他最後甚至向羽村揭露了與女兒的亂倫關係,為的是要把羽村氣走,獨佔女兒。

編劇這樣安排,其用意很明顯的,他要說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心理有問題的男人故事,或準確地說,是不少男人的自戀情結(Narcissism),他永遠無法愛人,因為他愛人的方式是佔有與控制,讓自己得到愛,但佔有的過程反而會破壞他的慾望對象,他無法接受一個不在自己控制之中的對方,因此,他永遠無法滿足自己的慾望,他的不滿足,永遠成為他想獲取愛的動力,他愛的,其實是自己被別人愛的「自己」。

相反,繭被描述成一位很可愛的女孩,至少從中年男人角度看是可愛的,她面對愛是相當率直的,她最初知道羽村有未婚妻,雖然不高興,卻沒有破壞他們的意圖,後來她知道羽村未婚妻與別人鬼混,更代羽村向她報復,把她從扶手電梯推下來。她在故事差不多結尾部份,寫一封信給羽村,很輕鬆地說:我其實只想你簡簡單單地交往戀愛;其實,她不停地跟羽村說,我只想一直在你身邊。

兩個主要的女性角色,繭及直子,都是被佔有、被愛慾的對象,卻沒有很強的佔有慾,這可以說是野島伸司的男性主義清楚的反映,他對自戀男人的同情多於鞭撻。

相較男性,繭與直子的心理雖然也複雜,但卻缺少了足夠描寫,也不夠說服力,我想,這不是功力問題,而是野島伸司的男性中心觀點使然,例如,觀眾其實不太瞭解繭與直子的心理,繭為何甘心與父親發生關係?故事只交待了她覺得很「自然」,但她又不斷向羽村求救,她完全有能力離開父親,卻要待人救援,很令人費解;直子原來是喜歡藤村的,強暴與威脅令她就範,這本身便不太夠說服力,九十年代初的日本女高中生竟然如何軟弱?但故事又把她描述成一位開朗勇敢女孩,便更不合道理。

我要指出這些所謂破綻,其實是野島伸司敘事策略,也可以看到女性在他的敘事中的位置,她們始終要處於一個從屬位置,又能展現出男性自戀的故事結構。

故事的結尾最能顯出這個結構,羽村氣走了繭,繭回到父親家裡,編劇沒有交待繭為何要這樣做,稍為清醒的觀眾都會問:為何只能在兩個男人之間作選擇?繭父親準備帶她一起出國,羽村知道後跑到成田機場,刺傷了他,故事到這裡成為兩個男人爭鬥相殘的故事。

更奇怪的是故事後來更進一步暴露出兩個男人的自我沉溺,繭的父親被刺傷,不肯去醫院,卻要繭與羽村陪他回家,他把自己關起來,引火自焚;有點可笑,這件事對羽村的衝擊比對繭還要大,繭有失去了父親之痛,但羽村竟然自疚起來,堅持要去自首,繭想幫他,說會把自己亂倫的事說出來,羽村不能接受,最後選擇偷偷自己逃亡,卻被繭跟上了,兩人成為通輯犯,雙雙在火車上殉情。

其實,這個悲劇結局大可不必的,繭是對的,她只要把一切事實說出來,問題應該不大,羽村傷人,不至於謀殺,之所以成為悲劇,主要是由於羽村不能接受一切事實,他可以說是處於自戀、自殘、自虐、自我沉溺之中。

觀眾大可不必太介懷故事不真實,野島伸司要說的,絕非只是一個真實世界的師生戀故事,他要說的,其實是一個一個自戀男性挫敗的寓言,故事選擇以學校為背景,偶爾暴露校方的怕事、無能、逃避責任等等,這本身是否有進一步寓言意義?我想,這有待進一步了解九十年代初的日本社會文化,才能再作進一步分析了。

台長: 聰頭
人氣(2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