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18 16:23:12 | 人氣69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930年代支那華僑入台祕辛:父親的神祕文物

父親的神祕文物            ‧ 黃海‧

一九七四年二月的一個嚴寒深夜,父親以八旬高齡病逝永和租屋寓所。當時我們家境淒苦,我以而立之年猶半工半讀;父母親一生歷經憂患,貧寒悲酸,不曾過過豐衣足食的日子,晚年由我接掌家庭重擔,不需再像從前一樣為隔日的糧饗而擔憂,我也引為自豪。

                      (圖,黃海的父親黃則修,約攝於1965年→
父親身無長物,遺留下的四件泡過水的文件,最令人感興趣,其中三樣是當初來台原始文件,之前我們一直無緣目見,其中有一張較大的黑白生活照,背景是台中公園湖心亭,兩個面目模糊的人站在湖邊樹下,照片背後留有父親的題詞;這是我們認為奇怪神祕的一張照片。

 (註: 本篇文章內,未附此張照片)                                           

多年來,父親的影像始終以儒者的莊穆淡然,風雅耿介,長存我心。
由於我在大學讀的是歷史系,了解史料保存的重要。父親去世後,他的文物也成了無價之寶。 

水漬文件‧水洗往事

父親遺留的文水漬文件,相當於日治時代的「入台護照」,難得而珍貴。讓我追憶起辛酸的往事,一九六二年葛樂里颱風來襲,我們住在永和的新店溪邊,當時正待興建堤防,大片地區的房屋都已拆除夷平,只剩少數幾棟未拆的房屋鶴立,風雨交加之夜,我們逃往親戚家避難,第二天回來看到屋子倒塌,書籍、文件、家具都已遭殃。

                父親年輕時的留影就在文件照片上,但已浸蝕脫落,有的完全不見,有兩張還沾黏留下模糊影像,依稀可見父親穿著黑色唐裝、理平頭、土土的樣子。我後來請畫家朋友設法根據原圖重描,另繪一張大尺寸的畫像,重現父親年輕時的原
貌,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光頭有如高僧大德的修行者,慈眉善目,神態安祥,跟父親晚年由我掌鏡拍下的輪廓,頂上發光,白鬍延伸嘴邊下顎,仙風道骨的形貌,是其來有自的。
                                      

我青少年時期曾經罹患重度肺病,父親許願神明讓我恢復健康,皈依一貫道,茹素二十年,我們一直以為他會活到人瑞之年;那時還沒有勞保、健保,我身為長子,家中沒有多餘的錢財為父親醫療,父親最後在家壽終正寢,卻我難以彌補的創痛愧欠。                       

                              
父親與我年齡相差半世紀,兩岸開放來往多年,種種原因,我無緣親訪父親生長的故土,未免遺憾,有關父親的前半生的身世,大陸家鄉的種種傳說,我們只能在父親的過往片斷的言語中試圖拼湊,對父親的認識是模糊而片斷的,就像父親殘留的文物一般。

父親在世時木訥寡言,很少提起家鄉的事情,偶爾有鄉親來訪,才會打開話匣子,用著我們聽不懂的家鄉話與鄉親聊天,平常都是靜悄悄的,父親與外人接觸言語不通,講的台語只有我們聽得懂,當然做不了生意,只能在家裡做飯帶孩子,我難免有自卑感。我們歷經日治時期、台灣遭受美軍轟炸、台灣光復、二二八事變、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的白色恐怖,正所謂「天高皇帝遠」,加上父親在二二八事變後入了台灣籍,年已衰老,他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跟著母親到處討生活,多年來在貧困中掙扎,卻也安之若素,沒有惹上任何相關的政治迫害或麻煩,對於「芋仔與番薯」的恩恩怨怨,從不過問,我們只是邊緣人物罷了。我遺傳父親的個性,不善言詞,自然而然的,總覺得拿筆比說話更流利。



                                                                                                                                                              
                                                                                                                                                                
支那華僑 
基隆登岸                                              


父親的文物中,其中一本巴掌大、深藍色底燙銀的證件小冊,讓人引發思古幽情,封面上「台灣中華總會館」七個大字自右而左橫向以弧形排印,下有國民黨青天白日黨徽,直排「會員證書」四個大字,看起來有如國民黨的黨證,封底印著「中華民國廿六年四月廿五日填發」,內頁印著自民國二十六年一月起至十二月的繳費格子、簽收印章;中華總會館的組織章程,說明會員的信條是:發揮互助,破除地域觀念,共策僑運發展,凡執此證者得為全島任何地方會館的會員。
父親是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前數月,就從海那邊搭船以「華僑」身份在基隆登岸到台謀生,沒想到時局變化,滯留台中,與母親結婚,生下我們兄弟姐妹三人。父親卻未能在台生根發展,舉家到處流浪,實在因為年事老大,謀生困難,家擔就交給了母親,直到我長大成人,再接掌母親的擔子,父親自己只能成為管家的頹廢書生了。

另一份有趣的文件:單張十六開大小的「臨時華僑登記證」,是由「中華民國駐台北總領事館」發給的,邊緣蓋著紅色的騎縫大印,上面寫著:

茲據台中地方僑民OOO,請求臨時登記,
合行發給臨時登記證,以資查驗,此證


內文記載「姓名及性別」、「籍貫」、「現住所」是「台中市錦町三丁目四十八番地」,年齡「四十三」職業「人參行商」,除了印刷體文字,都是用毛筆填寫的,是父親的親筆字跡。還有一張有如支票大小的「上陸許可證」,背面印著「約束支那勞動人章程」,規定必須隨身攜帶,否則罰金五拾圓以下。

恍惚進入時光隧道看到父母親相遇之前的情景──父親以華僑身份搭船從基隆上岸登陸,當年民生凋敞,又是抗戰爆發之前,謀生談何容易,睹物思人,引發懷思,有著深刻的臨場感、時代悲涼感。當年的戰亂烽火,同胞在饑寒恐懼中掙扎求生,今人如何體會?

芋頭番薯‧追史探源

另一張夾在「台灣中華總會館」會員證的台中公園生活照,充滿了神祕,兩位主角不知是誰,其中一個光頭圓臉的人物,卻穿西裝、打領帶、戴圓邊眼鏡,面目已經模糊,另一人只剩下穿著唐裝的粗略影像,我希望是父親和鄉親合拍的照片,但父親從未提起有這等體面親友,照片後有父親謎一樣的題字:

富豪也嘆無米可炊…三少爺…
………台中一中…台灣民族…

兩句話,到了「台灣民族」四個字勉強辨識出來,其他則遭水漬浸蝕不見。文句有何用意?照片中的兩人是誰?成了神祕的謎。當年,忙於工作和課業,就擱置下來,沒有心情去思考破解。
一張「台中市戶口配售米購買證」卡片,可以窺見當時平民的生活困境,那是國共對峙的老蔣時代,也是八二三砲戰、八七水災以後的事了。卡片記載著「民國四十九年三月發給」,「太平碾米廠配售,10斤45元,5斤22元5角」。那時我家搬到台中市北區錦村里錦村巷,我罹患肺病,被送到台北松山的結核病院接受救濟醫療,貧民得以較低的價錢買到配給的米。記得那時天主教也在到發放麵粉,很多人吃完麵粉之後,就把麵粉袋拿來做衣服穿。我們因為米糧不足,父母和弟妹也跟著很多人到米粉寮去,撿拾斷落的米粉屑回家果腹;仔細推敲考證,距離那張父親神祕照片和題詞的年代,至少有十五年以上了,這是以我家搬離台中公園的時間去計算的。                                                                        

有個「老芋仔」這樣說:外省人綽號「老芋仔」,芋仔是一種不需要施肥的根莖植物,扔在那裡就長在那裡,長相不好,烤熟吃起來卻甜甜鬆鬆,削皮時手摸著,有點發麻,滿山遍野,只要挖個洞,就可找到幾顆鬆軟芋仔,芋仔命賤,「老芋仔」型的外省人,命也薄得很。如果形容父親是一個「超老芋仔」並不適當,父親比老芋仔還要老,比一般台灣人來自唐山的祖先還要年輕,母親是「番薯」,我們兄弟姐妹三人,土生土長,一腔的台灣國語。我們一家人只是「不純的台灣人」罷了。
父親去世之後,弟弟檢視了父親遺物,真有啼笑皆非之感,說:

「我們變成…中華民國華僑在台灣的子弟唷!」

許多年後的今天,我以學歷史的敏感心思,追問弟妹小時候發生的事,逐漸追蹤拼湊出父親那張神祕照片的來歷 …
在台中上學的那些年,隨著父母親飄泊流浪,曾經搬到練武一巷、練武二巷、軍營巷住過,當時那一帶是軍眷區,道路兩邊都是平房,還是泥土路,每逢雨後泥濘遍地,前面兩個住處甚至沒有廁所,家家戶戶自備屎尿桶,以附近的一條大河溝為天然的倒泄處。

在這兒我初次接觸到外省同胞,窺見軍人家庭的生活,不管他們再窮,竹籬笆再簡陃,我卻羨慕有個不需繳房租的住家,父母為了生活奔波勞苦,房東來收房租時,常有窘迫難堪的場面,聽到房東下驅逐令,我於心何忍,小小的年紀油然而生悲憫之情,恨不得快點長大,以便扛起重擔。

住家離中山公園很近,父親常帶我到中山公園的湖心亭看報紙,也順便在傍晚時分去公園邊的汽車站牌等母親做生意回來,代她提包袱或米糧。我常靜坐在椅上或亭邊,肚子常有饑餓之感,也莫可奈何。我坐在湖心亭的椅子上,想像著自己就是搭船的旅客,在船艙裡或舺板上,晃晃悠悠,過過坐船的癮,湖水的光影如夢如幻,我們正在海中飄遊。
父親好像看出我的心思,打破我的冥想和自得其樂,說:

「你在想像坐船嗎?嗯,坐船離鄉背井或是逃難是很苦的!」

有一次,父親不小心把老花眼鏡掉到湖裡去了,沒錢再添新眼鏡,也無法再到湖心亭閱讀報紙,為此他常在中山橋邊徘徊久久,若有所失望著湖中倒影,也許巴望再在地上檢到另一副眼鏡。國破山河在,父親心頭何止抑鬱沈重,這時都六十歲了;正是我現在的年齡。掉到湖裡的眼鏡,就像父親沈入湖底的心境。

神祕留影‧永恆懷思                                                  

前幾年,弟弟查看小時候的日記,終於逐漸憶起,有一次父親帶他去公園,好像見到父親在公園的草地上檢到了一張照片,遇到鄉親,天南地北聊著,他還拿照片給弟弟看,講了幾句話,依稀記得父親蹺起大拇指說:

「這個人很了不起!為台灣人做了很多事…」父親還拿了弟弟隨身攜帶的鋼筆在照片背後寫了幾句話,又講了一大堆有關「文化城」的由來故事,懵懵懂懂的弟弟,怎記得父親當年講了什麼詳細的內容。因為是拿弟弟的鋼筆寫的字,才禁不起泡水,父親向來都用毛筆寫字的。

原來父親沒撿回眼鏡,卻撿來照片;本來希望是某個重要人物與父親的合照,最後失望了。想起當年,中山公園原來就有很多兜生意拍照的照相師,以當時的家境,父親是不可能有錢去與人合拍照的,鄉親也都很窮,聚會之後,更不會時髦奢侈的去找公園照相師拍照留念,如果真有這回事,父親一定會說清楚講明白,用不著偷偷摸摸的把照片存放起來。撫今追昔,不勝唏噓,今天數位相機的泛濫和方便,豈是當年所能想像。

記得住在公園附近、練武巷一帶的日子,父親曾經禁不起兜售棉被商人的遊說,臨時向鄉親借了一百五十元買了一床棉被;父親臨終前,特別交代一定要找到鄉親還清。葬禮之後,我們家人藉著送骨灰到豐原的靈山寶塔之便,到台中市區找到父親的鄉親,完成父親遺願,還了差不多二十年前的債。

那麼,父親保存這張撿來的照片有何用意呢?影中人到底是誰呢?跟父親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大學讀歷史系時,正值老蔣去世,聽說蔣經國開始提倡研究台灣史,在這之前凡是過度沾惹有關台灣地方色彩的言論、文字,都視為禁忌,公開場合也不能講台語。多年後的今天,史料的豐富已非昔日可比,靠著歷史研究的好奇和衝動,再從父親遺留的若干手蹟著手,終於考證出這張謎一般照片的來歷…

一次偶然的閱讀,一本介紹林獻堂生平的書讓我靈光閃現,書中說:林獻堂出身霧峰林家,被稱為「阿罩霧三少爺」,富可敵國,才情洋溢,一生以爭取台胞自由平等為已任,領導台灣知識分子從事文化抗日,與蔣渭水等人組成「台灣文化協會」,台中市也被譽為「文化城」,他是台灣民族運動的先覺者,捐巨資創辦台中一中,但在民國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日本投降前兩年,由於日本統治者實施嚴厲的配給制度,林獻堂的日記卻載著:

昨夜無米可炊

父親遺留的神祕照片,一定是林獻堂與某位要人在中山公園拍的照片掉落了,父親撿到,又與鄉親談論時局,一時興起在照片背後題了字:「富豪也嘆無米可炊…三少爺…台中一中…台灣民族…」至於中間斷裂的文字,也就呼之欲出,隨我去想像揣摩父親的心意,應該可以完全填充好字謎了。

發現了謎底,讓我有如受了電擊一般驚喜莫名。

哦,我正是出生於林獻堂所寫日記的那一年,只差幾個月哩。
想起林獻堂,想起自己的父親…
在我的心幕上,不得不把兩人的影像交相疊印併列一起,虛擬他倆曾經在那個多難的時代,在台中公園湖心亭前面留影,他們都是我永遠尊敬的人,都曾在歷史裡銘印。(完)

   〈後記〉

我四、五歲有記憶的時候,大約台灣光復之後,常聽到父母親說起,身上有幾萬、幾十萬元的紙幣,買東西卻要用「萬」去計算,家裡三餐非常儉省,常常吃稀飯度日,以蔥炒鹽當配菜,這也是當時家家戶戶的常態。父母親曾告訴我,在我出生的那幾年,家裡曾經富有過,我一直不了解,何以有錢卻過困苦日子?到了國民政府遷台,四萬元改換成一塊錢,我們更是一貧如洗,始終在窮困潦倒中討生活。
 
在我幼時粗淺模糊的印象裡,那時通貨膨脹嚴重,如果沒有不動產或囤積物資,手中的錢就很難保值,就算有錢也是虛有的紙張罷了。從那時起,我家成了難以翻身的貧戶,直到我踏進社會做事以後才漸扭轉局面。最近,老友黃瑞田老師寫碩士論文研究我的作品,對我童年時「有錢卻窮苦」的情景,跟我一樣難以理解。他的論文完成後留下了疑問,我終於在父親的文物中找到了答案。
本篇「後記」,做為正文的補充和註解。
 

                                  (本文獲2005年台中市「大墩文學獎」散文獎)

↑ 照片1970年,黃海參加僑聯總會同事的阿里山旅遊,與父親合影。

台長: 阿煌

maple712
黃老師跟黃阿公長得很像耶

只是您戴眼鏡



讓我想起了吳念真導演說過了一句話

心之所在

家之所在
2008-10-14 16:27:24
bhhwang
有關本文披露的文物資訊部分,虛構成為另一部文學性的長篇小說《百年虎》。
2008-10-15 21:23: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