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07 07:40:51| 人氣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是如何改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是如何改變

  • 浮人

「真可惜!我才真的開始懂事呢。」偉大的法國印象派繪畫大師Pierre Augueste Renoir(1481-1919)於臨終前所留下之對「人」生的一句箴言。意味深長地道盡了「人」生的真諦。無論是老生常談或是智賢灼見,均是陳述著:「人」生是一連續的「不懂事的歷程」。為了「懂事」而謙卑地探索著「人」生之真諦。也因為「懂了事」後而需要做出因應的對策,並且也將面臨著改變的必要。

「人」生當中需要去改變的情境真多,例如:因受到創傷或是不順遂的成長過程之經驗者。有些「人」生是因為失去了自我或是想探索性靈上的需求,期盼「人」生的定向能夠重新獲得導引而能再次的定位。心理障礙者是需要改變的(當然除了因器質性所引發的精神疾患者)。因為在生命的歷程中受到了內分泌系統的生理變化所引發的徵兆者。情感聯結不周密者……等等。這些都是主要的需要來進行改變的「人」。

「改變」的本質的意涵之涵蓋面甚廣,歸納其特質和釋義如下:

  • 差異更替性:以提供另外迥異的資訊讓「人」產生了自覺力後,而作出抉擇來達成和過往有所不同的特質,並且取代了原有的特質。
  • 性狀變化性:以實存環境中來進行角色扮演之經驗歷程後,而取得領悟來達成。
  • 階段遞變性:將時間、情境摻揉後,以進程的方式分階逐段地漸漸達成目標。
  • 移轉性:運用其他方向或目標的定向,來促使「人」能產生專注而發生移向。
  • 資訊流動性:提供其他(知識)資訊來產生鏡映作用,並且取得相互反饋的資訊流以作為抉擇的使用。
  • 覆蓋性:徹底地作出反向的變化,使外顯表徵行為對應於外部情境的期望和需求,但是並不全然的由內部產生變化,只是減低原有的認知之比率和其影響的程度。
  • 外顯扮演性:使用立即扮演的角色之方式,讓外顯表徵能夠對應到外部情境的期望和需求,而能逐漸地潛移默化。
  • 質性改良性:自覺性的領悟,使「人」對實存的意義產生新的理念,而變化了內外表徵、認知的建構和採取的策略與行動。
  • 移位脫離性:將目前的外部環境置換成為心理環境。

能使「人」造成改變是牽扯到情境的化學變化而發生,換言之,是要促進「人」在生理系統上先要受到內外強大的刺激,以致於在記憶和神經模組系統上產生了固著而重塑。整個的變化有兩個模式:

  1. 電化—生化—電化模式:電化系統引發了生化系統的強烈的活動,而造成結構性記憶和神經系統的基模變化成為更新的基模。例如:
    1. 目睹過嚴重交通事故後,從此就不敢再騎機車上街。甚之原來很熟練的駕駛技巧,也變得一但握了機車手把時就會發抖個不停。
    2. 腦區內的神經系統因生命歷程或基因建制的影響,發生了系統內的活化不足或者是過度活化, 因而產生了器質性的徵兆;例如憂鬱症、精神疾症…等等。
  2. 生化—電化—生化模式:因為內分必系統之長期不穩定分泌的緣故,因此造成大腦的神經系統基模的活化回路被改變而進一步地固化,所形成了外顯行為的長期性之變化。例如:
    1. 因雌性激素的分泌減退而形成的更年期症候群,使得原本樂觀的人變成悲觀的外顯性格。
    2. 又如甲狀腺過度亢奮而造成的情緒不穩定。
    3. 睪固酮激素分泌過高,造成了極強的驅使性而產生了強烈支配他人的慾望和其性格的改變。
    4. 長期使用藥物和違禁品藥物、興奮劑、抗憂鬱藥品和安眠藥…等所造成了內外的變化。

如何使「人」改變的理論和方法很多,大致可以歸類成幾個基本方法:

  • 心理干預方法:採用談話、敘事或其他人際關係的方法來改善心理健康的問題。
  • 互動效果方法:以有效教養(effectively nurturing)來對應自然建制(natural construction)而得到良好的外顯行為。
  • 情感涵化方法:建立安全性情感環境來發生trust(信任)等於trade(置換)的效應而產生變化。
  • 依托假設方法:藉由儀式、宗教、信仰、典範的依託而得到變化。

至於想要達到改變的目標可以歸類如下:

  1. 洞察(insight)
  2. 自我察覺(self awareness)
  3. 自我接納(self acceptance)
  4. 自我實現或個體化(分化)(self-actualization or individuation)
  5. 啟發(enlightenment)
  6. 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
  7. 心理學教育(psychological education)
  8. 習得社會技能(acquisition of social skill)
  9. 認知上的改變(cognitive change)
  10. 行為上的改變(behavior change)
  11. 系統上的改變(systemic change)
  12. 賦權(empowerment)
  13. 復原(restitution)

沒有一個理論和方法能夠涵蓋到上述全部的目標而達到預期的綜效。但是每一個方法和理論都有其專注的取向和效果的利基。改變是需要「人」的內部深層的覺醒和慾念。俗語說:「自助者,天助之」。「人」要做出改變以前必須做好接受改變後的內外情境之更新的心理準備。

至於在心理治療與諮商領域的理論著墨的派別甚多,能夠運用來作出改變的方法可以歸類成四大區塊:

  1. 以宣洩技巧的治療法:用導引情緒的流露而將「人」的內在隱藏和壓抑之能量釋放出來,以達到改變的目的。
  2. 詮釋性的治療法:運用自由聯想的技巧,引出來自於潛意識的資訊,並且以理論依據的技術來對於潛意識資訊之意義加以解釋和實施。進而改變人生的意義而達到改變的目的。
  3. 行為形成機轉的治療法:以反向暗示的技巧,幫助「人」能夠產生自行覺察和思考,並且提供行為之準則,使「人」能藉此準則以希望的習慣來取代原有的而做出改變。
  4. 輔助性的治療法:結合心理治療理論和表達性藝術、視覺意像藝術、遊戲、音樂、戲劇、心理劇、舞蹈律動、宗教……等等,都有實證和有效的改變結果。

「人」生的自身處遇必然是孤獨的(alone),肇因於人類有個獨特的、個別差異性極大的大腦,因此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unique)。既使是同卵雙生子在任何特質上也是有顯著的些許之差異。這是與其他物種相當不同的特點,換言之,也可以說是每一個人都是單一的物種。但是「人」是可以alone而「人」生卻不能孤單的(lonely)。演化的天賜使「人」不能離群而索居,腦神經系統是需要經過兩人以上的經常性「同頻共振」後,才能取得平衡和運作的穩定(精神狀態才會健康)。何況基因的建制又將人類綁在一起,必須過著群體性的社會化的生活。所以建立連結網絡是「人」設想過著健康和快樂的生活,必然和極力地去實行的日常性的活動。然而就在建立連結網絡的活動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節點異位和脈絡重建的情況,自然地也需要做出改變。

何況「人」的內心情境不也是如此?

──原文刊載於交大友聲第430期。

 

資料來源:http://www.tap.org.tw/eletter/mag058/index.html#album-2

台長: 白衣小惡魔
人氣(7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好文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翻滾吧!心靈「1」
此分類上一篇:『安慰自己的六種情緒』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