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31 00:36:04| 人氣4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鐵路的夢碎了(從唐山過台灣02)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8月06日 以西結書17~22章

★ 架設電線

沈葆楨打算架設「福州到廈門」的電報線,福建人顧慮風水和祖墳,堅決反對,只好擱置下來。福廈線的設備變成庫存,接下來的「廈門到台灣」線更別提了。

丁日昌很聰明,他看出台灣人沒有傳統的包袱,對新觀念並不排斥,應該先從台灣著手。在渡台以前,已經規劃了縱貫台灣的陸線。他申請把福廈線的庫存移到台灣,先架設「府城(台南)到旗後(高雄)」和「府城到安平」段,共長95里,並且設立了三間電報局。原本打算向北延伸到基隆,但是電線材料不夠,只好暫時作罷。

電報學堂的學生主持工程,電報用字暫時用英文,將來再改成中文。這是台灣最早的電報線,也是中國自建電報線的先鋒,全程由中國人完工。除了政府使用以外,也對民間開放營業,是洋務運動在台灣的重要成果。丁日昌生病離開以後,縱貫線和「福建到台灣」線就沒人推動了。

★ 鐵路的夢碎了

丁日昌的藍圖是購買鐵甲艦和砲艇,訓練水雷軍,建造新式的砲台,訓練洋槍砲隊。他也籌辦一間機器局,當軍事和民生工業的基礎。

在台灣興建鐵路和電報,可以跟鐵甲艦裡應外合。縱貫鐵路從雞籠到恆春,需要二百萬兩的經費,他構想了四個財源:中央、福建省、國外的貸款,以及地方富紳的捐輸。他試著向外國借債,但是利息太高,沒辦法採用。

板橋林家捐出的五十萬銀元,如果中央或福建省能撥發或借貸一些款項,起碼可以鋪設一部分的路線。經過丁日昌的申請,吳淞(淞滬)鐵路拆卸的鐵軌運來台灣了,中國第一條鐵路似乎有希望吧?

問題是,福建省必須分攤左宗棠弭平「回亂」的軍費,而且閩浙總督何璟保守極了,根本不贊成分心去經營台灣,所以處處製肘。不僅沒有特別支援一毛錢,反倒扣留了照例應該發給台灣的月餉。在一年多的期間,積欠了八十萬兩。

在中央方面,推動洋務的中樞總理衙門,稱讚這些建言「洞中竅要,亟應次第舉行。」(一針見血,實在應該一項項地實行。)但是由於財政很困窘,又說「惟同時並舉,所費不貲。」(如果想同時進行這些計畫,需要大筆的投資。)李鴻章也無奈地說:「何處籌借二三百萬,陸續應手,此則千思百慮,而無從著筆者也。」(能到哪裡去借兩、三百萬呢?再怎麼考慮都想不出辦法。)

朝廷裡的重臣大都是守舊的,有遠見的人屈指可數。丁日昌不過是秀才出身,聲望和影響力遠遠地落後李鴻章和沈葆楨。反對的聲浪越來越高,例如刑部左侍郎袁保恆對這個銳意革新的人很有成見,建議把福建巡撫改成台灣巡撫,想徹底切斷福建的月餉。

由於經費不足,沒辦法開工,運來台灣的鐵軌只好棄置在安平海灘上。看起來鐵路是不可能建設了,丁日昌只好改變計畫,要求將來中央或福建一旦撥發經費,就改用來購買鐵甲艦吧。(十幾年以後,那批鐵軌已經腐蝕,劉銘傳還是徵求到民間的投資,完成丁日昌的心願,鋪設了鐵路。)

至於林氏兄弟的捐款,他打算用來修築「台南到旗後(高雄)」線,並且浚深旗後港,方便貨物的進出。

★ 絕望地辭職

過去三十年,清廷在原則上同意丁日昌的想法,但是提供的支援少,打擊和牽制的力量大。長期地受到牽制,丁日昌的處境只能用「寸步難行」來形容,心裡的沈重影響到身體,腳部經常腫脹;終年為國家憂慮,心力交瘁,有咳血的老毛病。

丁日昌在台灣,對國家的前途感到絕望,病勢越來越沈重。再怎麼說服、爭取,都不可能讓朝廷加快腳步了,國家正在崩塌當中。他已經幫不上忙,而且不忍心看著悲劇發生,只好在1877年四月渡海到福建,提出辭呈。

緊接著,福州發生水災。他請幾個人扶著,處理了救災和疏浚河床這些善後事宜,在秋天獲准回廣東老家養病。離開福州的時候,福建人高呼:「留中丞,活百姓!」(把中丞留下來,老百姓才能活命!)

雖然不能留下來,但是回家以後並沒有忘掉國事。王韜去廣東拜訪他,一住就是十天。這個有重病的人,比手劃腳地談論時事,從清晨談到晚上,忘掉「養病」這檔子事情了。

★ 退休,還是停不下來

回家的頭兩年並沒有閒下來,仍然在替政府奔走。1878年,河南和山西連年地發生旱災,不少居民搬走了。大部分的居民沒有能力搬走,除了餓死的人以外,每個省還有五百多萬個飢民。

中央政府在各省設置了賑捐局來募款,李鴻章知道丁日昌「以救民為心」,而且從江西、江蘇、華南到海外,各方面的人都感激他。雖然他在廣東養病,不可能到處遊走,還是請他就近在廣東募款。

丁日昌接到指示,立刻聯絡廣東、台灣、香港和東南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越南)的鄉紳,認真地勸募。他又找林氏兄弟懇談,既然鐵甲艦和鐵路都沒指望了,索性拿來救濟災民吧!現在對同胞伸出援手,上天一定會回報的,將來台灣總有鋪設鐵路的一天。林氏兄弟聽了很感動,不但同意這麼做,又用母親的名義再捐了兩萬元。

這一年,他募到五十多萬元。不僅地方人士和華僑踴躍捐輸,英國駐香港和新加坡的總督也各捐五千元,連馬來亞國王都捐了一千元。再加上林氏兄弟的捐款,丁日昌總共募到一百多萬元,打破了一個多世紀的紀錄。

袁保恆是救濟山西和河南的總負責人,這是保守勢力的大將,剛剛杯葛過台灣的建設。丁日昌基於救人,仍然盡心地協助他。

1879年更誇張,離開老家,全年待在福州,處理重大的「烏石山教案」,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解決。

★ 總督海防和外交

在福州的期間,清廷賜給他總督的頭銜,命令他指揮南洋的海陸軍,負責南洋的海防,兼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他對國家的關切並沒有減少,對海防和外交的見解也不斷地進步。但是即使就任,也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不如留在家裡,提供立場超然的建議吧,朝廷或許還能多採納一點。

他兩次上奏強調,日本已經傾力購買幾艘鐵甲艦,又搶走琉球,「二三年不南犯臺灣,必將北圖高麗。阻抑之策,惟有速謀自強。」他對鐵甲艦念念不忘,這時候再重複地說,海防決定整體的局勢,購買鐵甲艦才能應敵。

丁日昌的預測,不幸而言中。朝廷採納了大部分的建議,但是從籌議到施行,距離實在是太遙遠。

★ 抱著遺憾去世

退休的前兩年抱病工作,發現國家絕對是扶不起來了。他一方面感激朝廷的重視,一方面想到時局的困難,「焦灼五中,咯血愈甚」,「腳氣上沖,痰壅氣促」(心裡焦灼,腳氣向上衝,氣管阻塞,呼吸急促,咯血越來越嚴重。)接下來的兩年(1880到1881年)只能待在家裡。

1881年,丁日昌寫信提醒總理衙門,越南在法國的垂涎下,可能會變成第二個琉球。他建議秘密派廣西巡撫或提督去找越南,協助他們自強,並且介紹他們跟西方國家簽約通商。他自己請人翻譯了法國繪製的中越邊境地圖及說明,揭露法國的侵略行徑。

1882年初,剛過農曆春節,丁日昌在正月初九那一天病死。臨終前,躺在床上口授了最後的一封奏摺。回顧多少年的努力,並沒有讓國家強大起來,外患愈來愈亟,不禁悲愴之至,長歎自己「死有餘憾」。他呼籲大家拿出實際的行動來救國,現在開始還來得及。

沈葆楨已經提早三年走了。國家的棟樑凋零殆盡,顛簸了二十年的「自強運動」在1880年代進入尾聲,主要只剩下李鴻章一個人獨撐。

但是,「從唐山過台灣」的故事還沒有講完。丁日昌死後兩年(1884年),日本軍隊來襲,劉銘傳帶著台灣的同胞把他們擊退,並且留下來,用六年的時間(1885~1891年)完成了丁日昌的抱負。台灣「糖穀之利甲天下」,在「自強運動」裡後來居上,變成當時最現代化的省份,只有直隸(河北)可以跟它相提並論。

清廷命令劉銘傳回家休養,並且在甲午戰爭以後把台灣割讓給日本。那一年是1895年,劉銘傳聽到消息,很快地病入膏肓。當時孫文才29歲,也對清廷徹底感到絕望。既然這棟大廈已經腐朽而且眼看就要傾覆了,另建一棟正確的大廈。他在那一年創建「興中會」,決心推翻清廷。

台長: 魏筱玉
人氣(49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