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26 10:31:33| 人氣2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荀子論性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荀子道性惡,又謂「塗之人可以為禹」(〈性惡篇〉),此話何解?

  孟子道性善,乃是就人學習道德的能力上說,而荀子道性惡,卻是將人的道德能力排除在其性之外。按荀子,所謂人性,不外乎就是人的自然慾望而已。所以荀子曰: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性惡篇〉)

  按偽即人為之意,非謂虛假之意也。不但如此,人天生所具備的調節自然慾望的能力,也被排除在人性之外。是故荀子又曰: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性惡篇〉)

  孟子和告子有關人性的辯論,當代學者都指出是出於字面的分歧。孟子言性善,大約指人具有天生的道德感情和能力;而告子說人性無善無不善,是指人生而具備的本能,本無善惡可言。由是觀之,孟子與荀子的分歧,似亦如此。孟子說性善,意思是:人天生有一種道德的能力,若能發揚,就能成為道德君子。荀子說性惡,按上面的引文,似乎是這個意思:人有天生的慾望,順著這些慾望發展,又欠缺適當的引導,就會生出惡(爭端)來。這兩個意思,當然可以並不悖的。

  這樣說來,結論似乎是,孟子道性善,荀子道性惡,各從其義,固無高下之分。可是進一步檢視,又非如此。荀子說性惡,結果是荀子對禮義的來源無從安置。荀子〈性惡篇〉說:「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為器,然則器生於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問題是,偽是人為的意思。那麼,聖人為禮義,是順人性而為禮義,抑或是逆人之性而為禮義?若是順人性而為禮義,則在「順之能為禮義」的意義上,人性就是善的。可是若是逆人性而為之,則禮義也無可為。

  比這更難解決的問題是,聖人亦人,若人性惡,聖人之性亦惡。以聖人之惡性,何以能為善之禮義?對荀子來說,這是無法可解的詸語。禮義生於人,而堅稱人之性惡,雖說由於荀子對人性的定義與孟子不同,可是很難否認,這樣的定義終究是失諸偏狹。相反,孟子道性善,仍然肯定人性也有「口之於味也」一類的感官慾望的成份。孟子也不以感官慾望為惡,只是以之為小,而以道德能性為大,強調以小失大者為自人。這樣說來,孟子的人性論,確比荀子和告子完備些。

  從應用上說,性惡論以自然慾望為性,而以改變人性(所謂化性起偽)為禮義的基礎,則「禮義如何不窒捁人性」的問題就不必問。亦因此,自有禮義窒窖人性之弊。

  這樣批評荀子,基本上是就著其實際效果提出的,而不是針對荀子的理論本身。荀子也有處理所謂窒梏的問題: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勸學篇)
所以道德修養,到頭來還是為自己好。

「學之經,莫乎好其人,隆禮次之。」(勸學篇)
好其人者,用我的話說,就是受感召;受感召,就是愛其德。

  可見荀子也認為,桎梏人性不是教化之功。按我一位老師唐端正先生的的分析,荀子強調化性起偽,就是要強調後天教育和文化薫陶的重要,可以說是荀子之功。然而我總覺得這個意思孟子的善論中也有提及。孟子的性善論,並不是要輕視後天教化,而是要指出後天教化的方法,重點不在消滅人性之中所謂壞的成份(真的說起來,也沒有甚麼成份是本身就壞的),而是要強化人的道德性格。(志一則動氣--公孫丑上)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所謂功勞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可是,這樣處窒梏的問題,理論內部也要出矛盾了。如果人性本惡,我真的不明白人何以能愛有德之人,並受其感召。受到有德者感召的能力,顯然是人的善性的一部份嘛。而說道德修養是為了自己好,那也只能說是支持性善的理由:如果人生而欲美其身,而德性美其身,即是人生而欲德性了。不欲德性者,只是不明而已。

  不但如此,荀子甚至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他事矣……」(不苟篇)。這簡直就是變成孟子了。真誠不自欺,就是成德的核心(甚至是唯一)的工夫,這不是性善是甚麼?如果人性本惡,真誠不自欺,也不過是真小人而已,於養心何干?所以我認為,性惡之說,若要避免窒捁之弊,結果就要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局裏。

台長: 楊過
人氣(2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