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10 22:00:00| 人氣427| 回應0 | 下一篇

《竇娥冤》的果報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竇娥冤》的果報觀

徐之卉寫於 2010年9月9日 23:52 轉載自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notes.php?id=1156893272&notes_tab=app_2347471856#!/note.php?note_id=158094224207590

《竇娥冤》是關漢卿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雖然運用了「東海孝婦」、「鄒衍下獄」等古老的傳說,而在「冤血逆流」、「六月飛霜」、「郡中枯旱三年」這三大遺願上有了依據,但人物和情節全是關漢卿配合元代初年社會的現實狀況杜撰出來的。全劇之主題意識可以「天道」二字貫穿。[1]中國人是相信「天道」的。簡單的說,中國人的天道觀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全劇的悲劇性正建立在這「時辰未到」。

竇娥本是一個守份安命的年輕寡婦,本來就命運多舛,更無端遭遇張驢兒這樣的惡霸,和視人命如草芥的糊塗州官桃杌,為了不使婆婆遭刑求,因而受難。

竇娥對天道的認知是有轉變的。首先,第一折中,竇娥唱出:「莫不是八字兒該載著一世憂……莫不是前輩子燒香不到頭……」這時她是認命的。如果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因果的必然律,那麼幼年的竇端雲懵懂無知,卻喪母、離父、被質為媳、乃至喪夫,所有的慘事接踵而來,又是甚麼原因?到了這樣一個地步,若是不把一切歸之於「命」,自欺欺人地自我安慰,請問要如何活下去呢?

後來蔡婆婆無奈地把張驢兒父子帶回家中,竇娥毫不客氣地與婆婆爭辯,唱出了:

【後庭花】遇時辰我替你憂,拜家堂我替你愁;梳著個霜雪般白(“髟”下“狄”)髻,怎將這雲霞般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舊恩愛一筆勾,新夫妻兩意投,枉教人笑破口。

【青哥兒】你雖然是得他得他營救,須不是筍條筍條年幼,剗地便巧畫蛾眉成配偶。想當初你夫主遺留,替你圖謀,置下田疇,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滿望你鰥寡孤獨,無捱無靠,母子每到白頭。公公也,則落得干生受。

【寄生草】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細細愁:愁則愁興闌刪咽不下交歡酒,愁則愁眼昏騰扭不上同心扣,愁則愁意朦朧睡不穩芙蓉褥。你待要笙歌引至畫堂前,我道這姻緣敢落在他人後。

從這三支義正詞嚴的曲子中,我們看到了竇娥性格上的執拗堅貞,擇善固執,甘願忍受守寡的痛苦。到了第二折,張驢兒陰錯陽差地毒死了自己的父親,卻賴到竇娥身上,問她是要官休還是私休,竇娥還是相信天道,無所畏懼。但她對天道的信任使她受難,行善卻有惡報,毫無天理,讓她對天道徹底失望了。

她一次又一次地忍受痛苦,面對橫逆,卻換來生命的終結和信仰的動搖。所以她從第二折末尾到第三折,不斷發出對天道的吶喊:

【採茶歌】……天哪!怎麼的覆盆不照太陽暉!

【滾繡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塗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最後刑場上的三個誓願,正是天道的試金石。當然,觀眾看到臨刑三誓的實現,就可以知道天道還是存在的。竇娥的冤屈,最後終於有所補償,在第四折中,竇天章替竇娥雪冤,就是更加證明了天道的存在,讓生活在蒙元無理統治下的觀眾,不僅因為同情竇娥的遭遇而哀憐,因感同身受而恐懼,更因悲劇的「補償作用」而重新燃起無窮的希望。

我們在描述戲曲作品的結局時,通常會用到「大團圓結局」這樣一個說法。另外,前文說過,王國維認為戲曲的「大團園」結局不具備「厭世解脫」的精神。個人以為:戲曲中雖然不乏「大團圓結局」的作品,但不能一概而論。像是《竇》劇的結局,絕不能說是「大團圓結局」。試問,竇娥和誰團圓了?竇天章雖然洗刷了女兒的冤情,也讓該受罰的受罰了,張驢兒受到剮刑,桃杌永不錄用,但他和女兒依然天人永隔,怎麼團圓?我們只能說這是悲劇的「補償作用」。之所以要有補償,是因為「時辰未到」,善人還沒有得到善報,就先受難了,基於悲劇的「正義」,當然要有所補償。

至於這種帶有「補償作用」的結局是否會「消解」悲劇的力量呢?按照《詩學》的說法,悲劇的情節一部分為「糾葛」,另一部分為「解決」。從楔子到第三折,悲劇的氣氛不斷地在堆疊、上昇。到了第三折末尾,竇娥被斬,悲劇已經形成;觀眾對竇娥的哀憐,和對現實社會中,官吏視人命如草芥,惡霸恣意欺凌安善良民的現象所生的恐懼也已油然而生;《詩學》中定義的悲劇的「淨化作用」也於焉實現。

那麼,第四折的雪冤,只是藉由天道的完成,讓觀眾哀憐與恐懼的情緒,因為「補償作用」,昇華為對抗惡劣的現實環境的動力。我們可以說:楔子到第三折為「糾葛」,第四折是「解決」。而戲曲悲劇的「淨化作用」正是因為天道的完成,因為這為人詬病的「補償作用」才得以實現,如果沒有「補償作用」,「悲壯」的情緒永遠不能化為對抗命運的力量。所以,帶有「補償作用」的結局不是悲劇力量的「消解」,而是悲劇的「淨化作用」實現的要素。

至此,我們可以依據如後的五個準則,即:甚麼樣的人,面對甚麼樣的情勢,作出甚麼樣的行為,得到甚麼樣的結果,帶給觀眾甚麼樣的情緒,對《竇娥冤》的「果報觀」作出小結:執拗堅貞,守份安命,毫無社會地位的年輕寡婦竇娥,面對無賴張驢兒和貪官桃杌的偪凌,因為她的擇善固執,問成了死罪;又因為她凜然的正氣感天動地,臨刑前的三樁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實現了。三年後,她的父親竇天章雖然鬼使神差地替她洗刷冤情,終究是天人永隔,父女不能團圓。觀眾對竇娥哀憐,對現實社會中,貪官惡霸恣意欺凌安善良民的現象恐懼,最後因為悲劇的「補償作用」,觀眾終於把這種哀憐與恐懼的情緒,昇華為對抗命運的力量,完成了「淨化作用」。

 

 

[1] 顏天佑《元雜劇八論》中就是用天道轉變的觀點分析《竇娥冤》(1-21p.p.)。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奔哥
人氣(4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