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19 17:33:48| 人氣5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點滴香港獨立電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獨立電影是個有趣的東西,它是電影世界中的一個分類,但它卻絕少得到觀眾的眷顧。我們現在常說要建立觀眾群,提高觀眾的視野及擴闊他們的欣賞角度,讓高質素的觀眾成就多元化的市場,再孕育出有質素及多元化的電影。但即使這天真的來臨了,獨立電影作為一個冷門的電影分類卻未必可以分得一杯羹,因為獨立電影考慮創作的動機及熱誠、資金的來源、製作之自由或對主流的回應等等,都未必可單純體現在作品當中。觀眾只關心作品的好看與否,不會因為作品是獨立而生,就會特別對它認同、體諒甚至喜愛。

所以,有愛看西部片、科幻片、文藝片、紀錄片、法國片的人,但卻絕不會有人說「我最愛的是獨立片」,我相信也絕少人故意選擇獨立電影或DV影片來看──除了一些因工作或研究而有需要的人。獨立片本身既由「獨立」二字出發,對創作及發行的人的意義,是遠遠大於對觀眾的。

但即使如此,並不代表獨立電影不重要,反而在香港這個商業片一直發展得不俗的環境,我們更需要獨立電影來說明電影的多元價值及創作的諸種可能性。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香港獨立電影的發展、面對獨立電影的今昔及未來?

為獨立片豎碑立傳?
有人會為此而撰寫歷史,整理文獻,環顧幾十年來香港獨立電影的發展軌跡,但這有兩個危機:一是把歷史書寫成一種直線及循序漸進的發展,昨日到今日,看獨立影片的流變及演進。但歷史是駁雜的,而且技術的改變不代表有更高的藝術成就,今天DV普及了,剪接更省錢及有效率,但作品不一定比十年前用BETA粗糙儲存的好看。而且獨立電影由於發行及放映沒有規範,過去大部分的作品都散佚了,今天只能憑少部分觀眾及創作人的經驗來讓後人知曉,但意義已遠不及直接看原作。

另一問題,是獨立電影牽涉的層面更廣更深。主流電影因為有其規範,幾十年來,不論是硬體的改變(大戲院變成迷你戲院,完全與商場及食肆的消閒及購物生活結合),軟體細節上的更新(如各種音響系統及放映設備的出現),「主流電影」仍舊是35mm、90至120分鐘長度(所謂feature length)、每天放映五場、每場收取若干票價這種模式運作;反觀獨立電影,它的片長時間沒有限制,多少年來它的載體也層出不窮,由8mm、16mm到35mm都有人採用,而影帶方面則有BETA、VHS、SVHS及後來的數碼媒體等;題材也不同,主流影片一般是敘事的,但獨立電影卻不一定要說故事,另類、前衛及錄像的實驗創作,代表了一股另外的重要力量。要分析、批評及研究主流電影,我們還有機會網羅所有已公映的影片,但在大部分獨立片身上,壓根兒沒有「公映」這回事。不少甚至是民間私藏及放映的,連官方或影迷團體也全沒記載。換言之,獨立電影要整理出發展脈絡及為它撰寫歷史,幾近是沒可能。

由人因此提出要增大發放的空間,為創作人提供更多合適的渠道。這都是真的,但那代表是一個專供獨立力量放映而設的藝術影院,應該如何補貼其經營?還是沒等及那一天來臨前大家都用VCD發行算了?起碼影片總有人可看到。而當大部分觀眾都樂意買及看獨立片VCD時,獨立片是不是等於有了出路?但這時又如何面對菲林偏好派「這不是看電影」的質問?如何在評論、口碑甚至獎項方面爭取到與戲院公映同等或不差距太遠的份量?

獨立片挑戰電影概念
對了吧,無論有沒有意識,獨立片自出娘胎已是處處與主流影片為難,它不停的挑戰我們對「電影」固有的理念及想法。有時候,獨立電影真容易讓人意識到創作應該是獨立自主,創作不一定全擁抱市場(當然受廣大市場認同不代表有問題),創作可以追求更多不同的價值。獨立影片也讓我們明白個人及某時某地市場口味的局限,明白電影也可以是一門確確切切的藝術媒體。

當然,以上都說得太理想了。回歸現實,香港這幾年的獨立力量實在很有看頭,第一是媒體的發展,DV及數碼剪接的普及絕對是個里程碑,參與的人多了,基本的說故事及攝影的技巧,從此真的成為普羅的識見,談論、交流及發佈、網上網下實在不計其數;其次是香港藝術發展局這資助單位,也令創作人多了出路,即使有人質疑政府資助藝術的角色及對藝術發展的縱深影響,但不容否認藝展局年來也資助了不少好作品,沒有他們作品也難有出頭天。

電影業的不景氣,也帶來了獨立影人的另一種出路,《江湖》的例子也講的太多,曾志偉的Anytime再下去還會繼續發掘新秀及投資另類創作嗎?獨立影片亦陸續有公映的機會,1988年關柏煊的《一樓一故事》首作開此先河,但後繼者屈指可數,到了近年獨立片公映的數目反而多了,去年的《福伯》由數碼沖成菲林公映是一例,其他像張偉雄的《太陽無知》及崔允信的《追蹤眼前人》也是。當然如上文所言,每個獨立影人追求都可以很不同,影院放映並不是一切;而影院的經營模式也不斷受到多方面的挑戰。

但無論如何,於我而言香港獨立電影最大的意義,並不是為商業電影提供新血、不是故意與主流抗衡、不為要樹立更多小眾的口味、不為開墾觀眾群,我看獨立電影最大的樂趣,在於從中體會了主流或商業影片無法提供的角度及視野,在於看到獨立影片如何呼應了時代,載著我輩人的歡笑,流著我們的鮮血及眼淚。尤其是,當我看到劉成漢的《皇家香港警察的最後一夜》,直接了當的鋪陳了香港人的身份悲哀、崔允信的《憂憂愁愁的走了》深刻地反映了時局中小人物受到生活瑣細的折騰,張紅的《中學》拍出了今天的學校教育即使是一麟半爪的醜惡面貌,《大你 Dare Ya!》令我們樂見「粗口」樂隊在痛罵更為粗野及沒有文化的媒體……等等,這些時候,我明白獨立電影真可與生活接軌、憂戚與共;並驅使我們從港產電影的武打、警匪、歡鬧及反智的氛圍走出來,享受電影藝術的可貴與可愛。

台長: 家明
人氣(5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