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25 15:28:52| 人氣3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環境問題講義//全球性環境問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20世紀50年代,倫敦光煙霧與日本米糠油致癌等公共衛生與公害事件,引發第一波環保風潮;70年代開始討論酸雨、全球暖化、臭氧層破壞等問題,環保重心移向全球性環境問題

2.定義:因為人為或自然因素,引起生態系統破壞,直接影響人類發展的一切現有與潛在問題。

3.狹義來講,涉及各種環境污染、資源破壞與生態系統失調問題。

4.全球性環境問題分類
自然引發的第一環境問題
人為引發的第二環境問題
人為引發可分為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兩類問題

5.全球性環境問題特點
人為性與長期性
隱藏性與嚴重性
複雜性與加速性
兩極性與移動性
可變性

6.區域集中性
全球集中分布
國家內部集中分布
生態環境集中分布
工業污染集中分布

7.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指太陽光線帶來的能量,聚積在地球表面,以致溫度提升
如大氣二氧化碳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溫度就上升 3 至5.5° C,兩極冰原融解,海平面因而上升0.2至1.4尺,人類三分之一人口受影響。
二氧化碳雖然不會吸收太陽輻射能,卻可以吸收紅外。熱量就在大氣空間積起來。
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15℃,而是-18℃。温度差别是由一类名为温室气体所引致
这些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影响地球整体能量平衡。大气层吸收红外线辐射的份量多过释放,使地表温度上升
由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温室效应作用。

8.溫室氣體的來源
CO2:煤、石油、天然氣、森林砍伐
CFC:發泡劑、冷煤、氣膠、清洗劑
CH4:溼地、稻田、石化燃料
N2O:石化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9.溫室效應的影響
升溫改善極地氣候
植物增產效應
海平面上升
氣候變化
生物多樣性變化
農業變化
人類健康變化

10.光煙霧
工廠汽車每天都會排出大量氮氣化物,碳氫化物、氮氣化物和含鉛有機物質
當空氣攙雜這些物質,經過陽光照射後,絕大部分污染物都可進行連串化學反應而分解出臭氧,硝基過氧乙醯及甲醛等物質
有毒物質因此在空氣中到處飄散,形成白煙。

11.煙霧分兩種,第一類是燃煤的工廠攜帶許多微污染粒子及氣體的煙。構成靠近地面的低層污染空氣層。
第二類是光化學煙霧(photochemical smog),工廠及汽車排出的多種污染物質混在一起,受陽光加熱發生化學反應,並產生臭氧化學物質,就形成光化學煙霧。
光化煙霧中的臭氧可以破壞植物葉綠細胞,使葉片表層蠟質分解,以玫酸雨更易入侵植物。
光化煙霧中有有毒化學溶劑,二氧化硫會損害呼吸系統,尤其會對心血管疾病及呼吸器官疾病患者造成嚴重的傷害。
氧化氮會刺激肺部並削弱抵抗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會刺激肺部和眼睛,還會導玫噁心。臭氧會誘發心血管系統,削弱肺功能疾病。

12.臭氧層裂縫
1984,英科學家J.Farmen:南極上空臭氧層(同溫層底部)出現破洞。
臭氧含量約已減少一半,面積與美國相當
時間延長,面積增加,輻射性高達兩倍
影響人類健康:皮膚癌、白內障、損害免疫系統

13.臭氧(O3)具有刺激性,略帶淡藍色,臭氧層吸收太陽光大部分紫外 線,屏蔽地表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之功能
氧分子因高能輻射而分解為氧原子(O),與另 一氧分子結合,即生成臭氧
臭氧會與氧原子、氯或其他游離性物質反應而分解消失
氯氟碳化物相當穩定,分子上升到平流層分解,CFCs所含氯會被釋出破壞臭氧

14.消耗臭氧層的物質 (ODSs)
化合物鹵烴包括碳和鹵素(氟、氯或溴)原子
性質極其穩定,延續長久,存在於大氣下層,可飄至離地面16公里的平流層
在平流層內ODSs遭紫外光作用而分解,釋出氯原子與臭氧作用而產生氧分子,因而降低平流層內臭氧濃度

13.ODSs include
含氯氟氫 ChloroFluoroCarbons (CFC)
鹵代碳氫化合物 (哈龍) HALogenated hydrocarbON (HALON)
甲基氯仿 (1,1,1-三氯乙烷) Methyl Chloroform (1,1,1-trichloroethane)
甲基溴 Methyl Bromide
四氯化碳 (四氯甲烷) Carbon tetrachloride (Tetrachloromethane)
含溴氟氫 HydroBromoFluoroCarbons (HBFC)
含氯氟氫 HydroChloroFluoroCarbons (HCFC)

14.蒙特利議定書
基於繼續使用氯氟碳化物將導致臭氧層被破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召集世界各國共商對策,1985年共有28個國家於維也納達成保護臭氧層協議(Vienna Convention)
1987年於加拿大蒙特利市舉行國際會議,並由全世界二十六個國家共同簽署「蒙特利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the Ozone Layer)」
1992年11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第四次締約國大會,決議將氟氯碳化物禁產時程提前於1996年1月消費量除必要用途外應減為零。

15.生物多樣性減少
所有來源的各種生物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包括基因、物種、生態系統的總和。
目前約1400萬個物種,經科學描述過約175萬。大部分集中在熱帶雨林與海洋

16.生物多樣性四層次
基因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
景觀多樣性

17.生物多樣性功能
人類消費與利用
生態價值
科學研究價值
美質價值

18.動物物種滅絕速度約一百年90種,植物約3.7種,
全球約34萬種動植物面臨滅絕命運,哺乳類與鳥類比例最高
過去400年,約7年滅絕一種,是平均值的70倍
澳洲與北美洲,自有人類以來,百分之74到86體重超過44公斤的大型動物已滅種。

19.生物多樣性危機
棲地破碎,物種活動區域大增,如國家公園,也導致物種局部滅絕。
環境喪失與破碎化;外來種侵入、生物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化、工業化趨勢。
人口遽增與自然資源快速消耗

20.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
華盛頓公約(野生動植物)、拉姆薩爾公約(溼地保護)、波恩公約(候鳥遷徙)、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
1992,生物多樣性公約:合理使用自然資源、保護生物系統、遷地保護、基因資料庫

21.全球環境問題發展趨勢
開發中國家:
1.貧窮與人口激增
2. 城市化惡性發展
3. 自然資源消耗迅速
 已開發國家
1.工業廢棄物、垃圾、污染
2. 自然資源消耗與破壞
3.都市環境污染問題

台長: 愛與非暴力
人氣(3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