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崖海棠,這個植物的名字很美,像是從古典章回小說當中走出來的感覺。
初識瓊崖海棠,是在花蓮,市區署立花蓮醫院旁的明禮路,兩側是整列的瓊崖海棠行道樹,某次到花蓮時,朋友開車經過,特地介紹這條從1908年日治時期就已經種下的瓊崖海棠街道,至今,104年,對於人類而言,已經算是人瑞了!當時,對這條獨具特色的瓊崖海棠大道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對於瓊崖海棠這種植物,還是不熟。只記得葉子厚厚大大的,和庭園花臺常見的福木,有幾分神似。
探究其原生地,南部的恆春半島、蘭嶼都是它的故鄉,抗鹽、耐風、耐旱,算是典型的濱海植物。
後來,達可也因緣際會擁有瓊崖海棠。是當年輾轉從芭樂手上拿到的兩顆瓊崖海棠種子,印象中是她住在花蓮的朋友贈送給她的禮物,至於是否來自明禮路的老樹呢?緣份的絲線總那麼巧妙地牽繫著,就保留一點想像空間吧!
這兩顆種子初到之時,達可參考各種播種方式後,決定將它們敲出一條裂縫,再種到泥土裏頭,這是許多外殼堅硬的種子育苗時常用的方法,好讓水分可以滲透到硬殼內,喚醒睡覺中的種子。達可才疏學淺、經驗有限,只能有樣學樣,不料這敲擊的力道實在難以拿捏,其中一顆竟不幸被敲成兩半,眼睜睜少了二分之一的發芽機會。幸好碩果僅存的一顆種子沒有讓我失望,一段時間之後,順利冒出新芽,開展子葉,開始茁壯成長。
2008年10月15日,芭樂的瓊崖海棠小苗從暫住的花盆來到蘿蔔坑定居,位置就在北側邊界的鐵絲圍籬旁。住在這條邊界上的植物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必須要能長得高大茂密,幫忙抵擋北邊蘿蔔田不定期飄下的農藥味,瓊崖海棠既然能在海邊適應嚴苛的環境,這點小事,對它應該沒問題吧!
的確,對於乾旱、貧瘠的環境,瓊崖海棠可以甘之如飴,可是如果環境太過優渥,那就可能適得其反了。來到地靈人傑的蘿蔔坑,瓊崖海棠如魚得水,快速成長,很快探過兩米高的鐵絲圍籬,長到三米以上,枝葉也繁茂生長,看起來倒有點頭重腳輕了。
再加上離鐵絲圍籬太近,在圍籬推阻下,樹身逐漸向內傾斜,一點點,一些些,終於在2011年5月的梅雨季節,鬆軟的泥土撐不住樹身的重量,倒了下來。
達可是在5月19日來到蘿蔔坑時目睹這意外事件,幸好發現得早,趕緊將這仆倒在地,爬不起來的可憐小樹撐起,用一旁扯下的小花蔓澤蘭藤蔓將它綁在鐵絲網上,在它重新站穩腳跟之前,扶它一把。
對於植物的愛心跟照顧總是有回饋的,一年之後,2012年6月,體態仍有些傾斜的瓊崖海棠從每根枝梢冒出鑲著一顆顆小綠珠的花軸,準備開花了。不確定她此時的年紀,應該是五至六歲之間吧!
小綠珠由綠轉白,成為蓄勢待發的花苞,
終於,第一朵花綻開了,白色的花冠直徑大約有2-3公分,金黃色茂密的雄蕊環繞著曲折的鵝黃色雌蕊,雌蕊基部則可見紅色半球形的子房。
當花朵盛開時,滿樹的白花散發著淡淡清香,這就是瓊崖海棠,花靚名美淡飄香。
許多樹木開花的首年結果率都不太好,或許是對於生育這檔子事,還不經事;也或許是因為首季開張,授粉昆蟲之間還未流傳週知的關係。
然而對瓊崖海棠而言似乎沒有這些問題,花謝之後,樹上開始三五成串地結著綠色幼果,一天天悄然膨大,書上說成熟後轉成褐色的果實是甜的,可以生食,眼看收成可期,達可也就這麼望眼欲穿地期待著。
然而究竟是開花首年的魔咒,亦或是今年入秋氣候乾旱的關係,總之,原本樹上為數不少的果實,竟在一次次的探查之間,悄然掉落。
地上散佈著果色尚青的青澀果實,還來不及成熟。
直到十月底,樹上竟僅留存一顆果實,雖然個頭不小,大約有一顆飽滿的荔枝那麼大,顏色看來也還算健康,但是據說瓊崖海棠的果熟期是在十一、十二月之間,算算時日也近了,達可到底有沒有機會在今年嚐到甜美的滋味呢?
讓瓊崖海棠自己決定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