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22 20:00:00| 人氣2,1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7/22 ~ 24 鄭宗龍作品《在路上》---結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Traditional Japanese Music: Murakami Genzo&

Tsuruta Kinshi-Yoshitsune

tsuruta kinshi-Dan No Ura

(以上均為日本女琵琶演奏家-鶴田錦史)

 

 

 

 

*「在路上」此作品於七月初赴義大利參加「2011第十屆羅馬國際編舞比賽」。歷經四天的複賽、決賽,自近五十個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選「最佳團隊」。羅馬國際編舞大賽,是由義大利國家舞蹈學院、維也納國際舞蹈節和華盛頓芭蕾舞團共同發起。往年的羅馬國際舞蹈大賽,以表演技巧為主,今年邁入第十屆,特設國際編舞比賽,強調是一個不分國籍、推崇創新的國際型編舞大賽。

除了獎項之外,《在路上》可由主辦單位出資,在義大利巡迴三個月;編舞家-鄭宗龍獲聘義大利國家舞蹈學院藝術教師,前往授課半年。

 (恭喜 ~ 恭喜 ^0^ )

=============================================

 

進劇場前並沒有想特別看到什麼,感受甚於一切。

 

整面白壁,開演前,三位舞者已在灰亮的膠板上暖身,右側前擺放古印度西塔琴。外頭的火熱陽光對照劇場內靜‧白、陌生‧不相關,但似乎又有些熟悉‧相關的人群‧‧‧連吸口氣都覺得充滿趣味。

 

三位舞者進場的俏皮舞步和著陳達的音樂,竟有種時尚的「土味」,不禁莞爾,想起紅樓夢中的姥姥逛大花園‧‧‧

 

開場後有片分鐘想過,是否要去了解每一部份編舞者要表達的訊息但這的片分鐘似乎是多餘的。舞者多樣的手勢、雙人舞美好的默契及每一段不同風格音樂搭配下,第一次讓我強烈感到舞碼主題就足夠了,至於編舞者在細部上想表達什麼其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那是否意味編舞者不重要了呢? ……… 倒也不是,而是已經不是很想要去尋求一個確切或接近的答案,重要是我的解讀與感受。

 

有時覺得,編舞者就像一位母親,觀眾是他的孩子‧‧母親邀請了一群小孩進到大的遊樂場,任憑大家各自享樂、學習及Q&A

 

我喜歡這作品主要的原因除了編舞之外,在於這次的團隊很紮實,舞者、音樂、服裝。

 

●駱思維在鶴田錦史演奏那一段音樂中,靈活的舞蹈身段之外,眼神所散發出的力道 -火熱又冷靜、無助又堅定,令人印象深刻‧‧‧一邊同時,腦中一直蹦出歌舞妓與能劇畫面 ~

 

江保樹的成熟能量肢體語言與駱思維的雙人舞,加上有些靦腆、似乎有點還未習慣「旅程」的張堅豪,完全不同個性的舞者一起出現在同樣旅程中 像背包客般,旅程中遇到的不同人有不同的思維,但一定有一個共同點‧‧‧「追求夢想 尋求自我」。

 

現場觀眾也算是背包客最好的寫照。欣賞演出不也是一種尋找甚或開發自我的一種方式嗎?

 

●整場讓我好奇的是對於服裝白T-Shirt的處理是在舞者身上噴了墨還是抹了砂 ???大量流汗後白襯杉有一種潑墨顯印效果 ~蠻特別 ^0^

 

    這次用了許多段不同的音樂,有的還蠻冷門的,除了鶴田錦史之外,其它對我來說都是第一次阿 ~ ~

 

美妙的是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音樂,除了在舞作中有不同的脾氣面貌之外,竟也有一種串起國際友誼橋樑的神奇力量 ~ 呵呵 ~

 

1)陳達的山城走唱專輯

2)德國鋼琴家 Jürgen Kruse-Part:Spiegel im Spiegel專輯中的Vaariationen zur Gesundung von Arinuschka

3)Dona RosaFrom Past&Present專輯

4)Dakota Suite With David Darling & Quentin SirjacqVallisa專輯

5)鶴田錦史演奏的BIWA THE WORLD OF TSURUTA KINSHI專輯中的Yoshitsune

6)伊斯蘭音樂

7)Tom WaitsAlice專輯

8)交工樂隊的菊花夜行軍專輯中的嗷

9)屋西耶澤的西塔琴現場即興演奏

 

我蠻佩服會使用到日本很有名的女琵琶演奏家 (鶴田錦史 /1911-1995,北海道出身)所演奏的樂曲,她是少數可以與小征澤爾並名的日本音樂家之一。她非常活躍很能創新,她賦予琵琶一種時尚的演奏面貌。1964年日本電影「怪談」中的演奏者就是鶴田錦史,自此之後也陸續參與與電影的合作。

 

第一次親眼看到西塔琴 ~ 這種11世紀的波斯古老三弦樂器傳至印度北部後就成為該地的一種藝術樂器。

演奏者-屋西耶澤除了演奏功力之外,整場的盤腿功力也讓我驚訝,哈。

 

屋西耶澤及西尤樂團官網 : http://www.wretch.cc/blog/seeyouband

 

 

中國唐朝開始就陸續地把中國-琵琶樂器(五弦 四弦)傳至日本,四弦琵琶被稱日本稱作是「樂琵琶」,後來又陸續發展出不同種的琵琶種類及流派。

 

明治天皇非常喜愛琵琶樂,所以當時的流派演奏就都僅止於皇室,之後永田錦心的風格偏向豔麗藝術風造成轟動、普及全國。到了昭和年,永田錦心與水藤錦穣創立「錦琵琶」並將弦改良為五弦,跟水藤錦穣出身同流派的(鶴田錦史)除了將五弦進一部改良、繼續搭配吟唱之外,也開起了與西洋樂器搭配合奏風貌,又被稱作是「鶴田流」或「鶴田派」,相當受歡迎。

 

★納西古樂-這是中國大型古典管弦樂之一納西古樂應用的樂器有蘇古篤(胡撥)、曲項琵琶、雙簧竹管樂器波伯(蘆管),還有橫豎笛、二簧(二弦拉弦樂器)、大提胡、中胡、小叫胡、三弦等,打擊樂器是音響較輕的五音雲鑼、中鑼、小、大板鼓、提手、木魚等。

 

 (by DJ 2011.08.08)

時間: 2011 7月22()~24()

 

地點: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在路上》是鄭宗龍在2011年以個人創作出發的第一部長篇之作。是鄭宗龍個人生命旅途的觀察與展現。全舞透過一段奇異旅程的見聞、與長途旅行伴侶的反應,反思旅程的出發點與目的,從而發現自身在生命旅程所扮演的角色和意義。


這齣全長70分鐘的舞作,邀請台灣優秀的男舞者:江保樹、駱思維和張堅豪擔綱演出。這齣特別依舞者特質量身訂做的作品,在今年四月初次呈現,獲得觀眾普遍好評。此次七月在實驗劇場的演出,將是《在路上》的首演。

 

 

《在路上》不僅深入探討舞蹈基本元素,強調透過動作的視覺表現、動力與時空的有機組合,展現純粹而獨特的舞蹈之美。更由運用投影光影變化,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視覺旅程。

演出者:江保樹‧駱思維‧張堅豪‧屋希耶澤Wushi AZeR /西塔琴演奏

創作者:六度身體劇場

 

編舞/ 鄭宗龍‧音樂設計/ 林芳宜‧舞台設計/ 高豪杰‧

影像設計/ 王奕盛‧燈光設計/ 沈柏宏‧服裝設計/ 林秉豪

平面設計/ 何佳興

演後座談:7/23()7/24()午場演出後

 

 

▓回顧篇: http://mypaper.pchome.com.tw/djspirit/post/1320235511

 

 

 

 

 

 

台長: DJ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