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05-30 14:57:28| 人氣1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寫得有點奇怪的一九九九唱片工業小回顧之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就在前年的金曲獎後,中國時報娛樂周報以碩大標題報導「唱片業躍升娛樂龍頭」,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娛樂周報又出現了「1999年唱片新人都長同一張臉,2000年的唱片工業沒希望」的文章,道盡對台灣流行音樂文化成熟腳步趨緩的憂慮。一如國外音樂錄影帶早已從打歌工具,蛻變為次文化的象徵,國內的音樂錄影帶仍只是翻拷國外音樂錄影帶皮形的促銷產品。台灣流行音樂看似蓬勃,可供變化的音樂成分其實少得可憐。然而,這是否是這一兩年才出現的現象,亦或是多年來潛伏危機的引爆。

即使是多年以前,唱片市場以製作決定包裝時,其中就帶著濃厚的商業導向。很多人已經發現,國內歌手與創作能力不成比例,歌手淪為企宣包裝的代言人,缺乏自己的個性思想。從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看,當唱片公司意識到分眾訴求時,特定市場的歌手形象便應聲而出。「城市女子代言人」一在唱片市場上成功,便被其他新人或是企圖演出大逆轉的歌手大量複製,隨後又細分為「城市女子療傷代言人」、「城市女子告別療傷代言人」....等。然而,不論是那一種代言人,除了她們傲人的歌唱實力以外(有的人甚至連這一項都沒有),歌手的形象與歌曲內涵完全是由製作人與企宣一手打造,在缺乏中心個性的情況下,當一個歌手形象被歌曲剝削到疲乏時,歌手本身並沒有能力針對自己的特性做有說服力的改變,而必須藉由企宣人員對歌手形象做評估與重塑。歌壇汰舊換新的速度愈來愈快,主導音樂創意的幕後音樂人卻還是那幾個,創意枯竭勢所難免,。早期主導音樂市場的音樂人,如今並非已經全部退出,只是隨著音樂市場的改變,他們的作品,也無法像以往一樣,在唱片市場引起共鳴(這是否也間接印証了文中,當歌(樂)壇老將已不能保証買氣時,唱片公司自然大量開發新(幕後)人)。

台長: 拖鞋幫主
人氣(1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