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26 14:06:09| 人氣3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嚴格 . 也是一種慈悲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老師對學生而言就是長輩、不同掛的代名詞!!

如何讓他們沒有這一層的想法是了解他們的第一步

同時也才有可能讓他們進一步與你雙向溝通

良好的雙向溝通是導正他們行為觀念的不二法門

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強烈,不再是高壓手段就行得通的!

但就如下列的文章所言,過度的放任會使他們更加不受管教,所以拿捏的力道可得因人而異哦!!

下列有一些父母對孩子管教的重點,我認為教子不就等於教學生嗎,這樣的作法應用在學生身上,也蠻適用的吧!!

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

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真的,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孩子「太縱容、太放任、太溺愛」,就可能會害了孩子,甚至使他成為「不幸的人」。所以,「嚴格,也是一種慈悲。」

事實上,人都有情感式的「月暈作用」,也常會「以貌取人」,見到可愛、漂亮、聰明、能言善道的孩子,就特別喜歡他;就像本文中的倪老師,因太過於偏愛李凱,在他騎快車時,未曾嚴厲地管教他、約束他,以致最後李凱因飆車而喪失生命!

因此,「愛孩子」是對的,但是必須是「有智慧的愛」,不能是「縱容的愛」;若太過溺愛孩子,就如同在孩子的成長性格上「下了毒藥」,將會使孩子嚐到苦果 !

所以,古人說:「愛是好的,姑息卻是絕對的惡!」

作青少年的好父母

慧蓉在和孩子溝通時,採取的做法令人眼目一新。她說:﹁當我就讀初中的兒子偉斌和我頭一次起衝突時,我就向也解釋,我也是頭一次作青少年孩子的母親,我們需要彼此寬容及接納,而且要使母子之間的溝通管道暢通無阻。不可小題大作。 多數父母老是對青少年孩子的穿著式樣、髮型打扮、音樂品味、以及交友對象都很不以為然。這些只會導致彼此的衝突和隔閡。其實,最聰明的做法是:每當你有股衝動想要冒出挖苦、尖銳或嘲諷的話時,先強迫自己保持緘默。聖經不也教我們不要激怒兒女嗎?

  積極而正確的態度 。 意味著審慎選擇那些場合才是你該介入的。你幾乎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些事情和他們理論,但那些事常常沒什麼大不了。兒子的房間是不是又沒整理?你也用不著嘮叨他去收拾乾淨,把門關上,眼不見為淨,只要他能守約定每個禮拜清理一次。女兒是否又邊音樂邊讀書、四處踱來踱去?就隨她吧,只要她的成績不受影響。
父母要慎選戰場。 有些父母在許多見仁見智的小問題上大作文章,結果當真正嚴重的事情發生時,他們就顯不出什麼影響力了。

溝通時要眼耳並用地去聆聽,從兒女的舉動上留心是否有什麼事情。你兒子看起來愁容滿面,也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夠高、或者他渴望參加籃球隊、也說不定在學校裏誰又惹了他。當青少年和你談話時,你必須誠懇地聽,不要只是迫不及待地等著要<訓話。真正的聆聽在於你是否能認真地了解他們所說的、以及他們的感受。

要專注聆聽。 關於聆聽,說話宜時宜地很重要。我女兒淑芬上初一時,有時在餐桌上會語驚四座,譬如她的朋友在學校闖了大禍啦、或者談到一部限制級的錄影帶、要不就是她有多討厭學校的某個老師,我過去的自然反應就是立即講出我的觀點。

每當我這麼做時,反而弄得更加不可收拾,淑芬變得對我愈來愈敵視,漸漸我學習到要安靜聆聽,讓她把話講完,等到稍後的夜裡,當我陪她做功課、或者我們都要準備就寢時,再把剛才那些爭議性的話題引出來,她就不那麼排斥,並且很願意和我談。

言詞簡單具體。如果想要讓孩子明白,你得用簡單具體的詞彙表達,並且問他們是否真的理解你所講的。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給孩子規定或約束時,與他們坐下來一起商定行為的準則、還有觸犯的後果是什麼。為了避免誤解,有些父母就將這些規定逐條寫在紙上,譬如有關學校功課、回家的時間、家事的分擔、以及對他人的尊重等等。

  
花點時間和孩子談清楚這些規定,不要只是用你的權威一味否決孩子的看法。”誠信的親子關係”這本書中的調查顯示,以下這些一般父母常用的話對於解決衝突毫無效果 :

”我可是你的老爸’老媽’!”

”因為我就是要你這樣做!”

”我可沒那個工夫!”

”不許頂嘴!”

”給我回房間去!”

  調查中也指出,青少年孩子最厭惡別人對他吼叫,有些孩子時刻都聽到父母的”最後通牒”,久而久之,那些威嚇都失去了作用。

善用機會教育。 幾乎每天都會出現與青少年有效溝通的好時機,問題在於你是否能敏銳覺察出來而妥善地運用。好的教練會花上無數個小時來教他的隊員踢腿、投球、或是拋擲等基本動作。由於青春初期的孩子注重競爭,因而這也是個教導他們一些技能的絕佳時機。

想要在日後的人生中出人頭地,這些孩子同樣需要操練一些基本動作,如掌握研究學問的方法、與異性和諧相處、妥善處理金錢、建立正確價值觀等。雖然有時他們看來好像興趣不大,但孩子們須要父母協助,建立一些實際的人生基本技能。

進入孩子的世界。 如何向青少年孩子表達愛呢?你得下定決心用行動表達愛,即使在他們一點都不可愛的時候。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愈來愈獨立自主,因此不願父母在身旁,這些父母也就﹁自動﹂在心靈及活動上和孩子疏遠了。但根據研究,其實絕大多數青少年孩子很希望有個親密的家,而且也很高興父母能參與他們的生活。

多數父母常常就孩子的情緒反應而直接處理事情。譬如,文祥或許會說:我不想去教會的青少年團契,他們既呆板又無聊。文祥的父母為了不願強迫他,就乾脆讓他待在家裡,而事實上文祥又實在缺少能成為正面典範的益友。因此他們還是應該帶他去教會,交給有經驗的青年輔導來帶領。

這個原則同樣也適用於參與孩子的活動,和我一起從事國中生輔導工作的朋友,幾乎都是這些孩子的父母親,他們的參與也增進了和孩子的關係。不要擔心孩子會怎麼看待你的出現,你要試著找機會去參與。

你愛孩子,就得騰出時間及精力和他們一起。如果你太過忙碌,就沒有機會來教導孩子學習拒絕一些有害無益的事情。

出自內心的稱讚。 青少年很容易覺得自己沒用,他們總是聽到一連串的批評和糾正,無論是來自父母、校車司機、老師、教練、鄰居、或是朋友,也只有你可以給孩子正面的評語,所以,隨時注意孩子有那些事情做得不錯,適時地稱許他們。

如果你教女兒做餅乾或是義大利通心粉,就要在過程中稱讚你的小廚師做對的地方。可不要在東西完成後,挑毛病批評。如果你去看兒子的籃球比賽,要留意就一些動作或過程,具體地稱讚他,例如:即使他坐在板凳上也還是那麼興致高昂、他在場上的步法靈活,或者是看到他給自己的隊友打氣、稱讚他富有團隊精神等等。

溫和而堅定的管教。 無論青少年有多麼想要破除一切規矩,他們還是需要有個界限來約束。缺少了規定、懲罰和獎勵,孩子反而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幾年前,我載著女兒淑芬和她朋友去看一場籃球賽。一路上她們在後座談個不停,後來就講到學校的一位老師。淑芬的朋友說:”他不是個好老師,我們做什麼他都不管。” 她道出了許多青少年孩子的心聲,他們希望有人來訂定規範。

有些父母不太敢管這個階段的孩子,因為他們不是怕會和孩子疏遠,就是怕孩子會激烈反抗,於是就自動撤退了。 其實,應該要將規定解釋清楚並貫徹執行。聖經箴言十五章一節說得好: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堅定地執行家規並不一定得大呼小叫或是怒氣沖沖,溫柔的態度往往更有效。

積極正面的引導。 管教並不止於懲罰,它更是積極導正孩子的行為。父母的目標應該是教導孩子自我控制,這樣一來,即使孩子離開了我們能督導的範圍,仍然可以做出正確的決定。愈早教導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的因果關係愈好。

養育青春期的孩子是很辛苦的,好像正搭乘永不停止的雲霄飛車。但這段時期總會結束的,而且你可以用一些原則和技巧來處理這個富有挑戰性的過程。藉著互相了解、溝通,再加上對孩子的愛,你一定可以陪孩子度過這段多變的歲月。所以,請你繫好安全帶,開始享受這段過程吧。

 

台長: daan_family
人氣(3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文章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當季」和「當地」- 王文華
此分類上一篇: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主學習的能力--英明國中英文科老師鍾秋霜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