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15 20:40:53| 人氣1,463|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汹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汹】


天有日食異相 群山黯沉星無光
地有震波亂盪 百獸獅熊驚難嚷

天有大風將襲 千樹靜穆而怵然
海有大潮未返 萬蟻湧出未敢還

天有大風 大風 
海有大潮 大潮

天有大風 大風 大風吹來大潮
海有大潮 大潮 大潮掀來大濤

潮 浪潮 大潮 怒潮 
濤 浪濤 驚濤 怒濤 狂濤 嘶吼的狂濤 

捲雲崩天 黯日濤天

呼 呼 呼 山有焚風 野有陰風 
風 風 風 焚風 陰風 驚風 巨風 狂風 烏雲狂捲 嘶吼呼嘯的狂風

呼 呼 呼 呼 呼 風 風 風 風 風
折樹斷枝 翻車覆橋 陰六月的大狂風
無邊萬籟在哭泣 無數山谷在哭號

雨 驟雨 豪雨 暴雨 激漲的暴雨 氾成災殃的大暴雨 

倒 樹倒 房倒 車倒 山倒 連根拔起的樹倒 連根拔起的山倒

崩 石崩 沙崩 山崩 大山崩 無邊大山崩 無數塊國土面積的大山崩

崩成泥石洪流 崩成黃滾滾的浪濤 崩成黃沙嘶吼的大海嘯

轟 轟轟 巨石滾過 房車輾成碎末

轟 轟轟 轟轟轟 吞了人聲 吞了狗聲 吞了車聲 吞了村裡的歌聲

轟 轟轟 轟轟轟 轟轟轟轟 吞了嬰兒的哭聲 吞了孩童放假的笑聲

轟 轟轟 轟轟轟 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

轟 轟轟 轟轟轟 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轟 

轟 轟轟 轟轟轟 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轟轟

轟 轟轟 轟轟轟 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轟轟轟

轟 轟轟 轟轟轟 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轟轟轟 轟轟轟轟轟轟轟轟轟

 

【後記】本詩寫作理念與風格自析

1.本詩內容:

這首詩起於對莫拉克颱風引起的八八水災有感而寫,內容主要是描寫土石流吞沒村莊的過程。

2.本詩創作動機:

用詩來寫災難,向來是詩人關心國家社會的一種本能。八八水災震驚了世人,無數台灣人感同身受。文學的力量雖不能直接濟助災民,卻替這個事件留下了另一種足供後人反思的紀錄。

當災難過後,人們所需要的除了物質上的援助之外,更需要心靈上的撫慰。不論亡者與生者,也不論是現世或後世,災難帶給人類的最大啟示,是對災難的"理解"與"記憶"。理解之後,才能明白災難的成因,提供未來預防與減災之所需知識;記憶之後,才能永不或忘,從此居安思危,慎思戒縱,提供未來預防與承受傷痛之堅強力量。

此"理解與記憶",即是一種「淨化」。從此而使傷痛的靈魂得以輕盈,污穢的人心得以反省,愚昧的人類得到教訓。

本詩表面上描寫災難之恐怖,實則真正目的,在於使讀者在閱讀本詩的同時,能使恐怖的災難景象如臨眼前,從而產生"回憶",進而使記憶與理解更為可能。

3.本詩技法與寫作理念:

自人類有語言文字以來,如同一切藝術創作,無不從對自然世界的模仿開始,進而去蕪存菁,提煉出創造力的成果精華,「風格」於焉誕生。

詩,乃語言文字之藝術表現。以詩來模仿自然,甚或創造自然,自古以來所在多有。並且各大古文明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方式來模仿與創造自然。以漢語古典詩來說,塑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方式,運用意象與格律來產生美感,這是最普遍的主流技法。

而現代詩興起之後,接納中西古典與現代文學理論,從而演變成以追求「意象性」與「音樂性」為主的審美觀與創作方向。然而除了「意象性」與「音樂性」之外,文字事實上還有許多種可能性,但多數未受重視。

例如,以不以抒情或理念為目的,而以議論為目的之詩;又例如圖象詩、禪悟詩、慾望詩、遊戲詩...等等,並非全然能用意象性與音樂性的審美觀來詮釋,而可說有另闢蹊徑的審美空間存在。

就寫作技巧而論,我喜歡追求詩的多元性,比較願意去勇於嘗試各種不同的技巧實驗,即使實驗未必都能成功,也認為是值得的。這未必就是在追求神來之筆,但確是在追求一種"創新"的可能性。縱然有時可能會寫出敗筆之作,也在所不惜。有點像科學家在做實驗那樣,每一次失敗都當成知識與經驗上的成長學習,用這種態度來研究詩的寫作。

某種程度上,這樣的實驗容易導致自己與一般所稱的「主流」詩風有明顯差異,這種差異的代價便是使自己實驗出來的風格不易受到多數詩人的認同,由此便不免引起自己與主流派審美觀方面的鴻溝。

在研究詩的寫作技巧過程中,我通常特別重視文字產生的「感覺」;因此提出一種觀念「以寫出某種感覺為目的之詩」,不妨暫時稱為「感覺詩」。

本詩就是"感覺詩"的一種,我暫時稱之為「聽覺詩」。在詩中,意象性的角色居於次要,音樂性的角色則被更本質性的聽覺感受所取代。狀聲、排比、與句子長短,則共同構成本詩風格上的三大要素。

對於寫災難的詩作,絕大多數詩人會用自己熟悉的寫作技巧,寫出真誠的情感,去關心災情、撫慰人心;比較少人會想要用不一樣的寫作手法去表現某種特定的理念。

我之所以用那樣的方式來寫土石流,除了是對災難有所感覺之外,主要也是因為我感覺當時已經有太多人正在使用自己熟悉的風格來寫出關懷災情之作,倒是比較少人會願意直接逼視災難本身的衝擊性,因為那樣太嚇人。既然眾多詩人都是從一個"事後關懷者"的角度來寫詩,而不是從"現場目擊者"的角度,那麼我何不從這樣的角度來寫?或許能替這個災難事件多提供一種文學思考的角度也說不定。因此就採用了自己長期以來逐漸在發展的一種寫作風格來進行。

在本詩之前,我也以此概念寫過幾首類似風格的詩。這種寫法並不是在那首詩才開始這樣寫,而是近年來有時就會逐漸嚐試這樣去寫。寫這首詩之前,原本想寫出的情感狀態並不是詩中所流露的這種情感狀態。但寫出來後卻竟然是這樣子的情感狀態,我自己也感到很驚訝。

2009-08-15 初版,又名【水凶】
2009-09-01 三版,2009-09-30   修後記

台長: 泊樓
人氣(1,463) | 回應(4)|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新詩 |
此分類下一篇:【詩】風鈴
此分類上一篇:【詩】神來之筆

楊風
真是精闢入理的詩論和創作
佩服極了
現代詩確實應該吸收古典詩的精髓
然後再創新

這首美詩還有點像民間善書裡的寫法
真是有意思呀
細賞細賞
2010-06-18 11:11:20
版主回應
楊兄過獎了!寫作此詩時,因當週詩友會主題是我提出的「詩風的模仿與創造」卻又正逢八八水災,因此我就想著如何把災情寫成詩,但又要不偏離當週的主題,故而就寫了。原本是一個直覺,卻沒想到後來寫成這樣子。

這詩屬實驗之作,接受度如何仍有待時間考驗。能否讓人注意到災難的本質,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問題。

現代詩發展至今,因電腦和部落格而大興,算是天賜良機,可以進行各式各樣的文學交流和文字實驗。所以會有許多寫詩之人有實驗之作產生。

我相信,在當代眾多傑出詩人的大量實驗之下,現代詩會有融會古典、現代等多元化的嶄新發展。如楊兄就屬於網路時代卓然成就的詩人之一!
2010-06-23 17:03:41
楊風
再賞
2010-06-23 10:55:56
版主回應
多謝楊兄。
2010-06-23 16:59:54
謝青
與上詩"黎明"(只讀過此兩首)可列為台灣史詩序列,
及做為詩作者之詩風格。
好詩;讚,讚,讚!
2011-03-30 06:46:23
版主回應
謝謝謝青大哥之肯定和寶貴建議。

我有寫過歷史敘事方面題材的長詩,但自覺不夠到位,因此沒繼續拉長成為史詩。您的意見,倒是提醒了我,關於這種風格若運用於史詩的可能性。
2011-03-30 15:32:40
楊風
問安
2011-04-15 11:52:55
版主回應
楊兄也安!
2011-04-15 19:04:1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