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18 20:03:23| 人氣5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所研究的日本明治維新

跟清朝同光年間發起的自強運動幾乎同時起步的日本明治維新,何以自此日本脫胎換骨?迄今在經濟上仍是僅次於美國的強權.何以< 明治一出;維新一起>就這麼豬羊變色,風轉雲變?別的國家超英趕美不成,模仿日本也不像.美國人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還住有》Japan as No.1,Lessons for Amercia(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這個問題當然有知道的必要,也更該學習學習
< 明治維新>該從何年算起?還略有爭議但一般都已1868年(清朝同治7年)宣佈改元明治開始.而幾乎同時起步的中國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洋務派在全國掀起「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
在雙方都推行改革的條件下,約30年後兩國開戰即1894年(光緒20年)的甲午戰爭.
因為清廷戰敗所以史書稱自強運動失敗,明治維新成功.緊接著10年後的1904年(光緒30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再度擊敗比中國強大多的蘇俄,更加證明明治維新功效宏偉.

但< 明治維新>相較於中國的< 自強運動>是處於不相等的基礎上的.1853年,美国海軍准将马休·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日本開國通商,史稱「黑船事件(日文:黒船來航)」。這是< 明治維新>的激發點,日本也被迫簽下不等條約.但美國並沒有佔領日本,也沒在日本建立租界區.所以日本國土是完整的維持下來,加上"大政奉還"的倒幕運動流血不多也結束得很快.所以整個日本很快就以明治天皇的名義被維新派掌控而能為所欲為.

反之中國的< 自強運動>是推展於太平天國之亂(1851-1864,清道光30年-同志3年)仍未結束時,整個國家處於戰亂中.國家財政的樞紐區"江南",慘遭戰火蹂躪10餘年早呈入不敷出窘狀.更何況彼時英法俄等租借區已舉國皆是,國家政令早呈不統一狀態.最關鍵的是朝中仍有守舊派摯肘,實際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為了弄權是周旋於守舊與革新派之間.一些革新政策未必照准或來個七折八扣,所以清朝的< 自強運動>不若日本維新能全盤照原定計畫推展.

但甲午敗戰的最主要原因是清朝之國運已達即將覆亡之際,那些中興名臣< 曾國籓>,< 左宗棠>均已亡故,< 李鴻章>垂垂老矣.將台灣現代化之< 沈葆楨>,< 劉銘傳>也已不在人世.物必自腐而後蟲生,貪官汙吏遍布全國,北洋艦隊之軍費竟能被移去給慈禧建園子,足見已無股肱之臣在輔弼中樞.而且中國不但有內憂(太平天國;捻亂;回亂接續發生)外患(英;法;俄等)從東西不斷夾擊.加上北洋艦隊後期因為李鴻章解僱了當時訓練海軍的英國人琅威理,引致北洋艦隊軍紀出現問題,致使中國在整軍經武過程中,有捉襟見肘之窘等於讓白鬚老翁去與精壯之夫搏鬥,勝敗早已成定數.

但凡事不能全以勝敗論英雄,"自強運動"與後來的"戊戌變法"在史書上均評之為"失敗",但這兩項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與整個社會民心的變化是起了決定性的影響.西方文化的科學,民主和宗教觀念,是經此兩項運動而能源源不斷向全中國傳播.所以後來的五四運動才能喊出"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口號.< 馬克思>主義也經此進入中國啟發了後來的中國共產主義革命.所以"自強運動"與"戊戌變法"對中國後來的發展,算是打下了夠深厚的基礎.

日本致勝最大原因是集全國之力,就為了打此一戰.整個國家司法了德國宰相卑斯麥(德語: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的鐵血政策.全力發展兵工;軍備工業,與基礎科學.也展開全面徵兵政策,並聘請西洋教官,從將帥到士兵一率以西洋的新式方法重新訓練.使得整個國家無異變成一個戰爭機器,其他的民生工業和一般經濟發展則是棄之不顧的.

甲午戰爭後中日雙方簽署《馬關條約》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下關市)簽署的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清朝代表為李鴻章和李經芳,日方代表為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3月24日,李鴻章在乘坐轎子前往春帆樓途中,被刺客小山豐太郎開槍擊中左面,血染官服,當場昏倒。一時間,現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行刺者趁亂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個店鋪里。隨行的醫生馬上替李鴻章進行急救,幸子彈未擊中要害,李鴻章復原迅速。伊藤博文擔心世界輿論指責,同時唯恐李鴻章就此回國、中日和談凍結,招致英國、俄國、德國、法國等列強進行強行調解或干涉,於是降低了要求,將賠款縮減為庫平銀二億兩;縮減遼東半島割讓範圍(由北緯41度線改為鴨綠江口-安平河口-鳳凰城-海城-營口-遼河口一線);減去順天、湘潭、梧州三處通商口岸。在這種情況下,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三十日,日本當地時間上午11時40分,中日兩國全權代表在春帆樓二樓簽署了《日中媾和條約》,即《馬關條約》

『中文條約中稱中國 、日文條約稱清國』

第一條:中國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朝鮮對中國的貢、奉獻、典禮永遠廢止。
第二條:中國把遼東半島、台灣、澎湖諸島之權及該地城壘、兵器製造所及國有物永遠割給日本。
第三條:兩國各選派官員劃定疆界,就地踏勘確定劃界。
第四條:中國支付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約3億日元)。
第五條:割讓土地的居民能自由賣掉所有不動產及遷移,條約批准2年後該地的居民將被視為日本國民。
第六條: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及認可日本最惠國待遇。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
第七條:日本在3個月以內撤回中國領土內日軍。
第八條:中國承認日軍佔領山東省威海衛,如果賠款的支付不完備日軍不撤回。
第九條:中國對日本人俘虜,不可虐待處刑,也不可對協助日軍的中國人士處刑。
第十條:條約批准日開始停止戰鬥。
第十一條:條約由中日兩國批准,日本明治28年5月8日,清光緒21年4月14日。

從以上條約中看所規定的賠款為當時日本國家預算8000萬日元的4倍強,相當於3億6000萬日元以上的白銀。日本以賠款作為財源完成金本位制.換句話說若甲午之戰日本戰敗那"明治維新"只是個讓日本徹底破產的敗家運動.而戰爭這回事雖說日本準備較充分,但沒真正開打誰也不敢講穩贏,其實戰爭初起不少駐華使節還多押中國會贏呢.更何況還一下子擁有有了整個朝鮮(包含今天整個的南北韓)與台灣的宗主權,等於將日本的領土;人口與資源一下子擴充了好幾倍,日本內地因而獲得了資本主義的所需的資本運作,使日本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從邊陲晉升到半邊陲國家(1868-1900)

本來還有更補的遼東半島也割讓給日本,但危害了沙俄在東北的權益,故於馬關條約簽署後六天則受俄國、法國及德國的干涉,稱為三國干涉。日本於是被迫同意歸還遼東半島,但清廷須繳付三千萬兩「贖遼費」作為補償。其後,俄國以「還遼有功」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將勢力伸入南滿,並成為1904年日俄戰爭的遠因。

其實當日本從綿羊搖身一變為猛虎後,比起他司法的西方帝國主義更兇殘,你看果去西方列強與東方的俄國都沒要求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輸入機器直接以中國廉價勞工與原料生產)是日本開其端這使得中國的經濟更形困難.所以日本的富強首先是建立在中國的痛苦上的.

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後八國聯軍侵華,俄國趁機介入內滿全境,染指朝鮮,引起日、英、美等國的不滿。而日本經過多年備戰,實力明顯增強,1902年又與英國締結了英日同盟,決心在內滿洲地區捲土重來,建立東北亞霸權。1903年日俄瓜分內滿和朝鮮的談判破裂,1904年2月8日日軍偷襲旅順口,不宣而戰。日俄戰爭爆發,而黑山作為形式上的支持,隨後向日本宣戰。日俄戰爭最直接的後果是日本對南滿(中國東北南部)的控制及穩固對朝鮮的統治。 關東州租借地(旅順、大連)以及東清鐵路長春以南段(後來的南滿鐵路)均由日本控制,「關東軍」在內滿洲開始駐紮。這等於進了一顆更大的仙丹,比之朝鮮與台灣人力;資本與資源更豐富的中國東北的大部分也落入日本掌控中.日本成為近代第一個通過大規模戰爭打敗歐洲白種人殖民者的黃種人國家,達成修改幕末以來不平等條約的目標。

俄國的失敗,導致發生了1905年俄國革命,使其停止在遠東的擴張計劃,集中精力在歐洲發展,與法、英等國結盟,最終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至1917年經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被推翻,成立了蘇俄。

英國為其全球戰略利益,鼓動結盟的日本,成功的擊退俄國在遠東的擴張企圖。在10年後的一戰中,又再次慫恿日本趕走佔據中國膠州灣的德國人。致使日本在遠東的勢力瘋狂膨脹,最終威脅到英國本身的利益。 1920-1930年代,英國在遠東的霸主地位急劇衰落。英國駐東亞的軍隊最終在二戰期間被日本軍隊徹底擊敗,退出遠東。

總之所謂的< 明治維新>就是窮兵犢武的軍國主義,傾舉國之力完全投入軍事發展,等兵精馬壯之後再對外發動戰爭.然後藉由戰力品來更壯大自己.所以自明治維新展開到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這70多年間日本不是在準備戰爭, 就是在戰爭.所以明治維新對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而言是充實壯大了,可是對國計民生而言卻是負面的.況且戰爭是最有效率的< 寡婦製造機> 多少日本女人在這段期間,失去了她們的丈夫;父親或/兄弟?多少日本的孩子是出生就見不到父親的?設身處地的想想你是那時的日本人,你會願意去做這樣的< 維新>嗎?更何況日本在其他國家的暴行,造成更多人命傷亡,更多的家庭破碎,更多更多的人間慘狀.

1874年侵略台湾。
1875年武装侵入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
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1900年与美,英,法,德,俄,意,奥等7国发动8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间 日俄战争
1919年占领山东胶东湾地区
1928年5月3日日军第六师团为阻止北伐军北伐,在济南向北伐军发动攻击,史称济南惨案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32年 凇沪抗战
1937到1945发动侵华战争并占领东南亚在内的及东南亚以南的许多地方(除澳大利亚)
1939年5月至9月 日苏诺门罕之战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

以上這些戰爭除1939年的日蘇諾門罕戰爭外,日本是出師必勝連戰皆捷.可是前面贏的再多也沒用,最關鍵的日本與美國之戰,卻被美國打的落花流水.全世界至今也只有日本挨過< 原子彈>最後還是無條件投降,這等於就是亡國滅種.如果不是當時潮流已不適合建立殖民地的話,今天的日本已是美國的第51州了.

阿達馬控骨力" 頭は壊れた'的意思, 就是在諷刺人家 "腦袋裡面裝水泥", 算是腦筋轉不過來的意思.不論首相近衛文磨和三本五十六與南雲忠一都腦筋轉不過來,為何要撕破原來好好的< 英日同盟>?日本能發動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 無英國的暗助他們是不敢的,也不可能獲勝.如今卻錯誤的投入軸心國陣營, 公然與英美為敵是何等的不智.

當時的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 Yamamoto Isoroku?,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大日本帝國海軍軍人,曾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及羅德島海軍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大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位階勲等為元帥海軍大將正三位大勛位功一級。山本五十六在日本帝國海軍中歷任重要職位,進行了多項重大變更與改革,尤其是親手組建了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在太平洋戰爭早期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並策劃或指揮了數次重要戰役,例如珍珠港事件以及中途島戰役。山本在搭乘飛機前往索羅門群島前線視察的路上遭美軍P-38閃電式戰鬥機攔截,座機(一架三菱一式陸攻)被擊落。山本之死對日本軍隊士氣造成了沉重打擊。

山本五十六在珍珠港戰役中犯了哪一些錯誤呢?錯在事前情報未蒐集齊全!因為發動攻擊時,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正好不在港中,為日後珊瑚海戰役、中途島戰役留下大患!!
日本的主目標之一是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沒有一艘在港內:企業號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托加號正在聖地亞哥維修。

後來證明將戰艦摧毀的作用遠比預想的要小得多。此外,日軍執著於攻擊美軍有生戰鬥力量(軍艦、飛機)的破壞,卻忽略了珍珠港的油庫與船塢,也使珍珠港的軍事機能未被實際癱瘓。當初除了偷襲以外,更應該將珍珠港佔領,但當時日軍無人作此想法。

直到1942年4月18日,美國陸軍的杜立德中校,駕駛陸軍的B-25轟炸機從海軍大黃蜂號起飛,襲擊東京後,日本軍方才驚覺在中太平洋毫無據點屏障,讓本土防禦暴露無遺,這才決定要佔領中途島,並且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珍珠港事件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徹底的災難。事實上,計劃珍珠港事件的山本上將本人預言即使對美國海軍的襲擊成功,它不會,也不能贏得一場對美國的戰爭,因為美國的生產力實在太高了。由於日本未能擊沈美國的航空母艦,它只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

但即使日本擊沈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看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這次襲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家動員起來了。它將美國團結起來,一起要戰勝日本,它可能也是後來盟軍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

不論首相近衛文磨和三本五十六與南雲忠一都腦筋轉不過來,為何要撕破原來好好的< 英日同盟>?日本能發動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 無英國的暗助他們是不敢的,也不可能獲勝.如今卻錯誤的投入軸心國陣營, 公然與英美為敵是何等的不智.

從明治維新起日本就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被美國炸的稀巴爛的日本,突然之間因1950年的韓戰爆發,使得美國不得不將日本當兵工廠使用,因為重化與軍需工業及基礎科學的根基在亞洲還是屬日本最強,相關的科學家;工程師與技術人員只要再組合就能投入生產.所以在美國的資本和資金大量源源不斷湧入下,日本再度大發戰爭財.接下來的越戰,美國投入了50萬大軍,更讓日本人大賺而特賺.而美蘇長期冷戰和軍備競賽,亦使日本人有數不清的財富入袋.所以日本人真的本事就在發戰爭財.




台長: Peter
人氣(5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歷史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為何是"秦"統一天下?兼論今日美國的富強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