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23 17:31:37| 人氣1,2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海洋的前方(rough editon)pt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修改後版本刊於幼獅文藝七月號)


夏天,台灣兩個最大的搖滾音樂節分別開跑。野台開唱在台北地區由TCR主理,腳步漸穩,開始朝向多面向、分眾舞台的發展。年資較淺的福隆海洋音樂祭,則在角頭音樂與台北縣政府的合作下走向關鍵的第五的年頭。後者由於免費,且在蔚藍海洋舉辦搖滾音樂祭,原本預期中的小規模經營已經成就了全台每年夏天最盛大的搖滾人潮與氣氛。

隨著人越來越多,參賽樂團越來越踴躍,關於海洋的種種優缺點也逐漸引起所有關心台灣本土獨立音樂以及搖滾活動舉辦的人們重視。海洋一開始單純像是一個特色唱片公司延伸出的同好性質活動,早期「五換一──五張主流二手唱片換一張獨立音樂全新唱片」等等讓人印象深刻的「獨立音樂」旗幟,如今是否會隨著越來越多贊助與商機的進入,甚至是過度擴張而變質?還是,海洋音樂祭已經在這五年間建立起一個樂迷與獨立音樂界間的美好默契,這樣的精神只會進不會退?

貢寮海浪潮去潮來,這預訂進入夏日搖滾的大門正平靜的期待著未來。

為什麼說今年的海洋處在關鍵時刻呢?首先,海洋音樂祭頭一回把整個活動拉長到五天來舉辦,有別於最開始的一天,到後來的兩日以至零三年開始的三天──也就是去年的狀況。第一次海洋音樂祭甚至還沒有「獨立音樂大賞」,主要也只有「土洋樂團大對抗」,結合海外零星的(知名度也較低)樂隊與台灣樂團聯合車拼,一天的表演時間,確實與後來激起的漣漪有相當的區別。去年的海洋擠進三十萬人,三天的表演裡除了已經來到第四屆的獨立音樂大賞,國外團體也有了像美國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這樣知名重要的世界級樂隊。

此外,今年海洋音樂祭與富士搖滾音樂節將會有初步的交流計畫。雙方除了預計互派訪團外,也會有交換樂隊的實質進展。評審團方面,也增設了媒體組以及兩個高中生名額。姑且不論這些舉動是否能夠對這個音樂祭帶來更多更好的正面/附加價值,在海洋音樂祭無疑成為台灣最指標的搖滾活動之際,我們邀訪到一些關心海洋的朋友。期望透過種種面向來觀察這個活動至今的面貌,以及可能的方向。


海洋初始

「海洋第一年根本沒有現在那種舞台,就兩根柱子架起來,掛個牌子寫『海洋音樂祭』,熱的要命,我們在台下心想:『我們現在在做什麼』,然後MC Hotdog上台開始臭罵蔡依林,節拍一起來海浪打過來,下面就high了──我心想,好屌啊。」曾經擔任多次海洋音樂祭評審,也是創始元老之一的葉雲平表示,一開始熱切想要知道它會變成什麼樣的感覺,非常讓人激動,「海洋的得天獨厚在於,海風在吹,藍天白雲,這種情境下發生搖滾樂是非常讓人興奮的事情。」

這種感覺可能不是多數人的感覺,但對草創的人們來說,海洋像是一個獨立音樂的孩子,這樣的情感不會因為規模而改變。「默契音樂」的老闆,也是海洋得獎樂隊78 BPM主腦的黃一晉則說:「一開始的海洋音樂祭,感覺就是海邊的音樂祭,蠻好玩的樣子。可是我開始注意到的時候好像已經很大了,似乎已經定位在很大的活動。太陽有夠大,中午排演很慘。而海洋的人潮的確讓我開了一點眼界。」

海洋成長的快速的確驚人,去年,三十萬人來到福隆。

壯大?!
「去年的海洋有了大量的媒體效應,把全台灣的人都拉過去了。這有好有不好,好的就是它可以跟其他單位說我是一個有三十萬人的音樂祭,可是大家都知道這三十萬人其實只有大概三萬人是因為音樂而去的。那三十萬人不能代表音樂本身的力量。團本身並沒有這樣號召力,音樂祭被膨脹得太虛了。」本屆金曲獎評審,台北之音音樂網站主編陳弘樹表示:「說這是一個有三十萬人的『音樂祭』實在是一個虛幻的說法。」台灣確實缺乏一個打Headline(掛頭牌)的團,這樣的音樂祭的主題在哪裡呢?三十萬人去了,這倒是一個事實。去湊熱鬧還是去聽音樂?還是都有?

「我覺淂還好。基本上我蠻肯定音樂節這種事,台灣的音樂節已經蠻多的,但還不夠。像春天吶喊現在有很多人是去玩不是聽音樂,可是無所謂;我可能沒那麼喜歡,可是很多事都是這樣,從一開始很純粹的出發,進而越來越多人進來,到了一個地步,可能就會有其他的東西生長出來。」黃一晉說,台灣的獨立音樂環境會隨著這樣越來越好。陳弘樹也說,湊熱鬧這件事沒有不好,但如果有更多附加價值讓人們有動機去購買或者下次去看團表演,是更理想的。

旅居倫敦多年的impo西門店老闆大強提到,國內狀況讓他不太了解,「國外的話一定是聽團去的,台灣等於是去玩。海洋是有複合的狀況發生,有吃有玩才能吸引。國外玩樂比重沒有那麼高,有也是一群人去自己想東西玩,這邊一下火車,就規劃好你該玩什麼。」

葉雲平的看法是:倒沒有很覺得必須要讓人家一定要是因為看團而來。「海洋到了第二年第三年開始顯現出一個性格:它其實就是一個嘉年華會,並非一個純粹音樂性質的活動,它是一個海水浴場,來的人,大家來玩的方式,都會讓它長成自己的性格。只要來,覺得好玩,因為聽到這些音樂而高興,音樂如果可以佔得比例更高更好。你回去聽周杰倫、SHE很高興,在這裡聽到蘇打綠、潑猴也是很高興,耳界自然會打開,這不就是音樂不要被限定的目的嗎。」

所以,樂團夠不夠力,獎項虛不虛幻呢?或者,這其實不是重點?



獨立音樂大賞

黃一晉轉型成電音團體,並且對外受到矚目,就是在第三年海洋。「比賽跟大活動對樂團來說多半就是扮演一個PUSH的動作,想到有什麼比賽或活動去報名,會更積極。對知名度當然有效果,一些本來不是那塊群眾的人聽到你的音樂。可是實質上對樂團對音樂本身,沒什麼改變。」黃一晉認為,對於樂團本身的效應在於檢驗,「這東西適合跟大公司還是跟獨立廠牌合作,還是自己做。我們當初因為完全沒有適合的廠牌,於是做了一個電音的廠牌。」

陳弘樹說,這個獎的力量還沒有成型。「現在北中南有許\多樂團去比賽,選出十個,把焦點放在這十個團上面。可是不管是媒體運作還是什麼,這十個團都沒辦法掛頭牌,所以變成去的團和小舞台的團都模糊成一個概念叫做『獨立音樂』──沒有誰真的跳出來。運作邏輯是沒有成立的。上一次海洋這麼多人去,可是誰因為那一戰而成名?沒有。沒有誰因為這個比賽大紅,或出了片而得到相對關注。」「不是說你一定要簽到華納或博德曼才叫做好的合約,運作邏輯是指,如果這變成一個好的試練場比方說,現在唱片公司會專程到一些場地去簽團,但海洋這樣的能量似乎還沒有形成。」但他也指出,這也不該太苛求,「才辦了幾屆,規模出來了,如果遊戲規則不被打壞,或許\真的可以在音樂上有什麼,而不只是一個湊熱鬧的地方。」

葉雲平提到一個重要的概念:海洋在一開始就是嘉年華的構想。「海洋原本的構想就不只有音樂,張四十三的構想是要弄一個『坎城影展音樂版』,坎城影展不太單純算是電影節,它是一個慶典跟文化展只要跟電影搭得上邊的事情都可以進來,我們一直希望這件事情可以慢慢的做起來」,至於樂團對獎的後續期望,他說則表示,這要看樂團本身的前景的定義。「如果前景的定義是得到一個合約,我不敢說海洋目前有這麼大的力量。我本來是希望有,但這幾年來我也不是很在意。它已經是個嘉年華性格,不要去希望說他怎麼樣,它是娛樂性質的。海洋可能可以提供唱片公司一些勇氣去判斷某些類型的機會。但除非有這些聽眾,時間累積夠久,開始知道這些音樂──至少這音樂會讓你玩得開心嘛。那就有商業行為的可能。」葉雲平的想法是:讓海洋獨大是一個不正常的心態,之後應該就要有草地音樂節,要有其他。不該指望海洋能解決所有問題。

「英國也有類似擂台,但在另一個場地,愛看不看都可以的狀況。比賽有,不過那些團出來第一名沒什麼好下場,當地社會組織會辦,官辦民辦都有,但跟音樂大環境沒什麼關係。演唱功\力夠可是音樂不行的狀況很多,出名,比方說可以上NME的不多。多數應該是抱著在pub玩團然後去比賽得獎金,要出名還是要看經紀人,國外樂團太多了。在倫敦有二十家左右的pub是比較容易成名的,這些場地都有品質保證,你來就可以看到好團。這比比賽有用多了。」大強說,先有好團、好廠牌、做刊物,這些在國外的狀況是比較基本的。「台灣當然有得獎好像就怎麼樣,可也沒怎麼樣。這樣推算,獎項的幫助不大。音樂節還是要有夠強的團才吸引人,形成一個氣候。不過台灣環境太差,也只好速成。」

團的狀況到底如何呢?在這個圈子打滾超過十年的黃一晉說,台灣團好像太聰明了,「以前那個年代,『三腳貓』、『濁水溪』、『瓢蟲』等等,量不是很多,但樣子都不同。現在的樂團要做的東西太確定了,要做緩飆要做花草民謠,要做Nu Metal,心態上太聰明了,反而比較沒有深刻的東西。如果一個團『真的』知道『自己』是什麼、要什麼,廠牌也較有幫法幫助他們。」陳弘樹則寧可相信有更多好團是沒有出現在海洋的。「十個團的代表性不夠。比方說台灣為什麼沒有可以做電子的可以跳而不止是實驗的團,台灣如果可以出一個The Chemical Brothers的團,為什麼比賽裡沒有。就是龐克、Nu Metal,Post Rock,都在這範圍裡頭。我寧可相信還是有很多我沒看到的。」

所以,類型限制也是非討論不可的。這些年來,得獎的樂團多數還是要有現場魅力。陳弘樹表示,「如果有類型分別當然很好。但現在看來顯然不可能,會帶動唱的就贏了。並不是每個團都願意做這些事情。除非把類型真的區隔開來,比方說有些團報名比較密閉的空間,然後比較晚開始表演。比方說929,他們唱得再好也不可能在海洋台上得獎,太吃虧了。不過,海洋本來就是意外變成這麼大的狀況。但既然它可以變這麼大,這些東西都可以慢慢修正。」

評審的看法呢?「一個比賽或獎項一定有其性格與趨勢,按台灣的環境是無法一開始就做得非常清楚。我們其實也不清楚它的走向,只能定位在它是需要表演與舞台魅力的。於是後來出來的走向變成比較偏向搖滾樂團,這並不是我們一開始設定的。比方星際大戰這種電影不會在威尼斯得獎,威尼斯金獅獎得主會說我只要特效就可以得奧斯卡,但每個比賽都有它自己的意義出來。金曲獎比較像葛萊美,海洋偏向搖滾樂,我希望以後會有一些比賽,像法雅客以前電音的徵選,創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去參加。我還是要舉78 BPM作例子,評審一開始很擔心現場會悶,於是決定不要把他們放在大太陽下,而在晚上表演──結果他們居然有火舞,效果出奇的好,這是超出事前刻板想像的。」葉雲平如此說到。

78 BPM自己的感覺呢?「電音的東西臨場感比較沒那麼夠,所以我們特別加了火舞之類的,增加可看性,那是為了因應表演的需求。但我們其實已經配合過了,比方說在Sundae Party,只是海洋舞台那麼大,只在上面上網一定很慘。表演這件事跟音樂有關聯,可是跟Production不是一模一樣的。一個團要表演跟要做Production,差別是有。」

那年78 BPM不止跌破眼鏡的效果超好,也讓評審知道海洋不只是搖滾樂三個字。這像是淘金。「我們一開始的預設當然會導向以為來的是『樂團』,不過每年都會有一些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的東西的組合。78 BPM一放出來大家都傻眼。我們被迫著要去學習這音樂是什麼,還有他們做這類型做得好不好,這在國內是沒有人做過的,甚至我們也經過激辯才決定是否要讓他們就入決賽。這已經不是評審,這是教學相長。」葉雲平說,獨立音樂最好的生命力可能就在此,可能一晚上一無所獲,也可能得到三個驚喜。

台長: coldbean
人氣(1,2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