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12 08:42:17| 人氣2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尋找台灣電影明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尋找台灣電影明星--專訪創作社周慧玲導演 (節錄)

報導 / 林譽如、林蕙君、曾芷筠
放映週報


二OO七整年人氣發燒的桂綸鎂與張鈞甯,以清新形象成為能見度相當高的媒體寵兒,在二人被期待為明日之星之際,年終金馬卻一則不見蹤影、一則與獎盃擦身而過,讓人不禁思考星光與演技、票房魅力與表演實力的平衡點為何?相對於明星的形象包裝與宣傳炒作,國內演員的訓練與栽培是否為目前電影生態受到忽略的一環?

華人影星諸如梁朝偉、周潤發、周星馳等人,早年均參加過電視台或者電影公司的演藝基礎訓練班。六、七零年代對港台電影產業有決定性影響的國聯與邵氏電影公司,訓練制度化並長期栽培,造就了「國聯五鳳」甄珍等日後海內外票房保證演員,開啟了台灣的明星史;台灣電影黃金時期的瓊瑤文藝片,重視選角,成功打造出「二林二秦」,讓林青霞等人成為愛情片的經典指標。從演員的表演訓練、角色的類型設定、到明星的包裝養成跟一部成功的電影有著不可分割的絕對關係。

本期頭條報導專訪去年參與金馬獎初審的創作社知名導演周慧玲,請她剖析去年金馬獎諸多影片的選角以及演員的表演。周導演同時任職於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深入研究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等議題,著有專書《表演中國》,除了熟悉中西與古典現代的表演理論,同時也兼顧了劇場編導、等舞台表演實務,曾擔任「創作社劇團」負責人。她個人重要的作品有《夜夜夜麻二:驚異派對》、《影癡謀殺》、《記憶相簿》、《天亮以前我要你》、《Click, 寶貝兒》與《不三不四到台灣》等。今年受邀擔任金馬獎初選評審,周導演接受本報專訪,以專業表演觀點來看華語電影演員,她從選角、演員開發到明星栽培等議題侃侃而談,深入分析她在2007年金馬獎參賽影片中所觀察到的表演現象,並以電影圈外人的客觀角度對於台灣電影圈的表演生態提出剴切的評析,十分值得國內影壇參考。...


對今年金馬獎評審改制兩階段有何看法?是否贊成焦雄屏女士所提三階段評審?有什麼樣的整體建議,或對電影圈的觀察?

這我無從比較起,評審明年不能重複,所以我很難說有沒有比較好的方法,但是可以從我這個位置來看我今年所看到的台灣電影。在這之前,我是那種不會看台灣電影的人,雖然我以前很喜歡看台灣新電影,但這幾年幾乎沒有接觸。在看八零那一代人的作品時,我就很討厭台灣電影處理演員的方式。我覺得那些導演是不調教演員的,這跟大家在媒體上看到李安對演員去論述怎樣表演是很不一樣的。

台灣的新電影導演最讓我受不了的是:我不知道他們在教演員什麼東西,很多演員只會演某個導演的電影,去演其他導演的電影就完蛋,或者別的導演根本不會去找他。好導演可以擁有自己長期合作的演員,但是演員不能不流通啊!如果某些演員只有在某些特定導演的攝影機下才能呈現特定質感,那是不是說,他們的表演可能是有問題?我說「可能」是因為我不在現場,我不知道那些導演實際上是怎樣帶演員的。但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那些演員不能去演其他導演的作品?這究竟是因為演員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在少數導演的鏡頭下才能有好的發揮呢、還是這個導演本身開發演員能力是有限的?導演不去調教演員、不去開發演員的表演潛力,我覺得某種程度上只是透過攝影機在利用演員的某些特質。放大到整個生態來講,這種選角方式會限制電影表演、會沒有辦法讓演員發揮,他沒有辦法變可用的專業資源、可流通的人力。電影是非常昂貴的創作、是一個工業,雖然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台灣充其量是手工業,但電影就是這麼昂貴,選角怎可輕忽?怎麼可以不懂如何創造明星?不去調教演員,無法創造可供循環的、銀幕辨識度高的演員,電影就更不容易賣,這是不是一個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來說,舒淇去年表演頻率很高,很多片子都找她,但給人的整體印象是重複性太高,記得她、卻記不得她演什麼電影。侯孝賢用過她,我個人也認為舒淇很有魅力,可是這些魅力顯然沒有轉化成表演技巧或表演能量。侯孝賢有沒有幫到忙?侯孝賢什麼時候很成功地塑造一個明星過?他似乎是那種會從演藝圈裡選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有時候去企圖去翻轉一個既有的形象,有時候則是利用他既有形象。伊能靜跟舒淇的例子都是這樣,舒淇的電影我看的很少,所以這次看片時我還滿期待的,不過結果是失望的,她在所有的電影都是同一個樣子,而且連基本的類型選角(Type casting)都算不上,我不知道那些愛用她的導演在幹什麼?他們有沒有作足功課?如果不去開發演員、不去調教演員,那就只是壓榨利用,這樣資源是很快會枯竭的。用了這一次可能就不會有下一次了。

這是我在今年金馬獎評審過程看到的一個普遍現象──選角情況跟技巧糟到一個不知怎麼說的地步。看起來像是採用一種很廉價、很便宜行事的方式去選角,用一些不太有名的偶像。也就是說,負責選角的人好像只是想搭個偶像的便車,找一些不是太有名、大概也不會太貴的偶像演員來演出,而他們的表演都一樣,很糟,沒有深度、沒有內涵,不要說表演層次,大部分的時候連一點魅力都沒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要把這部電影賣到哪裡去?你以為可以靠這群不太有名的偶像,吸引他們的粉絲來看電影嗎?他們的粉絲就是你要的觀眾嗎?如此而已,沒有更大的野心了?他們在選用這些「偶像演員」的同時,給自己的作品的定位是什麼?


是否有看到您認為成功引導演員的導演?或者成功選角例子?

我認為導演跟演員是一起工作的夥伴關係,儘管電影可能比較複雜。台灣電影的演員陣容可能沒有好萊塢那麼專業,有獨立的選角導演。但有一種狀況可能是:導演有比較高的決定權,像《色‧戒》,導演很清楚自己要用什麼樣的演員、可以把他用到那個方向去。他對於角色的掌握、對於表演的掌握,甚至他知道在操作上可以操作到什麼程度。例如王力宏的演出,我覺得那是一個聰明的選角,他的角色就是一個業餘的表演者,所以他本身的表演跟那個角色是可以搭在一起的;另外王力宏對整個華人社群有著明星光環的吸引力,所以可以允許一個不專精表演的偶像進來,李安清楚自己要拉什麼票房,王力宏的票房效應是有意義的。

從李安的《十年一覺電影夢》可以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懂得電影工業的人,做電影研究的人要去看見整體,不能腦袋死死的只看電影本身。我聽說台灣電影圈裡有些人對李安在好萊塢的歷練很不以為然,這讓我有點驚訝,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好萊塢是大家的原罪嗎?但我認為,他在那種環境被操練的經驗,讓他非常世故地知道電影工業的操作手法。我甚至認為他為《色‧戒》講的每一句話都世故極了,分寸拿捏得很好,連我都願意相信他,就像王力宏的角色,用這樣的偶像是有加乘效應的,而且這個演員、這個人、這個明星,你可以看到他接受了導演的方法和引導,雖然還沒有成熟是真的。湯唯是另一個例子說明導演調教與調度演員的能耐。仔細看湯唯在《色‧戒》裡某些鏡頭還是有一些生澀感,可是很OK,為什麼?因為她在裡面本來就不是演一個很成熟的角色,她不是川島芳子,她只是一個學生昏了頭自己跑去當特務,她的表演就再恰當不過了,所以她的那種生澀會變成一種很「生猛」的表演,恰當表現出角色性格裡搞不清楚狀況的一種生猛!


從導演選角的「製作層次」到演員個人的「表演層次」,似乎是兩個不同的面向?

我今天看到台灣電影的狀況,好像是這兩者皆輸,既沒有表演層次的創造能力、也沒有製作層次的票房魅力。《不能說的秘密》也許比較令人注意,它的故事本身還有一定的新鮮感,雖然到最後有些邏輯不清的地方,拍攝團隊組合都還算是一時之選,攝影師很好,演員可能不會表演,但是女演員是有一定的知名度,一個導演第一次拍出這樣的電影已經不錯了。每個導演可以有自己的定位,票房的、藝術的。今年有些電影似乎還掌握不住自己的路線,看起來像是想走票房,偏偏找到的是一些會拖垮片子、又不會增加票房的偶像,壞了品質也壞了票房。...


Source: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178&period=141

台長: Claudia
人氣(2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