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15 17:49:33| 人氣36,191|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名曲漫談】埋沒200年,海頓《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海頓爸爸」在樂史上的形象,跟「音樂之父」巴哈一樣,都是熱愛家庭、積極創作、質量兼具。海頓更在《交響曲》以及《弦樂四重奏》兩種形式上,確立了繼往開來的結構美,而同時被稱為「交響曲之父」與「弦樂四重奏之父」。

 

海頓在協奏曲的創作上,儘管數量比不上自己的交響曲或弦樂四重奏,更別說跟「協奏曲之父」維瓦第的六百多首相提並論。但是他對大提琴這項器樂的協奏,卻顯得興味濃厚,展現了他對大提琴聲音的熱愛。

 

在我們所熟知的「第一維也納樂派」三位大師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當中,海頓是唯一有寫大提琴協奏曲的人,這當然與他擔任艾斯特哈吉宮廷樂隊(Esterházy Orchestra)的樂長,與許多傑出的器樂演奏家相處包括大提琴家有關,兩週一次的音樂會也造就了海頓眾多交響曲的產能,尤其他的早期交響曲更有著重視獨奏家演出的協奏曲傾向。

 

Anthony van Hoboken

 

話說欣賞古典音樂的樂趣與珍貴,往往就在細膩的考據與研究中。海頓一生到底寫有多少首《大提琴協奏曲》?就是個常被討論的議題,不過真實的答案恐怕是百年之謎。根據研究海頓作品的專家A·V·霍伯肯(海頓作品編號前的英文Hob.正是Anthony van Hoboken姓氏的簡寫,後面的數字則是按照曲式曲類加以編號,而非編年流水號。)他在1979年編輯的《海頓作品目錄》中有關條目的解釋,海頓「應該」寫有五首《大提琴協奏曲》,另外還有一首無法辨別其真偽。

 

而在A·V·霍伯肯提到的這五首《大提琴協奏曲》中,第三首的樂譜狀況不明,難窺全貌。而第四首和第五首也沒有足夠的資料,能夠證明是海頓的作品。真正能夠確認的《大提琴協奏曲》只有《第一號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Hob.VIIb-1》和《第二號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Hob.VIIb-2》。

 

換句話說,號稱「海頓作品專家」的A·V·霍伯肯的「五首」推論,連他自己都無法考據確認後面的三首。甚至是在海頓早在1809年委託別人編撰的作品目錄中,同樣也沒有標出這幾首無從考證的「幽靈」《大提琴協奏曲》。因此,時值今日不論是專業演奏家或是愛樂同好,談起海頓的《大提琴協奏曲》就是聚焦在「第一、第二號」兩首,其中尤其以《第一號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最為出色有名。

 

這首海頓的《第一號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是他早期作於1765-1767年之間,與他的《第六、七、八號交響曲》同時,並比他的《第二號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早了大約二十年,當時海頓正值三十多歲的多產壯年,並任尼古拉親王(Prince Nicolaus)艾斯特哈吉宮廷樂隊(Esterházy Orchestra)的樂長。此曲已經展現海頓是一位偉大的器樂寫手。他為長期的好友魏戈(Joseph Franz Weigl)當時是艾斯特哈吉宮廷樂隊的大提琴首席寫了這首性格燦爛明亮、獨奏技巧不俗,帶有壯年海頓的明快、優雅、幽默與自信,藝術上也較成熟的,巴羅克與古典初期曲風的融合體。由於同時期的莫劄特、貝多芬都沒有寫過大提琴協奏曲,此曲堪稱當時大提琴協奏曲中的代表作。而大提琴家魏戈的演奏技巧,再當時也絕對堪稱一絕。

 

 

這首協奏曲不僅反映當時巴羅克流行的形式,同時結合快板奏鳴曲式的結構,就像巴羅克的大協奏曲一樣,樂團合奏的部分規模相當小,除了弦樂群、另加兩把雙簧管、兩把法國號。而且,當時魏戈可能是艾斯特哈吉宮廷樂隊中唯一的大提琴手,因為樂譜上只有一個大提琴的聲部,不過當然也有可能其他的大提琴手演奏的是數字低音,或者是海頓自己用大鍵琴或是其他低音弦樂手拉奏數字低音。

 

不過造化弄人,這樣的傑作卻被埋沒長達200年之久,直到50年前才重新被世人所發掘。1961年才由捷克音樂學者蒲爾克特(Oldřich Pulkert)從布拉格國立博物館(Prague National Museum)中發現樂譜的手抄拷貝版。之後,科隆的海頓研究所學術主任費達透過樂譜紙上的浮水印判斷,這的確是可信度極高的手抄譜,並進一步確認就是海頓所寫。1962519號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進行了這首作品重新發現後的首演,由大提琴家米洛斯山多(Miloš Sádlo)主奏,馬克拉斯(Sir Charles Mackerras)指揮捷克斯洛伐克廣播交響樂團協奏,造成極大轟動,後續各地大提琴家爭相演出這首傑作。

 


這首海頓的《C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其共分為三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是奏鳴曲寫成的,不像他的《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在第二、三樂章採用輪旋曲式。

 

第一樂章 中板(Moderato),C大調,3/4拍子。這個樂章為協奏型的奏鳴曲形式,不過樂團與主奏形成尖銳對比的手法,反映了巴羅克複協奏形式的痕跡,從單調的伴奏中可以感覺到巴羅克的餘韻。

 

樂團簡短的展現之後,獨奏家在大提琴進入之後就以第一主題展現華麗展技,充滿張力的和絃以及四弦並進的拉奏,令人印象深刻。這個主題可以說貫穿整個樂章,儘管主題蘊含了許多不同的動機,但在往後卻各自發展開來。整個樂章節奏舒緩,旋律柔美,大提琴表現出低沉、寬廣的個性,與作品的整體風格融為一體,樂章結束前的大提琴獨奏展技也相當絕妙。

 

第二樂章 慢板(Adagio),F大調,2/4拍子,三段體。這是由主奏大提琴與絃樂器呈示的靜謐而抒情的樂章,在原譜上並沒有運用到木管樂器。

 

樂曲中充滿了優雅旋律,尤其是大提琴戲劇化的長樂句,不僅展現大提琴的歌唱性,更顯示海頓在編寫旋律上的獨到功力。這個樂章就像第一樂章一樣,用大提琴展技直到終點,充滿抒情的第二樂章顯示了莫劄特與海頓兩人在音樂上的密切性。

 

第三樂章 甚快板(Allegro molto),C大調,4/4拍子。這個樂章同樣是奏鳴曲形式,保留跟第一樂章幾乎相同的結構以及巴羅克風。樂團總奏簡潔地呈示主題後,主奏大提琴出現必須馬上發揮演奏者的技巧,由於樂章的速度非常的快,對演奏功力是一大考驗。

 

此樂章也再度顯示海頓能夠將單一主題,幻化成一系列的短動機,以及多樣且快速變化的情緒。在這個樂章大提琴獨奏家有絕對展技的空間,當音群快速地從低音域到高音域時,海頓巧妙的安排,聽起來就像是兩把樂器之間的對位對話。如果加上那些驚人的弓法使用,整個樂章就像是專為獨奏家寫的展技曲。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J.S.巴哈的兒子艾曼紐巴哈(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受到年輕海頓很深的影響,像是連續的節奏脈動,以及第一樂章的主題透過許多可辨識的重複來展現巴羅克的特質,一些看來延續傳統卻有相當創新的手法。後來,我們才真正瞭解這樣的新風格,把古典音樂帶進了所謂的「古典主義」時期。

 

海頓的《C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的確是這樣一首「古典主義」代表,到了二十一世紀聽來歷久彌新,許多大提琴家也都在技巧最頂尖的時期錄音詮釋它,包括像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馬友友(Yo-Yo Ma)、莫克(Truls Mørk)、凱戈爾(Maria Kliegel)、羅斯托波維契(Mstislav Rostropovich)等人。

 


推薦CD


CD1
︰王健/大提琴,湯沐海指揮古爾班Gulbenkian管絃樂團,王健的詮釋是新一代大提琴家中最具代表性的。(DG 463 180-2

 

 

CD2Christophe Coin/大提琴,霍格伍德指揮古樂學院,這是個音質細緻、堂音飽滿的古樂版發燒錄音。(L'oiseau-Lyre 414 615-2

 

 

CD3︰莫克/大提琴,Iona Brown指揮挪威室內管絃樂團,不脫莫克威猛精進、豪不退縮的風格,尤其在流暢的快板時感覺更為明顯。(Simax PSC 1078

 

 

CD4︰杜普蕾/大提琴,巴倫波因指揮英國室內管絃樂團,那把「大衛朵夫」大提琴音色十分甜美,樂團與主奏的音量平衡感極佳。(EMI CMS 7 63283 2

 

 

CD5︰馬友友/大提琴,Jose-Luis Garcia指揮英國室內管絃樂團,是馬友友早期展現清純精緻可人風格的代表作。(Sony SK 36 674

 

 


CD6
︰羅斯托波維契/大提琴,聖馬丁學院管絃樂團,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出類拔萃、無懈可擊,音色剛強且有力度,對音樂的理解精準貼切。(EMI

 

台長: 歐頭
人氣(36,191) | 回應(3)|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海頓Haydn |
此分類上一篇:不落俗套的時代感,莫克拉奏海頓《兩首大提琴協奏曲》

neq1317
100%不需要人脈,100%不需要口才
100%不需要銷售,100%不需要囤貨
24小時運作遍及52個國家,只要利用下班2~3小時
歡迎進入了解~http://zzb.bz/DvB8Y
2011-06-16 17:29:19
christine
文楨寫得很好耶~~~
想請問一下這些心得有沒有參考那些書籍呢
因為還想要更深入了解
或者推薦的書籍也可以唷
謝謝您!!
2015-06-02 09:41:50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10:09:5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