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25 09:17:08| 人氣7,88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DSD加持!Telarc經典錄音SACD版更爆棚

我常思考一個問題,「SACD真的成功了嗎?」因為我認為技術上的成功,並不代表市場的成功,一個格式是否為大眾所接受?多數樂迷如何看待它?其實遠比技術規格來得重要許多!

當年Sony與Philips因光碟技術專利費與DVD Forum賭氣,自立門戶推出SACD,主要著眼於音樂重播效果的儲存,不僅採用雙層Hybrid設計,一層是與傳統CD無異的16bit/44.1kHz訊號,另一層則是高密度兩聲道或多聲道。

位元流的好處

而SACD採用的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數位編碼,概念迥異於傳統每秒44100次、16位元取樣(16bit/44.1kHz),而是以每秒高達28224百萬次、1位元取樣(Bitstream位元流)的形式,這種形式極類似當年的類比錄音。

簡單來說,DSD的數位編碼不僅易於把數位訊號轉成常見的16bit/44.1kHz。而且經過無數實驗與專家驗證,DSD母帶轉成16bit/44.1kHz的CD,也遠比直接錄成16bit/44.1kHz的CD,音響效果更好、更出色!

回想CD剛推出的年代,有許多業界前輩大老總是批評:「LP上驚人的音效、迷人的細節,轉製到CD之後似乎都減損、消失了。」但如果你有機會實際聽聽DSD母帶轉成的SACD,無論是欣賞HD高密度層,都將有驚訝的發現!

尤其是把一些經典演出「從古到今」的LP、CD、SACD版本都拿來比較。那些當年轉為CD後消失的感動,如今我在Telarc這幾張Soundstream的SACD上頭,都找了回來!

Telarc是數位錄音先驅

早在滿街LP的七十年代,Telarc就率先進行了數位錄音,甚至在許多旗下發行的LP封套上頭印有「Digital Recording」字樣。而Telarc當年初次使用數位錄音,Soundstream錄音系統取樣頻率就是50kHz,遠高於CD標準的44.1kHz,Soundstream錄音高頻可以延伸到25kHz,能擁有更多細節,但卻因CD製程格式而必須忍痛割捨。

如今這些50kHz的母帶先被「不耗損地」轉成DSD編碼,再製成SACD的高密度層以及傳統CD層,保有當年最佳的錄音狀況,也讓這一代的發燒友可以透過SACD這款新載體,「見識、聽聞」當年Telarc能在發燒圈揚名立萬的實力。這也就是為什麼以下三張SACD,封面上既有Soundstream logo,又有DSD logo,還有50kHZ Master Transfer To DSD的字眼。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荒山之夜》,馬捷爾指揮克里夫蘭管絃樂團。(Telarc SACD-60042,上揚)

本片是早期數位錄音史上少有「接近完美」的錄音,當年發燒友們更是人手一張LP。一個長期被喬治‧塞爾訓練有素的偉大樂團克里夫蘭管絃,一個才華洋溢、英氣風發的天才指揮馬捷爾,兩者激發前所未有的演出光芒。

再配上適到好處的音樂廳殘響、以及最佳的麥可風拾音,把整個管絃樂團的音色錄得漂亮極了,無論是銅管群的光澤迫力,或者是木管群的溫暖通透,甚至是弦樂群如絲綢般的拉奏質感,整體管絃音色極度平衡,配上彷彿聽得到呼吸聲的自然氛圍,讓每個欣賞者有如臨現場的感動!SACD版的音效更為鮮明,背景噪訊更少,讓你就算沒趕上LP年代也不會遺憾!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蓋希文:《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康澤爾指揮辛辛納提交響樂團。(Telarc SACD-60646,上揚)

這張唱片也進入SACD時代,實在令人興奮!本片光是買《1812序曲》一曲就值回票價了!而且買回家就算不拆封來聽,也絕不吃虧。因為康澤爾此版演出,震出了太多發燒前輩的驚嘆號,也留下了太多傳奇的玩音響軼事,光是這些故事就夠過癮了。例如那一連串的隆隆砲聲,就因為動態太大而使得LP跳針!還有人在大音壓下,不慎燒了喇叭,總之是張「恐怖級」的音響殺手片。

康澤爾不僅向廣大發燒友展現了他與辛辛納提驚人的「管絃火力」,也因此奠下他在Telarc的指揮一哥地位。其實撇開砲聲不論,康澤爾的管絃控制功力絕對屬一流等級,而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曲風也完全合他的胃口,音樂如行雲流水般順暢,精采過癮。

●柯普蘭:《阿帕拉契之春》、《賽騎會》、《平凡人鼓號曲》,興德密特:《根據韋伯主題的交響變形》,路易斯‧藍指揮亞特蘭大交響樂團(Telarc SACD-60648,上揚)。

光看柯普蘭那幾首曲目,就能知道這是一張講究管絃音色極致的錄音。事實上,Telarc的錄音團隊的確在本片展現功力,敏銳傑出的錄音效果,無論在動態範圍、音場分離度、音像解析度上都十分精采!尤其是低音鼓的紮實形體感、鐃鈸敲擊的共鳴光澤效果,都令人印象深刻,發燒友大可拿本片去測試自己音響系統的動態表現,效果絕對遠勝許多乏味的新錄音。

路易斯‧藍這位指揮或許在音樂圈的名氣不夠大,但是他錄這張唱片,就足以讓他在發燒友面前「有路有風」,靠一次錄音就能通吃LP、CD、SACD三代。

結語

用這三張Telarc SACD實際聽感為例,我只是要表達一個很間單的概念:「內心感動,永遠比技術規格重要!」畢竟規格是給工程師看的,愛樂者尋求的是心靈的滿足。很高興Telarc將旗下經典錄音「發燒爆棚的DNA」延續到這些SACD上。

「SACD真的成功了嗎?」我想等你親自感受過這些SACD,答案就在你的心裡面,此刻再紛擾的辯論也是多餘。


CD圖說:康澤爾指揮辛辛納提交響樂團,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等。(Telarc SACD-60646,上揚)

台長: 歐頭
人氣(7,88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唱片品牌 |
此分類下一篇:Naim唱片True Stereo技術 如臨現場‧驚為天人
此分類上一篇:【新片報到】悠閒時光-- 35首古典爵士最愛精選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13:24: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