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01 17:21:40| 人氣10,96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小說‧電影‧交響曲」--看《魂斷威尼斯》的內在層次(上)

蘇格拉底說:「美將人帶往智慧,但也帶往了激情和痛苦的深淵。」而《魂斷威尼斯》(Death in Venice)正是述說人類追求完美,卻付出慘痛代價的深沉故事。

《魂斷威尼斯》是本小說,由德國文學家湯瑪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同時也是192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所寫。《魂斷威尼斯》也是部電影,由義大利導演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根據湯瑪斯‧曼的小說所拍,並榮獲1971年坎城影展的25週年紀念獎。

但對音樂迷來說,最常提到《魂斷威尼斯》這幾個字的時候,則是在欣賞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的慢板時。

●小說探討人性問題

杜美的《德國文化史》(揚智出版)寫到,「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納粹上台前,德國文藝延續浪漫主義,逃避現實,追求自身對現實的認識與解釋,出現了自然主義、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等文藝流派。」而湯瑪斯‧曼兄弟則屬文學上的自然主義一系。

湯瑪斯‧曼堪稱二十世紀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他的小說《魂斷威尼斯》敘述1820年代德國作家古士道‧奧森巴哈(Gustav von Aschenbach),對長年嚴謹的寫作產生倦怠,加上身體衰老、精神不振,於是前往威尼斯的麗都度假。

在假期間,古士道‧奧森巴哈遇上美若希臘雕像的十四歲波蘭少年塔吉奧(Tadzio),竟無法自拔地對他產生深深的愛慕,以致忽略瘟疫流行的陰影籠罩威尼斯,最後死在威尼斯的海灘上。小說內容包含豐富的象徵意味,尤其是對藝術家追求美的態度,以及在面對生命與死亡上。李映萩的《德國文學入門》(志文出版)寫到,「在《魂斷威尼斯》中,湯瑪斯‧曼探索藝術家與死親近的問題,描述藝術家為死亡媚惑而沒落的悲劇。」

湯瑪斯‧曼出生於德國北部的留倍克市,家族在該地頗有威望,母親則熱情奔放、熱愛音樂,因此托瑪斯曼本人也深受影響,喜愛貝多芬、華格納、莫札特、布拉姆斯的作品,並且試圖將這些人的音樂精神,寫進作品中。

他的作品用字優美、意義雋永,受到托爾斯泰的影響,描寫情境十分細膩,此外叔本華、海涅、尼采的思想對他也有相當啟發。比起一般作家,湯瑪斯‧曼有著更濃的美學意念,他的小說無論是長篇、中篇,或是散文,大多探討著「人性的問題」。1929年更以《布登勃魯克家族》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托瑪斯曼有強烈的人道精神及使命感,曾對法西斯主義及希特勒政權大加撻伐,而被開除國籍,流亡瑞士、美國等地。1955年病歿於蘇黎世,享年80歲。李映萩的《德國文學入門》還提到,「湯瑪斯‧曼終其一生探索藝術的意義,確定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關係,並在廣泛基礎上,自我求證精神的內涵。」該書又提到,「他很早就體會到藝術與凡俗的生命並不相容,他嚮往生命,但又怕走進庸俗,在精神與肉體的兩端掙扎,因此反諷成為他作品的基本特色,但呈現沉穩不流於激情。」

●電影影射馬勒形象

劉森堯在《電影生活》(志文出版)中則說,「觀察電影發展不難看出,整個電影發展過程離不開小說,許多傑出一流導演不斷在小說中找題材。」維斯康提與Nicola Bandalucco一同改編湯瑪斯‧曼的同名小說,並且自己執導的電影《魂斷威尼斯》,就是一部結合了電影與小說的傑作。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三位大導演之一的維斯康提(另外兩位是費里尼跟安東尼奧尼),更動了《魂斷威尼斯》中主人翁古士道‧奧森巴哈的作家身分,改成作曲家、指揮,故事也直接從古士道‧奧森巴哈因喪女之痛抵達威尼斯開始,背景則是一次大戰發生前幾年。

明眼人都知道,電影版中的古士道‧奧森巴哈根本就是馬勒的形象,無論職業、性格、藝術觀都極為吻合,就連名字Gustav都跟馬勒一樣!維斯康提在《魂斷威尼斯》DVD附錄的八分鐘的花絮「Visconti’s Venice」裡頭,也指出他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湯瑪斯‧曼的小說主人翁古士道‧奧森巴哈,就是按照馬勒的形象寫成,電影只是還原小說中的這個人物罷了。

不過要提醒你的是,電影中的古士道‧奧森巴哈只是象徵「馬勒形象」,並非真的講述馬勒的生平。畢竟《魂斷威尼斯》是小說改編的電影,而非傳記電影,而且馬勒人生的最後旅程,是巴黎前往維也納的火車車廂上,而非在威尼斯的海灘上。

電影《魂斷威尼斯》中扮演古士道‧奧森巴哈的是狄‧鮑嘉(Dirk Bogarde),他把劇中人的神經質與疲態詮釋得相當好,尤其是迷戀金髮少年塔吉奧的神態最具說服力,無論是那段因行李誤送而重返威尼斯,暗自竊喜卻又不露聲色神情;或者是企圖說服塔吉奧的母親,將她的小孩們帶離危險的威尼斯,都令人印象深刻。

而飾演塔吉奧的年輕演員畢雍‧安德森(Bjorn Andresen)則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他可是導演維斯康提試鏡無數人才選中的。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北歐少年五歲遭生父抛棄,母親也隨之自殺。而在電影中,他則是美與純潔的化身,既象徵完美的藝術性,又象徵古士道‧奧森巴哈年輕活力的投射。畢雍‧安德森在電影中對白不多,需要做的表情也不多,通常就是靦腆地微笑著,用少不更事的眼神來演戲就十分吻合片中角色。

從深層的內在看來,《魂斷威尼斯》並不是傳達表象上的同性戀或戀童,因為無論是狄‧鮑嘉飾演的古士道‧奧森巴哈的表現,或者是導演的企圖,都沒有指向這兩個方向的強烈證據。倒像是訴說藝術家面對人生與理念的兩難處境,一種慘白的思辨。全片充滿著哲學雰圍,看似宿命的簡單劇情,卻探觸到人類存在的根源,為了追求理想之美,不惜危害肉身的痛苦抉擇。(待續)


圖說:電影「魂斷威尼斯」劇照,主人翁古士道‧奧森巴哈(右),正看著他神迷的對象金髮少年塔吉奧。

台長: 歐頭
人氣(10,96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電影相關 |
此分類下一篇:「小說‧電影‧交響曲」--看《魂斷威尼斯》的內在層次(下)
此分類上一篇:電影中的古典音樂(下)

春藥
很讚的分享~~~
2020-02-21 19:11: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